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宿命论的尽头:印度青年的愤怒与希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宿命论的尽头:印度青年的愤怒与希望

自由之路充满阻碍,只要印度还有这些在反抗的男女青年,印度就还有希望。

2014年6月30日,印度勒克瑙,人民党青年团活动家抗议北方邦的法律和治安情况,与警方发生冲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个月新德里遭遇了一场暴动。暴动的年轻人占据了为城市输送食物、水和人流的街道和运河。他们掠夺、放火、把妇女从汽车中拖出来强暴。这些反抗者是拥有土地的农民阶层,叫做Jat,在印度社会甚至应该归于特权阶层。而他们叫嚣着要求被列入政府的“其他落后阶层”中——因其意味着固定比例的大学入学名额和政府职位。整个城市处于缺水的胁迫中,莫迪政府不得不向Jat妥协。

这正是Somini Sengupta在其新书的标题中指出的,“宿命论的尽头:印度青年的希望与愤怒”。印度人年龄的中位数是27岁;2011年到2030年间的每一个月将有一百万印度人成年。这个月将成年的这些印度青年是在1991年印度经济改革之后好几年才出生的,他们性格养成的这段时间正是印度经济蓬勃发展的阶段。然而,可惜的是,“印度是一个无法兑现其承诺的民主国家”,Sengupta说。

及至2030年,多数印度人将达到法定工作年龄。此时可能出现经济学家所谓的“人口红利”,创造高抚养比,或者,这将是个定时炸弹。印度创造工作岗位的速度远远低于年轻人加入劳动力市场的速度。

Sengupta通过详细描述7个印度人的不同生活来传达这个贯穿她全书的观点。几个世纪以来,生于贫困家庭的印度人接受这种命运——相信这是对前世自己所犯的罪孽的惩罚。这种信仰让种姓制度在印度得以延续,让这个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穷人的国家没有破裂。但是,Sengupta说,“现在年轻人不再相信宿命论了”。自由意志和自主思维正逐步渗入印度社会,印度的年轻人希望自己选择未来。对社会的希冀是年轻人愤怒的另一面。

然而自由之路充满阻碍。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使得印度有着世界上第二失衡的男女婴性别比,女婴与男婴的比例为1:1.13,仅次于中国(美国是1:1.05)。五岁以下三分之一的儿童处于饥饿状态,几乎三分之二专为儿童供应的食物被盗。唯一值得骄傲的数据是,在2013年96%的学龄儿童都有学上。不过,只有60%的10岁印度儿童可以完成相当于5岁儿童水平的活动,超过一半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造成这些的不仅有失职的政府,还有落后的文化。一位洗衣工的女儿Varsha梦想成为一名警官,但从没有女性成为警官的先例。她父亲让她上学的唯一原因是这可以增加她在婚恋市场的筹码。“他知道只有笨蛋会娶一个没有高中学历的女孩”,Sengupta说。另外一对来自新德里郊外的小夫妻,Monica和Kuldeep,看起来好像挣脱了不同种姓不能通婚的“宿命”,生活一起开始很顺利。然而三年后,夫妻双双被新娘的哥哥以“恢复家族名誉”的名义杀害。

愤怒之外——希望

印度并不只有愤怒。Anupam是一个人力车夫的儿子,是最底层的“其他落后阶层”,似乎难以摆脱贫困的命运。难以置信的是,他进入了录取率只有2.5%的顶级精英学校印度理工学院。不仅如此,他还被同样著名的印度管理学院录取。他的努力让他得到了一份在印度证监会的工作。截止2013年底,他已经举家迁至孟买市郊区,他母亲可以安逸的在沙发上玩游戏而不用再辛苦劳作。

这本书的作者Sengupta小时候举家从加尔各答移民至美国加州,2005年到2009年期间任纽约时报驻新德里的首席编辑。她运用最传统的收集数据、采访、档案研究的调查方法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印度社会风情画。

Sengupta这本书区分于其他异国记者的深度报道的是,这本书是从一个母亲的视角出发来观察的。“成为母亲让我想要从年轻人的角度观察印度社会,这让我能更清楚的看见它的缺点”,Sengupta在后记中写道,“从这种意义上说,这是一封给我女儿的情书。”

读着Sengupta笔下因为在facebook上发声而被捕的印度年轻女性、挤着地铁去大城市当仆人的年轻人,读者很难不感到一丝沉重的气息。不过像Anupam这样的经历,尽管罕见,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上个月当Jat在新德里抗议的同时,另一件事也在震撼着印度社会——警方依据颇有争议的殖民时代的法律逮捕了Kanhaiya Kumar,罪名是煽动危害社会罪。一名新德里大学的左倾学生会主席被指控“支持Kumar倡导的克什米尔独立”。三月初被保释的Kumar先生在一次校园演讲中明确阐述了自己的立场:“我们克什米尔不是要求从印度独立,而是要求印度实现自由,要求人民免于饥饿、免于腐败、免于种姓的荼毒。”只要印度还有这些在反抗的男女青年,印度就还有希望。

(译者:王珈毓)

 

来源:经济学人

原标题:We’re not gonna take it

最新更新时间:03/23 13:2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宿命论的尽头:印度青年的愤怒与希望

自由之路充满阻碍,只要印度还有这些在反抗的男女青年,印度就还有希望。

2014年6月30日,印度勒克瑙,人民党青年团活动家抗议北方邦的法律和治安情况,与警方发生冲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个月新德里遭遇了一场暴动。暴动的年轻人占据了为城市输送食物、水和人流的街道和运河。他们掠夺、放火、把妇女从汽车中拖出来强暴。这些反抗者是拥有土地的农民阶层,叫做Jat,在印度社会甚至应该归于特权阶层。而他们叫嚣着要求被列入政府的“其他落后阶层”中——因其意味着固定比例的大学入学名额和政府职位。整个城市处于缺水的胁迫中,莫迪政府不得不向Jat妥协。

这正是Somini Sengupta在其新书的标题中指出的,“宿命论的尽头:印度青年的希望与愤怒”。印度人年龄的中位数是27岁;2011年到2030年间的每一个月将有一百万印度人成年。这个月将成年的这些印度青年是在1991年印度经济改革之后好几年才出生的,他们性格养成的这段时间正是印度经济蓬勃发展的阶段。然而,可惜的是,“印度是一个无法兑现其承诺的民主国家”,Sengupta说。

及至2030年,多数印度人将达到法定工作年龄。此时可能出现经济学家所谓的“人口红利”,创造高抚养比,或者,这将是个定时炸弹。印度创造工作岗位的速度远远低于年轻人加入劳动力市场的速度。

Sengupta通过详细描述7个印度人的不同生活来传达这个贯穿她全书的观点。几个世纪以来,生于贫困家庭的印度人接受这种命运——相信这是对前世自己所犯的罪孽的惩罚。这种信仰让种姓制度在印度得以延续,让这个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穷人的国家没有破裂。但是,Sengupta说,“现在年轻人不再相信宿命论了”。自由意志和自主思维正逐步渗入印度社会,印度的年轻人希望自己选择未来。对社会的希冀是年轻人愤怒的另一面。

然而自由之路充满阻碍。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使得印度有着世界上第二失衡的男女婴性别比,女婴与男婴的比例为1:1.13,仅次于中国(美国是1:1.05)。五岁以下三分之一的儿童处于饥饿状态,几乎三分之二专为儿童供应的食物被盗。唯一值得骄傲的数据是,在2013年96%的学龄儿童都有学上。不过,只有60%的10岁印度儿童可以完成相当于5岁儿童水平的活动,超过一半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造成这些的不仅有失职的政府,还有落后的文化。一位洗衣工的女儿Varsha梦想成为一名警官,但从没有女性成为警官的先例。她父亲让她上学的唯一原因是这可以增加她在婚恋市场的筹码。“他知道只有笨蛋会娶一个没有高中学历的女孩”,Sengupta说。另外一对来自新德里郊外的小夫妻,Monica和Kuldeep,看起来好像挣脱了不同种姓不能通婚的“宿命”,生活一起开始很顺利。然而三年后,夫妻双双被新娘的哥哥以“恢复家族名誉”的名义杀害。

愤怒之外——希望

印度并不只有愤怒。Anupam是一个人力车夫的儿子,是最底层的“其他落后阶层”,似乎难以摆脱贫困的命运。难以置信的是,他进入了录取率只有2.5%的顶级精英学校印度理工学院。不仅如此,他还被同样著名的印度管理学院录取。他的努力让他得到了一份在印度证监会的工作。截止2013年底,他已经举家迁至孟买市郊区,他母亲可以安逸的在沙发上玩游戏而不用再辛苦劳作。

这本书的作者Sengupta小时候举家从加尔各答移民至美国加州,2005年到2009年期间任纽约时报驻新德里的首席编辑。她运用最传统的收集数据、采访、档案研究的调查方法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印度社会风情画。

Sengupta这本书区分于其他异国记者的深度报道的是,这本书是从一个母亲的视角出发来观察的。“成为母亲让我想要从年轻人的角度观察印度社会,这让我能更清楚的看见它的缺点”,Sengupta在后记中写道,“从这种意义上说,这是一封给我女儿的情书。”

读着Sengupta笔下因为在facebook上发声而被捕的印度年轻女性、挤着地铁去大城市当仆人的年轻人,读者很难不感到一丝沉重的气息。不过像Anupam这样的经历,尽管罕见,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上个月当Jat在新德里抗议的同时,另一件事也在震撼着印度社会——警方依据颇有争议的殖民时代的法律逮捕了Kanhaiya Kumar,罪名是煽动危害社会罪。一名新德里大学的左倾学生会主席被指控“支持Kumar倡导的克什米尔独立”。三月初被保释的Kumar先生在一次校园演讲中明确阐述了自己的立场:“我们克什米尔不是要求从印度独立,而是要求印度实现自由,要求人民免于饥饿、免于腐败、免于种姓的荼毒。”只要印度还有这些在反抗的男女青年,印度就还有希望。

(译者:王珈毓)

 

来源:经济学人

原标题:We’re not gonna take it

最新更新时间:03/23 13:2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