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跟一个早点摊久久地呆一段时间,就能发现你所有的想象都是肤浅的。
这些早点摊大部分五点出摊,个别三点就开始营业,一般到十点结束。十点的时候,整个城市真正开始运作起来,他们的一天却要画下句号了。
拍照的最后一天,我吃了三份早点,还带着一个煎饼上了火车。只要你跟一个早点摊长久地呆着,它就像一个流动剧场,演出比你想象中精彩一百倍的故事。可是所有买早点的人都在说,北京的早点摊越来越少了。
磁器口附近
刘哥的煎饼摊,是我遇到的惟一一个北京人的早点摊,他在这片胡同出生,在这片胡同长大。煎饼做得很地道,但是摊只摆了一年。他原来靠租金生活,后来因为违建被拆,他就自己摆起了早点铺。顾客大都是街坊,离摊位还有七八米,北京话的问候就先传过来了:“吃什么您那?”
摊位旁一直放着两把椅子,老邻居们会聚在这里聊天,早点摊成为了一个据点。一个大爷神秘兮兮跟我说附近的宾馆有很多外国姑娘,她们每天都带人回去,如果你跟她们说中文,她们会假装听不懂。我假装熟络的问大爷是否知道价格,他说好像是1000块。另外一个80多岁的老爷子,旁边的人调侃他退休工资一万还天天吃煎饼,他曾经是体育老师,十年动乱的时候很多老师都绝望跳楼了,因为他教体育跟学生关系好,所以逃过一劫。
对于这个北京人摆的煎饼摊,刘哥说,如果他不是北京人,估计这个摊也摆不了了,我说你卖完煎饼之后剩下的时间干嘛呢,他说玩啊,羡慕不。 第二天我再去的时候他开口就说:丫头,又来了。
8月29日,6:30
8月29日7:43
小姑娘刚上一年级,老师要求提前去学校适应一天,她爸爸带着她来买煎饼,买完就站在路边吃了,没吃两口吧嗒掉了半个,就又过去买了一个。
8月30日 9:50 我拍照的时候,有个女生拿着运动相机走过来买煎饼,不停地拍,她刚从国外回来,说开了半箱油的车才找到这一个煎饼摊。
8月31日,9:30 刘哥每天都穿着同一双皮鞋。每天他用大概3桶面粉糊。
天坛东门的北京饺子馆
天坛附近的北京饺子馆是德州人开的,他们后厨在院子里做,店里面人们排着队买。一个大爷看到我拍照,热情地走出来跟我夸他们家干净,评价一圈北京的政策,然后开始给我说某某客人是个聋哑人,他说的时候那个人回头看了我一眼,眼睛特别明亮。介绍完他熟识的客人们后,大爷掏出了一部诺基亚智能机,调出了通讯录,指着一个联系人跟我说这个人是臧天朔的妹妹,特别高。我要走的时候,他突然叫住我,开始给我展示旧时北京的早上应该怎么打招呼,他鞠躬到90度,手一前一后:“吃了吗您”。旁边的大爷一脸戏谑地说:现在谁还这么讲究啊。
8月29日 7:14
老板跟员工都是德州人,院子里做着,屋子里卖着。顾客大都是北京人,大爷们牵着泰迪,用北京话唠嗑,彼此熟识。
8月28日 7:17 买早点的人排到了门外
8月29日7:19 排队的人里还有个外卖小哥,买的不知道是他的早点还是别人的。
8月29日 7:28 北京的大爷大妈们带着泰迪来买早点,有的坐在里面等着主人吃完,有的只能在门口眼巴巴望着等。
8月29日 7:28 小米粥加油饼,清真早点摊的必备品。
8月29日 7:28 除了自己吃,很多人还给家人带了早点回去,大部分带早点回家的都是老人,给孩子准备的。
劲松某早餐店
8月29日,8:34 老板说北京近一半的清真早点铺都是山东德州人开的,他跟饺子馆的人就是一个村的,他们把早点摊支在了馆子外。
8月29日,8:34 一个人炸油饼,一个人装稀的,绿衣服的大哥就是销售,负责卖早点收钱以及逗贫。炸油饼的把一个饼炸糊了,我之前不知道油饼的名称,问他那是什么,他说:炸糊了的油饼。
8月29日,8:40 包子、油饼、茶叶蛋,价格都很便宜,问他为什么德州人主要开早点摊,他说早点成本低。
8月31日,8:38 包子
8月31日,9:02 油饼
天坛东路一天桥下
很多人行天桥下还有一些无名的早点摊。
天坛东路上的早点摊是一对小夫妻,丈夫28岁,来自河南,到北京七八年了。以前是跟父母在一起经营,后来父亲遭遇过一次车祸,老人们就回了老家顺便带孩子。他们的两个孩子刚刚从北京回家,结束了小候鸟的暑假。
这个摊位边经常有一个退休的老大爷,他是附近的老居民,一个60年代就来到北京的湖北人,斩钉截铁地跟我说他就喜欢外地人,再用纯正的北京话批判了一通北京人。他像是这个天桥下的指挥员,一边帮忙找零,介绍鸡蛋灌饼,一边提醒路口的人注意车辆,跟老街坊打招呼,还要帮这家早点摊留意城管,手最忙的是早点摊的夫妻,嘴最忙的是这个大爷。豆浆卖没了,他熟练地拿出杯子分装。一直到9点半,夫妻俩要收摊了,他还帮忙收摊,然后走了。不只是大爷,另外一位大妈在看到疑似城管过来的时候,也紧张的提醒他们,嘴巴叼着烟把一杯杯豆浆盖好,随时准备帮他们撤离,她也是住附近的居民。这些大爷大妈能够熟练地说出这条路上城管人员的更迭情况,来城管的时候他们比老板都要紧张,热心到出乎我的意料。这个早点摊就这么跟他们建立了关系,老大爷熟悉夫妻俩的所有情况,他们却只知道大爷是附近的老居民。
8月30日 8:50
8月30日 9:02 分工明确,丈夫负责摊饼,妻子负责卷饼,他们说自己都只专注做一样。
8月30日 9:02 他们以前在崇文门摆摊,后来那边整治了,就搬这里来了。
8月30日 8:30 这个电动车再加个推车就是他们铺子的全部,热心大爷要帮他们直到收摊。
8月31日 7:07 夫妻俩有两个孩子,暑假的时候来了北京,这几天刚回去。
8月31日 7:42 豆浆卖没了,大爷主动拿出杯子,熟练地一杯杯倒好,盖上盖子,套上塑料袋,放入吸管,大爷不停用地道的北京话强调他就是喜欢外地人,大家都不容易。
8月31日 9:15 大爷帮着招呼顾客,添豆浆,提醒买早点的人注意车,还要留意城管,以及跟自己的每个熟人说两句话。
劲松某天桥下
北京小推车的早点摊,不是做煎饼就是做鸡蛋灌饼。劲松的这家早点摊,把鸡蛋灌饼跟煎饼都做了。摊主是河南人,他们来北京三四年了,丈夫在前面忙着做鸡蛋灌饼,妻子背对着摊煎饼,豆浆成了自助项目。来来往往的人大都行色匆匆,没有停留下来多说话。这也许是大厦旁的早点摊跟居民区早点摊最大的区别了吧。
8月29日 8:18
夫妻早点摊,丈夫在摊位前面做鸡蛋灌饼,妻子背对着他摊煎饼,豆浆就让买了的客人自己装,一前一后,搭档默契,他们来北京三四年了,河南人。
早市场里的早点摊
8月29日,7:29
——完——
张小菠:媒体从业者,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生于湘西,长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