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第二年,奥斯卡表演类提名名单内全是白人演员,这名单日前在互联网炸开了锅,正如其他热门事件一般,网友们针对这一议题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有人呼吁抵制奥斯卡,有人建议里斯·洛克炒奥斯卡的鱿鱼,拒绝主持2月28日的颁奖礼,然而他本人并不打算这么做。这促使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进行了一番自我检讨,计划增加成员种族多样性,目前由93%白人、76%男性组成。
但这些举措都只是治标不治本,就像给红疹开了一剂护肤霜,完全没解决本质问题。表演类提名一片白的根本原因在于,没人想拍一部奥斯卡级的黑人电影。
演员多元化的电影通常有2种:爆米花电影与黑奴血泪史电影。全球市场表明,《速度与激情》、《佐州自救兄弟》、《星球大战:原力觉醒》这类爆米花电影吸金能力超强。但这类电影天生不是为了拿奥斯卡,除了它们酷炫的视觉效果以及精巧的制作。它们是为大把钞票而生,这就够了。
再来谈谈黑奴血泪史电影,它们通常描述了美国黑人过去的悲惨经历:《塞尔玛》、《为奴十二载》、《马尔克姆·X》、《相助》。这类电影试图诠释复杂的种族问题,进行一番彻底的反思,通过对主角的内心刻画,让白人观众们感同身受。它们都是好电影,也都意义非凡,但题材太过单一。
在2008年HBO特辑《杀死信使》中,洛克就拿他居住的小镇开了个玩笑。在新泽西州的阿尔派恩镇,有上百栋房子,却只有4户黑人,分别是他自己、玛丽·简·布莱姬、Jay Z和艾迪·墨菲。这4位黑人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而洛克的邻居是谁?一名牙医。不是发明补牙填充物的牙医,而只是一名普通牙医。洛克吐槽道:“黑人拼了老命才能得到的东西,白人却轻轻松松就可以拥有。”
黑人冲奥影片多半是关于马丁·路德·金、马尔克姆·X、所罗门·诺瑟普的题材。这些都是典型黑人代表。在美国过去的种族冲突情形下,这些黑人是他们族群中的灵魂人物。如果你是一名美籍黑人,你首先要改变世界,然后才会有人为你打造一部电影。但如果你是一名制片人,想要推出一部黑人电影,讲述虚构的精彩黑人故事,醒醒吧,别不自量力了。
而白人在奥斯卡的待遇则截然不同。《奋斗的乔伊》讲述了一位白人女性搞了个小发明,成了百万富翁。(这可不是美国第一位白手起家的百万富婆,提醒你一句,第一人是世纪之交的发明家C.J. Walker,而且她是位黑人。)《房间》讲述了一位白人女性和他儿子被困在一个小房间里。《内布拉斯加》讲述了一位游手好闲的白人老头。《蓝色茉莉》讲述了一位富裕的白人女性遭遇破产。《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则是关于白人从跳舞菜鸟变成舞林高手的故事。我并不是在否定这些电影,而是想说明,“奥斯卡级影片”的评判标准因演员肤色而大相径庭。
黑人版的《荒野猎人》为何不见踪影?拉丁裔版的《孩子们都很好》在哪里?亚裔版的《黑天鹅》怎么没人拍?为何片方对这些族群不感兴趣?抑或,假设这些电影拍出来了,为什么金主们以及发行商们没有疯狂追捧?为什么好莱坞那群决定影片是否获奖的精英们视若无睹?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脑震荡》虽然未给威尔·史密斯带来奥斯卡提名,但莫妮克凭借2010年的《珍爱》捧回了一座小金人,这2部电影都是普通人的不平凡经历。但设想一下,假如2011年描述布鲁克林青少年的独立电影《贱民》,由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詹妮弗·劳伦斯顶替阿德佩罗·奥杜耶来出演,是否会给这部影片带来《冬天的骨头》般的礼遇?
抵制奥斯卡并不能解决问题。让有色人种登上颁奖台的最佳方式,是由他们制作、邀他们参演、拍与他们相关的更多电影。如此一来,当电影公司老总在决策时,当他们思索钱该往哪儿投、哪部片子是冲奥力作时,他们才有更多关于有色人种的选择。当拍摄黑人电影时,别老拿那些老掉牙的英雄式人物来弄个宏伟的传记片,只要用心讲个好故事就够了。当更多关于黑人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影片诞生后,必然会产生更多冲奥潜力股,黑人演员就更有机会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发光发热,若干年后,奥斯卡提名名单便不会像现在这样一片白花花。
翻译:吴越
原文标题:#OscarsSoWhite: Why Black Films Have to Be About MLK&nb
原文链接: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oscarssowhite-why-black-films-have-85920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