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在城市里打盹也是一门艺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城市里打盹也是一门艺术

午睡中也包含着复杂的政治历史因素,并不是人人都认可。

 

 

人们会在通勤列车上打盹,日文中又称“inemuri”,在东京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图片来源:Alamy)

日本人打盹(inemuri)的习惯令西方人嫉妒不已,因为在欧洲或是北美的任何工作场所,打盹都是一种非常失礼的行为,甚至在任何地方都是令人难堪的。

简单从字面翻译,inemuri的意思是“在其他工作的间隙短暂的睡眠”,这其实也已经把打盹解释的足够清楚了,因为打盹指的就是本该做其他工作的时候在众人面前睡着——这种事情时常会发生,包括坐在会议室里听人讲话的时候。

然而,打盹并不像西方人认为的那样可耻。他们把在工作中睡着——更别提在开会时睡着——看做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因此更是一种脆弱无能。相反的,人们通常认为打盹的人是工作的太过投入以至于暂时精疲力尽了。在恰当的情况下,打盹可以说是一种值得尊敬的小小错误,就像没时间吃的午饭,和200封没来及回复的邮件。打盹简直就像是商战中的创伤,值得标榜一番。

东京,一位男士正坐在长椅上打着盹。(图片来源:Yuya Shino/Reuters)

不过这也仅限于恰当的情况下,因为毕竟还有规矩的存在。Brigitte Steger博士是剑桥大学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社会学家,对日本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她说:“这取决于你的身份,如果你是公司的新员工,必须展示出工作积极性,那么你就不能打盹。不过如果你已经四五十岁,并且当下的主题与你并不直接相关,你就可以小睡一会。可以说,在社会阶梯上所处的地位越高,你越是有打盹的资格。”

还有一条有关打盹姿势的规则——因为只有尽力挣扎后不小心睡着的情况才是值得尊敬的,故意偷懒睡觉并不值得称赞。Steger说:“你的身体得假装很积极地参加会议,做出很专注的样子。你不能就偷偷地睡去。你必须坐好,然后稍微低下头,就好像你正心无旁骛地听着一样。”如果你能找到一个稳固的姿势,你便可以成功打盹5分钟,30分钟,1个小时...尽管看你的需要了。有人和你说话的话,你只需要醒来回答就好。之后你就能愉快地告诉朋友们你开会时打了个盹,甚至可以告诉他们你经常这样做。不过,提前确定会议的哪个阶段应该睡觉就是你做不到的事了。

日本是一个严重睡眠不足的国家——根据不同的研究结果,日本是世界第一位睡眠不足的国家,或仅次于韩国位列第二——所以你也许会认为他们需要彻底地解决一下这个问题了。目前,打盹以及对打盹的需要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充分的研究——来自拉夫堡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显示出,即使只是10或20分钟的睡眠也能给疲惫的大脑带来直接显著的益处。(如果你需要一定的研究来说服自己当你困倦时睡眠的确令你感觉更好,那就看看这些吧。)简而言之,几乎全世界,尤其是人口众多的大城市,都还没有找到将打盹融入自身文化的好方法,这实在是不可思议。

Google总部中,一名员工在小憩仓内打盹。Apple, Nike和Huffington Post也将小睡休息的设备引入了办公室。(图片来源:Alamy)

天知道人们已经努力过了。2000年,德国北部的小镇费希塔因允许公务员在工作日中打盹而广为人知,这一做法取得了明显成效,却鲜有模仿者。举例来说,目前在伦敦如果你需要打个盹,你可以去温泉浴场,如位于伦敦西区的Margaret Dabbs at Liberty浴场,那里还提供“阴性电离盐离子”喷雾服务。(价格:单次35英镑,或10次240英镑。)你也可以去预订一家“半天用房”旅馆(最低价格:45英镑),全城大约有100家这样的旅馆,在那里你“可以休息片刻或者”(打起精神)“振奋片刻”。在伦敦的克勒肯维尔设计周期间,疲劳的工作人员能够在名为“sleeperie”的休息室中短暂睡眠10分钟。或者如果天气晴好,你大可以在公园中躺下休息。这些与正式允许的打盹已经很接近了。

去年春天,两个荷兰人意识到了全球城市中睡眠缺乏的问题,于是他们创建了Googlenaps.info网站,该网站在Google地图上标注了一些适宜打盹的地点。不过现在这个网站似乎停用了。在日本和东亚的其他一些地区还有着众多的胶囊旅馆(可供睡觉的便宜隔间),但人们来这些旅馆多是为了过夜。事实上据Steger所说,在东京尽管可以选择在胶囊旅馆中小睡,人们还是更多的选择在网吧或漫画咖啡厅中偷偷打盹。随处可见的渴求睡眠的人们甚至用起了“鸵鸟枕头”——那简直就是给你的头带上了一个巨大的拳击手套——只要他们不在乎那看起来十分可笑。不过目前就实际情况而言,如果你想要在伦敦,纽约,多伦多或者其他大部分城市中打个盹,那么你可能不得不去厕所,或者寻找一个放在不起眼处的椅子了。

也许促进专供打盹设施建设的决定性时刻发生在机场,火车站和咖啡馆中,在一些情况下这些地方会提供特别的休息室或休息仓。而在Apple, Nike, BASF, Opel, Google, Huffington Post和Proctor & Gamble(但不包括卫报)的一些办公室中工作的员工还能在需要时享受到专门设计的打盹设备。来自曼彻斯特大学和东安格利亚大学的学生也享有同等待遇。不过我们所说的这些还只是小部分中的小部分。在工作中躲到厕所中休息还是更为普遍,但是要记住,每个人都喜欢在午后不久的时间段中打盹,所以要安置这些人中的哪怕一半,都需要许许多多的房间或隔舱。

在室外你又见过多少休息室或休息仓呢?英国的休息仓制造商Sleepbox与纽约的竞争对手Metronaps都表示全世界范围内对休息仓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了,但也都拒绝回答全世界到底有多少使用中的休息仓。(Metronaps的网站说有“数百个”。)Metronaps的执行总裁Christopher Lindholst说:“老板们仅需要一点帮助,从实用性和文化性的角度,就能够实现工作场所中思维模式的转变。”

上海的一个小贩趴在柜台上打盹。“中国有着健康的睡眠文化。”(图片来源:Liu JIn/EPA)

他说的也许是对的,但“一点帮助”可能比看起来的要大的多。因为我们在文化角度确实存在着睡眠问题。睡觉与上厕所不同,在不得已的时候人们可以放弃睡眠,所以缺乏睡眠的问题是可以预见的。缺乏睡眠看起来也没那么不健康或者值得大惊小怪,偶尔的走神并不具有怎样的毁灭性。如果条件允许,睡眠一定是在非常私人的环境中,这也是种规则;而当条件不允许,也要尽量保持私密。因此,1998年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James Maas提出了“有效瞌睡”这一概念,在理论水平上流行开来,却没能在实践中普及。事实上,将睡眠重新定义为某些动态事件一般——正如Metropods称自己的办公室床具为能量仓(EnergyPod)——暴露出了睡眠的形象问题。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保持清醒的挑战愈发严峻起来,因为城市中的人们总是整天坐在温暖的办公室中工作。通勤列车的出现使大城市的正常运转成为可能,同时也促进形成了早起的习惯,人们离开床的时间越来越长,进而导致越来越少的人能在午饭时间赶回家。讽刺的是,如今通勤列车也已成为了一个打盹可接受并很方便的地方。其实也并不是很方便,因为没人在午后搭乘通勤车,而且在车上睡觉总是有坐过站的风险。我们没能将打盹很好的融入日常生活,而是用了大量的咖啡来代替——咖啡产业在过去的20年内取得了迅猛发展。然而咖啡并不是免费的,而且远不及睡觉的效果。尽管如此,夸耀自己灌下了多少杯咖啡可以说已然是西方的inemuri了。

更糟糕的是,那些本有打盹传统的国家中,这些传统也逐渐式微。西班牙以及大部分西语地区的午睡传统正慢慢消失,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法国的午餐休息时间和意大利的午休上。人们面对这种情况很容易伤感,不过也有充分的理由说明为什么较长的午餐休息时间是不现实的。当你还有工作需要完成时,离开办公室就会带来不便。这也将延长工作时间到傍晚,导致很多人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更少。

也许,健康的打盹文化将最先出现在中国,无论是较为寒冷的地区抑或炎热的地区,打盹或者说午睡(在午饭后的休息时间进行)都是一种国家性习俗。像其他所有国家性习俗一样,午睡中也包含着复杂的政治历史因素,并不是人人都认可。但大体而言,白天睡觉在中国人眼中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

如果有一天公共午休成功推行,很可能将是对健康和工作效率的极大提升。对那些喜欢耍些办公室花招的人们而言,公共午休也同样大有裨益。Steger再次提到打盹时说到:“有时人们只是在假装睡着,因为他们不想被打扰。我认识一个职位很高的朋友,他会假装睡觉,这样周围的人们就会自由交谈而不用忌惮说错话…然后他就可以听到人们在谈论些什么事了。不过很多时候人们其实知道他在假装睡觉,所以大家也仅仅是在假装坦诚交谈罢了。”处在这样的办公室中,很显然没人需要为疲倦而道歉了。

翻译:王思宇

· · · · · · · · · · ·

想要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移步界面网站首页(http://www.jiemian.com/),并在微博上和我们互动,调戏萌萌哒歪楼菌→【歪楼-Viral】(请猛戳这里)。

你也可以关注乐趣频道的微信公众号【歪楼】:esay1414

来源:卫报

原标题:The art of the urban nap: let's lose the stigma of public snoozing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在城市里打盹也是一门艺术

午睡中也包含着复杂的政治历史因素,并不是人人都认可。

 

 

人们会在通勤列车上打盹,日文中又称“inemuri”,在东京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图片来源:Alamy)

日本人打盹(inemuri)的习惯令西方人嫉妒不已,因为在欧洲或是北美的任何工作场所,打盹都是一种非常失礼的行为,甚至在任何地方都是令人难堪的。

简单从字面翻译,inemuri的意思是“在其他工作的间隙短暂的睡眠”,这其实也已经把打盹解释的足够清楚了,因为打盹指的就是本该做其他工作的时候在众人面前睡着——这种事情时常会发生,包括坐在会议室里听人讲话的时候。

然而,打盹并不像西方人认为的那样可耻。他们把在工作中睡着——更别提在开会时睡着——看做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因此更是一种脆弱无能。相反的,人们通常认为打盹的人是工作的太过投入以至于暂时精疲力尽了。在恰当的情况下,打盹可以说是一种值得尊敬的小小错误,就像没时间吃的午饭,和200封没来及回复的邮件。打盹简直就像是商战中的创伤,值得标榜一番。

东京,一位男士正坐在长椅上打着盹。(图片来源:Yuya Shino/Reuters)

不过这也仅限于恰当的情况下,因为毕竟还有规矩的存在。Brigitte Steger博士是剑桥大学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社会学家,对日本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她说:“这取决于你的身份,如果你是公司的新员工,必须展示出工作积极性,那么你就不能打盹。不过如果你已经四五十岁,并且当下的主题与你并不直接相关,你就可以小睡一会。可以说,在社会阶梯上所处的地位越高,你越是有打盹的资格。”

还有一条有关打盹姿势的规则——因为只有尽力挣扎后不小心睡着的情况才是值得尊敬的,故意偷懒睡觉并不值得称赞。Steger说:“你的身体得假装很积极地参加会议,做出很专注的样子。你不能就偷偷地睡去。你必须坐好,然后稍微低下头,就好像你正心无旁骛地听着一样。”如果你能找到一个稳固的姿势,你便可以成功打盹5分钟,30分钟,1个小时...尽管看你的需要了。有人和你说话的话,你只需要醒来回答就好。之后你就能愉快地告诉朋友们你开会时打了个盹,甚至可以告诉他们你经常这样做。不过,提前确定会议的哪个阶段应该睡觉就是你做不到的事了。

日本是一个严重睡眠不足的国家——根据不同的研究结果,日本是世界第一位睡眠不足的国家,或仅次于韩国位列第二——所以你也许会认为他们需要彻底地解决一下这个问题了。目前,打盹以及对打盹的需要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充分的研究——来自拉夫堡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显示出,即使只是10或20分钟的睡眠也能给疲惫的大脑带来直接显著的益处。(如果你需要一定的研究来说服自己当你困倦时睡眠的确令你感觉更好,那就看看这些吧。)简而言之,几乎全世界,尤其是人口众多的大城市,都还没有找到将打盹融入自身文化的好方法,这实在是不可思议。

Google总部中,一名员工在小憩仓内打盹。Apple, Nike和Huffington Post也将小睡休息的设备引入了办公室。(图片来源:Alamy)

天知道人们已经努力过了。2000年,德国北部的小镇费希塔因允许公务员在工作日中打盹而广为人知,这一做法取得了明显成效,却鲜有模仿者。举例来说,目前在伦敦如果你需要打个盹,你可以去温泉浴场,如位于伦敦西区的Margaret Dabbs at Liberty浴场,那里还提供“阴性电离盐离子”喷雾服务。(价格:单次35英镑,或10次240英镑。)你也可以去预订一家“半天用房”旅馆(最低价格:45英镑),全城大约有100家这样的旅馆,在那里你“可以休息片刻或者”(打起精神)“振奋片刻”。在伦敦的克勒肯维尔设计周期间,疲劳的工作人员能够在名为“sleeperie”的休息室中短暂睡眠10分钟。或者如果天气晴好,你大可以在公园中躺下休息。这些与正式允许的打盹已经很接近了。

去年春天,两个荷兰人意识到了全球城市中睡眠缺乏的问题,于是他们创建了Googlenaps.info网站,该网站在Google地图上标注了一些适宜打盹的地点。不过现在这个网站似乎停用了。在日本和东亚的其他一些地区还有着众多的胶囊旅馆(可供睡觉的便宜隔间),但人们来这些旅馆多是为了过夜。事实上据Steger所说,在东京尽管可以选择在胶囊旅馆中小睡,人们还是更多的选择在网吧或漫画咖啡厅中偷偷打盹。随处可见的渴求睡眠的人们甚至用起了“鸵鸟枕头”——那简直就是给你的头带上了一个巨大的拳击手套——只要他们不在乎那看起来十分可笑。不过目前就实际情况而言,如果你想要在伦敦,纽约,多伦多或者其他大部分城市中打个盹,那么你可能不得不去厕所,或者寻找一个放在不起眼处的椅子了。

也许促进专供打盹设施建设的决定性时刻发生在机场,火车站和咖啡馆中,在一些情况下这些地方会提供特别的休息室或休息仓。而在Apple, Nike, BASF, Opel, Google, Huffington Post和Proctor & Gamble(但不包括卫报)的一些办公室中工作的员工还能在需要时享受到专门设计的打盹设备。来自曼彻斯特大学和东安格利亚大学的学生也享有同等待遇。不过我们所说的这些还只是小部分中的小部分。在工作中躲到厕所中休息还是更为普遍,但是要记住,每个人都喜欢在午后不久的时间段中打盹,所以要安置这些人中的哪怕一半,都需要许许多多的房间或隔舱。

在室外你又见过多少休息室或休息仓呢?英国的休息仓制造商Sleepbox与纽约的竞争对手Metronaps都表示全世界范围内对休息仓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了,但也都拒绝回答全世界到底有多少使用中的休息仓。(Metronaps的网站说有“数百个”。)Metronaps的执行总裁Christopher Lindholst说:“老板们仅需要一点帮助,从实用性和文化性的角度,就能够实现工作场所中思维模式的转变。”

上海的一个小贩趴在柜台上打盹。“中国有着健康的睡眠文化。”(图片来源:Liu JIn/EPA)

他说的也许是对的,但“一点帮助”可能比看起来的要大的多。因为我们在文化角度确实存在着睡眠问题。睡觉与上厕所不同,在不得已的时候人们可以放弃睡眠,所以缺乏睡眠的问题是可以预见的。缺乏睡眠看起来也没那么不健康或者值得大惊小怪,偶尔的走神并不具有怎样的毁灭性。如果条件允许,睡眠一定是在非常私人的环境中,这也是种规则;而当条件不允许,也要尽量保持私密。因此,1998年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James Maas提出了“有效瞌睡”这一概念,在理论水平上流行开来,却没能在实践中普及。事实上,将睡眠重新定义为某些动态事件一般——正如Metropods称自己的办公室床具为能量仓(EnergyPod)——暴露出了睡眠的形象问题。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保持清醒的挑战愈发严峻起来,因为城市中的人们总是整天坐在温暖的办公室中工作。通勤列车的出现使大城市的正常运转成为可能,同时也促进形成了早起的习惯,人们离开床的时间越来越长,进而导致越来越少的人能在午饭时间赶回家。讽刺的是,如今通勤列车也已成为了一个打盹可接受并很方便的地方。其实也并不是很方便,因为没人在午后搭乘通勤车,而且在车上睡觉总是有坐过站的风险。我们没能将打盹很好的融入日常生活,而是用了大量的咖啡来代替——咖啡产业在过去的20年内取得了迅猛发展。然而咖啡并不是免费的,而且远不及睡觉的效果。尽管如此,夸耀自己灌下了多少杯咖啡可以说已然是西方的inemuri了。

更糟糕的是,那些本有打盹传统的国家中,这些传统也逐渐式微。西班牙以及大部分西语地区的午睡传统正慢慢消失,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法国的午餐休息时间和意大利的午休上。人们面对这种情况很容易伤感,不过也有充分的理由说明为什么较长的午餐休息时间是不现实的。当你还有工作需要完成时,离开办公室就会带来不便。这也将延长工作时间到傍晚,导致很多人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更少。

也许,健康的打盹文化将最先出现在中国,无论是较为寒冷的地区抑或炎热的地区,打盹或者说午睡(在午饭后的休息时间进行)都是一种国家性习俗。像其他所有国家性习俗一样,午睡中也包含着复杂的政治历史因素,并不是人人都认可。但大体而言,白天睡觉在中国人眼中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

如果有一天公共午休成功推行,很可能将是对健康和工作效率的极大提升。对那些喜欢耍些办公室花招的人们而言,公共午休也同样大有裨益。Steger再次提到打盹时说到:“有时人们只是在假装睡着,因为他们不想被打扰。我认识一个职位很高的朋友,他会假装睡觉,这样周围的人们就会自由交谈而不用忌惮说错话…然后他就可以听到人们在谈论些什么事了。不过很多时候人们其实知道他在假装睡觉,所以大家也仅仅是在假装坦诚交谈罢了。”处在这样的办公室中,很显然没人需要为疲倦而道歉了。

翻译:王思宇

· · · · · · · · · · ·

想要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移步界面网站首页(http://www.jiemian.com/),并在微博上和我们互动,调戏萌萌哒歪楼菌→【歪楼-Viral】(请猛戳这里)。

你也可以关注乐趣频道的微信公众号【歪楼】:esay1414

来源:卫报

原标题:The art of the urban nap: let's lose the stigma of public snoozing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