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所中外合办大学想要来点新玩法:定制大学教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所中外合办大学想要来点新玩法:定制大学教育

大学们终于意识到,自己与社会发展脱节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有些学校为了逼着学生上课甚至采取刷卡机制,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应该反思?强迫没有用,最终还得提高课堂价值。”大学到底应该提供怎样的教育?席酉民为此想白了头。从2006年至今,即便把一所大学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他还在找答案。

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中外合办大学,西交利物浦办学11年。从学生规模上来看,这种中外融合式教育已实践出结果。截止到今年有1.3万注册学生,加上硕士和博士,学位设置约90个,其中国际学生人生约700人,占比超过5%。在国际教育论坛中,它常常被作为典型案例拿来探讨。

不过,这位执行校长好像不甘于此。近日,该学校开始与国内企业合作,为后者提供定制化人才培养。这不仅仅停留在给学生提供暑期实践机会。合作还包括与企业开发课程,递交英国质量控制协会认证。参与该计划的学生需要从大一开始进入企业,直到大四修满所需课程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席酉民将该计划称为“工业企业定制化教育”。

西交利物浦执行校长席酉民 

第一批项目在今年暑假启动,首批参与该项目的37名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完成了在金诚集团的实地学习,课程涵盖金融、企业发展、影视和城市化等领域。12月7日,西交利物浦又与另一家企业大学“置信大学”签约。参与该项目的企业,不仅需要提供平台,还得有英文授课的专家,辅导学生进行行业训练。不过,学生毕业后并不强制要求进入该企业,但在同领域就业时,将比同龄人更有优势。在人才匮乏的行业,企业获得定制化培养人才的机会,无形中也增加品牌口碑。

这不是西交第一次教育改革的尝试。之前席酉民九层在大学管理体系上动过刀,将传统高校以教研室、系、学院、学部,以及大学的五层管理体制,简化为两个——系与学校。其中学校负责搭建平台,院系负责组织教学,减少高校行政化的繁琐。在他看来,中外合办大学在教育改革上的姿势更灵活。

之所以在这个时间点推出“大学教育定制化”,席酉民认为是“时代到了”。大学擅长培养10%的专业精英,但20%的行业精英才是社会未来,而影响社会变革的关键是技术,它将先触及行业。“时代在挑战传统教育。过去几百年,大学教育只有功能性的延伸,并没有遇到颠覆性挑战。而现在,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生来就浸润在其中的年轻一代将改变教育现状。”席酉民对界面新闻说。

曾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席酉民对科技发展更为敏感,他认为类似人工智能的新技术,不再只是教育的辅助工具,它在逼迫教育者去思考,未来大学会变成怎样。“我在大学时做过人工智能研究,是防洪决策系统的原型创造者。但后来,AI沉寂了很多年,直到现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物一起到来时,才又被人们关注。技术转折让我们思考变得急迫,未来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要来的快。”

去年,席酉民向西交校董们提出构想,但这项决策在董事会产生争议。“他们更关注稳定性,这也体现中西方思维差异性。”在他不厌其烦的说服过程后,该项目才在今年开始实施。

不过,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愿意接受来自教育界的邀约。席酉民也承认决策实施过程仍然有不完善之处。比如目前参与的企业数量太少,如果想要按行业分类来定制课程,还缺乏巨头企业的参与。

但不得不承认,相比其他中外合办大学,西交利物浦考虑的问题已经跨入另一个范畴。模式创新的前提是规模继续增长,这样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如果有政府财政支持,当然皆大欢喜,如果没有,高校自己也要有能力支撑发展。我们经过10年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成果,但朝前看,路还很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所中外合办大学想要来点新玩法:定制大学教育

大学们终于意识到,自己与社会发展脱节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有些学校为了逼着学生上课甚至采取刷卡机制,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应该反思?强迫没有用,最终还得提高课堂价值。”大学到底应该提供怎样的教育?席酉民为此想白了头。从2006年至今,即便把一所大学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他还在找答案。

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中外合办大学,西交利物浦办学11年。从学生规模上来看,这种中外融合式教育已实践出结果。截止到今年有1.3万注册学生,加上硕士和博士,学位设置约90个,其中国际学生人生约700人,占比超过5%。在国际教育论坛中,它常常被作为典型案例拿来探讨。

不过,这位执行校长好像不甘于此。近日,该学校开始与国内企业合作,为后者提供定制化人才培养。这不仅仅停留在给学生提供暑期实践机会。合作还包括与企业开发课程,递交英国质量控制协会认证。参与该计划的学生需要从大一开始进入企业,直到大四修满所需课程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席酉民将该计划称为“工业企业定制化教育”。

西交利物浦执行校长席酉民 

第一批项目在今年暑假启动,首批参与该项目的37名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完成了在金诚集团的实地学习,课程涵盖金融、企业发展、影视和城市化等领域。12月7日,西交利物浦又与另一家企业大学“置信大学”签约。参与该项目的企业,不仅需要提供平台,还得有英文授课的专家,辅导学生进行行业训练。不过,学生毕业后并不强制要求进入该企业,但在同领域就业时,将比同龄人更有优势。在人才匮乏的行业,企业获得定制化培养人才的机会,无形中也增加品牌口碑。

这不是西交第一次教育改革的尝试。之前席酉民九层在大学管理体系上动过刀,将传统高校以教研室、系、学院、学部,以及大学的五层管理体制,简化为两个——系与学校。其中学校负责搭建平台,院系负责组织教学,减少高校行政化的繁琐。在他看来,中外合办大学在教育改革上的姿势更灵活。

之所以在这个时间点推出“大学教育定制化”,席酉民认为是“时代到了”。大学擅长培养10%的专业精英,但20%的行业精英才是社会未来,而影响社会变革的关键是技术,它将先触及行业。“时代在挑战传统教育。过去几百年,大学教育只有功能性的延伸,并没有遇到颠覆性挑战。而现在,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生来就浸润在其中的年轻一代将改变教育现状。”席酉民对界面新闻说。

曾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席酉民对科技发展更为敏感,他认为类似人工智能的新技术,不再只是教育的辅助工具,它在逼迫教育者去思考,未来大学会变成怎样。“我在大学时做过人工智能研究,是防洪决策系统的原型创造者。但后来,AI沉寂了很多年,直到现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物一起到来时,才又被人们关注。技术转折让我们思考变得急迫,未来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要来的快。”

去年,席酉民向西交校董们提出构想,但这项决策在董事会产生争议。“他们更关注稳定性,这也体现中西方思维差异性。”在他不厌其烦的说服过程后,该项目才在今年开始实施。

不过,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愿意接受来自教育界的邀约。席酉民也承认决策实施过程仍然有不完善之处。比如目前参与的企业数量太少,如果想要按行业分类来定制课程,还缺乏巨头企业的参与。

但不得不承认,相比其他中外合办大学,西交利物浦考虑的问题已经跨入另一个范畴。模式创新的前提是规模继续增长,这样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如果有政府财政支持,当然皆大欢喜,如果没有,高校自己也要有能力支撑发展。我们经过10年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成果,但朝前看,路还很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