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朱鸣岐:解读中美贸易战的三个误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朱鸣岐:解读中美贸易战的三个误区

确切来说,将中美当前的经济冲突说成“贸易战”并不准确,因为整个301调查的重点其实是产业政策,知识产权,以及国家主义的投资模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对待中美贸易战,有三个普遍的误区:第一是认为这是特朗普个人行为,第二认为一切只是贸易问题,第三是认为关税是唯一的对抗形式。

第一种观点直到今天仍然大有人在。持这种观点的论者通常都会夸大特朗普的“商人逐利”性格,认为关税大棒无非是他凌晨三点发完推特之后突然一时兴起的想法。既然是一时兴起,等到清醒之后自然能够意识到中美经济的巨大互补作用和利益,就算特朗普本人意识不到,华盛顿的商业利益游说团体也会“提醒”总统这一点。

特朗普当然不是什么深谋远虑的战略家,在个人层面,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的确很有可能是一时兴起的想法(他曾在两周前的电视直播中“一时兴起”,随口将既定政策中的“500亿美元”,改为“600亿美元”,造成了从记者到官员的广泛混淆和困惑)。但是,当前的美国对华战略转向始于特朗普之前,其广度和深度完全超过特朗普本人的认知能力,更不会以特朗普本人的任期为终点。换句话说,即使特朗普明天下台,当前的美国对华战略调整方向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商界态度的变化。众所周知,美国商界向来是中美关系中比较清醒和稳定的力量,出于在华巨大商业利益的考虑,美国商界在以往的中美关系波折中,往往扮演了积极的建设性角色。但这种角色已经悄悄地发生了改变。中国的商业机会仍然诱人,但是美国企业对于 “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经营条件开始了重新评估。当中国制造业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强力驱动之下开始逐渐挑战美国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之时,美国商界也就越来越多地开始寻求华盛顿的“保护”,阻挡贸易保护主义的意愿也自然随之降低。特朗普本人对于美国战略抉择贡献甚微,反而是他在一些细节上的反智的偏执(比如对经济基本事实的藐视)戏剧性地加大了美国大棒挥舞的幅度。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当前中美一切纠纷的根源仅仅是贸易。这种误区往往将美国所有的不满都归结为贸易赤字,同时也会得出“如果中美贸易平衡,那么矛盾自然也就迎刃而解”的结论。从技术上来说,美国对中国单独提高关税,只有可能减少美国的对华双边贸易赤字,而对美国的总体贸易赤字影响很小(1930年美国试图用全面提高关税的方法来降低贸易赤字也被事实证明是完全无效的)。退一步说,即使关税真的能减少赤字,美国也应该是提高全面关税而不是单独针对中国。特朗普或许很难理解这其中的分别,但是不可能所有的美国财经政策官员都如此天真。当前的关税大棒表面上是为了“减少赤字”,其实根本是经济制裁,与贸易本身关系不大。再有,301调查很重要的一步在于目前尚未宣布的对中国在美投资限制,如果只是贸易问题,限制投资并不能削减贸易赤字,何必多此一举?最后,如果问题的根源只是贸易,那么对于中国来说,在一年对美3750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基础上,主动开放一些如汽车这样的进口税较高的行业,一来促进对外开放,二来平衡国际贸易,并不是什么太难达到的条件(虽然很难在短期内达到特朗普要求的“削减1000亿美元”逆差)。事实上,中国在去年11月,在美方没有主动要求的情况下,就单方面宣布了一系列对美国企业吸引力很大的金融行业对外开放政策,在效果上可以增加服务业的进口而平衡货物贸易的巨大逆差。这说明中国其实有相当多的选择来平衡贸易。虽然如今谈判内情不为人知,但有理由相信中国一定提供过一些贸易方面的选项。但从结果来看完全没有阻挡美国毫无保留地推进301调查,说明第一贸易问题不是美国最主要的政策着眼点,第二贸易不平衡只是一系列问题的结果(如市场对等准入和政策互惠性),而不是原因。

最后一个误区就是贸易战只有关税一种形式。确切来说,将中美当前的经济冲突说成“贸易战”并不准确,因为整个301调查的重点其实是产业政策,知识产权,以及国家主义的投资模式。中国当前产业政策和经济升级战略的重中之重是高端制造业和科技企业。对于这些中国企业来说,美国提高关税会对一部分出口比重大的企业形成经营压力,但一来不是所有企业都有巨大的对美出口量,二来中国企业也可以选择转而出口到其他发达国家市场,关税本身的冲击并不是最大的威胁。反而是目前高悬头顶的投资限制之剑,有可能在根本上冲击不少中国企业中的“未来之星”--产品研发,人才引进,专利交易,乃至资金募集能力都有可能发生无法弥补的损失。美国作为当全球科技创新源头和最发达资本市场的地位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性变化,因此,对于中国的经济升级之路而言,美国即将落下的另一只靴子的威胁,极有可能超过已经落下的这一只靴子。

(作者是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宏观经济研究员,联系方式vzhu@rhg.com。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朱鸣岐:解读中美贸易战的三个误区

确切来说,将中美当前的经济冲突说成“贸易战”并不准确,因为整个301调查的重点其实是产业政策,知识产权,以及国家主义的投资模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对待中美贸易战,有三个普遍的误区:第一是认为这是特朗普个人行为,第二认为一切只是贸易问题,第三是认为关税是唯一的对抗形式。

第一种观点直到今天仍然大有人在。持这种观点的论者通常都会夸大特朗普的“商人逐利”性格,认为关税大棒无非是他凌晨三点发完推特之后突然一时兴起的想法。既然是一时兴起,等到清醒之后自然能够意识到中美经济的巨大互补作用和利益,就算特朗普本人意识不到,华盛顿的商业利益游说团体也会“提醒”总统这一点。

特朗普当然不是什么深谋远虑的战略家,在个人层面,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的确很有可能是一时兴起的想法(他曾在两周前的电视直播中“一时兴起”,随口将既定政策中的“500亿美元”,改为“600亿美元”,造成了从记者到官员的广泛混淆和困惑)。但是,当前的美国对华战略转向始于特朗普之前,其广度和深度完全超过特朗普本人的认知能力,更不会以特朗普本人的任期为终点。换句话说,即使特朗普明天下台,当前的美国对华战略调整方向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商界态度的变化。众所周知,美国商界向来是中美关系中比较清醒和稳定的力量,出于在华巨大商业利益的考虑,美国商界在以往的中美关系波折中,往往扮演了积极的建设性角色。但这种角色已经悄悄地发生了改变。中国的商业机会仍然诱人,但是美国企业对于 “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经营条件开始了重新评估。当中国制造业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强力驱动之下开始逐渐挑战美国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之时,美国商界也就越来越多地开始寻求华盛顿的“保护”,阻挡贸易保护主义的意愿也自然随之降低。特朗普本人对于美国战略抉择贡献甚微,反而是他在一些细节上的反智的偏执(比如对经济基本事实的藐视)戏剧性地加大了美国大棒挥舞的幅度。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当前中美一切纠纷的根源仅仅是贸易。这种误区往往将美国所有的不满都归结为贸易赤字,同时也会得出“如果中美贸易平衡,那么矛盾自然也就迎刃而解”的结论。从技术上来说,美国对中国单独提高关税,只有可能减少美国的对华双边贸易赤字,而对美国的总体贸易赤字影响很小(1930年美国试图用全面提高关税的方法来降低贸易赤字也被事实证明是完全无效的)。退一步说,即使关税真的能减少赤字,美国也应该是提高全面关税而不是单独针对中国。特朗普或许很难理解这其中的分别,但是不可能所有的美国财经政策官员都如此天真。当前的关税大棒表面上是为了“减少赤字”,其实根本是经济制裁,与贸易本身关系不大。再有,301调查很重要的一步在于目前尚未宣布的对中国在美投资限制,如果只是贸易问题,限制投资并不能削减贸易赤字,何必多此一举?最后,如果问题的根源只是贸易,那么对于中国来说,在一年对美3750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基础上,主动开放一些如汽车这样的进口税较高的行业,一来促进对外开放,二来平衡国际贸易,并不是什么太难达到的条件(虽然很难在短期内达到特朗普要求的“削减1000亿美元”逆差)。事实上,中国在去年11月,在美方没有主动要求的情况下,就单方面宣布了一系列对美国企业吸引力很大的金融行业对外开放政策,在效果上可以增加服务业的进口而平衡货物贸易的巨大逆差。这说明中国其实有相当多的选择来平衡贸易。虽然如今谈判内情不为人知,但有理由相信中国一定提供过一些贸易方面的选项。但从结果来看完全没有阻挡美国毫无保留地推进301调查,说明第一贸易问题不是美国最主要的政策着眼点,第二贸易不平衡只是一系列问题的结果(如市场对等准入和政策互惠性),而不是原因。

最后一个误区就是贸易战只有关税一种形式。确切来说,将中美当前的经济冲突说成“贸易战”并不准确,因为整个301调查的重点其实是产业政策,知识产权,以及国家主义的投资模式。中国当前产业政策和经济升级战略的重中之重是高端制造业和科技企业。对于这些中国企业来说,美国提高关税会对一部分出口比重大的企业形成经营压力,但一来不是所有企业都有巨大的对美出口量,二来中国企业也可以选择转而出口到其他发达国家市场,关税本身的冲击并不是最大的威胁。反而是目前高悬头顶的投资限制之剑,有可能在根本上冲击不少中国企业中的“未来之星”--产品研发,人才引进,专利交易,乃至资金募集能力都有可能发生无法弥补的损失。美国作为当全球科技创新源头和最发达资本市场的地位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性变化,因此,对于中国的经济升级之路而言,美国即将落下的另一只靴子的威胁,极有可能超过已经落下的这一只靴子。

(作者是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宏观经济研究员,联系方式vzhu@rhg.com。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