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饶文渊
尽管有《舌尖上的中国》这一强大IP作为支撑,有陈晓卿作为艺术监制,有蔡澜、陈立等人作为美食顾问,再加上李立宏让人一听就饿的配音,也没让《舌尖上的新年》逃过纪录片电影这一“弱势群体”在电影市场所面临的尴尬:上映四天票房只有159万元(猫眼票房数据分析)。
早在去年11月19日,《舌尖上的新年》公布了一支60秒“尝鲜版”预告片后,所有看过此片的人纷纷表示这场口水与泪水并起飞的“饕餮盛宴”看定了。2016年1月7日,《舌尖上的新年》电影上映。
好口碑加上深厚的观众基础,并没有为《舌尖上的新年》收获高票房。虽然时光网给出了7.5分,豆瓣的评分有8.1分,而猫眼电影的评分则打到了8.5分。
票房不高与影片的排片量有很大关系,据了解,影片首日排片量仅为2.66%,很多影城都没有场次,而上映第二天,排片量下滑到了2.12%。
叫好不叫座,是目前国内电影纪录片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最大尴尬。
在此之前,由范立欣导演的《归途列车》虽然获得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奖等多项国际奖项,但仅有的4万多元票房着实让人尴尬不已。拥有同样命运的还有《喜马拉雅天梯》,虽然有众多明星文人的力挺,但最终却只收获了1153万元票房,可这已经是纪录片电影中的“奇迹”了。
这次《舌尖上的新年》以《舌尖上的中国》团队拍摄,本来希望依靠“舌尖粉”的人气,冲击贺岁档的大银幕,没想到还是没能逃脱纪录片电影这一“弱势群体”的厄运。
当初在电视纪录片领域试水成功的舌尖团队,这次将视线放到了电影纪录片的领域。制作上延续了《舌尖上的中国》纪实创作手法,电影所有镜头全部采用“纪录片风格”的专业摄影机,定焦、特写、微距、高速镜头,在影院投放出的4K级超高清画质、1:2.35的超宽画幅,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食材的每一个细节。
美食家沈宏非曾在微博上调侃:“相信我,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像UFO那么大的一坨米饭,整个人都会嗨起来!”
一部电影包揽了中国广袤大地从南到北几乎所有的美食,在有限的85分钟内,呈现了35个地方43种美食,让观众把酸、甜、苦、辣、咸、香,各色味道都“尝”遍,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食欲大开。
导演邓洁也表示,这部电影呈现出来的都是食物的真实状态,并不是像拍食品广告那样“美化”食物的样态,比如一碗面条如果没有热气了,就会重新下一碗而不是用道具制造出热气效果,为了呈现食物真实的美感,往往会有一种食物拍一通宵的情况。但是可惜纪录片电影不像商业电影,再认真也成不了票房。
曾经《舌尖上的中国》以纪录片形式在央视播出时,几乎每天都要引发微博朋友圈一片叫饿喊馋的“盛况”,但是对于《舌尖上的中国》从纪录片变身为纪录片电影,有很多人很期待:也许《舌尖上的新年》上映后能跟它的“前身”一样,不仅能为舌尖系列再度吸粉而且还能吸金,再次成为微博话题之王。
当然也会有质疑:综艺节目变身大电影进影院为了圈钱,一部纪录片也想走综艺节目延伸出的电影的路子吗?对此,电影出品方北京东海麒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老总胡震鹏表示:“纪录片电影国内国外早已有之,我们不和综艺节目电影比。”
但有业内人士说:“粉丝会花钱去看明星,但是粉丝会花钱去影院看一部纪录片吗?”这真不好说,从目前上映后的评分情况,排片情况和票房收益来看,《舌尖上的新年》圈粉是一定的,但圈钱就真的不好说了。
纪录片电影票房不尽人意,与影片上映时宣传不足、营销没有核心卖点等原因有关,但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中国观众没有养成进影院看纪录片的习惯。
长期以来,中国的观众的都将纪录片视为在电视上观看的免费资源,换言之,《舌尖上的中国》的忠实粉丝习惯了通过电视这一免费的渠道来欣赏美食,并不代表他们愿意为需要付费欣赏的美食电影埋单。
不过趋势也有改变的迹象。完整记录了珠峰北坡登顶过程的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去年10月上映后,口碑良好,加上微博大V和明星们的力挺,最终票房1153万元,也算是给纪录片从业者的一丝鼓励和安慰。
中国传媒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5年纪录片电影总票房为6.9亿元。不过在这6.9亿元票房中,快消式的真人秀类纪实电影有3部,占据了6.6亿元的票房。相比之下,8部原创纪录片电影的总票房3150万元显得有些可怜了,可这对于纪录片电影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为近6年最高。
虽然《舌尖上的新年》被贴上商业纪录电影的标签,但在电影市场上仍然显得较为“另类”。对此,艺术总监陈晓卿曾表示:“这个片子是不是先天挣钱,这是目前大家都看不到的,只有在艺术上做到极致,才有可能去挣钱。如果能挣很多钱,但是口碑很差,那我宁愿不去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