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孤寂中的浪漫——艺术大师林风眠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孤寂中的浪漫——艺术大师林风眠

林风眠的画作缥缈而抽象,始终笼罩着朦胧的诗意,浸透着淡淡的哀愁,这是一个艺术家来自心灵深处的情感倾诉。

清朝光绪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发行赈灾彩票。一个刚满八岁的乡下孩子,攥着从收入微薄的祖父讨来的几个铜板,挤过看热闹的人群,为自己下一个赌注,三天后彩票开奖,这个孩子博得头彩,中一千大洋。清末时期的一个县令俸禄不过四五十块大洋。这次博弈彻底改变了孩子一生的命运。这个孩子就是中国画坛精神领袖,一代巨匠——林风眠。

林风眠人生舞台的每一次辉煌的开场,总会伴随着悲剧的结尾。

“我生于倒霉的庚子年”,林风眠常以这句话开始他的回忆。庚子年为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战乱的年代注定他命运多灾多难。

 

 

林风眠的祖父、父亲为当时社会最底层的手艺石匠,家里生活艰苦,林风眠出生当天因严重的先天不足,几乎命悬一线,父亲怕养不活打算丢进山里,母亲拦住父亲,从此幼小的林风眠把母亲作为生命的依靠。在他的无数画作中,仕女的形象大多来自母亲,这种静谧、凄美、伤感的形象,似乎都在诉说着一个伤感的过去。

他的母亲是山区汉族与本地苗族的后代,拥有漂亮的面容,却不被家里人待见,林风眠常说母亲的生活是艰苦的,后来母亲不堪丈夫的冷落和家人的欺负与村里的染匠私奔了,面对这奇耻大辱,家族的人抓回母亲,痛打游街准备火烧,幼小的林风眠当时很愤怒,歇斯底里的哭闹,挽救了母亲的性命,最终家族决定把母亲卖掉,从此林风眠与母亲天各一方。

这段发生在童年的悲惨经历,让林风眠在一生中反复用画笔表达这一“救母”主题,如《白蛇传》《宝莲灯》的题材。“救母”是他一生不能解脱的情结。

母亲离去后,年迈的祖父成为林风眠内心最后的寄托。林风眠因“彩票中奖”后,命运出现了转机,后期他出国的两百块大洋也来自这里。

1915年15岁的林风眠踏进梅州中学,遇到了他人生中的启蒙老师梅州历史最后一位能书善画的秀才梁伯聪,学习期间,他被朋友带的西洋插画书籍深深吸引。后来林风眠收到了梅州中学的同窗好友林文铮从上海发来的信函,获知了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遂告别父老前往上海和林文铮一同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前往法国留学。

法国巴黎,散发着由文化艺术积淀而成的浪漫情调,坐落在波拿巴路尽头的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三百年来一直引领着世界艺术的时代风潮。两人先转入法国国立第戎美术学院学习,林风眠大受赏识,9月又转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就读,并得以进入柯尔蒙的工作室学习,并广泛接触各种艺术形式,以及当时欧洲艺术界认为的“东方艺术”。

林风眠真正的教育是从法国开始的,他所有的教育都是西方的知识谱系,这些西方现代艺术的思想启蒙和对艺术的理解让他发生重大改变,他一生的作品可以深切感受到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派等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对他的影响。

他个人化的艺术风格探索,也是在留学时期开始起步。国立第戎美术学院的校长给过林风眠诚恳的忠告:“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么宝贵,你应走出学院大门,到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挖掘。”老师的话让林风眠猛然警醒,他把目光投向承载着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艺术。从那一刻起,林风眠确立了中西结合的艺术风格。

1926年的林风眠,最年轻的艺术学校的校长。

1925年,蔡元培邀请林风眠回国后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他终于可以回国施展满腔的抱负了,但是他并不知道这才是他磨难人生的开始。

面对北平艺专的烂摊子,还是后来杭州艺专的平静,林风眠始终坚持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他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波澜,倡导新艺术运动,积极担负起以美育代提高和完善民众道德,进而促成社会改造与进步的重任。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艺术名家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王朝闻、苏天赐等都是学院的杰出代表。

林风眠认为“绘画的本质是绘画”,在教学上他反对传统绘画过分追求书法的线条韵味,认为笔墨技巧掩盖了绘画的基本功能,强调以造型来表现艺术的情感。

林风眠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个孤独而寂寞的艺术行者。他的孤独在于他的艺术思想没有实现。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杭州危急,林风眠告别妻女带领杭州艺专200多名师生在钱塘江坐船西去,在流亡之路上杭州艺专与北平艺专奉命合校改国立艺专,因与某些负责人意见不一致,林风眠痛而辞职。

当教育家林风眠淡出之时,画家林风眠便凸显出来。辞职后,林风眠独自一人在重庆生活,他几乎每天都埋头作画,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材料稀缺的无奈之举使他的作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眠体,他开始画仙鹤、嘉陵江、仕女,画面热烈而沉静,萧瑟而洒脱。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林风眠抛弃了所有的行李,只带他的画作回到杭州,他不曾想过这些画作有一天也将被他亲手摧毁。

1951年,因林风眠对艺术追求的不合时宜,没有工作,没有收入,还要养家糊口,巨大的压力下,他的夫人、女儿、女婿投奔巴西的亲戚,这一别就是20多年。已经55岁的林风眠,为减轻生活负担,靠买在法国带来的小工艺品过日子,可谓捉襟见肘,举步维艰。此时的林风眠在清苦寂静中继续探索中西艺术的调和,这时期是他的一个创作顶峰,东西方艺术在他的画纸上融汇,最终演变为突破传统时空浓墨重彩,大喜大悲的戏剧人物。

就在林风眠全神贯注于创作时,1966文革到来了。

一个深秋的傍晚,上海南昌路的公寓里已经年过花甲,生活落魄的林风眠正经历着他人生中最艰难最无助的时刻,一幅幅精美的画作,正在被他亲手用烈火无情的吞噬,或用水给冲刷,半生的心血毁于一旦。对于作品视为生命的他来说,心里是何等的滋味。1968年69岁的林风眠以“日本特务”“特嫌”罪名被上海公安局拘捕,后转入上海南市第一看守所,开始长达四年半的狱中生涯。

1977年,林风眠在梅州中学时期的同学开国元帅叶剑英的关心下,获准移居香港。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14年,完成了他“调和中西艺术”的绝唱。晚年的林风眠一如上海时一样深居简出,为了生计埋头作画,经过一生的风雨,在最后孤寂的岁月中林风眠终于安心地走向了艺术的纯粹。

林风眠的画作缥缈而抽象,始终笼罩着朦胧的诗意,浸透着淡淡的哀愁,这是一个艺术家来自心灵深处的情感倾诉。

林风眠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融汇了东西方的优点,创造一种崭新从未有过的艺术形式。他奠定了中国现代绘画的一个基础,没有林风眠,中国将缺少一位走向现代艺术的大师,他是属于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一个领袖型人物。

画意由心愁不尽

梦境难圆了无期

醉里不展鸿途结

却忆当初志气新

——长城君语

中国新长城组委会编辑部出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孤寂中的浪漫——艺术大师林风眠

林风眠的画作缥缈而抽象,始终笼罩着朦胧的诗意,浸透着淡淡的哀愁,这是一个艺术家来自心灵深处的情感倾诉。

清朝光绪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发行赈灾彩票。一个刚满八岁的乡下孩子,攥着从收入微薄的祖父讨来的几个铜板,挤过看热闹的人群,为自己下一个赌注,三天后彩票开奖,这个孩子博得头彩,中一千大洋。清末时期的一个县令俸禄不过四五十块大洋。这次博弈彻底改变了孩子一生的命运。这个孩子就是中国画坛精神领袖,一代巨匠——林风眠。

林风眠人生舞台的每一次辉煌的开场,总会伴随着悲剧的结尾。

“我生于倒霉的庚子年”,林风眠常以这句话开始他的回忆。庚子年为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战乱的年代注定他命运多灾多难。

 

 

林风眠的祖父、父亲为当时社会最底层的手艺石匠,家里生活艰苦,林风眠出生当天因严重的先天不足,几乎命悬一线,父亲怕养不活打算丢进山里,母亲拦住父亲,从此幼小的林风眠把母亲作为生命的依靠。在他的无数画作中,仕女的形象大多来自母亲,这种静谧、凄美、伤感的形象,似乎都在诉说着一个伤感的过去。

他的母亲是山区汉族与本地苗族的后代,拥有漂亮的面容,却不被家里人待见,林风眠常说母亲的生活是艰苦的,后来母亲不堪丈夫的冷落和家人的欺负与村里的染匠私奔了,面对这奇耻大辱,家族的人抓回母亲,痛打游街准备火烧,幼小的林风眠当时很愤怒,歇斯底里的哭闹,挽救了母亲的性命,最终家族决定把母亲卖掉,从此林风眠与母亲天各一方。

这段发生在童年的悲惨经历,让林风眠在一生中反复用画笔表达这一“救母”主题,如《白蛇传》《宝莲灯》的题材。“救母”是他一生不能解脱的情结。

母亲离去后,年迈的祖父成为林风眠内心最后的寄托。林风眠因“彩票中奖”后,命运出现了转机,后期他出国的两百块大洋也来自这里。

1915年15岁的林风眠踏进梅州中学,遇到了他人生中的启蒙老师梅州历史最后一位能书善画的秀才梁伯聪,学习期间,他被朋友带的西洋插画书籍深深吸引。后来林风眠收到了梅州中学的同窗好友林文铮从上海发来的信函,获知了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遂告别父老前往上海和林文铮一同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前往法国留学。

法国巴黎,散发着由文化艺术积淀而成的浪漫情调,坐落在波拿巴路尽头的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三百年来一直引领着世界艺术的时代风潮。两人先转入法国国立第戎美术学院学习,林风眠大受赏识,9月又转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就读,并得以进入柯尔蒙的工作室学习,并广泛接触各种艺术形式,以及当时欧洲艺术界认为的“东方艺术”。

林风眠真正的教育是从法国开始的,他所有的教育都是西方的知识谱系,这些西方现代艺术的思想启蒙和对艺术的理解让他发生重大改变,他一生的作品可以深切感受到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派等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对他的影响。

他个人化的艺术风格探索,也是在留学时期开始起步。国立第戎美术学院的校长给过林风眠诚恳的忠告:“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么宝贵,你应走出学院大门,到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挖掘。”老师的话让林风眠猛然警醒,他把目光投向承载着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艺术。从那一刻起,林风眠确立了中西结合的艺术风格。

1926年的林风眠,最年轻的艺术学校的校长。

1925年,蔡元培邀请林风眠回国后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他终于可以回国施展满腔的抱负了,但是他并不知道这才是他磨难人生的开始。

面对北平艺专的烂摊子,还是后来杭州艺专的平静,林风眠始终坚持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他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波澜,倡导新艺术运动,积极担负起以美育代提高和完善民众道德,进而促成社会改造与进步的重任。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艺术名家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王朝闻、苏天赐等都是学院的杰出代表。

林风眠认为“绘画的本质是绘画”,在教学上他反对传统绘画过分追求书法的线条韵味,认为笔墨技巧掩盖了绘画的基本功能,强调以造型来表现艺术的情感。

林风眠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个孤独而寂寞的艺术行者。他的孤独在于他的艺术思想没有实现。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杭州危急,林风眠告别妻女带领杭州艺专200多名师生在钱塘江坐船西去,在流亡之路上杭州艺专与北平艺专奉命合校改国立艺专,因与某些负责人意见不一致,林风眠痛而辞职。

当教育家林风眠淡出之时,画家林风眠便凸显出来。辞职后,林风眠独自一人在重庆生活,他几乎每天都埋头作画,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材料稀缺的无奈之举使他的作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眠体,他开始画仙鹤、嘉陵江、仕女,画面热烈而沉静,萧瑟而洒脱。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林风眠抛弃了所有的行李,只带他的画作回到杭州,他不曾想过这些画作有一天也将被他亲手摧毁。

1951年,因林风眠对艺术追求的不合时宜,没有工作,没有收入,还要养家糊口,巨大的压力下,他的夫人、女儿、女婿投奔巴西的亲戚,这一别就是20多年。已经55岁的林风眠,为减轻生活负担,靠买在法国带来的小工艺品过日子,可谓捉襟见肘,举步维艰。此时的林风眠在清苦寂静中继续探索中西艺术的调和,这时期是他的一个创作顶峰,东西方艺术在他的画纸上融汇,最终演变为突破传统时空浓墨重彩,大喜大悲的戏剧人物。

就在林风眠全神贯注于创作时,1966文革到来了。

一个深秋的傍晚,上海南昌路的公寓里已经年过花甲,生活落魄的林风眠正经历着他人生中最艰难最无助的时刻,一幅幅精美的画作,正在被他亲手用烈火无情的吞噬,或用水给冲刷,半生的心血毁于一旦。对于作品视为生命的他来说,心里是何等的滋味。1968年69岁的林风眠以“日本特务”“特嫌”罪名被上海公安局拘捕,后转入上海南市第一看守所,开始长达四年半的狱中生涯。

1977年,林风眠在梅州中学时期的同学开国元帅叶剑英的关心下,获准移居香港。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14年,完成了他“调和中西艺术”的绝唱。晚年的林风眠一如上海时一样深居简出,为了生计埋头作画,经过一生的风雨,在最后孤寂的岁月中林风眠终于安心地走向了艺术的纯粹。

林风眠的画作缥缈而抽象,始终笼罩着朦胧的诗意,浸透着淡淡的哀愁,这是一个艺术家来自心灵深处的情感倾诉。

林风眠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融汇了东西方的优点,创造一种崭新从未有过的艺术形式。他奠定了中国现代绘画的一个基础,没有林风眠,中国将缺少一位走向现代艺术的大师,他是属于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一个领袖型人物。

画意由心愁不尽

梦境难圆了无期

醉里不展鸿途结

却忆当初志气新

——长城君语

中国新长城组委会编辑部出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