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对于茶的饮用方式,也一直发生着变化。比如煎茶、点茶到现在的泡茶,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这次,我们就带大家来一次穿越,跟古人来一场穿越时空的茶会。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用茶做羹汤
我们先看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期间,这时候人们喜欢“烹煮”茶叶,茶鲜叶、粟米以及调味佐料(葱、姜、食盐、橘皮等)一起,煮成浓厚的羹汤,称为“茗粥”。
现在,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仍采用这种方式吃茶。那个时代,并没有像现在一样的专门茶具,通常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碗饮茶。
唐代:煎茶——茶圣创造的烹茶法
我们再穿越到大唐,茶圣“陆羽”出现了,还创造了一种“煎茶”法。煎茶法盛行于唐代,“煎”就是“煮”的意思,在汉魏南北朝时期茗粥也称为煮茶,为了区分,陆羽将自己所创的这套煮茶法,称之为“煎茶法”。顺便就给大家科普一下煎茶的程序。
分为三个步骤:备茶——烧水——分茶
备茶
煎茶法中使用的原料是饼茶,掰下一块茶饼,先放到火上烤成金黄色,然后把茶饼放进石臼里捣成碎末,然后再把茶末用一个小筛子筛一遍,去掉粗糙的茶骨,存放在盒子里备用。
烧水——讲究“三沸”
初沸:“如鱼目微有声”,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的盐调味。
二沸:“如涌泉连珠”,舀出一瓢水,备用。用竹夹子在水中搅动形成水涡,使水沸度均匀,用量茶小勺量取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再加搅动。
三沸:“如腾波鼓浪”,将二沸时舀出的一瓢水倒回去,使开水停沸,叫做“止沸育华”,茶汤表面的浮沫,称之为沫饽,是茶汤中的精华。
分茶
向茶盏分茶,使各碗沫饽均匀,意为雨露均沾,同分甘苦。茶要趁热饮,将鲜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汤和嫩柔的茶末一起喝下去。
宋代:点茶法——比煎茶法更讲究
由唐代穿越到宋代,煎茶法也渐渐被精细成了“点茶法”,点茶法比煎茶法更为讲究。
备茶:点茶法跟煎茶法中的备茶方法一样,但是点茶法要求茶末更细。
点茶:将研细的茶末放入茶盏中,先加入少量沸水,将茶粉调成膏状,然后再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筅击打、搅拌,这个过程通常要经过七次注水,每次注水茶筅击打的次数不同,轻重缓急不同,搅拌速度不同,直到茶汤表面浮起一层白色茶沫,称之为汤花。
点泡后,如果茶汤的颜色呈乳白色,茶汤表面泛起“汤花”能较长时间凝注杯盏内壁不动,这样就算点泡出一杯好茶。
明清以至现代:泡茶,就是你我现在用的方法
到了现代,茶友们开始了泡茶。泡茶法又称撮泡法,此法明清以至现代,为民间广泛使用,最为人们所熟知。泡茶法是将茶叶放在杯、盏或茶壶中,不加佐料,以沸水冲泡的简便方法,浓淡就看个人喜好。
但是要注意,并不是说唐代只有煎茶法、宋代只有点茶法、泡茶法是在明代才有的,只是说唐代的时候煎茶法占主流,宋代的时候点茶法占主流,而元明之后泡茶法才流行。
本文来源于茶语网(www.chayu.com),茶语频道商务合作电话:400-799-399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