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Uber中国B轮融资超过10亿美元 与滴滴继续打“补贴”大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Uber中国B轮融资超过10亿美元 与滴滴继续打“补贴”大战

卡兰尼克向界面新闻证实称,2015年全年,Uber获得了中国本土投资者近20亿美元的投资,仅B轮融资额就达10亿美元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投给Uber中国的,也有少部分是投给了Uber全球。

Uber联合创始人兼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

“这是一场战争。”Uber联合创始人兼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1)15日在北京对界面新闻说。

在2015年年初的时候Uber在中国的份额只有1%到2%,到2015年夏天的时候这个数字增长到35%。卡兰尼克向界面新闻证实称,2015年全年,Uber获得了中国本土投资者近20亿美元的投资,仅B轮投资就超过10亿美元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投给Uber中国的,也有少部分是投给了Uber全球。

“考虑到中国股市去年的动荡,我们能获得这个数额的投资是非常让人骄傲的,其实我们最初的目标是想融5亿美元。”卡兰尼克说。B轮融资完成后,Uber中国的估值从70亿美元涨到了超过80亿美元。

Uber中国2015的投资者名单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太平、百度、海航集团、广汽集团、中信证券、民生银行、宽带资本、万科集团等,但卡兰尼克并未透露每家公司投资的具体数额。

然而,战争才刚刚开始。2015年12月3日,多个运营Uber粉丝团的公众号遭微信“封杀”,全部显示“你的账号被大量用户举报,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已被永久封禁”。运营微信的腾讯公司是Uber在中国本土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滴滴快的的大股东。

“其实我自己很喜欢用微信。”卡兰尼克对界面新闻表示,Uber以前很多时候,是用微信做司机支持和客户支持的,同时也会在微信上搞很多有意思的活动。但是过去6到9个月,Uber在中国一直不依靠微信实现增长。“我们也很希望微信重新欢迎我们回来,因为这是非常好的工具和平台,用户和司机都非常喜欢。”他说。

2013年8月,Uber进入上海,这是在中国市场最早开始试运营的城市。尽管Uber在中国发展迅速,但易观智库最新数据显示,滴滴快的在中国专车市场占据80%的市场份额,而Uber仅占13.4%,与卡兰尼克自己称的30%的份额相差一半以上。

但卡兰尼克并没有退却。2015年10月8日,Uber中国成立,这是Uber成立的唯一一个美国以外的独立公司。紧接着,Uber把服务器也搬到了中国境内。

他不仅成立了独立的中国公司,还和滴滴快的打起了“补贴大战”,而这两件事Uber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做过。

2015年10月21日,彭博社报道称,Uber首席执行官卡兰尼克在《华尔街日报》主办的WSJ.D Live大会上表示,Uber计划每年在中国投入10亿美元,此前已经花费了上亿美元。“当我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感觉到非常有压力,补贴战要打响了。但要在中国市场竞争的话,你必须了解到补贴是取胜战略的一部分。”他说。

就在前几天,卡兰尼克突然在新闻发布会上“炮轰”滴滴快的每年的补贴金额高达40亿美元,而Uber的补贴则“更有效率”。对此,滴滴也不示弱,还击称Uber每年在中国的亏损高达15亿美元,对此,卡兰尼克并未回应。

“Uber在中国市场还没有赚钱,因为我们要和竞争对手打补贴战。但我们在全球其他地区是盈利的,我们正在把这部分盈利拿来补贴中国市场。我们在全球其他市场获得的利润非常丰厚了,这些钱完全可以超过融资得来的钱。”卡兰尼克说。

”我知道你们都觉得我疯了,因为外国的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就没有做对过。”卡兰尼克说,“我们在中国的确不是处在上风的地位,其实你在逆境中也能站出来创造杰出的东西。”

“对我来说,正因为这件事没有人做过,所以我对此很激动。”卡兰尼克一说,一边在演讲台上低头激动地快速来回踱了几步。“也许我的确是疯了。”他说。在现场大屏幕的PPT演示中出现了一个人举着一根平衡杆,正孤身一人走钢丝跨越脚下汹涌的尼加拉瓜大瀑布。

也许卡兰尼克太重视这场战争了,所以他到现在还没有选出中意的中国区CEO来。“我现在对中国CEO的位置有点放不开,因为这里就是战场。”他说,要在中国取得成功不光要有好的产品,以及很好地服务于城市,更重要的是本地化,其中一环是要让中国人当Uber中国的CEO。

“但是我把标准设得非常高,要找的这个人不光是启发我,还要能启发我的团队。”他说。于是,在找到这个人之前,卡兰尼克决定自己亲自担任Uber中国CEO的角色。

中国的专车市场规模达4205亿元。Uber在全球业务发展最快的十大城市中,有五个位于中国。截至目前,Uber在中国已扩展至22个城市,未来将扩展至100个城市。

“我发现在中国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对滴滴和Uber的态度是一致的,是一视同仁的,中国的城市也特别容易接受Uber所带来的创新。”卡兰尼克说。

Uber在亚洲的市场预计将会超过其在美国的市场,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的积极扩张。卡兰尼克6月在一封邮件中写到,中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中国将成为Uber全球团队中最重要的目标。

与此相对比,在欧洲市场,Uber屡屡受挫。去年9月,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荷兰、比利时等至少六个欧洲国家对Uber私人拼车服务UberPop进行了封杀。去年11月,Uber关停了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办公室。由于德国法律规定,未获出租车营业执照的个人不得进行私家车运营,Uber的拼车业务Uber Pop被法兰克福地方法院下达了禁令。此前,Uber退出了德国的汉堡和杜塞尔多夫。

五年前,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在美国旧金山创建了名为UberCab的初创企业。经过数年高速发展,这家如今改名为Uber的公司已经成为硅谷最赚钱的企业之一。Uber的盈利模式非常简单,每一份订单中,80%的车费是给司机的,20%的车费是给Uber的。

对此,卡兰尼克15日在公开演讲中亲自解读了Uber“密码”。要成为创业家的话,就必须要能够创造魔力。他说,在Uber,我们把魔力分解成四个重要环节:有没有把时间归还于人们;有没有把平静感带给人们;有没有把喜悦感带给人们;第四个环节是你有没有给他们更多钱。如果同时四步都做到的话,你就在魔力之处了,那你创造的东西是真正有魔力的,真正能够转化未来可能发生的东西。

卡兰尼克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市郊区北岭长大,其实他儿时的梦想并不是从商,但卡兰尼克最终还是受母亲影响踏上了创业之路,他的母亲邦妮是位零售广告商。卡兰尼克少年时,曾挨家挨户为Cutco推销刀具,18岁时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工程专业辍学,开始首次创业,推出名为New Way Academy的SAT预科课程。

Uber迄今融资总额达66.1亿美元,估值500亿美元。最近的估值让Uber成为世界上估值最高的私人科技企业,卡兰尼克也成为亿万富翁,其所持有的Uber股票价值超过60亿美元。

附:界面新闻根据Travis Kalanick15日北京采访问答整理

问:关于补贴的问题,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重要。我知道人们都非常喜欢补贴,客户也喜欢。现在在中国都是在重新思考补贴这个做法,如果没有补贴的话可能用户会离开,你会不会担心这样的情况,你的观点是什么?

Travis Kalanick:我每天都在担心。我觉得中国和中国的企业家是补贴方面最好的创新者和创造者,我已经了解到我必须迎头赶上来了解中国创新的补贴做法,因为我要与之竞争。在中国所发生的一切都是跟竞争有关系的,所以我很自然地就是要建立一种可盈利的业务模式。如果没有这样创新的话,企业家就不能挣钱。当我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感觉到非常有压力,补贴战要打响了。要想成为中国元素、在中国市场竞争的话,你必须了解到补贴是取胜战略的一部分。你如果有补贴的话,如何进行高效的匹配和分摊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难题和挑战,这是你要解决的很难的问题之一。对于Uber中国来说就是如此。

问:事实上,我听说补贴对于Uber的业务至少目前在中国来说是必须的,这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更加高效分摊补贴是非常重要的,我知道你比你们的竞争对手更加具有创新意识,对吧?

Travis Kalanick:这很难显性地看出来。但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最终你不可能永远提供补贴,如果必须提供补贴的话,那么你就需要创建这样一种情况,每一块钱都是花得非常明智的。你必须创建一种文化,这是一种平衡的文化,只要投资者愿意拿钱、出钱,市场是会足够大的。你必须很快地支出补贴,然后再权衡一下投资者给你拿多少钱来服务于这个市场,最终投资额会下降。如果每周花8000万美元的话,这样那么这不可能持续,所以要有一个步伐、节奏平衡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效率,要高度关注每一块钱物有所值地进行补贴。

问:在中国的外国公司竞争经历中,我想知道您如何取得成功?尤其是当竞争对手是中国的大公司、中国内生的公司时,很多人都持怀疑观点。更有效率地花钱是其中一方面,还有没有其他措施?

Travis Kalanick:在交通行业,效率是重中之重。这个效率不光是指更有效率地花钱,同时在产品和服务上,也要更有效地利用越来越多的车,车的利用率越高越好。比如Uber拼车服务(“人民优步+”,UBERPOOL),就是高效的一个体现。

现在一个车里面,可以坐两个人同时去差不多的方向,所以这样一来效率就提高了;消费者所付的钱就少,而每个司机所挣的钱就会多。当人们考虑到“互联网+交通”概念的时候,效率是重中之重,是最重要的。如果可以把效率很好地融入产品设计之中,消费者就不需要花那么多钱,司机收入可以增加;当司机和消费者都有收益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打败竞争对手。

问:如果滴滴和快的也来抄你们的创意怎么办呢?因为中国的竞争对手很喜欢拷贝。

Travis Kalanick:在台上我说到,当人们创新的时候有些创新是肉眼可见的,所以可以容易复制;但是有些东西是肉眼不可见的,人们看不见,也没有办法拷贝。所以可见和不可见的创新,我们都会做,最终目的是让产品更好地服务于乘客和司机。这其中的创新未必是大家都能见到的,未必能够抄袭到。

问:您能举个所做的可不见创新的例子吗?

Travis Kalanick:看不见的创新,我也不想泄漏太多。回答你的问题,其实有很多的东西都可以做,以便更好地提高车的效率。有些做法是非常神奇般地管用,比如Uber拼车服务,两个人坐一辆车去差不多的地方。这样他们都很方便,两个乘客付的钱更少,司机收入更高。让Uber拼车服务管用需要有很多数学上的概念设计,需要下很大的工夫。当你看我们的业务方方面面的时候,包括市场营销、工程、产品等等,我们会找到很多大家看不见的地方去进行创新。

问:Uber在全球很多国家也遭到了利益集团反对的声音,在一些国家包括中国还处于政策不太明朗的灰色地带。您如何看待这些挑战?打车软件未来在全球的命运是怎么样的?

Travis Kalanick:Uber在全球60多个国家都有业务,我作为一个工程师出身的人,很难想象自己居然变成交通法的专家,也许我对这方面的了解超过全世界任何一个人。我们在全球有很多经历,当到中国的时候,发现中国城市特别容易接受Uber所带来的创新,而这一点超过全球任何一个城市。中国是全球最喜欢拥抱创新、喜欢拥抱Uber所带来进步的国家,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因为每到一个城市,会跟市长说我们会带来超过几万份就业,减少交通堵塞、污染、酒后驾驶的行为。市长听到之后非常开心,这对我们来说是好的。

我觉得任何一个老的规则在过去都曾经是新的,也是富有争议性的,任何一个规则都有可能从新规则变成老规则,再被新规则所取代。在中国,我们发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知道这个原则,也希望拥抱新的进步,当然也希望拿出清晰的指南将进步、稳定、和谐统一起来。

我发现在中国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对滴滴和Uber的态度是一致的,所以是一视同仁的。我觉得这是好事,我们也非常感激中国政府对我们的态度。如果这个趋势在未来继续下去的话,Uber带来的进步或滴滴带来的进步都会是可以促进城市的进步。

问:在中国我们最近发现很多滴滴司机、Uber司机都抱怨执法人员在抓他们,每天会扣留2000辆到5000辆车,每个人被抓到会被罚2万块钱,这是不是真的?

Travis Kalanick:你的这个消息不太准确,我们经常说会让乘客拥抱一下司机。但是你说的司机的话不一定是真的。这个消息不准。

在中国尤其是在北京,发现大家还是比较接受我们的,我们业务也发展得很快。而且我们和司机的关系非常好,司机觉得这样的工作机制非常灵活。Uber有一个新的服务是顺风车,自己上班的同时可以在路上再搭一个人。

我不知道你的信息来自于哪里,但是这个信息非常不准确,以至于我们不知道怎么回应这个问题。我们和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关系非常好,他们也非常接受这种进步。当然有老的做事情的方式和新的做事情的方式,现在新规则出台,新规则是倾向于新的做事情的方式、创新的方式。在创新的同时要接近于规则,在中间要找到一个地带。

问:过去这一年多对于Uber在中国市场如何结合本土市场做创新,我们已经知道得非常多了。我想知道您本人如何在中国逐渐适应中国本土化新的情况,包括跟中国政府的关系,也包括了合作伙伴、投资人,有没有逐渐适应的过程?第二个问题,跟滴滴相比,Uber全球化扩展、全球化路径有什么样的区别?

Travis Kalanick:回答您的第一个问题,我们在中国的业务开展得比较好,在2015年年初的时候份额只有1%到2%,到2015年夏天的时候份额增长到35%,发展得很不错。这不是神奇般得来的,而是得益于和中国城市、官员、司机、乘客们建立了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所以我们的业务就是基于城市的业务,一定要拥抱城市的方方面面。

在2015年三季度、四季度的时候进行了更多的融资,结果是很好的,尤其是当时的宏观环境比较差的时候还能融到那么多资金。中国投资者非常多,有很多人愿意投资于Uber Global和Uber 中国。我们到中国来,不仅仅把技术带到这个城市,更重要的是做好本地化,也就是在中国城市、中国国家做好更好的当地化。我们在中国的团队、管理人都是中国人,包括中国投资人和合伙人也是对我们至关重要的,因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本地化,真正成为我们在中国发展的向导。

回答您的第二个问题,关于我们和滴滴相比,作为一个全球化公司的全球化部署怎么样?

第一点,一个全球化公司和只在一个国家运营的公司有一些区别。我们在全球还有其他的市场,这些市场已经获利了,这些钱是可以导入投资于中国市场。因为在中国竞争非常强,所以有这些市场的获利可以把钱导入到中国来进行投资,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会不断进行融资,有一点是全球其他市场的获利的利润非常丰厚了,这些钱完全可以超过融资得来的钱。

第二点,每天我们都在变得更加本地化、中国化,这也是为什么Uber中国是一个单独设立的法人实体。我们作为全球企业创新实践比当地企业长,而且产品基本上是全球的产品,所以产品根基非常深厚,Uber中国可以在全球中调用资源。

问:第一、2015年Uber在成都订单量是全球第一,请问您对成都市场是怎么评价的?第二、刚才题到全球很多市场实现了盈利,盈利模式是怎样的?第三、还有哪些痛点需要解决?或者说还有哪些挑战?

Travis Kalanick:我们在全球300多个城市都有业务,每个城市都想做得比另外一些城市好。有段时间成都的确成为了全球第一,后来是广州第一、北京第一。全球还有很多大城市,比如伦敦、纽约、洛杉矶都想成为第一,成都有时候是第一,有时候是第二、第三,相互交错,动态变化,对于Uber内部来说是很有意思的竞争,因为大家都想成为第一。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目前还没有获利,之所以还没有获利是因为竞争。

关于盈利模式,就是一个人点一个键车就来了,这是我们的业务模型。在车费中,80%的车费是给司机的,20%的车费是给Uber的。

我们在中国怎么样解决更多问题呢?希望对乘客来说,系统是越来越好用,要提高系统效率。你按一个键,车很快就到,而且中间的过程是越简单、越容易越好。我们希望让全世界尤其是让中国用户的体验变得非常好。在中国有很多的不同,包括中国的应用系统不同,中国人用App或者用手机的沟通方式不同。另外中国的支付体系也不太一样,所以在中国的系统需要做更多的微调,以便让流程越畅通越好。

其次在中国还有很多竞争,希望中国的用户体验超过竞争对手。而且当体验好的时候,我们希望体验能够传播出去让大家更容易知道。

问:Uber中国B轮到底是融了多少钱?因为之前说20亿美元,现在公布出来的只有10亿美元,是投资人有什么担心吗?有消息说去年在中国市场亏了15亿美元。第二个问题,对于中国的CEO您有什么心目中的标准吗?

Travis Kalanick:很搞笑,很多时候我发现很多消息是来自于中国媒体的消息。其实市场有很多谣言说Uber想融多少、Uber应该融多少、最终Uber融到了多少。最开始的目标是想融5亿美元,当然融资过程是跟投资者不断去互动的过程,要看投资者的兴趣在哪里、有多少兴趣、要投多少,以及我们有兴趣卖多少,所以这是一个不断互动的过程。

还要注意的是,融资的时候正好是(去年)夏天,从夏天到秋天上海的股指一直在下跌,最后我们交割时超过了10亿美元,但是并没有完全交割,还是属于开放状态。后来市场稳定之后,Uber在中国也做得比较成功,投资者就慢慢越来越多地加入,最后的结果是非常好的。

这个经历对我来说是最引人入胜的经历,因为我们融资期间宏观经济是属于中国股市非常动荡、非常差的一段时间,但是还融到了很多钱。所以我对于我们团队感觉到非常骄傲,他们有能力拉到这么多的中国投资者;融到的这部分钱,达到了近20亿美元。

问:刚才说的是10亿?

Travis Kalanick:当时超过了10亿,实际上是差不多接近于20亿。

柳甄:Uber从中国投资者拿到了将近20亿美元。

Travis Kalanick:所有的中国投资人,其中大多数是投往Uber中国,有一部分人想投到Uber Global。有的时候中国投资者跟我们说,我们主要想投Uber中国,但是也想投一部分到Uber Global。

问:哪些公司投了?只是B轮,还是全部的?

Travis Kalanick:澄清一下,这部分是全部来自于中国投资者。大部分投到Uber中国,一部分是投到Uber Global。在B轮总体来自于中国投资者的钱是超过10亿美元,但是在所有的2015年对Uber投的钱是将近20亿美元,而大部分是投资Uber中国。

问:有哪些公司投了呢?

Travis Kalanick:有一个清单,到时候可以提供给你。有一些投资者是属于不能公开的,但是大多数是可以公开的。(中国人寿、中国太平、百度、海航集团、广汽集团、中信证券、民生银行、宽带资本、万科集团等)

我现在对中国CEO的位置有点放不开,因为这里就是战场。如果我们快进到未来的话,要在中国取得成功不光要有好的产品,以及很好地服务于城市,更重要的是本地化,其中一环是要让中国人当Uber中国的CEO。但是我把标准设得非常高,要找到不光光是启发我,还要启发我团队的人。但是在找到这个人之前,目前由我担当CEO的角色。

问:在B轮融资之后,您觉得Uber中国的估值是多少?

Travis Kalanick:融前是70亿美元,融后是超过80亿美元。Uber全球的估值大家都知道了。我们之所以说融后是超过80亿美元的估值,是因为并没有完全融完,现在还是欢迎中国投资者继续对Uber中国进行投资。

问:作为共享经济的鼻祖,您对共享经济未来怎么看?现在交通、房屋已经有了共享经济模式了,您觉得未来身边还会有什么样的共享经济的场景?

Travis Kalanick:其实我对于共享经济的概念,不是特别想用这个词。因为很多小商人参与共享经济超过了几百年的时间,比如一个修管道的人带着自己的卡车、工具到你家来修理,你共用了他的卡车、工具,或者保洁阿姨用自己的扫帚来扫地,这算共享经济吗?我最想用的是按需(on demand)经济,按一个键服务就来了,我想要的是这个概念。比如司机按一个键开始工作,再按一个键就停止工作,这是我想表达的按需经济。

共享经济肯定是在经济和生活很多地方存在,也是经济的一环,但是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

问:无人驾驶汽车什么时候替代打车软件成为Uber下一个主流的应用?

Travis Kalanick:很多人专注于无人驾驶的概念,但是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时候。有人说5年、10年,有人说15年。可能是在中间的某一个点。

问:作为最值钱的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您对中国年轻创业者有什么忠告和建议?

Travis Kalanick:其实我的主题演讲就是给他们建议。

问:微信的封杀,对Uber影响大吗?

Travis Kalanick:我自己很喜欢用微信。其实我们以前很多时候,是用微信作为司机支持和客户支持的,而且自己也会在微信上搞很多有意思的活动。但是过去6到9个月,我们在中国一直不靠微信实现增长。我们也很希望微信重新欢迎我们回来,因为这是非常好的工具和平台,用户和司机都非常喜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Uber

2.7k
  • Uber遭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起诉,称其订阅服务存在欺诈
  • 文远知行宣布将在迪拜推出robotaxi服务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

Uber中国B轮融资超过10亿美元 与滴滴继续打“补贴”大战

卡兰尼克向界面新闻证实称,2015年全年,Uber获得了中国本土投资者近20亿美元的投资,仅B轮融资额就达10亿美元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投给Uber中国的,也有少部分是投给了Uber全球。

Uber联合创始人兼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

“这是一场战争。”Uber联合创始人兼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1)15日在北京对界面新闻说。

在2015年年初的时候Uber在中国的份额只有1%到2%,到2015年夏天的时候这个数字增长到35%。卡兰尼克向界面新闻证实称,2015年全年,Uber获得了中国本土投资者近20亿美元的投资,仅B轮投资就超过10亿美元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投给Uber中国的,也有少部分是投给了Uber全球。

“考虑到中国股市去年的动荡,我们能获得这个数额的投资是非常让人骄傲的,其实我们最初的目标是想融5亿美元。”卡兰尼克说。B轮融资完成后,Uber中国的估值从70亿美元涨到了超过80亿美元。

Uber中国2015的投资者名单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太平、百度、海航集团、广汽集团、中信证券、民生银行、宽带资本、万科集团等,但卡兰尼克并未透露每家公司投资的具体数额。

然而,战争才刚刚开始。2015年12月3日,多个运营Uber粉丝团的公众号遭微信“封杀”,全部显示“你的账号被大量用户举报,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已被永久封禁”。运营微信的腾讯公司是Uber在中国本土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滴滴快的的大股东。

“其实我自己很喜欢用微信。”卡兰尼克对界面新闻表示,Uber以前很多时候,是用微信做司机支持和客户支持的,同时也会在微信上搞很多有意思的活动。但是过去6到9个月,Uber在中国一直不依靠微信实现增长。“我们也很希望微信重新欢迎我们回来,因为这是非常好的工具和平台,用户和司机都非常喜欢。”他说。

2013年8月,Uber进入上海,这是在中国市场最早开始试运营的城市。尽管Uber在中国发展迅速,但易观智库最新数据显示,滴滴快的在中国专车市场占据80%的市场份额,而Uber仅占13.4%,与卡兰尼克自己称的30%的份额相差一半以上。

但卡兰尼克并没有退却。2015年10月8日,Uber中国成立,这是Uber成立的唯一一个美国以外的独立公司。紧接着,Uber把服务器也搬到了中国境内。

他不仅成立了独立的中国公司,还和滴滴快的打起了“补贴大战”,而这两件事Uber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做过。

2015年10月21日,彭博社报道称,Uber首席执行官卡兰尼克在《华尔街日报》主办的WSJ.D Live大会上表示,Uber计划每年在中国投入10亿美元,此前已经花费了上亿美元。“当我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感觉到非常有压力,补贴战要打响了。但要在中国市场竞争的话,你必须了解到补贴是取胜战略的一部分。”他说。

就在前几天,卡兰尼克突然在新闻发布会上“炮轰”滴滴快的每年的补贴金额高达40亿美元,而Uber的补贴则“更有效率”。对此,滴滴也不示弱,还击称Uber每年在中国的亏损高达15亿美元,对此,卡兰尼克并未回应。

“Uber在中国市场还没有赚钱,因为我们要和竞争对手打补贴战。但我们在全球其他地区是盈利的,我们正在把这部分盈利拿来补贴中国市场。我们在全球其他市场获得的利润非常丰厚了,这些钱完全可以超过融资得来的钱。”卡兰尼克说。

”我知道你们都觉得我疯了,因为外国的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就没有做对过。”卡兰尼克说,“我们在中国的确不是处在上风的地位,其实你在逆境中也能站出来创造杰出的东西。”

“对我来说,正因为这件事没有人做过,所以我对此很激动。”卡兰尼克一说,一边在演讲台上低头激动地快速来回踱了几步。“也许我的确是疯了。”他说。在现场大屏幕的PPT演示中出现了一个人举着一根平衡杆,正孤身一人走钢丝跨越脚下汹涌的尼加拉瓜大瀑布。

也许卡兰尼克太重视这场战争了,所以他到现在还没有选出中意的中国区CEO来。“我现在对中国CEO的位置有点放不开,因为这里就是战场。”他说,要在中国取得成功不光要有好的产品,以及很好地服务于城市,更重要的是本地化,其中一环是要让中国人当Uber中国的CEO。

“但是我把标准设得非常高,要找的这个人不光是启发我,还要能启发我的团队。”他说。于是,在找到这个人之前,卡兰尼克决定自己亲自担任Uber中国CEO的角色。

中国的专车市场规模达4205亿元。Uber在全球业务发展最快的十大城市中,有五个位于中国。截至目前,Uber在中国已扩展至22个城市,未来将扩展至100个城市。

“我发现在中国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对滴滴和Uber的态度是一致的,是一视同仁的,中国的城市也特别容易接受Uber所带来的创新。”卡兰尼克说。

Uber在亚洲的市场预计将会超过其在美国的市场,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的积极扩张。卡兰尼克6月在一封邮件中写到,中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中国将成为Uber全球团队中最重要的目标。

与此相对比,在欧洲市场,Uber屡屡受挫。去年9月,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荷兰、比利时等至少六个欧洲国家对Uber私人拼车服务UberPop进行了封杀。去年11月,Uber关停了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办公室。由于德国法律规定,未获出租车营业执照的个人不得进行私家车运营,Uber的拼车业务Uber Pop被法兰克福地方法院下达了禁令。此前,Uber退出了德国的汉堡和杜塞尔多夫。

五年前,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在美国旧金山创建了名为UberCab的初创企业。经过数年高速发展,这家如今改名为Uber的公司已经成为硅谷最赚钱的企业之一。Uber的盈利模式非常简单,每一份订单中,80%的车费是给司机的,20%的车费是给Uber的。

对此,卡兰尼克15日在公开演讲中亲自解读了Uber“密码”。要成为创业家的话,就必须要能够创造魔力。他说,在Uber,我们把魔力分解成四个重要环节:有没有把时间归还于人们;有没有把平静感带给人们;有没有把喜悦感带给人们;第四个环节是你有没有给他们更多钱。如果同时四步都做到的话,你就在魔力之处了,那你创造的东西是真正有魔力的,真正能够转化未来可能发生的东西。

卡兰尼克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市郊区北岭长大,其实他儿时的梦想并不是从商,但卡兰尼克最终还是受母亲影响踏上了创业之路,他的母亲邦妮是位零售广告商。卡兰尼克少年时,曾挨家挨户为Cutco推销刀具,18岁时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工程专业辍学,开始首次创业,推出名为New Way Academy的SAT预科课程。

Uber迄今融资总额达66.1亿美元,估值500亿美元。最近的估值让Uber成为世界上估值最高的私人科技企业,卡兰尼克也成为亿万富翁,其所持有的Uber股票价值超过60亿美元。

附:界面新闻根据Travis Kalanick15日北京采访问答整理

问:关于补贴的问题,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重要。我知道人们都非常喜欢补贴,客户也喜欢。现在在中国都是在重新思考补贴这个做法,如果没有补贴的话可能用户会离开,你会不会担心这样的情况,你的观点是什么?

Travis Kalanick:我每天都在担心。我觉得中国和中国的企业家是补贴方面最好的创新者和创造者,我已经了解到我必须迎头赶上来了解中国创新的补贴做法,因为我要与之竞争。在中国所发生的一切都是跟竞争有关系的,所以我很自然地就是要建立一种可盈利的业务模式。如果没有这样创新的话,企业家就不能挣钱。当我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感觉到非常有压力,补贴战要打响了。要想成为中国元素、在中国市场竞争的话,你必须了解到补贴是取胜战略的一部分。你如果有补贴的话,如何进行高效的匹配和分摊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难题和挑战,这是你要解决的很难的问题之一。对于Uber中国来说就是如此。

问:事实上,我听说补贴对于Uber的业务至少目前在中国来说是必须的,这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更加高效分摊补贴是非常重要的,我知道你比你们的竞争对手更加具有创新意识,对吧?

Travis Kalanick:这很难显性地看出来。但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最终你不可能永远提供补贴,如果必须提供补贴的话,那么你就需要创建这样一种情况,每一块钱都是花得非常明智的。你必须创建一种文化,这是一种平衡的文化,只要投资者愿意拿钱、出钱,市场是会足够大的。你必须很快地支出补贴,然后再权衡一下投资者给你拿多少钱来服务于这个市场,最终投资额会下降。如果每周花8000万美元的话,这样那么这不可能持续,所以要有一个步伐、节奏平衡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效率,要高度关注每一块钱物有所值地进行补贴。

问:在中国的外国公司竞争经历中,我想知道您如何取得成功?尤其是当竞争对手是中国的大公司、中国内生的公司时,很多人都持怀疑观点。更有效率地花钱是其中一方面,还有没有其他措施?

Travis Kalanick:在交通行业,效率是重中之重。这个效率不光是指更有效率地花钱,同时在产品和服务上,也要更有效地利用越来越多的车,车的利用率越高越好。比如Uber拼车服务(“人民优步+”,UBERPOOL),就是高效的一个体现。

现在一个车里面,可以坐两个人同时去差不多的方向,所以这样一来效率就提高了;消费者所付的钱就少,而每个司机所挣的钱就会多。当人们考虑到“互联网+交通”概念的时候,效率是重中之重,是最重要的。如果可以把效率很好地融入产品设计之中,消费者就不需要花那么多钱,司机收入可以增加;当司机和消费者都有收益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打败竞争对手。

问:如果滴滴和快的也来抄你们的创意怎么办呢?因为中国的竞争对手很喜欢拷贝。

Travis Kalanick:在台上我说到,当人们创新的时候有些创新是肉眼可见的,所以可以容易复制;但是有些东西是肉眼不可见的,人们看不见,也没有办法拷贝。所以可见和不可见的创新,我们都会做,最终目的是让产品更好地服务于乘客和司机。这其中的创新未必是大家都能见到的,未必能够抄袭到。

问:您能举个所做的可不见创新的例子吗?

Travis Kalanick:看不见的创新,我也不想泄漏太多。回答你的问题,其实有很多的东西都可以做,以便更好地提高车的效率。有些做法是非常神奇般地管用,比如Uber拼车服务,两个人坐一辆车去差不多的地方。这样他们都很方便,两个乘客付的钱更少,司机收入更高。让Uber拼车服务管用需要有很多数学上的概念设计,需要下很大的工夫。当你看我们的业务方方面面的时候,包括市场营销、工程、产品等等,我们会找到很多大家看不见的地方去进行创新。

问:Uber在全球很多国家也遭到了利益集团反对的声音,在一些国家包括中国还处于政策不太明朗的灰色地带。您如何看待这些挑战?打车软件未来在全球的命运是怎么样的?

Travis Kalanick:Uber在全球60多个国家都有业务,我作为一个工程师出身的人,很难想象自己居然变成交通法的专家,也许我对这方面的了解超过全世界任何一个人。我们在全球有很多经历,当到中国的时候,发现中国城市特别容易接受Uber所带来的创新,而这一点超过全球任何一个城市。中国是全球最喜欢拥抱创新、喜欢拥抱Uber所带来进步的国家,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因为每到一个城市,会跟市长说我们会带来超过几万份就业,减少交通堵塞、污染、酒后驾驶的行为。市长听到之后非常开心,这对我们来说是好的。

我觉得任何一个老的规则在过去都曾经是新的,也是富有争议性的,任何一个规则都有可能从新规则变成老规则,再被新规则所取代。在中国,我们发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知道这个原则,也希望拥抱新的进步,当然也希望拿出清晰的指南将进步、稳定、和谐统一起来。

我发现在中国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对滴滴和Uber的态度是一致的,所以是一视同仁的。我觉得这是好事,我们也非常感激中国政府对我们的态度。如果这个趋势在未来继续下去的话,Uber带来的进步或滴滴带来的进步都会是可以促进城市的进步。

问:在中国我们最近发现很多滴滴司机、Uber司机都抱怨执法人员在抓他们,每天会扣留2000辆到5000辆车,每个人被抓到会被罚2万块钱,这是不是真的?

Travis Kalanick:你的这个消息不太准确,我们经常说会让乘客拥抱一下司机。但是你说的司机的话不一定是真的。这个消息不准。

在中国尤其是在北京,发现大家还是比较接受我们的,我们业务也发展得很快。而且我们和司机的关系非常好,司机觉得这样的工作机制非常灵活。Uber有一个新的服务是顺风车,自己上班的同时可以在路上再搭一个人。

我不知道你的信息来自于哪里,但是这个信息非常不准确,以至于我们不知道怎么回应这个问题。我们和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关系非常好,他们也非常接受这种进步。当然有老的做事情的方式和新的做事情的方式,现在新规则出台,新规则是倾向于新的做事情的方式、创新的方式。在创新的同时要接近于规则,在中间要找到一个地带。

问:过去这一年多对于Uber在中国市场如何结合本土市场做创新,我们已经知道得非常多了。我想知道您本人如何在中国逐渐适应中国本土化新的情况,包括跟中国政府的关系,也包括了合作伙伴、投资人,有没有逐渐适应的过程?第二个问题,跟滴滴相比,Uber全球化扩展、全球化路径有什么样的区别?

Travis Kalanick:回答您的第一个问题,我们在中国的业务开展得比较好,在2015年年初的时候份额只有1%到2%,到2015年夏天的时候份额增长到35%,发展得很不错。这不是神奇般得来的,而是得益于和中国城市、官员、司机、乘客们建立了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所以我们的业务就是基于城市的业务,一定要拥抱城市的方方面面。

在2015年三季度、四季度的时候进行了更多的融资,结果是很好的,尤其是当时的宏观环境比较差的时候还能融到那么多资金。中国投资者非常多,有很多人愿意投资于Uber Global和Uber 中国。我们到中国来,不仅仅把技术带到这个城市,更重要的是做好本地化,也就是在中国城市、中国国家做好更好的当地化。我们在中国的团队、管理人都是中国人,包括中国投资人和合伙人也是对我们至关重要的,因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本地化,真正成为我们在中国发展的向导。

回答您的第二个问题,关于我们和滴滴相比,作为一个全球化公司的全球化部署怎么样?

第一点,一个全球化公司和只在一个国家运营的公司有一些区别。我们在全球还有其他的市场,这些市场已经获利了,这些钱是可以导入投资于中国市场。因为在中国竞争非常强,所以有这些市场的获利可以把钱导入到中国来进行投资,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会不断进行融资,有一点是全球其他市场的获利的利润非常丰厚了,这些钱完全可以超过融资得来的钱。

第二点,每天我们都在变得更加本地化、中国化,这也是为什么Uber中国是一个单独设立的法人实体。我们作为全球企业创新实践比当地企业长,而且产品基本上是全球的产品,所以产品根基非常深厚,Uber中国可以在全球中调用资源。

问:第一、2015年Uber在成都订单量是全球第一,请问您对成都市场是怎么评价的?第二、刚才题到全球很多市场实现了盈利,盈利模式是怎样的?第三、还有哪些痛点需要解决?或者说还有哪些挑战?

Travis Kalanick:我们在全球300多个城市都有业务,每个城市都想做得比另外一些城市好。有段时间成都的确成为了全球第一,后来是广州第一、北京第一。全球还有很多大城市,比如伦敦、纽约、洛杉矶都想成为第一,成都有时候是第一,有时候是第二、第三,相互交错,动态变化,对于Uber内部来说是很有意思的竞争,因为大家都想成为第一。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目前还没有获利,之所以还没有获利是因为竞争。

关于盈利模式,就是一个人点一个键车就来了,这是我们的业务模型。在车费中,80%的车费是给司机的,20%的车费是给Uber的。

我们在中国怎么样解决更多问题呢?希望对乘客来说,系统是越来越好用,要提高系统效率。你按一个键,车很快就到,而且中间的过程是越简单、越容易越好。我们希望让全世界尤其是让中国用户的体验变得非常好。在中国有很多的不同,包括中国的应用系统不同,中国人用App或者用手机的沟通方式不同。另外中国的支付体系也不太一样,所以在中国的系统需要做更多的微调,以便让流程越畅通越好。

其次在中国还有很多竞争,希望中国的用户体验超过竞争对手。而且当体验好的时候,我们希望体验能够传播出去让大家更容易知道。

问:Uber中国B轮到底是融了多少钱?因为之前说20亿美元,现在公布出来的只有10亿美元,是投资人有什么担心吗?有消息说去年在中国市场亏了15亿美元。第二个问题,对于中国的CEO您有什么心目中的标准吗?

Travis Kalanick:很搞笑,很多时候我发现很多消息是来自于中国媒体的消息。其实市场有很多谣言说Uber想融多少、Uber应该融多少、最终Uber融到了多少。最开始的目标是想融5亿美元,当然融资过程是跟投资者不断去互动的过程,要看投资者的兴趣在哪里、有多少兴趣、要投多少,以及我们有兴趣卖多少,所以这是一个不断互动的过程。

还要注意的是,融资的时候正好是(去年)夏天,从夏天到秋天上海的股指一直在下跌,最后我们交割时超过了10亿美元,但是并没有完全交割,还是属于开放状态。后来市场稳定之后,Uber在中国也做得比较成功,投资者就慢慢越来越多地加入,最后的结果是非常好的。

这个经历对我来说是最引人入胜的经历,因为我们融资期间宏观经济是属于中国股市非常动荡、非常差的一段时间,但是还融到了很多钱。所以我对于我们团队感觉到非常骄傲,他们有能力拉到这么多的中国投资者;融到的这部分钱,达到了近20亿美元。

问:刚才说的是10亿?

Travis Kalanick:当时超过了10亿,实际上是差不多接近于20亿。

柳甄:Uber从中国投资者拿到了将近20亿美元。

Travis Kalanick:所有的中国投资人,其中大多数是投往Uber中国,有一部分人想投到Uber Global。有的时候中国投资者跟我们说,我们主要想投Uber中国,但是也想投一部分到Uber Global。

问:哪些公司投了?只是B轮,还是全部的?

Travis Kalanick:澄清一下,这部分是全部来自于中国投资者。大部分投到Uber中国,一部分是投到Uber Global。在B轮总体来自于中国投资者的钱是超过10亿美元,但是在所有的2015年对Uber投的钱是将近20亿美元,而大部分是投资Uber中国。

问:有哪些公司投了呢?

Travis Kalanick:有一个清单,到时候可以提供给你。有一些投资者是属于不能公开的,但是大多数是可以公开的。(中国人寿、中国太平、百度、海航集团、广汽集团、中信证券、民生银行、宽带资本、万科集团等)

我现在对中国CEO的位置有点放不开,因为这里就是战场。如果我们快进到未来的话,要在中国取得成功不光要有好的产品,以及很好地服务于城市,更重要的是本地化,其中一环是要让中国人当Uber中国的CEO。但是我把标准设得非常高,要找到不光光是启发我,还要启发我团队的人。但是在找到这个人之前,目前由我担当CEO的角色。

问:在B轮融资之后,您觉得Uber中国的估值是多少?

Travis Kalanick:融前是70亿美元,融后是超过80亿美元。Uber全球的估值大家都知道了。我们之所以说融后是超过80亿美元的估值,是因为并没有完全融完,现在还是欢迎中国投资者继续对Uber中国进行投资。

问:作为共享经济的鼻祖,您对共享经济未来怎么看?现在交通、房屋已经有了共享经济模式了,您觉得未来身边还会有什么样的共享经济的场景?

Travis Kalanick:其实我对于共享经济的概念,不是特别想用这个词。因为很多小商人参与共享经济超过了几百年的时间,比如一个修管道的人带着自己的卡车、工具到你家来修理,你共用了他的卡车、工具,或者保洁阿姨用自己的扫帚来扫地,这算共享经济吗?我最想用的是按需(on demand)经济,按一个键服务就来了,我想要的是这个概念。比如司机按一个键开始工作,再按一个键就停止工作,这是我想表达的按需经济。

共享经济肯定是在经济和生活很多地方存在,也是经济的一环,但是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

问:无人驾驶汽车什么时候替代打车软件成为Uber下一个主流的应用?

Travis Kalanick:很多人专注于无人驾驶的概念,但是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时候。有人说5年、10年,有人说15年。可能是在中间的某一个点。

问:作为最值钱的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您对中国年轻创业者有什么忠告和建议?

Travis Kalanick:其实我的主题演讲就是给他们建议。

问:微信的封杀,对Uber影响大吗?

Travis Kalanick:我自己很喜欢用微信。其实我们以前很多时候,是用微信作为司机支持和客户支持的,而且自己也会在微信上搞很多有意思的活动。但是过去6到9个月,我们在中国一直不靠微信实现增长。我们也很希望微信重新欢迎我们回来,因为这是非常好的工具和平台,用户和司机都非常喜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