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参加了弘毅投资在上海举办的弘毅论坛,了解到这家中国顶级PE(私募股权投资)的新动向:控股型投资、跨境投资和投资服务业。
PE投资因为一本畅销书《门口的野蛮人》而进入公众视野,该书详细记录了PE公司KKR收购《财富》500强公司雷诺兹﹒纳贝斯克的故事。这本书被拍成了电影,书中的主角KKR及其同行从此则被贴上了“野蛮人”的标签。
上世纪70年代,PE在美国诞生。它一开始便是以控股性投资为主,并辅以垃圾债券融资为特色。其盈利模式有三点:一,进行资产剥离,留下具有想象前景的、可获得高估值水平的资产,而将其他资产拆分卖掉,往往这个剥离一完成,PE公司即可获得不菲的盈利;二,通过增加被收购公司的负债,即加杠杆,使被收购公司盈利减少甚至变为亏损,从而使得被收购公司在PE管理期间合理避税;三,通过裁员、削减开支、提升运营效率等手段,增加被收购公司的现金流。避税、裁员这种事情自然不足与外人道,因此,一般而言,PE公司总是刻意保持低调。
不过,中国的PE公司自诞生以来,就具有与美国同行完全不同的盈利模式。三年前,引入中国不足十年的PE风光无两,一度兴起了全民投资PE的热潮。PE这个如此生僻的投资方式都被大众所熟知,除了赚钱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PE们向公众讲述了一个与美国同行截然不同的故事:“我可以在公司上市之前投资,在公司上市之后退出,迅速获得十倍、甚至数十倍的回报。”也即pre-IPO投资的商业模式,事实上,这个商业模式一开始进展顺利,可2012年的新股上市暂停让这场盛宴嘎然而止。如果你阅读过2013年年底重启IPO后的拟上市公司招股书的话,就会发现在三年前成立以投资于pre-IPO为的主PE大多处于连年亏损的状态。
尽管美国PE盈利的三个模式并不见得光彩,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是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生意。而中国原来的PE相比之下则技术含量较低,更关键的是拼关系、拼资源,因此,才有权贵PE之说。
不赚不长本事的钱
弘毅投资成立之初,柳传志先生就告诉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不赚不长本事的钱。因此,成立于2003年的弘毅投资一开始就走了一条与中国一般的PE截然不同的路:它主动选择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通过机制调整、战略梳理、管理提升、财务优化、行业整合和国际拓展等方式为被投资企业创造价值。其投资退出也没有以A股IPO为主要退出渠道,它甚至主动选择尽可能不在A股上市退出,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说,他担心被人批评上市圈钱。或许因为坚持不赚不长本事钱,弘毅投资在业界有愿意干脏活累活的名声,为了帮助被投资企业,弘毅投资甚至成立了内部咨询团队——弘毅咨询。赵令欢认为与巴菲特的被动价值投资不同,弘毅选择了一条主动价值投资之路。
不过,巴菲特的被动投资者标签只是在中国深入人心,事实上,巴菲特也做过不少主动投资,要不伯克希尔﹒哈撒韦旗下70多家全资子公司怎么解释?还有,即使在成功如可口可乐这样的经典被动投资案例,巴菲特也一度深入介入过公司CEO的遴选。如果说巴菲特与其他的价值投资者有什么明显不同的话,超长期投资或许是一个。弘毅投资将价值投资不仅仅局限于被动投资,提出主动价值投资的概念。我个人认为,这仍然值得赞赏,因为它明确地告诉人们投资并不是一件简单持有的工作。
主动价值投资也确实让弘毅投资在中国众多PE中脱颖而出,虽然我们无法获得其准确的业绩数据,但据弘毅投资员工说,公司过去十年的业绩应该可跻身全球顶尖PE的行列。从弘毅投资管理的资金规模高速增长也可以看到投资人对其投资管理能力的认可。据弘毅投资官网,公司截止2013年管理资金总规模约460亿元,而10月29日,赵令欢与参加弘毅论坛的媒体午餐时透露,弘毅投资目前管理的资产规模约560亿元。一年不到,增长了100亿元。
三个新动向
弘毅投资成立之初便将参与国企改革作为自己的主营业务,第一期基金投资的中国玻璃(3300.HK)便是国有企业。只用了不到一年半时间,中国玻璃就实现了在香港主板上市,中国玻璃也成为弘毅投资的经典案例。如今,在弘毅投资判断的“总需求变了、人少了、钱紧了”新常态下,国企改革仍然是弘毅投资的主线之一。最近两年,弘毅投资参与了上海三家国有企业改制,分别是SMG尚世影业、城投控股和锦江股份,此前投资的国有企业还包括中集集团、中银国际证券、奇瑞重工、中联重科、重庆商社新世纪百货、江苏凤凰出版、石药集团等等。
除了继续“矢志做国企改革专家”的定位,赵令欢在论坛上透露了弘毅的三个新动向,即原来是以投资制造业为主,专注境内和参股型投资,而新的投资模式则是以投资服务业为主、跨境投资和Buyout投资(控股性投资)。弘毅最新一期基金已经明显体现了这个趋势。据赵令欢的演示文稿,该基金对服务业的投资比例为66%,跨境投资占比为24%,Buyout投资占比52%。关于弘毅的跨境投资,界面新闻已经有过相关报道,比如收购英国餐饮品牌Pizza Express,与美国PE巨头TPG合作投资好莱坞新税制片公司STX,而且这两笔投资也符合弘毅另外两个投资方向:即投资服务业和Buyout投资。
让我稍感惊奇的是,上述投资策略弘毅不仅要在境外实施,而且在中国本土也要真正推行。弘毅新成立了两个并购平台,即弘记餐饮集团和弘和医疗,分别投资于中国的餐饮和医疗服务业。前者弘毅请来了原百盛餐饮中国的高管郑刚担任总经理,后者则请来原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张晓鹏任总经理。今年早些时候,我参加了中金财富论坛,会上中金并购基金的负责人仍然认为,并购基金在中国还很难推行,因为中国主要还是第一代企业家,他们不愿意放手自己创办的企业,他向投资人推荐的还是中金联合海外PE做的海外并购基金。不过,赵令欢显然不同意上述判断,在媒体午餐上他告诉我,弘毅分别在餐饮和医疗业的投资规模都要超过100亿元。
餐饮和医疗行业是两个规模巨大但却极度分散的行业,但这两个行业的挑战也是明显的:中国餐饮业很难标准化,跑冒滴漏多、职业化人才稀缺;而医疗行业则管制有余而市场化不足,以国有医院为主,存在资产过重,专家人才难以管理等挑战。不过,我相信弘毅对这些挑战已经有充分的认识,它希望利用其雄厚的资本、职业化的人才和规模化的优势,分别打造出中国领先的医疗和餐饮服务集团。如果赵令欢在这两个行业分别投资100亿元的计划顺利实现,很快我们去弘毅投资的医院看病,去弘记餐饮旗下的餐馆吃饭就会变得平常。
注:弘毅投资持有界面(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少数股权,但本文未经弘毅投资审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