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瑞士机器人创新对中国的启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瑞士机器人创新对中国的启发

国外的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有什么样的启示?以及中国人工智能创业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作者: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石泽

瑞士国家机器人能力研究中心研发的学习型辅助机器人 (Keystone)

人工智能(AI)的发展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经历了过去一年中对AI的忧虑和伦理讨论之后,新的一年大家越来越关注AI领域的创业机会,人工智能随之成为今年创投圈的新风口。那么,国外的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有什么样的启示?以及中国人工智能创业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等,FT中文网近期组织人工智能专题,编辑事宜,联系闫曼 man.yan@ftchinese.com。

包括机器人在内的高新技术发展,都离不开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从文化来说,瑞士更开放和包容,如果你有一个想法,并且想付诸实践,在瑞士相对于欧洲其他地方会更容易。瑞士开放的精神是传承自中世纪宗教改革,从那时起逐渐汇集了钟表业、贸易、银行、化工的各方面人才,在经济方面的获得了很高的成就。开放与包容的政策和精神也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将总部或者欧洲总部设立在瑞士。在科研方面,瑞士的大学也有极高的开放性。大学之间的合作,瑞士与欧盟以及其他国家的合作都相当紧密。

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当下是世界性的话题,局限在瑞士或者欧洲都是狭隘的。由于沟通更加容易,目前NCCR Robotics(瑞士国家机器人能力研究中心)的大多数合作都在欧盟,与美国、日本的大学也有不少合作项目。在国家机器人日,有来自于美国、日本、中国的人参与。对于NCCR下面的创新公司来说,中国是他们感兴趣的潜在合作方,比如NOONEE就去了中国,进一步寻求与中国合作的机会。NCCR Robotics也为硕士、博士、博士后建立了国际交换项目,比如,在洛桑理工学习的同学可以去洛杉矶的教授那里做半年的科研。

通过对NCCR Robotics以及瑞士机器人行业的了解,也能为国内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

注重公众教育与市场培育

引导公众从正面看待“机器人”非常重要,这个产业需要公众的理解,对于消费机器人领域,这也是很重要的市场培育工作。到目前为止,可穿戴机器人还处于为特殊人群例如残障人士提供服务的定位上。媒体上经常会出现机器人是否将取代人类的讨论,普通人对于机器人的认知或许来自于科幻电影、小说,难免会失之偏颇,很多机器人对于公众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所以NCCR Robotics会通过媒体告诉公众他们正在做的事情。

比如,NCCR Robotics开发了一种简单的开源机器人,教师可以用它来教儿童学习计算机。研发出这个机器人的教授会给老师们开研讨会,老师们回去以后通过机器人来教育小朋友,小朋友回家以后会和家长交流……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教育的逐层传递使机器人变得不那么让人“害怕”。机器人可以作为教育的辅助工具,教会小朋友们机器人是什么、怎样工作,也可以教其他学科。有的儿童有缺乏自信心、学习困难等问题,老师让小朋友教机器人如何写字,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和兴趣。这种机器人可以作为辅助工具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他们会以这种方式告诉大家,机器人不是代替人类,而是辅助人类的。

去年10月,NCCR Robotics还在苏黎世举办了一次类似于奥运会赛制的半机械人运动会:Cybathlon。比赛共分6个项目,由残障人士各自选择一个公司或者科研机构合作共同角逐冠军,来自于26个国家的一百多选手参赛,赛前大量的宣传吸引了超过5000人现场观赛,BBC和CNN对此进行了报道。通过比赛,大家会理解新的科技将如何帮助人类,比如机器关节是做什么的,因为这些技术还不被普罗大众所熟知。这个活动的项目创意和前期资助来自于NCCR,但是后来,活动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以至NCCR已经无法独立完成。

提高技术商业转化率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5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突破性创新与经济增长》,美、日、德等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以公司为主导的前沿创新力量;而目前中国的创新格局以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的贡献为主。从2005年以来提交的首次专利申请情况看,中国在机器人技术领域提交的首次申请量超过世界总量的25%,为最高的国家占比。日本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的首次申请量从未超过总数的10%。相比之下,中国的学术通常占比最高,在机器人技术领域超过50%。这一方面可能说明中国公司在相关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较为有限,这可能意味着技术商业化转化率更低。因此,发展中国的机器人产业的关键是提升大学、科研机构研发成果的商业转化率。或者说,让机器人产业相关基础研究与商业开发之间联系的更紧,在研究与产业之间建立更顺畅的沟通渠道,在创新链的前端进行引导,最终使研发更符合市场导向,提升大学、科研机构的商业转化率。就是说,对于中国,在机器人领域建立更为立体的创新组织结构,促进创新生态的血液循环,比单纯的给机器人企业研发补贴或者减税会更有价值。

开放创新同样适用于机器人产业。在机器人领域,瑞士较强的体现开放与交流的特征。通过NCCR,各个大学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产业的科学家有机会经常在一起交流。通过产业日等活动,产业和商业彼此开放沟通,形成良好的互动,学术方面,与全球其他国家的学术交流也比较活跃。创业公司对于来自于全球的资金和资源同样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整体而言,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更有利于自下而上的创新活动发展。

警惕机器人产业园的盲目发展

高额的人工成本和物价、强势瑞郎的压力,以及有限的国内市场,使得瑞士高科技型创业企业从创立起就要具有国际化思维,这样的市场环境使得只有高度创新性的公司才能立足。由于不同的国情,在创新路径上,中国与瑞士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很多领域是基于已有技术的二次创新,然后利用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形成了在创新方面的竞争力,比如腾讯。目前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被跨国公司占有,国内机器人公司大部分尚缺乏制造核心零部件能力、产品趋于同质化。中国应该尝试哪种竞争路径?如果盲目发展机器人产业园,鼓励并不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入机器人领域,最后可能出现和“白色家电”行业类似的踩踏局面,走上靠价格竞争的老路。而对于机器人这样需要国家支持的突破性技术,产业政策和激励创新的思路可能要变一变了。

©《金融时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瑞士机器人创新对中国的启发

国外的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有什么样的启示?以及中国人工智能创业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作者: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石泽

瑞士国家机器人能力研究中心研发的学习型辅助机器人 (Keystone)

人工智能(AI)的发展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经历了过去一年中对AI的忧虑和伦理讨论之后,新的一年大家越来越关注AI领域的创业机会,人工智能随之成为今年创投圈的新风口。那么,国外的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有什么样的启示?以及中国人工智能创业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等,FT中文网近期组织人工智能专题,编辑事宜,联系闫曼 man.yan@ftchinese.com。

包括机器人在内的高新技术发展,都离不开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从文化来说,瑞士更开放和包容,如果你有一个想法,并且想付诸实践,在瑞士相对于欧洲其他地方会更容易。瑞士开放的精神是传承自中世纪宗教改革,从那时起逐渐汇集了钟表业、贸易、银行、化工的各方面人才,在经济方面的获得了很高的成就。开放与包容的政策和精神也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将总部或者欧洲总部设立在瑞士。在科研方面,瑞士的大学也有极高的开放性。大学之间的合作,瑞士与欧盟以及其他国家的合作都相当紧密。

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当下是世界性的话题,局限在瑞士或者欧洲都是狭隘的。由于沟通更加容易,目前NCCR Robotics(瑞士国家机器人能力研究中心)的大多数合作都在欧盟,与美国、日本的大学也有不少合作项目。在国家机器人日,有来自于美国、日本、中国的人参与。对于NCCR下面的创新公司来说,中国是他们感兴趣的潜在合作方,比如NOONEE就去了中国,进一步寻求与中国合作的机会。NCCR Robotics也为硕士、博士、博士后建立了国际交换项目,比如,在洛桑理工学习的同学可以去洛杉矶的教授那里做半年的科研。

通过对NCCR Robotics以及瑞士机器人行业的了解,也能为国内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

注重公众教育与市场培育

引导公众从正面看待“机器人”非常重要,这个产业需要公众的理解,对于消费机器人领域,这也是很重要的市场培育工作。到目前为止,可穿戴机器人还处于为特殊人群例如残障人士提供服务的定位上。媒体上经常会出现机器人是否将取代人类的讨论,普通人对于机器人的认知或许来自于科幻电影、小说,难免会失之偏颇,很多机器人对于公众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所以NCCR Robotics会通过媒体告诉公众他们正在做的事情。

比如,NCCR Robotics开发了一种简单的开源机器人,教师可以用它来教儿童学习计算机。研发出这个机器人的教授会给老师们开研讨会,老师们回去以后通过机器人来教育小朋友,小朋友回家以后会和家长交流……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教育的逐层传递使机器人变得不那么让人“害怕”。机器人可以作为教育的辅助工具,教会小朋友们机器人是什么、怎样工作,也可以教其他学科。有的儿童有缺乏自信心、学习困难等问题,老师让小朋友教机器人如何写字,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和兴趣。这种机器人可以作为辅助工具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他们会以这种方式告诉大家,机器人不是代替人类,而是辅助人类的。

去年10月,NCCR Robotics还在苏黎世举办了一次类似于奥运会赛制的半机械人运动会:Cybathlon。比赛共分6个项目,由残障人士各自选择一个公司或者科研机构合作共同角逐冠军,来自于26个国家的一百多选手参赛,赛前大量的宣传吸引了超过5000人现场观赛,BBC和CNN对此进行了报道。通过比赛,大家会理解新的科技将如何帮助人类,比如机器关节是做什么的,因为这些技术还不被普罗大众所熟知。这个活动的项目创意和前期资助来自于NCCR,但是后来,活动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以至NCCR已经无法独立完成。

提高技术商业转化率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5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突破性创新与经济增长》,美、日、德等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以公司为主导的前沿创新力量;而目前中国的创新格局以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的贡献为主。从2005年以来提交的首次专利申请情况看,中国在机器人技术领域提交的首次申请量超过世界总量的25%,为最高的国家占比。日本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的首次申请量从未超过总数的10%。相比之下,中国的学术通常占比最高,在机器人技术领域超过50%。这一方面可能说明中国公司在相关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较为有限,这可能意味着技术商业化转化率更低。因此,发展中国的机器人产业的关键是提升大学、科研机构研发成果的商业转化率。或者说,让机器人产业相关基础研究与商业开发之间联系的更紧,在研究与产业之间建立更顺畅的沟通渠道,在创新链的前端进行引导,最终使研发更符合市场导向,提升大学、科研机构的商业转化率。就是说,对于中国,在机器人领域建立更为立体的创新组织结构,促进创新生态的血液循环,比单纯的给机器人企业研发补贴或者减税会更有价值。

开放创新同样适用于机器人产业。在机器人领域,瑞士较强的体现开放与交流的特征。通过NCCR,各个大学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产业的科学家有机会经常在一起交流。通过产业日等活动,产业和商业彼此开放沟通,形成良好的互动,学术方面,与全球其他国家的学术交流也比较活跃。创业公司对于来自于全球的资金和资源同样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整体而言,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更有利于自下而上的创新活动发展。

警惕机器人产业园的盲目发展

高额的人工成本和物价、强势瑞郎的压力,以及有限的国内市场,使得瑞士高科技型创业企业从创立起就要具有国际化思维,这样的市场环境使得只有高度创新性的公司才能立足。由于不同的国情,在创新路径上,中国与瑞士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很多领域是基于已有技术的二次创新,然后利用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形成了在创新方面的竞争力,比如腾讯。目前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被跨国公司占有,国内机器人公司大部分尚缺乏制造核心零部件能力、产品趋于同质化。中国应该尝试哪种竞争路径?如果盲目发展机器人产业园,鼓励并不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入机器人领域,最后可能出现和“白色家电”行业类似的踩踏局面,走上靠价格竞争的老路。而对于机器人这样需要国家支持的突破性技术,产业政策和激励创新的思路可能要变一变了。

©《金融时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