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刺激体育消费,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7月13日发文支持举办马拉松赛事。
《关于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行动方案(2017年)》(下称《行动方案》)提出目标:到2017年底,马拉松赛事参赛人数超过500万人次,带动各类消费超过200亿元。这意味着2017年中国马拉松参赛人数目标,要在2016年280万人次的基础上接近翻一倍。
7月份北京市也发布鼓励消费的文件,其中也重点提到进一步提升北京马拉松品牌赛事影响力。从中央到地方,均重视马拉松在拉动地方消费中的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九部委文件,也首次提出了系列监管措施,包括出台关于加强马拉松赛事监督管理的意见等。
首提“黑名单”制度
近两年马拉松渐成燎原之势。2015年,中国田径协会变革马拉松管理模式,取消赛事审批。同年,在全民跑步热和取消赛事审批的大背景下,马拉松赛事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注册赛事数量由51场增加到了134场,2016年达到328场,是2014年的6倍多。
同时关于马拉松的争议也不少,比如转让名额、赛事组织欠规范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还发现,当前大小赛事蜂拥而上,赛事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行动方案》提出将推动规范发展,出台关于加强马拉松赛事监督管理的意见,还提到督促地方做好赛事服务保障工作,加快制定赛事审批取消后的服务管理办法,研究建立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赛事活动多部门联合“一站式”服务机制。
其中,《行动方案》首次提出“黑名单”制度:建立覆盖体育赛事举办机构、从业人员和参赛人员的行业信用体系,建立“黑名单”制度和退出机制,将有关机构及人员的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关于马拉松赛事如何监管,政府、赛事组织方以及跑者各方说法不一。此次文件关于监管的说法,也引起了民间一些创业者和资深跑者的担忧。
有从业者表示,文件中提到的“出台关于加强马拉松赛事监督管理的意见”,其监管的尺度是否会回复到过去的审批监管,或者类似审批监管的模式?
举办过多场明星赛事的体育公司创业者艾国永表示,他专门跟朋友讨论过这份文件,从行业层面来说的话,加强监管、出台规范,必然有利于提升赛事的品质,降低赛事举办中的风险。
完成国内外超级马拉松越野赛多场的跑者关雅荻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任何赛事从爆发到发展,出现问题都很正常,运营公司的好坏,也会在市场中通过优胜劣汰实现自我净化。
因此,如何把握放开、监管和服务的智慧,对于相关政府部门来说是一场考验。
200亿消费市场
《行动方案》出台的大背景,是近年马拉松等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快速发展,赛事数量迅速增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仍面临供给总量不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市场潜力未充分释放等问题。
今年一季度,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7.2%,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当前中国消费环境的改善与百姓消费能力的提高还不匹配,消费环境不理想已成为制约消费潜能释放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央地政府积极发文鼓励旅游、体育消费。此次文件发布的初衷是促进马拉松消费,激活体育消费市场。在北京市最新发布的《关于培育扩大服务消费优化升级商品消费的实施意见》中,重点提到发展体育产业,提到积极引进国际精品体育赛事,进一步提升北京马拉松赛事影响力。
按照此次九部委发布《行动方案》的目标,到2017年底,马拉松赛事参赛人数超过500万人次,带动各类消费超过200亿元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按照国家田协制定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各类马拉松赛事数量要超800场,参赛人次要达到1000万,届时全国马拉松赛事千亿消费规模可期。
报告还称,马拉松正逐渐演变为一种生活方式,跑者具有较好的消费能力,以中高收入群体为主,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70%;年收入5万到15万群体约占50%,收入15万以上的跑者约占20%。
年度最受好评赛事之一的武汉马拉松,让武汉已经初尝马拉松给城市带来的品牌形象提升及消费拉动效应。汉马企业赛事赞助方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武汉政府对汉马的重视,以及虚心学习国内外赛事经验的态度,让他印象深刻,马拉松带给武汉的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影响会是深远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