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腾讯探针】无性恋群体:看不懂情欲欢愉 人际交往常陷困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腾讯探针】无性恋群体:看不懂情欲欢愉 人际交往常陷困境

有人这样形容无性恋:就像站在月亮上看地球,遥远又亲密,但看不懂大部分的地球人,看不懂情欲与欢愉,不能理解很多情话和情诗,不能理解性在地球社会中有多重要。这些无性恋的人究竟是谁,他们如何认识自我,他们如何生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无性恋者的自我发现

经过精神科医生三分钟的“快问快答”后,他捧着几颗治疗抑郁症的药丸,带着困惑与无奈离开。“我究竟怎么了?”小黑冷不丁一笑。这个问题就像是一个死结,更是他的心结,一个他用了三年才解开的结。

他回想起那年自己23岁,在台北,他邂逅了一个女孩,与其他美好的爱情不同,他对她却从未有过性冲动。

“性是爱的最高表现形式”,这是很多人对性的理解,小黑也曾经是这样想的。“可是,现实是我对任何人没有过性冲动,那是不是说,我23年的人生中,我没有爱过任何人,这非常可怕。”小黑说。

他开始怀疑自己没有成熟,太看重童贞,于是刻意逼迫自己去讨论和看性方面的资料,百思不解让他整夜对着天花板失眠。他甚至跑去看医生,但那几颗治疗抑郁症的药丸对他没有任何作用。“我责怪自己,想让自己长大。”

25岁的一天,他被这个问题困扰得再次无法入睡,起身上网随便搜索,突然看到关于“无性恋”的新闻,他才恍然大悟,得到解脱。

Robin是台湾的一名高三学生,跟小黑有相似的发现之旅。17岁那年,他在德国交换,用平板电脑建起第一个中文无性恋社群网站,并在上面翻译The Asexual Visibility and Education Network(AVEN)的名词解释,普及无性恋知识。AVEN是全球最大的无性恋社群网站之一。

Robin在网站上面介绍:无性恋不等于禁欲、性压抑、性功能障碍、无法生殖,并戏谑地说:也不等于没心没肝没肺。

Robin 所建的无性恋科普网站。 梁静怡/摄

可“无性恋”究竟是什么?

在超过8 万人注册的AVEN上,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无性恋者指无法感受到性吸引力的人”,因此无性恋的“性”指的是性吸引力,而不是指性别。

但不同无性恋者对“无性吸引力”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有的人理解为不受性行为吸引,不想甚至排斥和另一人发生性接触,而另外有的人理解为可以接受和他人发生性关系,但其只是觉得无趣而已。尽管理解有差异,但“无性吸引力”成为了一个共有名词,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无性恋者认为“做爱不如吃蛋糕”,因为,性对他们而言,还不如其他事情有吸引力。

无性恋者常常把“性”和“爱”区分,就像小黑,他曾经深爱过一位女孩。无性恋者有可能会爱任何人,但对性的兴趣不大。“性爱合一”这种状态对他们而言从未成立。因此,学界将无性恋的爱说成是“浪漫爱倾向”。小黑也称自己为“异性浪漫倾向无性恋”。

2004年,加拿大性别研究专家Bogaert对1994年在英国进行的性态度调查的几率抽样样本资料进行了二次分析,在性吸引力问题上,他把回答“我从未感受到性吸引力”的族群定义为无性恋者,并推算出无性恋约占世界人口的1%。

若以此类推,13亿中国人中会有1300万无性恋者,我们每认识的100个人中,可能会有一名无性恋者。目前在豆瓣上有无性恋小组群,里面有上七千个成员,而脸书上的中文无性恋小组群只有一百来人。他们自称“小A”,会在群里讨论无性恋的相关感受和研究。

相比同性恋,无性恋这个群体在中国还鲜为人知。有人会怀疑,无性恋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但不管是性开放还是性保守的生活环境,都有无性恋者的存在。有人提出,无性恋是精神病的质疑,然而医学也并没有给出统一的说法。无性恋者在进行人际交往上,常常会身陷困境,无法向伴侣述说,怕被别人视为不正常。

不一样的性认知

小新正在安徽六安上大学。之所以被称呼为“小新”,是由于他那两条酷似蜡笔小新的眉毛。

小新个人照。 刘昕茗/摄

小新所在的学校有一种特殊的考研氛围。饭堂边有十四块公告牌,而其中的十三块都是各种各样的考研信息。而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来自于内陆城市,相对封闭,大家都按部就班地生活。

小新学校教学楼旁的公告牌。 梁静怡/摄

“对这里的学生来说,‘性’是一件非常私密的事情,很多同学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他们所接受到的性教育几乎是没有的,而后期的网络信息又非常良莠不齐。”汪辅导员说。

但小新对性的态度,和周围的同学有明显不同。他谈起自己的性行为和性经验都非常直接,从来不会用“那个”去代替,甚至有意识地扮演性知识传播者的角色。

2015年春天,他拿着自己所做的幻灯片向辅导员申请办一场关于多元性别的讲座,在讲座上,分享自己的身份认同、传播性知识。那场讲座来了将近40 个人。据那天在场的同学说,当小新拿出安全套来示范如何使用时,在场一半的人走了,“觉得很尴尬”。甚至还有同学将此事反映给了辅导员。

小新是同性浪漫倾向无性恋,有过一位前男友。手机照片里的他,是一个29 岁,穿着针织毛衣、紫色衬衫的男士,双手放在讲台上,讲师形象。为满足前男友要求,同时因为好奇,并出于想验证“自己是不是无性恋”的想法,小新与前男友发生了性关系。

“可是我感觉,做爱的感觉和喝白开水差不多。”他说。

小新说如果将来伴侣提出性要求,他还是会满足对方,并坚持安全性行为。但他真正希望的是伴侣也是无性恋,这样就不会有性行为方面的要求,也不必互相迁就。

但有的人,由于从小的家庭环境不同,对于性的了解和接受性教育的方式和小新有着明显的差异。

初见“胖头鱼”是在厦门一家大商场旁。她穿着黑色衣服,红色眼镜框,褐色靴子,手上带着白、黑、红三条手链,有时话讲得兴奋会手舞足蹈。胖头鱼是辽宁人,在厦门念大学,紧接着留下来工作,今年刚24岁。她说自己想留下来,是因为想离开家,能躲多远躲多远。

“从我记事开始,我父母就是分房睡的,我以为性生活就是这样的,以为这样才是正常的。”她说。

她的印象中,父母的争吵从未停过,父亲长得很壮,而母亲控制欲很强。自己在父亲面前就像空气一样,从来不会受到关心,而每次的学费都是吵了很多次架,甚至母亲和父亲挥动拳头才拿到。

去年6月,争吵多年的父母终于离婚了。她在帮父母整理离婚材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录像机,里面居然是父亲带着性工作者回家在床上发生性行为的视频。“我爸就是吃喝嫖赌,无一不做,如果我找一个男人像我爸那样,不如不找。”她描述这些事情时,声音听不出一丝起伏,就像是在谈论一件和她毫不相关的事。

被问及对性的认识,她说:“性不美好也不肮脏,它是自然的,就像水冻成冰,冰化成水一样。”

胖头鱼从来没有谈过恋爱,也没有过性行为,甚至从未有过性幻想对象。不过,她说自己从来不觉得自己是无性恋很可怜。

“如果天生是瞎子的话,无论别人如何向他描述这世界色彩有多斑斓,有多绚烂,他都无法理解和感受。别人也许觉得这个瞎子很可怜,但瞎子或许并不这样想。”她说。

无性恋是一种疾病吗?

王泓亮已从高雄医学大学性别研究所毕业,他也是无性恋,并把“无性恋”作为自己硕士毕业研究课题。他的论文《无性之爱:性爱社会的无性恋经验探究》是迄今性别研究领域唯一一篇关于无性恋的中文论文。

硕士毕业后,他在台湾社会福利机构做教育专员,到各地去开无性恋知识普及的讲座,将近十场的讲座里,他被提问到最多的问题是:“我是无性恋,那我是不是生病了?”

对于无性恋是否是精神疾病的界定,目前医学界三个公认的权威精神疾病诊断手册并没有给出统一的说法。

在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ICD-10)中把由非器官疾病引起的性欲丧失称之为“性欲低下症”,性欲过高则被定义为“性欲高亢症”。

中国卫生部修订的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关于性欲低下的描述和《ICD-10》相类似。

但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根据我国的社会文化特点和精神障碍的传统分类,某些精神障碍暂不适合于国内,如《ICD-10》的F52.7性欲亢进。”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中,性欲过高不被定义为一种精神疾病,而性欲过低仍然是一种病。但美国精神医学学会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手册里写道:“如果终身的性欲缺乏被自我认同为无性恋,那么不应该被诊断为‘障碍’。”换句话说,在这本手册里,“无性恋”已被明确指出不是一种精神疾病。

王泓亮认为,“首先,有病的标准是什么,近年来,有的精神科医生提议把性欲过高从手册中去掉,但讽刺的是却要保留性欲过低。为什么性欲过低就是一种病,而性欲过高就不是呢?医学是不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客观中立?”

隐瞒或坦白

即使很多无性恋者找到自我,进行了身份认同,没有心理或生理上的困惑,但很多人依旧像是站在十字路口上,对于公不公开,不断犹豫。

阿星是香港人,“无性恋”已成他无法述说的秘密。因为这层身份,他的爱就像是带上了“镣铐”。他在日志中形容自己,在香港这座五光十色的城市,他每天只能带着面具生活,怕一旦说出自己是“无性恋”,就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任人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有人选择了隐瞒,也有人选择了坦白,但坦白后是否受到理解,又是一个新的岔路口。

汪哲敏是台湾清华大学毕业的研究生,现在被外派到东莞做产品设计的工作。对她而言,“做爱就像做实验,伴侣是谁根本没差。”她向自己的第四任男友坦白了,但男友只是觉得,她是受到传统束缚和道德捆绑。

而她并不这么认为:“性根本没什么特别,但社会上的人要么把它看得太神圣,要么看得太羞耻。但在我看来,性对有需要的人来说,就像吃饭一样,而社会把性的意义看得太重。”后来此男友变成了前男友,哲敏承认,对性的态度不同是两人分手的原因之一。

哲敏个人照 刘昕茗/摄

无性恋者孤鸿现正在美国修读心理学博士学位。她已经结婚,且在婚前向丈夫George坦白自己的无性恋倾向。

George评价孤鸿是一个理性、开放、智慧的人,他们有相同的价值观,和她相处让他感觉很舒服,也因此选择了同居和步入婚姻。性欲较强的他与孤鸿在发生性行为次数上相互妥协。

George说,当他们第一次约会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到有些东西不同,但那时并不知道无性恋这个名词。

可是,当孤鸿告诉他自己是无性恋时,George坦白:“在那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沮丧的,因为那意味着那些状况都无法改变。”

问及无性恋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关系时,他认为,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当他想要性的时候,如果孤鸿不想要或者没有热情,他感觉有点挫败。

“我很难理解无性恋为什么会存在,对我而言,性是非常美好的东西。”他说。

(经受访者要求,小黑、Robin、小新、胖头鱼、阿星、孤鸿均为化名)

来源:探针

原标题:无性恋群体:看不懂情欲欢愉 人际交往常陷困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腾讯探针】无性恋群体:看不懂情欲欢愉 人际交往常陷困境

有人这样形容无性恋:就像站在月亮上看地球,遥远又亲密,但看不懂大部分的地球人,看不懂情欲与欢愉,不能理解很多情话和情诗,不能理解性在地球社会中有多重要。这些无性恋的人究竟是谁,他们如何认识自我,他们如何生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无性恋者的自我发现

经过精神科医生三分钟的“快问快答”后,他捧着几颗治疗抑郁症的药丸,带着困惑与无奈离开。“我究竟怎么了?”小黑冷不丁一笑。这个问题就像是一个死结,更是他的心结,一个他用了三年才解开的结。

他回想起那年自己23岁,在台北,他邂逅了一个女孩,与其他美好的爱情不同,他对她却从未有过性冲动。

“性是爱的最高表现形式”,这是很多人对性的理解,小黑也曾经是这样想的。“可是,现实是我对任何人没有过性冲动,那是不是说,我23年的人生中,我没有爱过任何人,这非常可怕。”小黑说。

他开始怀疑自己没有成熟,太看重童贞,于是刻意逼迫自己去讨论和看性方面的资料,百思不解让他整夜对着天花板失眠。他甚至跑去看医生,但那几颗治疗抑郁症的药丸对他没有任何作用。“我责怪自己,想让自己长大。”

25岁的一天,他被这个问题困扰得再次无法入睡,起身上网随便搜索,突然看到关于“无性恋”的新闻,他才恍然大悟,得到解脱。

Robin是台湾的一名高三学生,跟小黑有相似的发现之旅。17岁那年,他在德国交换,用平板电脑建起第一个中文无性恋社群网站,并在上面翻译The Asexual Visibility and Education Network(AVEN)的名词解释,普及无性恋知识。AVEN是全球最大的无性恋社群网站之一。

Robin在网站上面介绍:无性恋不等于禁欲、性压抑、性功能障碍、无法生殖,并戏谑地说:也不等于没心没肝没肺。

Robin 所建的无性恋科普网站。 梁静怡/摄

可“无性恋”究竟是什么?

在超过8 万人注册的AVEN上,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无性恋者指无法感受到性吸引力的人”,因此无性恋的“性”指的是性吸引力,而不是指性别。

但不同无性恋者对“无性吸引力”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有的人理解为不受性行为吸引,不想甚至排斥和另一人发生性接触,而另外有的人理解为可以接受和他人发生性关系,但其只是觉得无趣而已。尽管理解有差异,但“无性吸引力”成为了一个共有名词,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无性恋者认为“做爱不如吃蛋糕”,因为,性对他们而言,还不如其他事情有吸引力。

无性恋者常常把“性”和“爱”区分,就像小黑,他曾经深爱过一位女孩。无性恋者有可能会爱任何人,但对性的兴趣不大。“性爱合一”这种状态对他们而言从未成立。因此,学界将无性恋的爱说成是“浪漫爱倾向”。小黑也称自己为“异性浪漫倾向无性恋”。

2004年,加拿大性别研究专家Bogaert对1994年在英国进行的性态度调查的几率抽样样本资料进行了二次分析,在性吸引力问题上,他把回答“我从未感受到性吸引力”的族群定义为无性恋者,并推算出无性恋约占世界人口的1%。

若以此类推,13亿中国人中会有1300万无性恋者,我们每认识的100个人中,可能会有一名无性恋者。目前在豆瓣上有无性恋小组群,里面有上七千个成员,而脸书上的中文无性恋小组群只有一百来人。他们自称“小A”,会在群里讨论无性恋的相关感受和研究。

相比同性恋,无性恋这个群体在中国还鲜为人知。有人会怀疑,无性恋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但不管是性开放还是性保守的生活环境,都有无性恋者的存在。有人提出,无性恋是精神病的质疑,然而医学也并没有给出统一的说法。无性恋者在进行人际交往上,常常会身陷困境,无法向伴侣述说,怕被别人视为不正常。

不一样的性认知

小新正在安徽六安上大学。之所以被称呼为“小新”,是由于他那两条酷似蜡笔小新的眉毛。

小新个人照。 刘昕茗/摄

小新所在的学校有一种特殊的考研氛围。饭堂边有十四块公告牌,而其中的十三块都是各种各样的考研信息。而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来自于内陆城市,相对封闭,大家都按部就班地生活。

小新学校教学楼旁的公告牌。 梁静怡/摄

“对这里的学生来说,‘性’是一件非常私密的事情,很多同学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他们所接受到的性教育几乎是没有的,而后期的网络信息又非常良莠不齐。”汪辅导员说。

但小新对性的态度,和周围的同学有明显不同。他谈起自己的性行为和性经验都非常直接,从来不会用“那个”去代替,甚至有意识地扮演性知识传播者的角色。

2015年春天,他拿着自己所做的幻灯片向辅导员申请办一场关于多元性别的讲座,在讲座上,分享自己的身份认同、传播性知识。那场讲座来了将近40 个人。据那天在场的同学说,当小新拿出安全套来示范如何使用时,在场一半的人走了,“觉得很尴尬”。甚至还有同学将此事反映给了辅导员。

小新是同性浪漫倾向无性恋,有过一位前男友。手机照片里的他,是一个29 岁,穿着针织毛衣、紫色衬衫的男士,双手放在讲台上,讲师形象。为满足前男友要求,同时因为好奇,并出于想验证“自己是不是无性恋”的想法,小新与前男友发生了性关系。

“可是我感觉,做爱的感觉和喝白开水差不多。”他说。

小新说如果将来伴侣提出性要求,他还是会满足对方,并坚持安全性行为。但他真正希望的是伴侣也是无性恋,这样就不会有性行为方面的要求,也不必互相迁就。

但有的人,由于从小的家庭环境不同,对于性的了解和接受性教育的方式和小新有着明显的差异。

初见“胖头鱼”是在厦门一家大商场旁。她穿着黑色衣服,红色眼镜框,褐色靴子,手上带着白、黑、红三条手链,有时话讲得兴奋会手舞足蹈。胖头鱼是辽宁人,在厦门念大学,紧接着留下来工作,今年刚24岁。她说自己想留下来,是因为想离开家,能躲多远躲多远。

“从我记事开始,我父母就是分房睡的,我以为性生活就是这样的,以为这样才是正常的。”她说。

她的印象中,父母的争吵从未停过,父亲长得很壮,而母亲控制欲很强。自己在父亲面前就像空气一样,从来不会受到关心,而每次的学费都是吵了很多次架,甚至母亲和父亲挥动拳头才拿到。

去年6月,争吵多年的父母终于离婚了。她在帮父母整理离婚材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录像机,里面居然是父亲带着性工作者回家在床上发生性行为的视频。“我爸就是吃喝嫖赌,无一不做,如果我找一个男人像我爸那样,不如不找。”她描述这些事情时,声音听不出一丝起伏,就像是在谈论一件和她毫不相关的事。

被问及对性的认识,她说:“性不美好也不肮脏,它是自然的,就像水冻成冰,冰化成水一样。”

胖头鱼从来没有谈过恋爱,也没有过性行为,甚至从未有过性幻想对象。不过,她说自己从来不觉得自己是无性恋很可怜。

“如果天生是瞎子的话,无论别人如何向他描述这世界色彩有多斑斓,有多绚烂,他都无法理解和感受。别人也许觉得这个瞎子很可怜,但瞎子或许并不这样想。”她说。

无性恋是一种疾病吗?

王泓亮已从高雄医学大学性别研究所毕业,他也是无性恋,并把“无性恋”作为自己硕士毕业研究课题。他的论文《无性之爱:性爱社会的无性恋经验探究》是迄今性别研究领域唯一一篇关于无性恋的中文论文。

硕士毕业后,他在台湾社会福利机构做教育专员,到各地去开无性恋知识普及的讲座,将近十场的讲座里,他被提问到最多的问题是:“我是无性恋,那我是不是生病了?”

对于无性恋是否是精神疾病的界定,目前医学界三个公认的权威精神疾病诊断手册并没有给出统一的说法。

在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ICD-10)中把由非器官疾病引起的性欲丧失称之为“性欲低下症”,性欲过高则被定义为“性欲高亢症”。

中国卫生部修订的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关于性欲低下的描述和《ICD-10》相类似。

但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根据我国的社会文化特点和精神障碍的传统分类,某些精神障碍暂不适合于国内,如《ICD-10》的F52.7性欲亢进。”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中,性欲过高不被定义为一种精神疾病,而性欲过低仍然是一种病。但美国精神医学学会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手册里写道:“如果终身的性欲缺乏被自我认同为无性恋,那么不应该被诊断为‘障碍’。”换句话说,在这本手册里,“无性恋”已被明确指出不是一种精神疾病。

王泓亮认为,“首先,有病的标准是什么,近年来,有的精神科医生提议把性欲过高从手册中去掉,但讽刺的是却要保留性欲过低。为什么性欲过低就是一种病,而性欲过高就不是呢?医学是不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客观中立?”

隐瞒或坦白

即使很多无性恋者找到自我,进行了身份认同,没有心理或生理上的困惑,但很多人依旧像是站在十字路口上,对于公不公开,不断犹豫。

阿星是香港人,“无性恋”已成他无法述说的秘密。因为这层身份,他的爱就像是带上了“镣铐”。他在日志中形容自己,在香港这座五光十色的城市,他每天只能带着面具生活,怕一旦说出自己是“无性恋”,就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任人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有人选择了隐瞒,也有人选择了坦白,但坦白后是否受到理解,又是一个新的岔路口。

汪哲敏是台湾清华大学毕业的研究生,现在被外派到东莞做产品设计的工作。对她而言,“做爱就像做实验,伴侣是谁根本没差。”她向自己的第四任男友坦白了,但男友只是觉得,她是受到传统束缚和道德捆绑。

而她并不这么认为:“性根本没什么特别,但社会上的人要么把它看得太神圣,要么看得太羞耻。但在我看来,性对有需要的人来说,就像吃饭一样,而社会把性的意义看得太重。”后来此男友变成了前男友,哲敏承认,对性的态度不同是两人分手的原因之一。

哲敏个人照 刘昕茗/摄

无性恋者孤鸿现正在美国修读心理学博士学位。她已经结婚,且在婚前向丈夫George坦白自己的无性恋倾向。

George评价孤鸿是一个理性、开放、智慧的人,他们有相同的价值观,和她相处让他感觉很舒服,也因此选择了同居和步入婚姻。性欲较强的他与孤鸿在发生性行为次数上相互妥协。

George说,当他们第一次约会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到有些东西不同,但那时并不知道无性恋这个名词。

可是,当孤鸿告诉他自己是无性恋时,George坦白:“在那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沮丧的,因为那意味着那些状况都无法改变。”

问及无性恋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关系时,他认为,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当他想要性的时候,如果孤鸿不想要或者没有热情,他感觉有点挫败。

“我很难理解无性恋为什么会存在,对我而言,性是非常美好的东西。”他说。

(经受访者要求,小黑、Robin、小新、胖头鱼、阿星、孤鸿均为化名)

来源:探针

原标题:无性恋群体:看不懂情欲欢愉 人际交往常陷困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