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早上,刷牙都很有使命感”“今天的我,被播放了26.2万次”这种看上去没头没脑的句子,最近大规模出现在北京、上海的地铁和公交站。刚刚在3月底宣布转型泛娱乐社交平台的陌陌,除了更换了五彩新logo,还要用一大波线下广告刷足存在感。
“用视频,认识我”每一张文案都带上了这句slogan,为的是告诉你陌陌上有不少有趣的视频。
不过你也许会发现,陌陌这种“鲜艳配色+一句话文案”的平面广告,和前段时间开始大规模投放的知乎广告,有一种蜜汁相似,而且都在全国大城市的地铁、公交站台和电梯里出现。
“哥们儿,还站着呢”“又吵架了,因为把她拍丑了”,直白的主文案加上一个知乎问题,组成了相互呼应的对话,还原出普通人的某个生活场景,又好像是个段子,顺势引出知乎问答、电子书、LIVE等功能。
自从年初拿到1亿美元D轮融资后,钱包厚实的知乎在3月底开启了一轮大规模营销活动。为了吸引更多新用户,这个知识型平台甚至专门做了成立以来最大的改版——面向未注册用户开放浏览功能,最大限度地开放。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知乎和陌陌,两家气质迥异的互联网公司,居然在线下广告风格这件事上达成了一致。
二者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文案的接地气。“我们并不想用这些文案告诉你新的陌陌如何好,而是传达一种情绪,引起用户的共鸣,甚至让想象力丰富的年轻用户脑补一个画面,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某个片段。”陌陌市场总监何宽告诉界面记者。
在他看来,想要推广新东西,“简单粗暴地告知”最有效。于是陌陌的这次广告,采用了有画面感的“大字报”和15秒的短视频形式,抛除了其他干扰信息,简单直接告诉用户,陌陌和以前不一样了。
知乎也是如此。根据它的官方说法,用“每天知道多一点”为主题,用这种一目了然的场景对话形式,想要呈现的是知乎最具价值、最生动、最平易近人的品牌及产品特点。
然而有意思的是,这两家公司目前的广告风格和之前相比,都有了不小的变化。之前的风格又偏偏同样是高冷、又有点让人让人看不懂的文艺范儿。
自从2013年开始,最初以“约炮神器”深入人心的陌陌,就在以每年一部广告片的节奏努力摆脱负面的品牌形象。从邀请网红拍摄《陌陌分之一》,想用核心用户树立多样化社区的概念;到一年后正话反说、可以带有挑衅意味的《总有新奇在身边》;到和贾樟柯合作的《陌生并不存在》;再到充满价值观宣言的《做一只动物》,风格在叛逆和文艺之间来回转换,但每次都需要用户消化理解一下,才知道它想表达什么。
反观知乎,它过去文艺到让人看不懂的“精英范”更加明显。2015年5月份推出的“文艺复兴”系列广告,用奥黛丽·赫本、毕加索、海明威以及薛定谔提出的人生问题,让在地铁匆匆一瞥的人们摸不着头脑。
半年之后的春节电影院里,金星等人抛出的“为什么努力?”“为什么爱?”“我是谁?”“世界在哪?”的四个人生哲学命题式的提问,得到的回答是“没有答案,一切依然存在”“存在,因答案而不同”。在贺岁档闹哄哄的气氛中,人们也纷纷表示没看懂,不过不少知乎用户还是热衷于讨论它,甚至有人高冷地认为“懂的人懂”。
但在眼下的国内互联网世界,保持精英的高冷感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精英感”和“装”之间只有微妙的界限。“王路飞”事件曝光后,一夜之间,知乎的slogan在一片戏谑声中变成了——“与世界分享你刚编的故事”。
截止2017年1月,知乎已拥有超过6500万注册用户,平均日活1850万。因为大量新用户涌入,不断被老用户抱怨内容质量下降的知乎,面临规模效应与内容价值稀释之间的困局。
知乎的创始人周源曾经在很多场合公开表示过:“知乎本来的面貌就是一个知识平台,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在知乎发表知识经验见解。”这意味着专注于“精英”的小众平台并不是它未来的发展方向,无论是知乎还是陌陌,眼下都需要把扩大用户规模,作为战略诉求。
而这意味着,那些只能打动部分用户的、难以理解的高冷广告,也要让位给这种接地气的直白风了。
欢迎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界面营销频道微信公众号“看你卖”(kannimai)。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