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两项改写人类对现实认知的重要发明分别在伦敦和巴黎向世人公布。它们是达盖尔摄影法(由主要发明者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名字所命名)和卡罗式摄影法又称塔尔博特法(由主要发明者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名字命名)。他们应用物理和化学的手段记录了图像的同时也满足了处于工业化进程的西方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需求。
摄影术诞生初期,一张照片的制作流程相当繁琐。获得一张达盖尔摄影法拍出的照片,需要对被摄物体长达几分钟甚至几小时的曝光,之后还要将金属板在汞蒸气中进行显影。摄影师要想操作好这门技术需要具备足够的化学功底,同时还要反复地实操练习,在不断提高自己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图像才能得以显现。
在当时,达盖尔的银板摄影法受到了法国政府和科学界的支持,同时具有商业头脑的达盖尔也将这项发明很快地推广起来,受到当时人们的认可和痴迷。相比制作精致的达盖尔摄影法,塔尔博特的卡罗式摄影法由于最初负像转为正像的流程繁琐,加之画面模糊不清和社会舆论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使其发展得并不是那么一番风顺,但是在摄影近二百年的发展历史来看,直到数字影像产生之前,是卡罗式摄影法为摄影的实质发展奠定了基础。论及“摄影艺术”的发展,后人则更多的偏向于以塔尔博特为代表的早期英国摄影师这一脉络。
本次泰吉轩《从匠人到艺术家》摄影原作展,将摄影从技术到艺术的发展和摄影师从匠人到艺术家的历程进行简单概括。选出了在摄影史的关键节点上,具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展现给观者。包括摄影术诞生初期,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用卡罗式摄影法拍摄的珍贵作品,还有诸如玛格丽特·卡梅伦、奥古斯·桑德、伊莫金·坎宁安等多位艺术家的原作。
观看完整个展览,从第一张塔尔博特的《植物的印象》到最后芭芭拉·摩根的《麦迪逊广场》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摄影工艺和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艺术家的思想也在不断的解放。照片的影调细节以及成像质量在逐步提升,拍摄方法和印放方式也变得越来越简单、便捷。艺术家也逐步从化学家、科学家、手工艺者的繁复劳动中解脱出来,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着眼于表达图像本身。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摄影从技术到艺术的一个简单的历史缩影。
朱莉亚·玛格丽特·卡梅伦(Julia Margaret Cameron,1815-1879年)以拍摄柔美生动的人物肖像著称的女性摄影师,她善于用低画质的镜头、软柔的焦点和折射光来拍摄人物,使照片看起来具有一种呼吸感。
爱德华·柯蒂斯( Edward Sheriff Curtis 1868-1952)
说起记录印第安人的生活,就不得不提到这位生于美国的威斯康辛州摄影师—爱德华·柯蒂斯。1898年他展开了拍摄北美印第安人的考察探险之旅。用近半生的时间拍摄了80多个印第安部落,记录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被当时的先进文明杀害、被迫迁徙的遭遇。同时也为后人研究印第安文化留下了珍贵的图像资料。
彼得·亨利·爱默生(Peter Henry Emerson,1856—1936)开创了自然主义摄影,他倡导摄影要回归自然,真实的场景。他的作品和观点对当时的绘画摄影造成冲击。
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1876—1964) 桑德的作品真实的还原了被摄者的原本样貌和姿态。他不会主观改变被摄人的动作,而是让他们自然流露。沃尔特·本杰明曾说“每个人都能在桑德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桑德也被称为“德国人性的见证者”。
E·J 贝洛克(1873~1949) 生于美国新奥尔良。他尽其闲暇时间致力于新奥尔良妓女和瘾君子的肖像创作。
伊莫金·坎宁安(1883-1976)是著名的美国摄影师,f/64的成员之一,以其人像和花卉摄影而闻名。
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 美国摄影师。以拍摄美国地理风光著称。
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1886~1958),出生于芝加哥,美国摄影家。
芭芭拉·摩根(Barbara Morgan,1900~1992)女性摄影家中的代表性人物,以拍摄舞蹈表演著称。
展览地点:泰吉轩画廊 (北京市西城区白云路6号云起时珍宝花园)
展览至2017年5月6日
评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