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娱志
编辑 | 小新
继昨天关于网络游戏与文化软实力的对谈后,今天娱志继续推出第二期对谈,主题为网络文学、资本与人民性。在今天的讨论中,娱志成员针对网络文学是否具有或发展具有人民性展开激烈讨论。大部分成员对于网络文学的人民性表示悲观,认为在资本的环境下,网络文学的人民性难以存在。
也有成员认为,除了资本之外,网络文学的受众主动选择也不能忽视。同时,关于网络文学写手“过劳死”等相关话题也被纳入讨论之中。成员们还对人民性这一表达进行了探讨,到底何为人民性?在这场对谈之中,我们希冀对于网络文学的世界中的资本与受众的关系引发一些思考。
青柠:
作为一个资深网文爱好者,我认为如果网文要想成为主流并具备人民性,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网文,至少审查这关就很难过,内容上男性向女性向的区分,架构上天马行空的发挥,让网络文学在互联网这一隐匿性强的环境中得以存活,甚至野蛮生长,有的写手善于重塑历史,有的写手喜欢神魔玄幻,甚至还有一些专攻辣文弄肉,触犯法律边界。
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目前网文与文化产业的相关性日益增长,曾经的网络写手纷纷转型做起了编剧,网文市场的盈利模式也被拓宽,商业化和类型化的网文层出不穷。而且,集团化浪潮下的网文开始与影视界、游戏界实现跨领域商业性合作,而这些都是造就之后IP热的源流。
从人民性出发,网文和人民性文学还是有一定距离,其中包含网络写手与文字生产资本的矛盾,也有读者的阅读需求与网络文字自身生成场域的矛盾。此外,网络写手常年码字,过劳死的悲剧不时发生,所以脱离互联网语境,他们并不自由,也可当作公司写字楼中的“被剥削者”,除了版权,写手其他利益也需要被保护。至于人民到底需要阅读什么,我只想说,没有一个商人不想生产可以取得更高利益的商品,已经被资本渗入的网络文学只会考虑到大众爱看什么,而不是应该看什么。同时,互联网用户的年龄段以及受教育程度更是不可忽视的网络使用现状,一味想着重新塑造网络文学的内容,进而提高人民对“高级文学”的追求容易陷入死循环,没有抓住网文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姜饼人:
我想分享一个小故事,就是尼采曾经因视力下降而为了不影响写作购买了一台“汉森打字机”,他后来承认打字机改变了自己的写作风格,“打字机”作为写作工具参与到了作家的写作思想过程,我们在讨论“网文”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讨论网络写作的载体,电脑、手机无疑都参与到了写手的写作过程之中,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速度快”、“量大”。
以前PC创作时代,日更三万是一个网络写手的必备素养,所以就像青柠说的那样会出现网络写手“过劳死”的现象。如今网络写作已经从PC端创作转移到移动端创作,“汤圆创作”打出来的口号就是“用手机写小说”。而这种拼手速的写作模式下的批量文字和“人民”又有多少牵连呢?所以我认为网文距离人民性的依旧很远,并且这个距离很难被真正缩小。现在市场上的网文基本上都是一些满足大家意淫的作品,几乎就是人们的精神鸦片,其背后根本不存在社会价值认同,反而常常突破伦理。
镜子:
我也对“网络文学的人民性”表示悲观。当下,资本与技术的逻辑已经深深地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仅是网文生产公司给予的工作环境让文学创作异化,即使没有这个工作机制,普通作家自身创作时都难跳出资本逻辑,读者阅读时也是,这是商业社会的法则在文学作品中的二次投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为《甄嬛传》这类暗含丛林法则乃是历史发生逻辑的网络文学买单。如果资本原则始终占统治地位,始终是我们浸淫着的生活环境,人民获得网络文化领导权是无望的。所以与其期待网络文学的人民性,不如对严肃文学报以期望。
鸡肋:
网文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的人民大众的趣味,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网络文学背后资本的影响?目前的网文市场是资本与大众趣味合谋的一个局面,不能仅仅认为是资本控制了网文市场,又或者纯粹是受众的主动选择。只是双方在这种博弈过程中,网文不可避免地浅薄化。或者说,从网文诞生之初,它就注定是浅显、通俗而非严肃;是个人性,是小我而非宏大叙事。这种精神鸦片的出现,一方面由于资本加持,但另一方面,我觉得也是青年人的主动选择。说一点题外话,网文和出版的小说本质区别在哪里呢?是否我们在谈论网络文学的时候,已经忽视了网络文学与受众的关系呢?在2008年以前,类似安妮宝贝,饶雪漫等出版的青春文学与现在网络文学,在我看来区别并不大。
梅子黎:
确实这样,网文受欢迎的背后不能忽视的还有受众的主动选择。我曾看过国外一片关于网文的研究。其中的调查数据发现,玛丽苏文的受众大多数是城市女性中高级白领,有单身的,也有非单身的。研究数据的真实性未可知,但这至少反映了网文流行背后的社会心理基础是和中国整个大环境的改变分不开的。
船不走:
我还是认为,受众的需求才是支配网文走向的更大程度的影响因素,无论是培育职业写手还是类型化模式化运作,追根溯源来看还是因为某一特定类型的网文有市场。而“有市场”并不是资本决定的,而是受众选择的,不仅是受众自主选择阅读,更是受众自主选择推广扩散。从这个层面讲,网文和纸质书是相似的,不过网文比纸质书的选择更受受众真实需求和趣味的导向,因为网络是个更私密的空间。和纸质书相比,网文的特质还是在于它的创作门槛低,才造就了不同题材不同走向网文源源不断的诞生。我认为在新题材的探索阶段,资本的话语权并没有那么夸张。
其实我在想,网游、网文和网剧这些文化产品有一个共通点,即它们本身并不能被指望带有太多的教化色彩或者说即便文本的建构者加入了想教化受众甚至想进行文化输出的元素,能不能被受众get、消化吸收还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受众素养和文化产品的设定应该是一个互相培养、互相磨合、最后互相提升的关系。目前我还是悲观地认为,基于国内网络文化还处于探索阶段或者说资本积累阶段的发展现状,既无法成为文化产业,也无法实现文化输出。
莫愁: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资本在网络文学中占主要支配地位导致了网络文学无法成为属于人民的通俗文学。其实在探讨这个议题前,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是:谁是人民?网民是不是人民?为什么说网络文学不属于人民?
鸡肋:
在探讨“人民性”这一泛化的概念前,我们要思考的是,究竟是人民中的谁占据了网络文学受众的主体。当“人民”内部已经产生分化之后,再提网络文学的人民性,基于的前提必然能够找到共同的心理诉求和爱好。网络的人民性这一议题有着重要意义,只是首要问题是这样共同的心理机制是什么?是否还存在?
青柠:
对啊,对于网文,互联网的主体人群才是要考虑的重点。
小新:
我也认为必须探讨人民指的是谁,很显然不是最初那个推动网文发展的群体。反观网文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发展平台等因素,这些因素都验证了网文不具备代表主流价值观这一特点,网文的受众范围是相对较小且固定的。关于创作者与资本的矛盾,这是一种普遍性的问题而非是网文独有的特点,传统文学也存在着创作者和资本的矛盾,只是从表面来看,传统文学受资本影响远不如网络文学大而已。但不能就此认为,对于网文来说,资本对创作者起支配作用,我们不能忽视读者的主体地位,仅仅谈资本、人民性与网文的问题。
蛤宇:
对,读者的主体性是无法忽视的。认为资本控制网络文学生产,质疑网络文学的趣味多大程度属于人民大众。对于这样的观点,我并不认同。资本的运作本身就带有逐利的性质,如果网络文学的生产得不到受众的喜爱,那么谁会为生产出的网络文学作品买单,资本哪里还有逐利的空间?至于网络文学的趣味,的确千差万别,但究竟什么样的趣味是大众的趣味?什么样的网络文学才能算作通俗娱乐文学呢?一定要包含家国认同和朴素伦理价值观的才算符合吗?既然如此多样的网络文学已经被生产并且被阅读被消费了,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大众经过选择的结果。
麦青:
是的,我也不认为资本是网络文学思想性弱化并走向快餐化文学的唯一元凶。一个鲜明的反例就是一些同人文。我们在讨论网络文学的时候,首先需要界定,什么是网络文学。毋庸置疑,“起点”“晋江”属于网络文学。那么“知乎”上一些自传体的叙述属不属于网络文;学呢?事实上有人还认为知乎开创了一种文体,叫“知乎体”。如果说知乎能否称为网络文学还有争议,那么lofter、随缘居上的同人小说绝对是属于这个范畴的。这些小说的创作者,并不比晋江和起点要少,百度贴吧下设有的“动漫同人”分类里甚至含有 11119 个子吧,一个lofter是大火的同人tag下会有上万的文章。作为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无资本注入的情况下它恰恰也呈现出快餐化的特点。而且网络文学最早诞生于论坛。论坛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娱乐化碎片化的阅读模式,网络文学自诞生以来想让它有严肃文学的内涵和深度就是不可能的。
而网络文学之所以被投入商业运作,吸引大量资本,正是因为它能满足大众审美的需求。受众在这个过程里不是完全被动的,并且其依托的网络与其他传媒方式不同,并非完全单一化,受众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而商业将受众诉求进行进一步包装,成为热门IP。这一过程本身体现了对于人民需求的满足。
当然市场经济环境下,劳工和资本矛盾是个普遍问题,是一种规律化的东西。要拒绝这种资本逻辑,除非不市场化,商业化,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但其中也有资本无法全面涉足的地方,例如之前提到的同人文,确实也吸引了大型投资方的关注,比如阿里影曾邀请IP贴吧吧主和同人小说作者来PK写故事,最后胜出者予以重金奖励和编剧署名。但由于版权问题,如金庸就曾起诉过江南的同人文《此间的少年》,投资方最后大多不了了之。
族长:
听了前面几位的说法,我在这里提出一些小小的观点。我认为期许网络文学成为人民的网络文学,摆脱通俗娱乐文学的功能,转而实现通俗文学的文化功能,有点不太现实。首先,通俗文学的文化功能不是简单的依靠平台传递的。
不只是网络小说,市面上一些已出版的畅销书,就能比肩文学名著了吗?又有几对才子佳人是张生与莺莺、李甲和十娘?现在的网络小说又有多少是高于十年寒窗的水平?为什么如今网络小说被认为低俗?就是因为写小说的门槛低了,明清时的文盲比例基本在95%以上,而现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人人都拥有“麦克风”,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网络平台进行文字的创作,即使人们手中是一部几百元的手机,也可以用来写网络小说。因此,不管这位作者是非常有才华还是泛泛之辈,他都可以在网站上进行小说的连载,这样的环境,自然使得网络文学总体水平下降。因而网络文学中是否能有一骑绝尘的挂帅水平,摆脱低俗走向高水平的通俗,尚不可知,也值得期待,但我们讨论的目标应该是文学、文化的水准,而不是传播平台。
低俗的本质就是低俗,时间也不能为其镀金,我们等待资本来敲定人民鉴赏水平内的善美丑恶,是缺乏审美和不自信的表现。现今的网络文学如天下霸唱的《鬼吹灯》,它是由于资本介入而产生的吗?并不是,而是因为其想象之奇幻诡异不可多得,故事情节丝毫不逊色于一些经典的奇幻小说,展现了极高的文风,从而风靡整个网络小说界。当然,这毕竟是凤毛麟角,不能代表其背后还有更多低俗的小说,迎合了众多网友意淫的心理。
我与前面几位的视角有些不同,我并不担忧网络文学被资本介入,就像经典不是因为年代老而经典,那些内涵浅质量低的作品,终将被时代所淘汰,而网络文学就是一种文化随时代变化而衍生的文化形式,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增添其内涵,那么网络文学也如此,如果在未来的日子里网络小说能够在内容上创新和提高质量,相信还是可以摆脱低俗小说的头衔。从古至今,都是优胜劣汰,如今网络平台因资本介入充斥着大量终被淘汰的作品,但这个平台有其相应文化水平的读者群。我们能做的,就是引导人民在任何平台上,都能有慧眼识书的本领,提高人民的媒介素养、网络素养,懂得认清低俗小说背后的本质,追求内涵和质量更高的文学作品,毕竟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才是“人民的”。
达尔文:
我不认同族长 “那些内涵浅质量低的作品终将被时代淘汰”这一观点,以及族长最后把问题的关键放在“引导人民在任何平台上,都能有慧眼识书的本领”,这个态度隐约有些不负责任。这样的观点,把市场运作和人民”想得太伟岸太理性。网民并非毫无判断力,但这层判断力,在网络阅读里并不那么生效。市场法则里资本要不断实现增值,资本增值就必然会迎合大众需要,网民会选择他们想看的,而不是他们认为应该看的。网络和其他阅读方式具有鲜明不同的其私人隐秘性,尤其它还是圈层化的、分众化的。这些便利让人们在现实中找到了缺口,在网络中自助地选择个人倾向的文化,而难以停下的膨胀的需求则让资本更加猖狂。
人有理性和原始欲望的两面。“慧眼识书”的本领就能让网络文化干净了吗?这种理想主义情怀在以上逻辑里就像阳光下一个轻盈的肥皂泡一样看起来好像很好看似的,然后轻轻一戳就破了。退一步说,假设真的能够实现大浪淘沙,最后市场和“人民”选择了经典,在这一过程中网络阅读内容产生的价值导向影响也不能不被忽视,它也许没我们想得那么轻松。
而关于大家所说的,受众的需求是导致网络文学现状的主导,是受众的需要和喜好刺激了资本投入和市场生产网络文学,我对此抱有一点怀疑,难道受众需要,生产者就皆随从需求?若是如此,可能新闻里黄色新闻是主导、文学里滥情文学是主流、音乐里摇滚流行是精品。
老七:
就我而言,在想到网络文学时,认为它起码有两种定义: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互联网上直接发表、省却编辑环节的通俗文学,以及一种有固定生产运营商业模式,内容以玄幻、修真、玛丽苏等为主的“爽文”。这两者在出现时间、内容体裁、作品文学性上是有差别的,不能一言贯之。网络上发表的通俗文学,依然也是通俗文学,最早开始创作网络文学的那批作者很多已经转型为传统写作者,他们的作品在十几年间一再出版,其人民性不证自明。至于后者,尽管摆脱不了同质化地恶俗抄袭、粗制滥造的弊病,但在市场上却盆满钵盈,因为“爽文”使阅读者快乐。“爽文”中个体的情绪、价值实现(修仙成功升官发财)、爱与被爱(霸道总裁玛丽苏),我认为跟经典文学的主题是有类似的。当然,“爽文”只让读者一时爽,无法延伸更多的思考,也缺乏让人一读再读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但“爽文”或者“网络文学”满足且反映人民的需求,这算不算具有一定的“人民性”?提人民性,要先从提人性开始。
承认人的天性就是想要开心,想看色、暴力、白富美倒贴、霸道总裁只爱我,但这也不是纯文学门可罗雀、低品质的网文风头无两的理由。清朝时畅销的是《饮水词》,80年代的畅销书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区区三十载中人民趣味发生如此大的转变,肯定不是这届人民不行,其中一个关键点当然是资本的介入。略去改开后政治因素、商业资本、社会价值观对文学作为产品的重新塑型,目前网络文学的商业化已经被嵌入到产业链中,与游戏、影视、粉丝文化深度勾连,当文学成为产品放在盛大、起点、阅文的生产线上,网文也只能是激发多巴胺的精神商品。
事实上,人民的趣味、价值取向是可以引导的,目前的状况下,如果真要纠偏网络文学对受众的恶性影响,不能忽视受众的心理和需求,当下粗糙单一的监管模式尚且做不到真正的监管,毋论引导了。这不全是资本的锅,人民是需要被满足的,纯文学是会教人思考并召唤人民主体性的,在缺乏主流、严肃的文艺作品时,那精神上的巨大空缺只能被资本掌控下网络文学填补。
主编 | 米迦勒
执行主编 | 子牙
编委 | 鸡肋 梅子黎 小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