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钰涵(本刊记者吴丽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张娅
郭敬明出现时比预定时间晚了几分钟。他没看任何人,径直走到摄影背景墙前,拿起道具准备摆姿势,第一句话是“要怎么拍?”。摄影师解释了几句之后,他只说了一声“好”,就娴熟地拿起各种道具,自动摆好姿势。微笑、搞怪、卖萌、严肃……他在镜头前的每种表情都十分精准,不需要任何提醒或调整。
摄影师换背景墙的间隙,他快速坐到了房间一角的椅子上。助理立刻过来再次确认接下来的活动流程。全程,他都盯着手中的手机,偶尔眼神瞥过助理手中的流程单。
与他所在的房间一墙之隔的地方,不少工作人员仍在忙碌着。楼下的酒店大堂里已经零星坐着背着双肩包的粉丝。这天是7月8日。两个小时之后,郭敬明执导的系列电影《小时代》最后一部《小时代4:灵魂尽头》将举行首映礼。
“我今天的每一分钟都是为《小时代》的。”郭敬明说。他把当天的活动从上午11点一直安排到了第二天凌晨1点。
华语系列电影票房新纪录
根据在线票务平台猫眼票房的数据,从7月9日正式上映到7月23日,《小时代4》的累计票房为4.82亿元。《小时代》第一部上映于2013年6月,前3部票房分别是4.88亿元、2.96亿元、5.22亿元。4部《小时代》累计近18亿元的票房,创造了华语系列电影票房的新纪录。
以新概念作文大赛出道的郭敬明认为自己完成了一个成功转型,“现在大家提到郭敬明,导演的身份已经非常鲜明了。”这似乎又是一次“小时代成功学”的验证——2008年6月底,《纽约时报》一篇名为《中国流行小说》的书评认为“郭敬明是当今80后中国明星作家中最成功的一位”。
郭敬明在商业上的成功
在2008年,当时不到30岁的郭敬明的4部小说中有3部销量超过300万册,2007年的年收入达到140万美元,位居中国作家收入榜的榜首。
但在郭敬明的电影中,被诟病为“空洞混乱”的情节、令人眼花缭乱的俊男美女和目不暇接的奢侈品牌,让他和电影都成为“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的代名词。《小时代1》上映时,《人民日报》刊发评论称,“如果仅仅停留在物质创造和物质拥有的层面,把物质本身作为人生追逐的目标,奉消费主义为圭臬,是‘小’了时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
郭敬明认为这也是一种成功,“这几部虽然有口水仗有争议,但总好过悄悄上映没人关注。”的确,2014年年初,英国BBC电视台把将在当年夏天上映的《小时代3:刺金时代》列为“2014年要看的8部电影”之一,文章作者、BBC资深记者汤姆·布鲁克(Tom Brook)当时对《法制晚报》解释说,《小时代3》正是因为“它所富有争议性的年轻人的价值观”而入选。
在电影评论社区豆瓣电影上,看过《小时代4》的观众中有近40%给出“一星”评价,迄今这部电影的评分为4.6分。在满分10分的豆瓣电影评价系统上,郭敬明的4部《小时代》的评分均未超过5分。在由《青年电影手册》评选的“金扫帚奖”中,郭敬明在2014年和2015年连续被评为“最令人失望导演”,《小时代3:刺金时代》也获得过“最令人失望影片”的称号。
但在乐视影业CEO张昭看来,“《小时代》是电影产业的分水岭。”成立于2011年的乐视影业参与了4部《小时代》的宣传和发行,并称投资这部系列片的投资回报比超过1:10。张昭表示,通过《小时代》,公司能够更加精准地服务于15岁至25岁年龄层的观众。今年暑期电影档最大的黑马、《捉妖记》出品方安乐影业总裁江志强在接受新浪娱乐采访时则表示,《小时代》从粉丝电影角度来说非常成功。
“《小时代》做不成60岁人的生意,但是年轻观众会看两遍三遍。”
《小时代》系列电影改编自郭敬明的同名小说。根据第三方图书信息统计机构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公开发布的销量监测数据,《小时代》系列小说蝉联2010、2011、2012和2013四个年度的畅销冠军。目前,《小时代》系列小说销量超过1000万册。《小时代1》因此被认为是第一部粉丝电影。
不过,到了收官之作,“《小时代》效应”已经明显减弱。《小时代4》上映第二天,国产动画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上映,首映当天仅获7.9%的排片比,但放映一周斩获4.96亿元累计票房,影院的排片比也飙升至25.0%;7月17日,国产喜剧片《煎饼侠》上映,当天票房入账1.39亿元;在它前一天上映的还有国产奇幻片《捉妖记》,排片比为41%,首日票房1.7亿元,上映4天累计票房7.71亿元。上映两周,《小时代4》的排片比已经被挤占到不到4%。7月20日《小时代4》特别版上映,当日票房仅为138万元,排片比仅为1.21%。这个特别版是一部35分钟的纪录片,记录了电影四部曲从开机到杀青的全貌。
32岁的郭敬明承认:“《小时代》的观众是一个动态的观众群,不断有新观众加入,也不断有人离开。”为《小时代4》造势时,他已经在马不停蹄地开始宣传自己的下一部电影《爵迹》。
“我就是这个时代的中国梦。”《小时代1》上映时,郭敬明对话新浪娱乐记者陈弋弋时说,并解释他体现的中国梦“核心就是要成功,要白手起家,一路飞黄腾达,最后站在财富和地位的最高点”。两年之后,他有了更圆滑的说法:“中国梦最大的意义,不管你是什么出身,你有自己的梦想,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实现了就是做到了自己的中国梦。”
几乎所有与郭敬明合作过的人都称赞他头脑聪明。“他太了解他的粉丝要什么。”《小时代》系列制片人李力说,“他的了解程度比任何数据都要精准、清晰。”
《小时代》开拍前,最初的导演人选并非是郭敬明本人。在筛选了一些成熟导演后,最终还是选择了郭敬明。张昭解释说,如果要为这个产品寻找一个产品经理的话,郭敬明是最合适的,因为没有人比郭敬明更了解他的小说。“我们就是选定一个产品经理,为用户的体验负责任,而不是选择一个成熟导演。”
但李力第一次找郭敬明拍《小时代》时,被婉拒了。“他在他的(出版)领域已经很成功了,不想再冒风险。”后来,李力用台湾作家“九把刀”改编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作为成功案例说服郭敬明。“我和他说,做导演不会影响你的商业帝国。”李力说。郭敬明动心了,但立刻提出一个要求:请柴智屏做监制。柴智屏因在2001年推出根据日本漫画改编制作的偶像剧《流星花园》而被称为“偶像剧教母”,后来又推出一系列青春偶像剧,也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出品人和制作人。“他(郭敬明)感觉到有成功概率的时候,就会义无反顾地搏一下。”李力说。作为《小时代1》的监制,柴智屏不但负责把控影片的风格,还负责确定创作团队、财务预算等。
《小时代》4部的拍摄时间一共只花费不到半年时间。郭敬明和李力一开始就决定选择“小妞题材”(指轻松浪漫,多半以女性角色为核心,男性退居配角的爱情电影)。“青春片入手比较快,也不需要大特效。一个新人导演,大家不知道你的票房,投资方不会给你太多钱,没人知道是什么局面。”郭敬明说。
娱乐产业信息咨询机构艺恩咨询推出的《国产青春爱情电影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从2013年《致青春》获得7.2亿元票房开始,“青春爱情电影在国产类型片市场异军突起,青春爱情电影呈现高速发展之态。”艺恩咨询的分析师欧万勇认为,“《致青春》的票房成功让投资方、制片方都看到高回报率,利益驱动造成了投资跟风的现象。”动画片《大圣归来》拍摄时间为8年,同一时间上映的青春片《栀子花开》只花了两个月。
欧万勇:“这种影片生产周期短,投资风险小,很容易立项。”
李力说,郭敬明的聪明不仅是商业上的敏锐嗅觉,还在于一种“恰到好处对人的照顾”。瓷器、油画、手工教皇靠背椅、水晶球摆件、爱马仕的地毯……因为电影中许多奢华场景取自于郭敬明的家,他被冠上“炫富”的名声。李力却认为,这是郭敬明出于降低成本的考量。“他主动和我们说,你们不要买道具,我把我们家的东西都拿来,桌子、沙发、别墅。他知道自己是个新人。”
没有人能说清楚郭敬明的这些举动到底是为了体贴投资人,还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很早之前郭敬明说,“大学的时候我尝到什么叫穷。所以我一定要享受更好的生活。而且我真的不介意标签,我就是很物质。”
这种标签显然在《小时代》粉丝身上奏效。21岁的大三男生何行宽把每部《小时代》都看了两遍以上,他喜欢那些MV风格的缓慢镜头。至于郭敬明是否借“物欲横流”的镜头在炫耀,他并不以为然。“有钱就炫呗,我不反感,你炫是你有资本,如果你真的抨击太多,我就感觉你是不是真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2014年夏天,《小时代3》上映期间,何行宽花了5天时间游览了这部电影在上海所有的取景地。“我不觉得电影里出现玻璃大楼就是物质了,如果说物质,有什么不物质呢?”他将郭敬明视为学习的榜样,“他也是从四川慢慢出来、白手起家。我也一样是从小地方出来的穷孩子。我不可能从他那个路走出来,但我能从中找到一些点。他很会自己做决定,在该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做这个事情,有自己的头脑。”
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指出,二、三线城市的“小镇青年”们迅速成为中国电影观众新力量,观众群体的换代间接印证了新中青年导演集体上位的原因。不少影片已经开始将二、三线城市作为前期市场推广的重点。这份报告认为,“《小时代》《四大名捕2》等影片的发行公司正是有针对性地对二、三线城市精耕细作,摸清了观众口味,从而保证了影片取得较好收入。”
郭敬明很清楚这一点,如同他在2013年对话陈弋弋时的说法:“我不是富二代、官二代,我是真正从四川一个小镇来的,什么关系也没有,长得也不是说惊人的帅,个子也小小的,我有什么呢?只有凭我的脑子,这是我唯一拥有的。所以我一路走到今天,会激励很多人。”
“他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管你们说什么,他都不为所动。”与郭敬明合作多年的麦特文化CEO陈砺志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
按照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学术活动部主任王旭东的说法,由网络微电影《老男孩》改编的《老男孩之猛龙过江》颠覆传统电影产业模式,充分利用与用户沟通互动的方式,为电影行业提供了超越传统电影的更多的寻找、组合、阐释的机会与乐趣。
电影互联网时代《老男孩之猛龙过江》2亿元的票房收入正式打响了中国电影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枪。而《小时代》系列等影片的成功昭示着,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第五代、第六代之后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正式到来。这与新观众群体的出现不无关系。艺恩咨询在今年年初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在目前的电影观众中,15-24岁的观众占比达32.2%,加上15岁以下的观众占比可达35%;而在5年前,这群人的比例不到10%。
张昭:“决定开拍的时候,我们就把25岁以上的人都‘砍’了,互联网讲分众,我很清楚《小时代》是拍给谁看的,就是为他们定制的。”
《小时代》前两部是在不足80天内套拍的电影。在《小时代1》之后,投资方曾讨论要把《小时代2》从“粉丝电影”变成全民电影,避免过多的拜金倾向。郭敬明立刻回复:“你们可别忘了当初为什么来找我做导演。你让我从粉丝电影转型,那根本就是丢掉我最擅长的东西。”
但《小时代2》没有走前一部的温情路线,打出了“黑暗无边与你并肩”的主题概念,也因此票房大幅下滑。粉丝给到乐视影业的反馈是,还不够“小时代”。“没有人提什么价值观,或者说这个故事的结构拍得不完整。所以我们就遵从了粉丝的意见,满足他们这个群体更加窄众的需求。”张昭说。随后的两部《小时代》在奢侈之路上“变本加厉”:服装单品从三千多件增加到七八千件;出现了全球仅有一件的Bottega Veneta秀款和定制的Darry Ring戒指;男主角宫洺的房间摄于上海柏悦酒店85层的总统套房,一晚房费人民币10万元。
20多岁的美女帅哥穿着皮草、喝着香槟——这样的场景吸引着很多中国年轻人。奢侈品牌正在瞄准这群人,向他们贩卖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小时代3》在Fendi的罗马旗舰店拍了3天,Fendi和Michael Kors还把品牌服装租借给了剧组。《彭博商业周刊》在今年年初的报道中认为,《小时代》的主演都是20多岁的美女,这对中国的年轻人很有吸引力。
“由于中国政府的反腐运动已经显著抑制了企业高管向官员馈赠礼品的风气,这类年轻消费者正在成为那些兜售奢华生活方式的品牌的首要目标。”报道说,“一些像Fendi这样的公司能够利用影视剧,以很小的成本,让自家品牌进入中国年轻人的视野。其他公司则越来越愿意花钱购买这类植入式广告。”
网易则推出了与“小时代”同名的手游,并希望由此展开与Michael Kors和兰蔻等品牌的合作。“中国年轻的90后一代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而且更愿意尝试新品牌,”网易公司副总裁王怡此前在回复《彭博商业周刊》的邮件中表示,“《小时代》已经在中国的青少年中培育了一大批粉丝,与其合作将大幅度提升各大品牌在这一群体中的曝光度。”
《小时代》检验出了互联网一代的消费力和习惯。6月1日,《小时代4》官方周边开始映前预售,10分钟内,预售价95元的2万把“好聚好伞”全部卖光。端午节假期第一天,《小时代4》正式在淘宝电影开启线上独家预售,2小时预售16万张电影票,刷新了国产电影预售纪录。电影上映期间,《小时代4》的周边产品包括人物明信片、笔记本、编年史和T恤等都在同步售卖。
上海斯密街商务咨询公司(Smith Street)前项目经理孙雅珏:“《小时代》的出现是新一代年轻人消费能力的象征,这代年轻人比较肤浅,追求物质主义,有创造力,而且没有那么多负担和局限。他们不仅敢于梦想,而且对梦想更有信心。”
中国的电影市场迎来多元化时代。从2012年年底《泰囧》上映开始,有近10部低成本、高票房的电影出现,但其导演都不是专业出身,例如徐峥、赵薇、邓超。“还有两个作家,郭敬明跟韩寒,中国就是这么奇妙。”香港电影制片人施南生说。
导演转型
据艺恩咨询统计,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总额296亿元,影片326部,其中进口片67部,国产片259部,国产片票房162亿元。越来越多的导演正在尝试新类型,比如张艺谋开拍奇幻与魔幻类型的3D动作片《长城》,陈凯歌执导奇幻与冒险结合的喜剧片《道士下山》。过去第五代导演迷恋的宏大叙事和国家命运主题不再受到市场欢迎,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爱情片、喜剧片、奇幻片等题材。
这是一场资源争夺。导演们争夺当红明星,还要争取排片比。同样是青春题材的电影《少女哪吒》由两位无名少女主演,讲述女性幽微情思,这部成本仅百万的国产文艺片只获得不到0.08%的排片比。该片联合制片人冯翰墨曾感叹:“原先也没想排很高,但也没想到低成这样。现实总是比我们想的还要残酷。”
《小时代》带动了一批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改编热潮。近5年,票房排名前10的青春爱情片中,有7部根据小说改编,1部由音乐改编,仅两部原创。《万物生长》《左耳》《何以笙箫默》均由文学小说改编,《栀子花开2015》也是由成熟IP改编。中银国际证券公司2015年7月发布的《中国泛娱乐IP价值分析》称,2013年开始中国泛娱乐产业(影视剧、动漫、游戏、文学等)进入“IP元年”……对文化产品而言,IP是一个“文化品牌”。“一旦拥有IP,就等于拥有一批固定的粉丝;拥有知名度高的IP,则意味着粉丝效应可放大,可帮助文化产品快速占领市场。”
某种程度上,郭敬明自己是最大的IP。他旗下的《最小说》杂志平台有一大批青春文学作家。《最小说》迎合了校园读者的口味,根据《财经天下》2013年6月的报道,其巅峰时单期销量高达50万本;但如果没有郭敬明,签约作者的新书只能卖3000本,而封面一旦打上“郭敬明推荐”,就能卖出3万本。
但很难说《小时代》现象是否还能复制。曾经成功推广《失恋33天》《无人区》的伯乐营销总裁张文伯称《小时代》是第一部为观众定制的华语电影。“所有获得消费者认可的产品都是好产品,即使它改变了原有的设计理念、分工方式,甚至生产制度。”但他强调,“《小时代》的营销方式只适用于郭敬明这个个人形成的品牌,这源于他一贯的小说手法、生活方式等。”
最世文化旗下签约作者陈楸帆认为,《小时代》从偶像包装、故事情节、网上营销的一系列行为都非常统一。“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需要一个心理投射物,他们需要偶像来实现自我代入。这些人对偶像后面的一系列产品趋之若鹜。心理上的归属感导致了忠诚度会非常高。”他说,“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社会纽带,(郭敬明)所有的市场行为都是基于这个纽带。”
《大西洋月刊》称,“《小时代》电影借鉴了主要迎合青少年和年轻族群的东亚流行偶像剧,主角云集了流行歌手和男女明星,但几乎都没什么演技。质量上乘的偶像剧常常以青春爱情为主题,主角往往藏有黑暗的秘密或痛苦的过去,能引起人真实的情感和悲痛。然而《小时代》却剔除了所有故事线索和角色发展,外表华丽,内在空虚。”20岁的杜勰对《商业周刊/中文版》说,她看过郭敬明的全部小说,但现在已经不太翻了。“现在已经很理智了,不会像以前那么疯狂。”这个学工科的女生看完了4部系列片,但给出的评价是“也知道他拍得不是特别好,只是为了小说的情节要再看一下”。
郭敬明正在努力淡化自己的作品和公司的“校园”标签。根据陈楸帆的说法,2012年郭敬明找他签约科幻作品时,他有所顾虑。“我个人倾向于成人化写作,最世文化的读者年龄层太小。”郭敬明随后和他提到科幻小说拍成电影的可能。“你能感觉到他背后的野心,他对影视化、高端化的计划。”陈楸帆说。
《小时代4》已上映半个月,郭敬明的“跑站”(剧组在影片上映前后到各大城市进行宣传)没有停止。这是一个已经长达两个多月的体力活儿——从5月下旬开始,他前期每天跑一个学校,一共跑了15个城市的院校;后期跑13个城市的影院,最高纪录一天跑了10个影院,平均每天从中午12点开始到晚上9点。
为了营造《小时代4》的热点,郭敬明在前期宣传时将《小时代4》与正在筹拍的玄幻题材电影《爵迹》捆绑营销,后者也因此曝光。这是一部同样基于郭敬明的小说改编,但大投资大制作的电影。最世文化设计总监胡小西回忆说,郭敬明开始做电影项目之后有了一个新的口头禅——“不纠结”。“我不会特别单一地做某一个门类,那样会让竞争力显得薄弱。有可能明年《爵迹》出来,大家就会说我们做奇幻也很强。”郭敬明说。
李力:“《小时代》是个转型期的必然产物。中国的文化也在转型期,没有《小时代》,会有其他的东西。”
某种程度上,缺乏故事内核是许多国产电影的通病,这点并不能被高票房所掩盖。按照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长总裁黎瑞刚在去年接受《商业周刊/中文版》采访时的说法,“娱乐的主要需求是永远会存在的,而且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不管你说娱乐至死也好,娱乐乱象也好,只是一个初期的东西。从1990年代、2000年代成长起来的这些年轻人从小生长的环境是游戏带来的……他今天对内容的需求和原来是不一样的。”中国电影产业接下来的问题是内容的价值观和产品方面的东西,“这条道路会是非常非常艰辛的道路,坦率讲我们是很弱势的,是先天性的弱势和被动。”
现在的郭敬明每天都可以说“18岁时我设想的关于未来的一切,现在都超额满足了”。但他依然一刻不停——他掀起了关于中国社会过于物质倾向的讨论,他选择置之不理。至于他将如何在商学院分享他的商业案例,郭敬明的答案是,“钱够我就去呗,我上课很贵的。”他毫不掩饰自己的价值,“我每一分钟都值很多很多钱。”
而作为忠实粉丝,何行宽因为在微信后台回复了一句“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被乐视影业抽中参加了《小时代4》的首映礼。这是小说中的原话,也是电影中的一句台词。80后历史教师赵峥也仅因为在第一部看到这句话,坚持看完了4部《小时代》,“可惜后面3部再无这样的吉光片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