缺乏盈利模式的新三板卖方研究,终于开始向现实妥协。12月23日,有读者告诉读懂君:“兴业证券新三板研究团队将会退出新三板研究。”读懂君通过可靠渠道也核实了该消息,“团队并未解散,可能会去做A股或者港股。”
兴业证券新三板研究团队负责人纪云涛并未直接回答读懂君,只是回复:兴业新三板研究作为兴业研究大所的一部分,虽然暂时没有商业模式,依然会把新三板研究作为战略布局方向之一坚持下去。
兴业证券新三板研究团队是新三板最有影响力的卖方团队之一。近两年时间里,只有4名成员的兴业新三板团队覆盖了市场10%的研报,同时斩获了新财富2015年“最佳新三板研究机构”的第三名,它为什么会选择退出新三板研究?
新三板研究困境是一直存在的难题,“我们设想过各种盈利模式,结果作为卖方研究员,全都不合规。基本上研究所做三板研究的收入为零。不能形成稳定的收入,研究所不可能一直养着一个团队来做三板研究,这不现实。”一位资深新三板研究员告诉读懂君。
覆盖全市场10%的研报,斩获新财富第三名,现在它要退出。兴业证券算得上是新三板最有影响力的卖方团队之一,它在过去将近两年的时间内,为新三板提供了不少优质研究报告。读懂君从Wind看到,2015年1月19日,兴业新三板团队在发布了第一篇新三板研究报告《兴业证券新三板周报:新增挂牌逾百家,“挂牌即做市”模式创新》。
2015年9月2日,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第一篇文章《【兴业新三板】20150902新做市公司投资简析》。如果Wind抓取了纪云涛团队在其微信号发布的每一篇报告,那么在过去477天里,兴业证券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了282篇报告。
兴业新三板团队相对来说也比较高产,从2015年1月19日算起,兴业纪云涛团队已经发布了355篇与新三板相关的报告,这意味着在过去703个日日夜夜里,兴业新三板团队平均每两天都有1篇报告产生。即便在读懂君收到“兴业要退出新三板研究”这个消息的前夜,也就是12月22日晚间,兴业证券研究团队依然还在其微信公众号更新研究内容。
Wind的数据显示,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22日,新三板共产生了3551篇研究报告。意味着兴业纪云涛团队的覆盖率达到了10%。
因为丰富而优质的研究报告,2015年,兴业证券纪云涛团队斩获了新财富“最佳新三板研究机构”的第三名。
但就是这么优秀的一个新三板研究团队,却在萌生退意。
新三板研究之殇:缺乏商业模式,研究员变成PR和FA
兴业证券想要退出新三板研究的背后,是新三板研究商业模式的缺乏。
在A股,卖方研究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商业模式,佣金分仓模式很成熟,所生产的报告不乏财大气粗的公募基金等着买。
但新三板研究却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因为新三板没有流动性且交易量小,通过交易佣金赚取收入是不可能的。加之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券商研究部门出于成本考虑,参与热情不高。另外,新三板研究是完全市场化状态,除了券商研究所这只正规部队外,存在着很多游击队,比如私募、媒体、民间机构等。
正因为如此,券商的新三板研究所连实现收入都没办法实现,更别说自力更生了。因此,需要母体公司的持续输血。
一名新三板资深研究员告诉读懂君,新三板研究团队的这种困境很难破除。
“我们设想过各种盈利模式,比如PR、FA、投资、财务顾问、收益分成等。结果作为卖方研究员,全都不合规。纯研究服务收费,又没法量化,而且对于任何一家投资机构来说,为三板研究服务单独付费都是很高的成本。”
“你想想机构的三板产品一年才能收多少管理费?”
“这些收入也不能覆盖研究所的运营成本,也不能计入研究所的合法收入。”
“整体上没几个券商研究所是赚钱的,纯三板研究所更难。三板市场PR、FA和投资等是可以赚钱的,卖方研究是不可能的。不能形成稳定的收入,研究所就不可能一直养着一个团队来做三板研究,这不现实。”
研究困境如何解决?管清友:缺乏盈利模式可进行三方面的探索
其实,监管层与市场各界人士很早就意识到了新三板研究服务的困境。
2016年3月29日,股转系统与上证报组织的“2016新三板创新发展论坛”上,隋强特别强调了新三板投研服务亟待完善的问题,提出投研服务是主办券商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应把形成专业定价能力作为提升投研能力的根基,将投研服务纳入全产业链中予以整体考虑。
隋强认为,目前新三板的投研状况很不乐观。“资本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投资服务如果缺失,就会提升市场的运行成本尤其是投资决策成本,影响投资人参与市场的程度。“他指出,下一步要推动投研服务发展,可考虑以下视角:首先,要把投研服务在全产业链中予以整体考虑,全面、长周期、经常地贯穿于主办券商业务链条、业务体系当中;其次,应把形成专业定价能力作为提升投研能力的根基,主办券商制度是一个共享、信任的制度体系,专业、专注十分重要,在新三板市场简单套用传统的估值方法是不行的;再者,要守住合法、规范执业的底线。
在该次会议上,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也表示,新三板研究陷入困局有五方面原因:1、投资者付费模式难建;2、市场成熟度不高;3、交易不活跃;4、人员成本高;5、业务链条长。核心问题在于缺乏成熟盈利模式。
对于如何解决新三板研究盈利模式的难题,管清友认为可以进行三方面的探索:1、打造A+X新模式,设立专职新三板研究员和A股行业研究员合作模式,实现小投入,大产出;2、构建“宏中微全视角”多层次研究体系;3、构建收入分层新形式,创新层延续传统投研模式;基础层的投研主要以咨询顾问形式呈现:企业发展战略、商业计划书和投资咨询。
一直存在的新三板研究困境,是否能通过这些方法解决?未来,新三板研究的盈利模式将会是什么样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