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斯•薄睿拓(Carlos Brito)形容他运营的这个公司某种程度就像它所销售的瓶装啤酒,那就是:内在都承受着压力。
“如果你想要人们做到最好,你不得不一直给他们施压。”这位来自巴西的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 NV)的首席执行官,曾于2010年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对着一屋子的学生如此说道。
薄睿拓,现年55岁,得到交易人Jorge Paulo Lemann的支持,在执掌百威啤酒的10年里,正是这样做的。他精心打造出严格强硬的管理方式,并由此获得了行业最具竞争力的利润率,以及类似饮品分析师和商学院院长之类的人士的称赞。他任职期间,公司股东们得到的回报几乎是同行的两倍。
现在,薄睿拓——这位穿牛仔裤工作的百万富翁,不使用办公室,宁愿坐二等舱——已经着手进行他的最大举动,以1060亿美元收购英国啤酒制造商萨博米勒(SABMiller Plc)。在一个月的公开较量中,百威英博先后4次出价,本周二第4次的出价赢得了萨博米勒董事会的认可,而此前的3次报价均遭到拒绝。
“卡洛斯•薄睿拓是最为勤勉工作、深谋远虑的权力经纪人之一,我曾有幸看他施展商业魔力。”一家位于康涅狄格州谢尔顿的啤酒行业咨询公司的经营者David Williams在邮件中说道,“他可能不是那种会和你一起看棒球比赛、一起喝百威的人,但是一说到商业,则很少有人与他匹敌。”
某种程度来说,这一收购举动是由薄睿拓自己感受到的压力所激发的,目前百威在美国、巴西等主要市场的销量停滞不前。百威英博的股价在过去6个月中已经跌落15%。这一并购能为这个啤酒制造商提供渠道,进入更加快速增长的非洲市场,那里将有6500万人口在2023年达到合法饮酒年龄。

不仅如此,萨博米勒的高管们也将很快体会到薄睿拓信奉的充满压力的氛围。如果现在还难以想象,那么不妨问问长期在圣路易斯的百威英博工作的经理们——如果能找到几位的话。当薄睿拓在2008年收购了历史上有名的美国啤酒制造商安海斯-布希公司(Anheuser-Busch)后,他裁撤了大约1400人,相当于这家美国企业6%的职工人数。这次裁员让薄睿拓有机会安插有雄心的更年轻的员工进入,这些人拥护他的追求高效、结果导向的企业文化。
并购交易完成的“第一天起,安海斯-布希公司的首层管理层离开了,”他这么告诉斯坦福的学生,“这样很好,因为我们接着就可以提拔员工,他们表示‘现在这是我的公司了。’”
这种模式是薄睿拓从巴西合伙人莱曼那里学来的,莱曼曾资助薄睿拓在斯坦福大学念书,并且自那以后成为他的导师。在故乡里约热内卢攻读完机械工程学后,薄睿拓通过家里的朋友结识了当年76岁的莱曼。1989年薄睿拓毕业,进入莱曼控股的一家巴西啤酒制造商Brahma,做销售经理。现在他是私募股权公司3G资本(3G Capital)的创始合伙人,百威英博就是得到这家公司的资助。
Brahma公司通过收购成长起来,2004年它与比利时的Interbrew公司合并。这一并购案将这家拉丁美洲的区域性经营者,转变为一家拥有时代啤酒(Stella Artois)等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品牌的全球巨头。两年之内,薄睿拓和他的巴西支持者们挤下原CEO约翰·布洛克(John Brock),执掌公司。
没有办公室
薄睿拓的助手包括首席财务官Felipe Dutra、首席销售官Luiz Fernando Edmond,他们在位于纽约派克大街的公司总部,围坐在一张大桌子前办公。这与曼哈顿市中心那些高楼大厦里安逸的经理办公室形成鲜明对比——更不用说萨博米勒在伦敦梅菲尔区的寓所了。
为何如此节约空间?“因为这样能使信息流动起来。”薄睿拓在2010年说道,“通过这张桌子,我们能开2分钟的沟通会议。我们可以干完更多的工作。也没有地方可以隐藏。”
(翻译:李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