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军事迷们有没有留意过,国产坦克上有一样设计是各个款式坦克的传统,那就是帆布。以往我国的坦克当中,在炮塔和主炮连接的位置,都会用一块帆布盖住,这无疑会破坏了这一大铁块头的暴力美学。反观国外的坦克,如M1、豹-2他们都没有这样子的设计,使得其自身看起来英勇无比,威猛异常。那么为何中国军事经过多年的升级改良之后,还没有将这一弊病给祛除掉呢?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讲讲帆布覆盖下的炮盾。
炮盾,坦克刚出现时就已经存在的一种用于遮挡火炮安装孔缝隙的盾牌,火炮根部的那一块和火炮连接在一起的装甲。在二战中很多国家普遍使用了外置炮盾(英国除外),比如老虎、豹子和3号的防盾,覆盖了整个炮塔的前面部分,美国的各种坦克更加明显。
▲美国的外置炮盾铁脑袋最为明显
坦克的炮盾一般可分为内防炮盾和外防炮盾。普遍认为西方大多数主战坦克采用外炮盾,即炮盾装在炮塔主装甲外。中国、俄罗斯坦克多采用内炮盾,那么中国坦克真的和平时所说的一样还在使用帆布覆盖的内炮盾吗?其实中国一直就没用过内炮盾!下面东西就是双方各自炮盾的故事。
▲虎式炮塔正面全部被炮盾覆盖
在防护性能方面,内炮盾和外炮盾各有优劣。 采用内装式炮盾的炮塔,可以将炮塔开口尽可能的缩小,将薄弱的炮盾的中弹几率降低,但是影响仰俯角和日常维护。
▲英国的克伦威尔和丘吉尔坦克都是内置炮盾
与内装式炮盾相反,外装式炮盾因为其安装于炮塔外部,从而使火炮的维护与拆卸更加方便,在早期坦克之中更容易的实现了在不拆除炮塔的情况下更换炮管,外装式炮盾不占用炮塔内部的宝贵空间,使炮塔内设备的布置更加宽松,并且不干扰炮塔前装甲的倾斜设计,同时使火炮可以拥有更大的俯仰角范围。同时大尺寸的炮盾还可以增强最容易被攻击的炮塔正面防护。
▲喜欢用外炮盾的美国坦克普遍俯角都很好
但是在战后,坦克炮塔的结构开始出现较大的分化,不同的防御思路下,炮盾的结构、位置以及充当的角色也都开始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我们就来通过炮盾的变化来浅谈一下战后主战坦克炮塔结构的发展。
▲这是内置炮盾的平面图
内置炮盾的坦克在二战时也还是常见的,不过进入战后,乃至现代,这种设计越来越少见,时至今日,最新一代坦克已经没有内炮盾设计了。如今只有酋长、挑战者1和公羊坦克还在使用内置炮盾。
▲公羊坦克的内置炮盾虽然减小了炮孔面积,但是一旦射中后果不堪设想
这种设计在二战时可能还不算什么问题,不过进入到厚重的复合装甲时代,无法完全防护住火炮周围的缝隙,就会导致出现明显的窝弹区,你可能会说现代坦克都是长杆穿甲弹,哪来的什么窝弹区啊!但如果敌人用的是榴弹呢?所以从挑战者2开始,英国放弃了内炮盾设计,回归大炮盾。把敌人的炮弹阻挡在主装甲之外才是最好的选择。
▲M48坦克的炮塔图,虽然炮盾很大,但是炮孔面积也很大
▲百夫长坦克正面的大炮盾最厚可达320毫米(红色为炮盾,蓝色为炮塔装甲,绿色为车内空间)
▲美式坦克上丧心病狂的大炮盾
在二战时期乃至战后,西方很多国家都是使用的上图这种大号外炮盾,以厚重的炮盾作为主要吸收伤害的装甲。要对炮塔内部造成伤害,就必须打穿炮塔正面厚重的炮盾部分,即使炮塔两侧没有完全覆盖,但也会因为倾斜角度过大导致射来的炮弹发生跳弹或者根本打不穿。但这都还停留在二战过时的思路中。
▲T54/55的炮塔平面图(和59相同)
▲T54系列坦克的炮塔装甲(红色为炮盾,蓝色为装甲,绿色为空间)
T-54/55系列坦克炮塔虽然和M48一样也采用了弧形装甲来提高防弹能力和装甲厚度。但是对于火炮耳轴和炮盾却有着和西方坦克截然不同的理解。此时苏联的坦克设计者已经认识到了,没必要让垂直结构的炮盾来担当主要防护的角色,炮盾还是应该回归本职,只要能像塞子一样塞住火炮安装后留下的缝隙,防止炮弹和弹片从这个缝隙射入车内就可以了,这样不仅拥有了外置炮盾的防护力,还拥有了内置炮盾小炮孔的特点。这是一个跨时代的发明,这也是为什么T54坦克影响今后坦克发展的原因之一。
▲T64和T72的炮盾相较T54并没有多大改进,只是炮塔增加了复合装甲(黄色部分)
▲所以T72上也可以看到帆布
▲西方的新型炮盾
面对东方苏联的新型炮盾不断进化,西方也终于舍弃了采用炮盾来吸收伤害的防护思路,和苏联一样把炮盾作为保护火炮安装孔的一个塞子,只不过为了换取更大的俯仰角,采用了一种最不会限制火炮俯仰的设计,也就是大炮盾。这种设计的坦克可以说是尽显土豪本色,不惜吨位,不惜成本,因为没有了炮盾的保护只好尽可能用很厚的复合装甲来达到非常强的防护效果。
▲豹二同样是西方坦克的一个里程碑
▲M1坦克的炮塔平面(红色为炮盾,蓝色为装甲,绿色为空间)
开山鼻祖MBT-70、豹2、M1、勒克莱尔等等都是这种炮盾,不过这种设计也有缺陷,那就是往往需要很大的吨位才能实现较好的防御效果,说白了用钱堆出来的防御力。这也是西方坦克普遍又贵又重的原因之一。
▲M1的长脖子
M1A1坦克相比豹2,最大的特点就是缩小了炮盾,你如果对比就会发现,它的炮盾其实和东方坦克的差不多大,但结构上还是西方的炮盾设计。这也就使得M1A1拥有更好的正面防护效果。不过可惜啊,炮盾下面的脖颈子还是太明显,它天下无敌的威名,其实还是屠幼虐新挣来的,没有遇到真正像样的对手才让它成了大王。
▲中国85式坦克的平面图(96式早期型)明显的东西结合产品
中国坦克的设计其实和欧美、苏俄都有所相同,但又有所不同。应该归为第三条路线。看炮盾的地方,它还是典型的东方坦克设计,但看两侧,它却更像是西方三代坦克。中国最早尝试的新一代坦克其实是仿制西方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结构,也就是WZ1224,后来,说白了就是因为没钱,所以放弃了。而自己根据西方坦克的思路,结合以往东方坦克的经验设计出来85式坦克。
▲量产型99式坦克炮塔结构图
此时的中国焊接炮塔坦克思路已经走向成熟,与西方三代坦克相同,主装甲主要横向放置在炮塔正前方,而不是苏俄式坦克的大角度倾斜放置,这样可以保证正面的任何地方装甲厚度都相同,不会出现越向中心装甲厚度越薄的情况。炮盾外形上仍保留了苏式坦克的传统,但在耳轴的周围、炮盾的后方,则出现了“第三种装甲“,它可以姑且被称为”固定炮盾”,一种可以起到和西方大炮盾相同的防护效果,保护主装甲与火炮安装孔之间的空隙,但却不能像西方大炮盾那样随炮管一起运动的装甲。这部分的厚度与主装甲相近,再加上前方的塞子炮盾,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代坦克炮盾弱点的问题,当然这里还是比主装甲更容易被击穿,只是不那么明显罢了。
▲59坦克的炮盾在外面,所以不要再说59是内置炮盾了!
▲把帆布扒开的96式坦克,里面其实是炮盾
最后回到主题,中国的坦克既然不是内置炮盾,那么为什么要安装这么LOW的帆布呢?而西方坦克却没有呢?这主要还是炮盾形状的原因,使用中苏这种塞型炮盾在转动时会使得炮盾与炮塔之间留有一定的缝隙。为了密封和防尘、阻隔火炮发射后的硝烟,于是使用帆布覆盖住,后来随着要求能在核生化条件下作战,帆布又换成软质复合材料。但软质复合材料看起来很像帆布,名字叫起来又太长,所以有不少部队将这种密封材料俗称为“帆布”。
▲而且谁说外炮盾就不需要帆布了?西方上一代坦克上都有
▲豹一上面也有
▲摇摆式炮塔上缝隙很大,需要的帆布更多
不论是中国坦克还是西方坦克其实在平时就是不使用帆布覆盖,也不会影响它们正常训练使用的。之所以你会看到我们的坦克有在炮管的根部还会有帆布覆盖的现象,其实都是部队为了更加的爱护心爱的坦克。这点和自家汽车上的手动挡的护套原理一样,摘掉照样开,就看你心疼不心疼。
▲比如这个氪金的59就没用帆布
▲豹二这种西方先进坦克也是有帆布的
西方的新一代主战坦克因为炮盾的形状改变,炮盾外面进入灰尘并不影响使用,但它依旧需要帆布,只不过密封套帆布装在外防盾的后面,因此从外面看的话很难看得到密封套的存在。所以说,并不是坦克使用帆布就是设计落后,只是设计方法不同而已。
参考资料:
炮盾——浅谈战后主战坦克炮塔装甲结构的发展
作者:《最后一炮》贴吧 天狼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