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梵高身处一个画家转型的时代,是画家能被贵族养起来画画的时代,到为什么最后他却没有投奔这些金主呢?
梵高选择了自由,于是舍弃被包养待遇的梵高,只能在去世後才逐渐名声渐起,成为世界的宠儿。
那是不是一直以来艺术家都可以过上被金主包养的生活呢?
从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雕刻与壁画这些消耗艺术家大量精力的艺术品全是城邦、教堂、广场、宫殿的摆设。
而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王公贵族的需求多样了,肖像画之外,逐渐衍生了历史画、风俗画、风景画。
所以,艺术家始终是求“包养”的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体制内”,不愁吃穿,部分能力有才气的甚至收入不菲。
所以,十九世纪之前的几百年、几千年,不管宫廷画师还是小画匠,大致属于服务行业。换句话说,每幅画都是一份“订单”。就和我们用快餐app订个炒饭,app那头的厨师就开火炒菜一样的流程。
当时米开朗基罗服务于最大的金主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在1501年,米开朗基罗正好三十岁,他接手了之前两位雕刻家都没办法完成的、中止了四十年的雕像,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卫》。
《大卫》
《大卫》可谓是当代老百姓最熟悉的著名英雄雕像。前段时间还因为上了央视而又小火了一会儿。。但是无论如何有名气高价值,这它当时的身份一件定制作品,一份“订单”,不是米开朗基罗自由的作品。
同样的,贝尼尼《圣彼得大教堂》华盖也是一份“订单”。但这还是一份“铁哥们的订单”。下订单的客户教皇乌尔班八世,是贝尼尼的铁哥们儿,这么好的活就花落他手,当然他才华横溢也是前提。
《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内最著名的巨型青铜镀金华盖,有四层楼高。有四位天使支撑上方的宝球与十字架构造。螺旋形上升的柱子上雕刻着月桂卷须,金属的盖顶部内侧是太阳,而这三图形,都是巴尔贝里尼家族的纹章图形(意大利贵族家族,1623年其中一位家族成员-当选教宗乌尔巴诺八世,嗯,没错,是那个贝尼尼的教皇金主朋友)。
完成了这份“铁哥们的订单”,贝尼尼直接到达他的人生巅峰——成为罗马艺术界独一无二的男神,身份更为尊贵。
So,有才华不如上面有人!
流氓画家卡拉瓦乔也是备受各种贵族青睐的被包养“画师”,只是他的被包养是间歇性的,太过任性加上绘画方面的天才令卡拉瓦乔成了天使与魔鬼的化身,开始他用自由的天分吸引买家。
《圣马太感召》
直到被红衣主教看上了,他就走上了“花样作死”的不归路。《圣马太感召》就是红衣主教请他画的超有名的作品之一。
《夜巡》
而在这些出名的艺术家中,伦勃朗一生的沉浮可以说是和金主对他的工作的支持度成正比啊!
伦勃朗少年成名,要自由还要钱,因为肖像画有创意,收到超多订单,很早就有“工作室”接单,生活乐无边,知道这个夜训的诞生,金主们要个威风凛凛的“集体照”,结果搞成了东北“大乱炖”,被画成背景路人甲、出钱又不少的“买家”怒了,这就导致伦勃朗直接身败名裂,从此接不到单,一蹶不振,追求自由与被包养没能平衡,伦勃朗兄就这样开启了自由但不爽的生活。
《巴达维人的密谋》
本来晚年的伦勃朗有一次翻身的机会,阿姆斯特丹的新市政厅委托他以荷兰建国主题为内容作一幅大画,结果画好了雇主又不满意,画风太粗旷,看起来像是没完成,所以雇主不掏钱了。伦勃朗也没办法啊,穷啊,为了卖些钱,就把这幅大画作狠心裁开,剩下那五分之一,看看能不能卖了换回些钱。为了自由,他成就了伟大艺术家的身份,可惜当时的荷兰人理解不了,所以,他穷死了。
一直到十九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成功,法国共和政体出现,资産阶级抬头,现代文明确立。除了贵族、教堂,越来越多的有钱人也爱买画。这么看来,金主的数量是越来越多了呢!
而十九世纪中期的画家群体,也不再是接“订单”的厨师小哥,而是按自己的意愿,创作好作品,等有钱人上门来买。逐渐的,现代意义的画廊,画商,开始登场。
这么任性的做法,如果作品卖不掉,卖不高,那咋办呢?
当然有部分画家宁肯受穷,由着性子自己玩。既是自己玩,画什麽,怎麽画,画到哪一步算完,当然自己做主。
海边的渔夫
而这一部分坚持追求自由的个性画家,当然包括梵高。所以说,自由造就了梵高,自由弄死了梵高。
梵高死後,有位太太买了他两百多幅画,其他散失了。二战前後,欧洲画店很容易买到梵高的画。他画了六幅向日葵,其中一幅给日本人买去,二战时美国人轰炸大阪,那件向日葵炸没了。八十年代日本一家公司又买回一幅梵高,价钱是战前的几百倍。
(又是荷兰,梵高和伦勃朗都是活在荷兰时候,却受尽贫穷的折磨啊。
现在荷兰建立了梵高博物馆,梵高的画还是不卖,全都是博物馆馆藏,一旦面市则价值连城,当年要是荷兰人伸手拉一把梵高,是不是就能有更多作品流传于世了呢?)
感谢艺术家在不完全自由的时代,努力突破,有更多的人是为了艺术的自由抗争牺牲了自己可能获得富裕生活,换来此后超过百年自由的艺术氛围,所以艺术家是否要迎合市场的口味,答案已经很明显,为了艺术的自由独立而奋斗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