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评论】从《查理周刊》枪击案到巴黎黑色星期五 恐怖组织到底想干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评论】从《查理周刊》枪击案到巴黎黑色星期五 恐怖组织到底想干什么?

除了公关效应之外,它制造的恐慌可能再度提高欧洲反伊斯兰教组织的活跃度,造就挤压欧洲穆斯林年轻一代并把他们推向极端的效果。

图片来源:网络

11月13日的巴黎黑色星期五,距离《查理周刊》枪击案只有10个月的时间。事实证明,ISIS在法国进行的恐怖袭击几乎不受阻挡,欧洲各国下一步安全政策的重点挑战,主要存在于目前暴露的几个弱点。

第一是资源。发动这一轮袭击的恐怖分子中确认了一名来自叙利亚的假难民,其余已确认身份的同伙来自欧洲本土,其中三位住在布鲁塞尔。《财经》杂志引用前法国情报部门DGSE干员Claude Moniquet的数据,认为在欧洲实际该列为危险人物的人数应该在1万-2万之间。这意味着欧洲至少要投入12万-50万情报相关人员进行检测,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此前《查理周刊》的袭击者就曾被监视,但并未引起重视。

第二是情报获取能力。在预测可能到来的袭击方面,情报机构一再失败,证明了情报机构在渗透本土极端组织方面成效甚微。

第三是反应机制迟钝。据被枪击的一处现场的目击者描述,法国警方从接警到大批抵达现场,一共花了25分钟。这样的反应速度配合千疮百孔的情报系统,犹如雪上加霜。

欧洲目前既有的方式和资源,根本无法应付已经到来的挑战,但这不仅仅是欧洲的问题,事实上,欧洲的安全威胁远远不及中东和北非地区,只不过它得到的关注更大罢了。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冷战之后欧洲边缘形成的旧秩序,就已经逐步崩溃了。伊拉克的混乱无序为伊斯兰圣战国提供了产床,而中东北非多国的瓦解和大国在其中的代理战争,则为它的壮大提供了沃土。今日欧洲不过是在承受其边缘崩溃后滚来的雪球,而只要这个崩溃不扭转,这个雪球还会越滚越大。

从全球媒体报道来看,与伊斯兰教徒相关的恐怖袭击,自2000年起呈剧烈上升趋势。仅凭维基百科的总结,1980年代,全球关注的恐怖袭击有15起,1990年代有31起;21世纪,尤其是911之后,呈现井喷:2000-2010年,有150起;2010-2015的5年间就有102起;而2015这一年尚未结束,已经发生了69起。这些暴行遍布全球,在中东和非洲尤为残暴,出现过整个部落的男女老少、或者整个村庄的女性数百人被屠杀的案例。

但这些数据还远远不是全部,最重要的是限于媒体报道的引人注目的事件,尚未能包括很多发生在中东和非洲等偏远地区不为人知的宗教屠杀——这当中包括无神论者、佛教徒、基督教徒,也包括人数众多的穆斯林。

从宗教冲突,或者“文明的冲突”的角度来解释这些屠杀,进而推出“必须向伊斯兰教宣战”的结论,除了似是而非之外,对推进全球安全也毫无实际操作意义,占据了全球1/3人口的穆斯林群体,遍布世界各地,各具不同传统、信仰方式和文化形态,世俗化程度也各有不同。“向伊斯兰教宣战”这样的策略,从功利主义的现实操作角度而言,纯属梦呓;从现代文明角度而言,意味着砸碎启蒙以来社会理念的基础,带着人类重新回到宗教战争的恶性循环,更多生灵涂炭。

正因如此,包括美国在内的反恐各国,都采取了相对更现实一点的反恐策略,也就是从极端组织的组织生态入手进行瓦解,而不再像小布什那样愚蠢地以“圣战”这样的词汇为恐怖组织意外地招揽追随者。因为任何不断壮大的组织,无论是何种意识形态,都有其共性。组织需要壮大自身,需要成功的宣传、组织手段和经济手段,极端宗教组织也不例外。

首先是动机。新型伊斯兰极端组织发起的屠杀和战争,其动机和所有组织是一样的,那就是迅速扩张的发展需求。在中东的屠杀可以是为了与其他伊斯兰教派、武装组织或政府争夺权力,也可以是为了震慑不服从者。策划了9·11袭击的基地组织在组织力虚弱和资源缺乏的中东各地区就是这么做的,在短期内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他们的经营、组织和管理方式更新较慢,因而曾一度被国际反恐联盟逐步削弱。但谁也没有料到,残酷的叙利亚战争会加速一个精于现代管理方式的伊凡特伊斯兰圣战国(ISIS)的生长,重新激发了新的竞争动力。

其次是资金的来源,也就是任何组织的生命线。维护一个暴力组织的效忠体系,需要源源不断的大笔现金,无论是用于购买武器、收买人才还是用于安抚烈士家属。《肮脏的纠缠:腐败,犯罪和恐怖主义》【Dirty Entanglements:Crime,Corruption,and Terrorism,剑桥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的作者、乔治梅森大学的Louise Shelley教授,在近期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时提到,伊凡特伊斯兰圣战国的“启动资金”来自海湾国家和其他捐款。圣战国通过各种非法运营获得资金:走私香烟和色情物品、售卖占领区的原油、武器和掠夺来的古老艺术品(除了黑市,甚至还在Ebay网店上卖)、走私护照、手机乃至人口。其他一些恐怖组织则售卖盗版光碟、假货假证件、毒品等。追溯并切断这些买卖源头是打击伊斯兰圣战国的关键,而这需要全球各国联手投入大量资源和诚意,目前无论是资源还是诚意,都还远远不够。

其三是宣传,以达到吸纳捐助、扩招人员或者维护组织威信的目的。要应对其他相似组织的竞争,极端组织的另一个需求是迅速招纳和吸引追随者,而这是伊凡特伊斯兰圣战国做得极为成功的地方。从一开始,他们就熟练运用社交媒体进行了成功的宣传,让基地组织相比黯然失色。去年美国记者James Foley的割首视频是一次可怕的公关案例,它的传播是如此广泛,以至于引起了基地组织的不安。

《查理周刊》袭击案,有可能是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之间竞争激化的一个结果,是一次有意的扩张行动。布鲁金斯学院的情报项目主管Bruce Riedel在当时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两个组织在去年12月里激烈的一场公开争吵。基地组织的三家分部联合起来在自己的网站上攻击伊斯兰国的合法性,其中一篇攻击文章长达96页。而去年12月底,伊斯兰国的英文在线杂志Dabiq则发表文章回复,严厉批评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毛拉奥马尔,称前者在成立哈里发王国的道路上行动过慢,而后者考虑与十字军敌人谈判。

此次巴黎11·13恐袭案,目前看来有可能是针对伊斯兰圣战国空袭的报复,但更有可能是伊斯兰圣战国在针对叙利亚的空袭中需要扳回一局。自2014年9月起,奥巴马召集了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约旦、巴哈林、卡塔尔、加拿大、土耳其、澳大利亚和法国加入对叙利亚ISIS目标的空袭。2015年5月,美国宣布空袭杀死了伊斯兰圣战国的首席财政官,而就在11月13日巴黎恐袭案当日,ISIS著名的“圣战约翰”也被击毙。据目击者称袭击现场有恐怖分子高呼“这是为了叙利亚!”以及要求法国退出叙利亚的口号。

可以想象,此次巴黎袭击对伊斯兰圣战国的士气是一次鼓舞。但除了公关效应之外,它制造的恐慌可能再度提高欧洲反伊斯兰教组织的活跃度,造就挤压欧洲穆斯林年轻一代、把他们推向极端的效果。法国穆斯林群体总体而言世俗化程度很高,很多穆斯林家庭的年轻后代对宗教不感兴趣。但如果恐怖袭击造就的反伊斯兰运动高涨,就会对这些淡化了宗教归属感的年轻人形成压迫,从外界固化他们的身份,逼迫他们从宗教中寻找身份认同。欧洲是否能够抵御这样的计谋,除了继续寻找中东问题的解决之道外,还取决于它是否能坚持摆脱仇恨的诱惑,解答又一次残酷的测试,这个测试的结尾遥遥无期。

当然,帮助现代国家秩序崩溃的中东北非地区进行重建,看起来是根治根本的反恐策略。但这个过程过于漫长,资源需求永远高于现实,不可控因素过多,所以阿富汗的十多年重建却对反恐工作的贡献成效甚微。对当下外部各大国而言,能通过幕后协商保持克制,不要发起或激化代理战争,继续培养新时代的极端组织后备军,对该地区秩序重建就已经大有助益。可惜的是,在今日全球新的版图争夺过程中,这反倒是最困难的事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评论】从《查理周刊》枪击案到巴黎黑色星期五 恐怖组织到底想干什么?

除了公关效应之外,它制造的恐慌可能再度提高欧洲反伊斯兰教组织的活跃度,造就挤压欧洲穆斯林年轻一代并把他们推向极端的效果。

图片来源:网络

11月13日的巴黎黑色星期五,距离《查理周刊》枪击案只有10个月的时间。事实证明,ISIS在法国进行的恐怖袭击几乎不受阻挡,欧洲各国下一步安全政策的重点挑战,主要存在于目前暴露的几个弱点。

第一是资源。发动这一轮袭击的恐怖分子中确认了一名来自叙利亚的假难民,其余已确认身份的同伙来自欧洲本土,其中三位住在布鲁塞尔。《财经》杂志引用前法国情报部门DGSE干员Claude Moniquet的数据,认为在欧洲实际该列为危险人物的人数应该在1万-2万之间。这意味着欧洲至少要投入12万-50万情报相关人员进行检测,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此前《查理周刊》的袭击者就曾被监视,但并未引起重视。

第二是情报获取能力。在预测可能到来的袭击方面,情报机构一再失败,证明了情报机构在渗透本土极端组织方面成效甚微。

第三是反应机制迟钝。据被枪击的一处现场的目击者描述,法国警方从接警到大批抵达现场,一共花了25分钟。这样的反应速度配合千疮百孔的情报系统,犹如雪上加霜。

欧洲目前既有的方式和资源,根本无法应付已经到来的挑战,但这不仅仅是欧洲的问题,事实上,欧洲的安全威胁远远不及中东和北非地区,只不过它得到的关注更大罢了。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冷战之后欧洲边缘形成的旧秩序,就已经逐步崩溃了。伊拉克的混乱无序为伊斯兰圣战国提供了产床,而中东北非多国的瓦解和大国在其中的代理战争,则为它的壮大提供了沃土。今日欧洲不过是在承受其边缘崩溃后滚来的雪球,而只要这个崩溃不扭转,这个雪球还会越滚越大。

从全球媒体报道来看,与伊斯兰教徒相关的恐怖袭击,自2000年起呈剧烈上升趋势。仅凭维基百科的总结,1980年代,全球关注的恐怖袭击有15起,1990年代有31起;21世纪,尤其是911之后,呈现井喷:2000-2010年,有150起;2010-2015的5年间就有102起;而2015这一年尚未结束,已经发生了69起。这些暴行遍布全球,在中东和非洲尤为残暴,出现过整个部落的男女老少、或者整个村庄的女性数百人被屠杀的案例。

但这些数据还远远不是全部,最重要的是限于媒体报道的引人注目的事件,尚未能包括很多发生在中东和非洲等偏远地区不为人知的宗教屠杀——这当中包括无神论者、佛教徒、基督教徒,也包括人数众多的穆斯林。

从宗教冲突,或者“文明的冲突”的角度来解释这些屠杀,进而推出“必须向伊斯兰教宣战”的结论,除了似是而非之外,对推进全球安全也毫无实际操作意义,占据了全球1/3人口的穆斯林群体,遍布世界各地,各具不同传统、信仰方式和文化形态,世俗化程度也各有不同。“向伊斯兰教宣战”这样的策略,从功利主义的现实操作角度而言,纯属梦呓;从现代文明角度而言,意味着砸碎启蒙以来社会理念的基础,带着人类重新回到宗教战争的恶性循环,更多生灵涂炭。

正因如此,包括美国在内的反恐各国,都采取了相对更现实一点的反恐策略,也就是从极端组织的组织生态入手进行瓦解,而不再像小布什那样愚蠢地以“圣战”这样的词汇为恐怖组织意外地招揽追随者。因为任何不断壮大的组织,无论是何种意识形态,都有其共性。组织需要壮大自身,需要成功的宣传、组织手段和经济手段,极端宗教组织也不例外。

首先是动机。新型伊斯兰极端组织发起的屠杀和战争,其动机和所有组织是一样的,那就是迅速扩张的发展需求。在中东的屠杀可以是为了与其他伊斯兰教派、武装组织或政府争夺权力,也可以是为了震慑不服从者。策划了9·11袭击的基地组织在组织力虚弱和资源缺乏的中东各地区就是这么做的,在短期内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他们的经营、组织和管理方式更新较慢,因而曾一度被国际反恐联盟逐步削弱。但谁也没有料到,残酷的叙利亚战争会加速一个精于现代管理方式的伊凡特伊斯兰圣战国(ISIS)的生长,重新激发了新的竞争动力。

其次是资金的来源,也就是任何组织的生命线。维护一个暴力组织的效忠体系,需要源源不断的大笔现金,无论是用于购买武器、收买人才还是用于安抚烈士家属。《肮脏的纠缠:腐败,犯罪和恐怖主义》【Dirty Entanglements:Crime,Corruption,and Terrorism,剑桥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的作者、乔治梅森大学的Louise Shelley教授,在近期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时提到,伊凡特伊斯兰圣战国的“启动资金”来自海湾国家和其他捐款。圣战国通过各种非法运营获得资金:走私香烟和色情物品、售卖占领区的原油、武器和掠夺来的古老艺术品(除了黑市,甚至还在Ebay网店上卖)、走私护照、手机乃至人口。其他一些恐怖组织则售卖盗版光碟、假货假证件、毒品等。追溯并切断这些买卖源头是打击伊斯兰圣战国的关键,而这需要全球各国联手投入大量资源和诚意,目前无论是资源还是诚意,都还远远不够。

其三是宣传,以达到吸纳捐助、扩招人员或者维护组织威信的目的。要应对其他相似组织的竞争,极端组织的另一个需求是迅速招纳和吸引追随者,而这是伊凡特伊斯兰圣战国做得极为成功的地方。从一开始,他们就熟练运用社交媒体进行了成功的宣传,让基地组织相比黯然失色。去年美国记者James Foley的割首视频是一次可怕的公关案例,它的传播是如此广泛,以至于引起了基地组织的不安。

《查理周刊》袭击案,有可能是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之间竞争激化的一个结果,是一次有意的扩张行动。布鲁金斯学院的情报项目主管Bruce Riedel在当时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两个组织在去年12月里激烈的一场公开争吵。基地组织的三家分部联合起来在自己的网站上攻击伊斯兰国的合法性,其中一篇攻击文章长达96页。而去年12月底,伊斯兰国的英文在线杂志Dabiq则发表文章回复,严厉批评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毛拉奥马尔,称前者在成立哈里发王国的道路上行动过慢,而后者考虑与十字军敌人谈判。

此次巴黎11·13恐袭案,目前看来有可能是针对伊斯兰圣战国空袭的报复,但更有可能是伊斯兰圣战国在针对叙利亚的空袭中需要扳回一局。自2014年9月起,奥巴马召集了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约旦、巴哈林、卡塔尔、加拿大、土耳其、澳大利亚和法国加入对叙利亚ISIS目标的空袭。2015年5月,美国宣布空袭杀死了伊斯兰圣战国的首席财政官,而就在11月13日巴黎恐袭案当日,ISIS著名的“圣战约翰”也被击毙。据目击者称袭击现场有恐怖分子高呼“这是为了叙利亚!”以及要求法国退出叙利亚的口号。

可以想象,此次巴黎袭击对伊斯兰圣战国的士气是一次鼓舞。但除了公关效应之外,它制造的恐慌可能再度提高欧洲反伊斯兰教组织的活跃度,造就挤压欧洲穆斯林年轻一代、把他们推向极端的效果。法国穆斯林群体总体而言世俗化程度很高,很多穆斯林家庭的年轻后代对宗教不感兴趣。但如果恐怖袭击造就的反伊斯兰运动高涨,就会对这些淡化了宗教归属感的年轻人形成压迫,从外界固化他们的身份,逼迫他们从宗教中寻找身份认同。欧洲是否能够抵御这样的计谋,除了继续寻找中东问题的解决之道外,还取决于它是否能坚持摆脱仇恨的诱惑,解答又一次残酷的测试,这个测试的结尾遥遥无期。

当然,帮助现代国家秩序崩溃的中东北非地区进行重建,看起来是根治根本的反恐策略。但这个过程过于漫长,资源需求永远高于现实,不可控因素过多,所以阿富汗的十多年重建却对反恐工作的贡献成效甚微。对当下外部各大国而言,能通过幕后协商保持克制,不要发起或激化代理战争,继续培养新时代的极端组织后备军,对该地区秩序重建就已经大有助益。可惜的是,在今日全球新的版图争夺过程中,这反倒是最困难的事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