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小银行超三分之一贷款增长来自批发贷 或引发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小银行超三分之一贷款增长来自批发贷 或引发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

随着银行存款增长的大幅萎缩,而中小银行的贷款增长又依赖批发贷款,这使得银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或将在批发贷上聚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越来越多地使用批发资金使得系统性风险上升,随着更多银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银行间金融产品的业务中,它们对潜在交易对手的失败风险变得更加敏感,这可能放大对负面消息产生的集体反应,并触发系统流动性急剧收紧。”穆迪香港金融机构部高级副总裁郭书岑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越来越多地使用批发资金,尤其短期批发资金,使得中小银行的信用风险日益增加,而这可能影响穆迪对其的评级结果。

相比之下,国有四大行并不依赖于银行间市场并且大多是资金的提供者,反映出其强大的存款专营权和更审慎的增长战略。

根据穆迪统计,2015年1月到2016年6月底,中小银行新增资金中近一半来自批发资金。这使得在此期间中小银行的所有资金来源中,批发资金的占比从29%上升至34%,而四大行使用批发资金占比则只有10%。

从资产负债情况来看,截至2016年6月底,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较去年同期增长7.4%,而其他银行机构的资产增速高达21.5%,其中股份制银行的资产增速为15.3%,城市商业银行为24.5%,农村商业银行为16.4%。与此同时,2016年6月底银行体系存款较去年同期仅增长10.7%。

“这意味着当前中小银行的资产增长很大程度上由批发资金而非存款支撑。”郭书岑指出。

穆迪统计的批发资金,包含央行借贷、债券、银行同业负债、回购协议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后三者被认为是信心敏感型资金。

由于同业业务的资本要求和信贷成本较低,许多中小银行将此作为提高资产和收入的一大途径。与四大行相比,中小银行资产增长更为迅速,显示当前多数中小银行的经营仍侧重于资产规模与即时盈利。但是对同业间批发资金的使用、尤其部分银行引入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短期批发资金来支持贷款,以及贷款和应收账款投资等非流动性资产,带来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

尤其应收账款投资,作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不断增加的一种资产类别,本身就带有巨大风险。穆迪此前一份研究曾直指“应收款项类投资的快速增长并非金融创新的良性发展,而是在多个层面加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因为,“通道”结构和增信措施的使用掩盖了银行对最终借款人的真实风险暴露,同时较低的拨备和资本要求降低了银行应对潜在意外信用事件的能力。金融机构互相增信和互持产品也增加了金融机构间的关联度。

郭书岑称,穆迪在对单个银行的基础信用评估中,可能会更加关注其对短期批发资金的依赖程度,而目前的趋势明确指向一些银行将需要一些外部资金支持或流动性注入来应对资金中断风险的上升。“基础信用评估反映的是银行违约或需要支持以避免违约的几率,因此较可能需要外部支持(包括通过注入流动性来解决融资需要)的银行会有较低基础信用评估”。

此外,中小银行在资产和负债端的上述操作,令银行同业之间的关联度变得越发紧密,增加了系统性风险。而在中国银行间市场,大型银行始终为资金的提供者,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则一直扮演资金需求方的角色。如此的固定角色分配成为系统弱点。

“许多机构依赖于大银行以及央行对系统的定期注资。但是大型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信用承保政策仅为特定的一组银行提供信贷额度,在没有特定安排的情况下,它们可能无法对任何银行都及时注资。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银行间金融产品的业务中,其对潜在的交易对手失败风险变得更加敏感。加之较多金融机构缺乏信息公开,负面消息带来的任何集体反应都可能被放大,并触发系统流动性急剧收紧”。

由于多数银行认为央行会在市场紧张时注入资金,其认为使用批发资金来支持资产与盈利增长这一趋势短期内仍将继续。但是央行的流动性支持始终无法代替一个强有力的资金面。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小银行超三分之一贷款增长来自批发贷 或引发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

随着银行存款增长的大幅萎缩,而中小银行的贷款增长又依赖批发贷款,这使得银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或将在批发贷上聚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越来越多地使用批发资金使得系统性风险上升,随着更多银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银行间金融产品的业务中,它们对潜在交易对手的失败风险变得更加敏感,这可能放大对负面消息产生的集体反应,并触发系统流动性急剧收紧。”穆迪香港金融机构部高级副总裁郭书岑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越来越多地使用批发资金,尤其短期批发资金,使得中小银行的信用风险日益增加,而这可能影响穆迪对其的评级结果。

相比之下,国有四大行并不依赖于银行间市场并且大多是资金的提供者,反映出其强大的存款专营权和更审慎的增长战略。

根据穆迪统计,2015年1月到2016年6月底,中小银行新增资金中近一半来自批发资金。这使得在此期间中小银行的所有资金来源中,批发资金的占比从29%上升至34%,而四大行使用批发资金占比则只有10%。

从资产负债情况来看,截至2016年6月底,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较去年同期增长7.4%,而其他银行机构的资产增速高达21.5%,其中股份制银行的资产增速为15.3%,城市商业银行为24.5%,农村商业银行为16.4%。与此同时,2016年6月底银行体系存款较去年同期仅增长10.7%。

“这意味着当前中小银行的资产增长很大程度上由批发资金而非存款支撑。”郭书岑指出。

穆迪统计的批发资金,包含央行借贷、债券、银行同业负债、回购协议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后三者被认为是信心敏感型资金。

由于同业业务的资本要求和信贷成本较低,许多中小银行将此作为提高资产和收入的一大途径。与四大行相比,中小银行资产增长更为迅速,显示当前多数中小银行的经营仍侧重于资产规模与即时盈利。但是对同业间批发资金的使用、尤其部分银行引入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短期批发资金来支持贷款,以及贷款和应收账款投资等非流动性资产,带来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

尤其应收账款投资,作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不断增加的一种资产类别,本身就带有巨大风险。穆迪此前一份研究曾直指“应收款项类投资的快速增长并非金融创新的良性发展,而是在多个层面加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因为,“通道”结构和增信措施的使用掩盖了银行对最终借款人的真实风险暴露,同时较低的拨备和资本要求降低了银行应对潜在意外信用事件的能力。金融机构互相增信和互持产品也增加了金融机构间的关联度。

郭书岑称,穆迪在对单个银行的基础信用评估中,可能会更加关注其对短期批发资金的依赖程度,而目前的趋势明确指向一些银行将需要一些外部资金支持或流动性注入来应对资金中断风险的上升。“基础信用评估反映的是银行违约或需要支持以避免违约的几率,因此较可能需要外部支持(包括通过注入流动性来解决融资需要)的银行会有较低基础信用评估”。

此外,中小银行在资产和负债端的上述操作,令银行同业之间的关联度变得越发紧密,增加了系统性风险。而在中国银行间市场,大型银行始终为资金的提供者,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则一直扮演资金需求方的角色。如此的固定角色分配成为系统弱点。

“许多机构依赖于大银行以及央行对系统的定期注资。但是大型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信用承保政策仅为特定的一组银行提供信贷额度,在没有特定安排的情况下,它们可能无法对任何银行都及时注资。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银行间金融产品的业务中,其对潜在的交易对手失败风险变得更加敏感。加之较多金融机构缺乏信息公开,负面消息带来的任何集体反应都可能被放大,并触发系统流动性急剧收紧”。

由于多数银行认为央行会在市场紧张时注入资金,其认为使用批发资金来支持资产与盈利增长这一趋势短期内仍将继续。但是央行的流动性支持始终无法代替一个强有力的资金面。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