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哲学家的肚子:“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说出你是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哲学家的肚子:“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说出你是谁”

吃的艺术,是总结一切的艺术。食物是把自我构筑成紧凑作品的途径,它准许独特性,允许自我建构,是关于每个个体的科学。

饮食,是人存在的方式,也是梦想身体、幻想将来,以及将食物和真实联系到未来性里面的方式。没有无缘无故的饮食。通过饮食,可以了解当下及未来的意志,了解一种生活、一种思想、一种系统和一件作品的原型。如果你仔细研究过哲学家们的食谱,就会发现,他们的口味传递出一种与其思想相匹配的风格。从犬儒的饮食虚无主义到烹饪的未来主义革命,其间有各种路径连接关注饮食学的人。

一位名叫米歇尔.翁弗雷(Michel Onfray)的哲学家就写了一本关于哲学家的“饮食理性批判”。这位清心寡欲的知识分子,在27岁患上脑梗后,就遭受了一段食不甘味的康复期,无味饮食使他开始研究历史上的享乐主义者对于物质和身体说过些什么,后来他就化食欲为研究写就了一部书——《哲学家的肚子》。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翁弗雷

杂食者的盛宴

爱放屁、好手淫和食人肉的第欧根尼设宴请客,座上宾个个极具象征性:卢梭,他是食草的偏执狂,一味颂扬平民口味;康德,他不苟言笑,有疑心病,总琢磨如何调和酒精中毒和伦理;尼采,他敌视日耳曼,创造了皮埃蒙特菜,要净化普鲁士饮食;傅立叶,他满脸阴霾,欲想成为营养战争学里的克劳塞维茨;萨特,他思考黏稠物,用致幻剂仙人掌毒碱烹制龙虾;还有马里内蒂,这位实验美食家推荐的风味最是出人意料。

从犬儒的饮食虚无主义到烹饪的未来主义革命,其间有各种路径:连接关注饮食学的人。我们在此大胆使用饮食(伦理)学这个新词。客人面前的餐桌上:一只生章鱼和些许生人肉、奶制品和变成酸菜的奇怪李子干,一串香肠和一盘古龙水咖啡煮香肠、罐头肉酱、鱼肉香菇饼和开膛破肚的甲壳动物。戒酒的人喝水,享乐的人喝酒。康德有梅多克葡萄酒和钟爱的鳕鱼,卢梭有清冽的甘泉、凝乳和新鲜水果。

宴会的缺席者当然在别处,他们关注点好的菜肴,或者青睐的食物:笛卡尔过于沉默,这个会剑术的自由思想者,不但爱享乐而且有匪气。待在巴黎的时候,他不介意到小酒馆喝桶装葡萄酒,因为这产自普瓦西葡萄园的酒只是宫廷普通饮品,他也不介意蒙马特高地最乏细腻口感的饮料。要对笛卡尔了解一二,只能根据严肃至极的传记作家巴耶说的话。《方法论》作者更真实的传记里似乎更多地充斥着女人、酒和决斗。斯宾诺莎也沉默不语,他的生活就像自己的作品。当然,生活像作品,这十分常见。斯宾诺莎像规则的建筑、无奇的机器、和谐的形式,科勒鲁斯说:“他曾经一整天只喝一杯加黄油的牛奶(……)和一罐啤酒(……);有一天,他只吃拌着葡萄和黄油的粗燕麦糊。”临终前的几个小时,这位荷兰智者喝了别人为他做的老公鸡汤。斯宾诺莎的口味看来十分朴素:从朴实的《伦理学》及其严谨的论证,推断不出这位新卡冈都亚的饮食。

在两道菜的间隙,黑格尔带着他的波尔多葡萄酒出现了。他手上拿着一封要寄给拉曼兄弟的信,信上说:“我诚挚地请求你们再给我发送一桶当时的计量单位,1桶约合70升。——译注酒,这一次要梅多克葡萄酒,你们应该已经收到了买桶的钱,请你们用好桶,上次的酒桶顶部腐烂,结果撒出了些酒。”黑格尔的作品是漂亮的人工机械,可依旧令人惋惜,因为关键的东西不在:眼泪、欢笑、美酒、女人、食物、快感。让我们梦求一种饮食现象学吧……

…………

吃的艺术,是总结一切的艺术。福柯写道:“把饮食作为生活的艺术来实践,完全是(……)将自己建构成主体的方式。主体对身体的考虑是正当、必要且充分的。”道德和美学难分你我,于是,饮食学成了主体性的科学。饮食学向我们揭示,可以有一门关于个体的科学,可以像登岸跳板那样,让我们通向普世性。食物像钻进真实的论据。说到底,食物是把自我构筑成紧凑作品的途径。它准许独特性,允许自我建构,这些都嵌入了布里亚萨瓦兰的脍炙人口的名言。在《味觉生理学》里,傅立叶的这位有魅力的姐夫写道:“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说出你是谁。”

@第欧根尼

烹熟食物是公认的营养机制,第欧根尼却用最疯狂的饮食虚无主义来反对。他最反对用火,反对把普罗米修斯当作文明的象征。犬儒主义饮食学的首要原则是生吃食物。按照普鲁塔克的说法,犬儒者主张野蛮化,认为吃生肉就是摧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价值系统。马塞尔•德蒂安写道:“因普罗米修斯的牺牲,人类状况得以确定,人被迫使用烤肉架和火炉。如果吃生肉不是拒绝人类状况的方式,那又是什么呢?”吃生肉的人“通过低级和兽性的层次,行为举止像野兽以逃避政治宗教环境”。

第欧根尼的犯神渎圣,甚至走到了极端:在别人消费熟食的地方,他消费血和滴着血的生肉。让皮埃尔•韦尔南从中看到他意图“摧毁主流人类学榜样。拒绝熟肉,就是拒绝烹肉所需要的火,也反对火带来的文明。”犬儒的榜样是野兽,是动物。第欧根尼的轶事多次证明他向动物学习的意愿:向狗学习,这是当然的,但还有马、狮子、老鼠、鱼、鸟,或者放养的动物。如果泰奥弗拉斯托斯说的轶事真实发生过,那么看到化身为智者的老鼠到处乱串时,第欧根尼可能决定要苦行,放弃文明轻易带来的快感。

@卢梭

如果要找摒弃美食的典型人物,那么很容易找出让雅克•卢梭。同样,如果要找既无理性,又无感性的人,日内瓦公民卢梭就是这样的人。他的肉体在乎食物,是因为食物仍然是维系生命的唯一方式。卢梭肯定对食物不屑一顾,但也不十分厌恶。

卢梭在灵魂里是平民百姓,他的《忏悔录》写道:“我没有见过比农家菜更美味的了。奶制品、鸡蛋、青菜、奶酪、粗面包加上凑合的葡萄酒,我肯定能美餐一顿。”他更具体明确写地道:“我的梨子、皮埃蒙特奶酪、法国奶酪、香脆面包,还有几杯蒙费朗葡萄酒,尽管酒质粗劣,要分几口才能咽下肚,但这些让我成为最幸福的食客。”

卢梭是警醒的营养师,想把食物当作介质,要人反省自身欲望,他知道,一种饮食造就一种人。在《新爱洛伊丝》里,他写道:“我认为,从食物喜好里总能找到人的某些性格。意大利人吃很多的蔬菜,他们有点娘娘腔,而你们这些英国人,吃那么多的肉,你们的强硬性格里有某种僵硬的东西,某种属于野蛮人的东西。瑞士人天生冷静、平和且单纯,但也暴力和易怒,他们喜欢蔬菜,也喜欢肉类、乳品和葡萄酒。法国人灵活多变,各种食物都来者不拒,他们什么性格都有。”人就是他所吃之物,此观点在《忏悔录》里也能找到。卢梭在饮食多样性里看到导致人类多样性的原因。哲学家想管理真实的世界,想创造“一种随外部情况而变化的饮食方法,使灵魂保持在最利于道德的状态。”他推崇的有效领域有:气候、季节、声音、色彩、噪音、元素、黑暗、光明、响声、静寂、运动、休息,当然,还有食物。这是尼采后来所说的利己主义决疑论,因为“一切皆对我们的身体机器起作用,因此,也对我们的灵魂起作用。”

@康德

刚过三十岁的康德在经常光顾的咖啡馆灌下了很多酒,结果竟找不到在哥尼斯堡的住所。他每天晚上都玩台球和扑克,每天中午都喝一杯葡萄酒,但从来不喝啤酒。他公开宣称自己是普鲁士民族饮料的敌人,说啤酒是“慢性毒药,能致人死命,认为啤酒是造成死亡,还是造成……痔疮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想想看,康德居然爱泡咖啡馆,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奇怪。苛刻挑剔的哲学家是虔诚主义者,却也是好酒之徒和警觉的食客。担任枢密顾问的朋友冯•希佩尔经常开他的玩笑说:“您早晚会写出一篇烹饪批判吧?”真可惜!美食理性批判并没有诞生。在《判断力批判》里,思想家分析了味觉,却没有为食物留下任何位置。

阐述感官理论时,康德确定触觉、视觉和听觉是高级和客观的,而嗅觉和味觉是低级和主观的。鼻子和上颚是不具高贵性的功能器官,因为“它们引发的心理表征来自愉悦,甚于来自对外部物体的知识”。通过嗅觉和味觉产生的知识不是普世的,而与主体尤其相关,因此发生了感知扭曲。味觉“在于舌头、喉咙和上颚跟外在物体的接触”。或许吧。但在滋味和产生味觉的复杂过程里,康德忽略了想象、记忆和知性,没有用知性获取的整体和个别感知,也许谈不上品尝。而这些,康德是知道的。

他明确说,嗅觉的社会性不如“促进餐桌社交”的味觉。当然,嗅觉预告即将到来的味觉。康德说的是“摄入食物所带来的乐趣”。同时,嗅觉也算一种孤独的逻辑。闻,是闻所有人在同一时间闻到的同样东西。嗅觉是一种必然性,“强迫他人分享气味,不管他人愿不愿意,所以背离自由”,而味觉可以有更大的享受,因为能挑选、推崇和考虑喜好,“在各种菜肴和酒之间,客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而且他人也一样没有品尝的限制同上。”。这样,人的自主性得到保护,宴席气氛也得到称赞:因为是孤独的逻辑,所以味觉是共同生活的意义。

(本文选摘整合自《哲学家的肚子》一书,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哲学家的肚子》【法】米歇尔·翁弗雷(Michel Onfray)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哲学家的肚子:“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说出你是谁”

吃的艺术,是总结一切的艺术。食物是把自我构筑成紧凑作品的途径,它准许独特性,允许自我建构,是关于每个个体的科学。

饮食,是人存在的方式,也是梦想身体、幻想将来,以及将食物和真实联系到未来性里面的方式。没有无缘无故的饮食。通过饮食,可以了解当下及未来的意志,了解一种生活、一种思想、一种系统和一件作品的原型。如果你仔细研究过哲学家们的食谱,就会发现,他们的口味传递出一种与其思想相匹配的风格。从犬儒的饮食虚无主义到烹饪的未来主义革命,其间有各种路径连接关注饮食学的人。

一位名叫米歇尔.翁弗雷(Michel Onfray)的哲学家就写了一本关于哲学家的“饮食理性批判”。这位清心寡欲的知识分子,在27岁患上脑梗后,就遭受了一段食不甘味的康复期,无味饮食使他开始研究历史上的享乐主义者对于物质和身体说过些什么,后来他就化食欲为研究写就了一部书——《哲学家的肚子》。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翁弗雷

杂食者的盛宴

爱放屁、好手淫和食人肉的第欧根尼设宴请客,座上宾个个极具象征性:卢梭,他是食草的偏执狂,一味颂扬平民口味;康德,他不苟言笑,有疑心病,总琢磨如何调和酒精中毒和伦理;尼采,他敌视日耳曼,创造了皮埃蒙特菜,要净化普鲁士饮食;傅立叶,他满脸阴霾,欲想成为营养战争学里的克劳塞维茨;萨特,他思考黏稠物,用致幻剂仙人掌毒碱烹制龙虾;还有马里内蒂,这位实验美食家推荐的风味最是出人意料。

从犬儒的饮食虚无主义到烹饪的未来主义革命,其间有各种路径:连接关注饮食学的人。我们在此大胆使用饮食(伦理)学这个新词。客人面前的餐桌上:一只生章鱼和些许生人肉、奶制品和变成酸菜的奇怪李子干,一串香肠和一盘古龙水咖啡煮香肠、罐头肉酱、鱼肉香菇饼和开膛破肚的甲壳动物。戒酒的人喝水,享乐的人喝酒。康德有梅多克葡萄酒和钟爱的鳕鱼,卢梭有清冽的甘泉、凝乳和新鲜水果。

宴会的缺席者当然在别处,他们关注点好的菜肴,或者青睐的食物:笛卡尔过于沉默,这个会剑术的自由思想者,不但爱享乐而且有匪气。待在巴黎的时候,他不介意到小酒馆喝桶装葡萄酒,因为这产自普瓦西葡萄园的酒只是宫廷普通饮品,他也不介意蒙马特高地最乏细腻口感的饮料。要对笛卡尔了解一二,只能根据严肃至极的传记作家巴耶说的话。《方法论》作者更真实的传记里似乎更多地充斥着女人、酒和决斗。斯宾诺莎也沉默不语,他的生活就像自己的作品。当然,生活像作品,这十分常见。斯宾诺莎像规则的建筑、无奇的机器、和谐的形式,科勒鲁斯说:“他曾经一整天只喝一杯加黄油的牛奶(……)和一罐啤酒(……);有一天,他只吃拌着葡萄和黄油的粗燕麦糊。”临终前的几个小时,这位荷兰智者喝了别人为他做的老公鸡汤。斯宾诺莎的口味看来十分朴素:从朴实的《伦理学》及其严谨的论证,推断不出这位新卡冈都亚的饮食。

在两道菜的间隙,黑格尔带着他的波尔多葡萄酒出现了。他手上拿着一封要寄给拉曼兄弟的信,信上说:“我诚挚地请求你们再给我发送一桶当时的计量单位,1桶约合70升。——译注酒,这一次要梅多克葡萄酒,你们应该已经收到了买桶的钱,请你们用好桶,上次的酒桶顶部腐烂,结果撒出了些酒。”黑格尔的作品是漂亮的人工机械,可依旧令人惋惜,因为关键的东西不在:眼泪、欢笑、美酒、女人、食物、快感。让我们梦求一种饮食现象学吧……

…………

吃的艺术,是总结一切的艺术。福柯写道:“把饮食作为生活的艺术来实践,完全是(……)将自己建构成主体的方式。主体对身体的考虑是正当、必要且充分的。”道德和美学难分你我,于是,饮食学成了主体性的科学。饮食学向我们揭示,可以有一门关于个体的科学,可以像登岸跳板那样,让我们通向普世性。食物像钻进真实的论据。说到底,食物是把自我构筑成紧凑作品的途径。它准许独特性,允许自我建构,这些都嵌入了布里亚萨瓦兰的脍炙人口的名言。在《味觉生理学》里,傅立叶的这位有魅力的姐夫写道:“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说出你是谁。”

@第欧根尼

烹熟食物是公认的营养机制,第欧根尼却用最疯狂的饮食虚无主义来反对。他最反对用火,反对把普罗米修斯当作文明的象征。犬儒主义饮食学的首要原则是生吃食物。按照普鲁塔克的说法,犬儒者主张野蛮化,认为吃生肉就是摧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价值系统。马塞尔•德蒂安写道:“因普罗米修斯的牺牲,人类状况得以确定,人被迫使用烤肉架和火炉。如果吃生肉不是拒绝人类状况的方式,那又是什么呢?”吃生肉的人“通过低级和兽性的层次,行为举止像野兽以逃避政治宗教环境”。

第欧根尼的犯神渎圣,甚至走到了极端:在别人消费熟食的地方,他消费血和滴着血的生肉。让皮埃尔•韦尔南从中看到他意图“摧毁主流人类学榜样。拒绝熟肉,就是拒绝烹肉所需要的火,也反对火带来的文明。”犬儒的榜样是野兽,是动物。第欧根尼的轶事多次证明他向动物学习的意愿:向狗学习,这是当然的,但还有马、狮子、老鼠、鱼、鸟,或者放养的动物。如果泰奥弗拉斯托斯说的轶事真实发生过,那么看到化身为智者的老鼠到处乱串时,第欧根尼可能决定要苦行,放弃文明轻易带来的快感。

@卢梭

如果要找摒弃美食的典型人物,那么很容易找出让雅克•卢梭。同样,如果要找既无理性,又无感性的人,日内瓦公民卢梭就是这样的人。他的肉体在乎食物,是因为食物仍然是维系生命的唯一方式。卢梭肯定对食物不屑一顾,但也不十分厌恶。

卢梭在灵魂里是平民百姓,他的《忏悔录》写道:“我没有见过比农家菜更美味的了。奶制品、鸡蛋、青菜、奶酪、粗面包加上凑合的葡萄酒,我肯定能美餐一顿。”他更具体明确写地道:“我的梨子、皮埃蒙特奶酪、法国奶酪、香脆面包,还有几杯蒙费朗葡萄酒,尽管酒质粗劣,要分几口才能咽下肚,但这些让我成为最幸福的食客。”

卢梭是警醒的营养师,想把食物当作介质,要人反省自身欲望,他知道,一种饮食造就一种人。在《新爱洛伊丝》里,他写道:“我认为,从食物喜好里总能找到人的某些性格。意大利人吃很多的蔬菜,他们有点娘娘腔,而你们这些英国人,吃那么多的肉,你们的强硬性格里有某种僵硬的东西,某种属于野蛮人的东西。瑞士人天生冷静、平和且单纯,但也暴力和易怒,他们喜欢蔬菜,也喜欢肉类、乳品和葡萄酒。法国人灵活多变,各种食物都来者不拒,他们什么性格都有。”人就是他所吃之物,此观点在《忏悔录》里也能找到。卢梭在饮食多样性里看到导致人类多样性的原因。哲学家想管理真实的世界,想创造“一种随外部情况而变化的饮食方法,使灵魂保持在最利于道德的状态。”他推崇的有效领域有:气候、季节、声音、色彩、噪音、元素、黑暗、光明、响声、静寂、运动、休息,当然,还有食物。这是尼采后来所说的利己主义决疑论,因为“一切皆对我们的身体机器起作用,因此,也对我们的灵魂起作用。”

@康德

刚过三十岁的康德在经常光顾的咖啡馆灌下了很多酒,结果竟找不到在哥尼斯堡的住所。他每天晚上都玩台球和扑克,每天中午都喝一杯葡萄酒,但从来不喝啤酒。他公开宣称自己是普鲁士民族饮料的敌人,说啤酒是“慢性毒药,能致人死命,认为啤酒是造成死亡,还是造成……痔疮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想想看,康德居然爱泡咖啡馆,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奇怪。苛刻挑剔的哲学家是虔诚主义者,却也是好酒之徒和警觉的食客。担任枢密顾问的朋友冯•希佩尔经常开他的玩笑说:“您早晚会写出一篇烹饪批判吧?”真可惜!美食理性批判并没有诞生。在《判断力批判》里,思想家分析了味觉,却没有为食物留下任何位置。

阐述感官理论时,康德确定触觉、视觉和听觉是高级和客观的,而嗅觉和味觉是低级和主观的。鼻子和上颚是不具高贵性的功能器官,因为“它们引发的心理表征来自愉悦,甚于来自对外部物体的知识”。通过嗅觉和味觉产生的知识不是普世的,而与主体尤其相关,因此发生了感知扭曲。味觉“在于舌头、喉咙和上颚跟外在物体的接触”。或许吧。但在滋味和产生味觉的复杂过程里,康德忽略了想象、记忆和知性,没有用知性获取的整体和个别感知,也许谈不上品尝。而这些,康德是知道的。

他明确说,嗅觉的社会性不如“促进餐桌社交”的味觉。当然,嗅觉预告即将到来的味觉。康德说的是“摄入食物所带来的乐趣”。同时,嗅觉也算一种孤独的逻辑。闻,是闻所有人在同一时间闻到的同样东西。嗅觉是一种必然性,“强迫他人分享气味,不管他人愿不愿意,所以背离自由”,而味觉可以有更大的享受,因为能挑选、推崇和考虑喜好,“在各种菜肴和酒之间,客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而且他人也一样没有品尝的限制同上。”。这样,人的自主性得到保护,宴席气氛也得到称赞:因为是孤独的逻辑,所以味觉是共同生活的意义。

(本文选摘整合自《哲学家的肚子》一书,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哲学家的肚子》【法】米歇尔·翁弗雷(Michel Onfray)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