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创业,Lucy Xie很可能是一名穿着垫肩西服,每天坐在办公桌前翻阅法典条文,准备辩词的office lady。2014年,学校组织的一场创业比赛改变了父亲给她定好的职业规划。“我厌倦了法学院和兼职赚钱的日子。”
1000元奖金激发出的创业点子
Lucy 7岁时就随父母去英国利物浦,10岁时,又移民到新西兰。虽然很早就接触了西方的文化和教育,但她父母的家庭教育仍然相对保守和传统。大学选专业时,Lucy听从了父亲的意见选择了奥克兰大学法律专业。但不久之后,她就发现了问题。“整天沉在这些文书当中,并不是我的性格。”Lucy更喜欢与人打交道,她曾担任过国际公益组织AIESEC在奥克兰大学的领头人,假期的时间还曾到南京做过志愿者。
除了上课、参加公益,Lucy跟其他新西兰年轻人一样也会去打工给自己挣生活费。当看到学校举办的创业比赛有1000元奖金时,她心动了。Lucy调侃的说:“我当时真的是冲着1000元的奖金去的。对一个穷学生来说,这笔钱太诱惑。”
热心公益给她的创业计划提供了一些不同的视角。在Lucy看来,科技虽然在进步,但它也在让代沟变得越来越深。
“世界非常讽刺,没有什么阅历的年轻人可以随便在网上记录任何事情。但是,那些有故事的上一代人,他们却很少有机会能够把这些记录下来。久而久之我们可能会彻底地失去他们,子孙可能永远没有办法知道祖辈身上经历过什么。我希望能够做这样一个项目,让年轻一代人去给老人记录故事。”
比起很多其它创业项目,Lucy点子显得简单,为家庭成员或者个人提供服务,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下家庭历史。这听起来更像是一个社会公益项目,而不是能大规模推广的商业计划。但最终能够得到比赛评委的认可,Lucy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比赛结束后,评委们一番语重心长地评论让Lucy有了想要坚持下去的念头。“评委们说我的项目让他们想到了自己的家人,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是有故事的。”
“既然这么好,那就做下去吧。”Lucy认为自己是抱着很随意的心态开始创业。她给项目取名为Memribox,凭借在另一个创业比赛中获得的奖金,依托慈善组织的资源,开始了创业。

文化差异埋下的根
选择做Memribox并不是Lucy的心血来潮,而这或许早在她7岁出国那年就开始生根了。
Lucy出生在广州,她在国内只上过2、3个月的小学。即便如此,她还能记得在参加学校晨会时,每个人都得佩戴好红领巾,大家排排站在一起唱国歌的情景。还没来得及结交几个小伙伴,Lucy的父亲获得了利物浦大学的一笔博士奖学金,她不得不随家人一起去英国生活。
被迫经历“低龄留学”的感觉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好。那时,Lucy唯一能说出口的英文单词是“thank you”,想要和金发碧眼的小朋友们玩到一起去,这几乎不可能。
“小朋友们不总是友好的,通常我都是默默站在角落里。”幼年的经历让Lucy培养了一种细密敏感的能力。她会观察不同人是如何交流的,然后让自己渐渐去适应。班上其他的中国学生成了她最早的小老师。这种文化差异让她更能体察他人的需求,对她后来投身公益慈善产生了影响。
Lucy称自己是典型的1.5代移民,他们在成长期随家庭移民到国外。在她看来,比起一代和二代移民,1.5代移民更能感受到文化差异。
“一代移民是我父母那辈,他们在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移民到另一个国家对他们的思维和价值观的改变不大。而二代移民因为出生在国外,也不会经历思维和价值观上的巨变。”1.5代移民夹在两种文化之间。Lucy不常回中国,但也跟中国年轻人一样喜欢听周杰伦和王力宏的歌。同时,她也乐于参加国际青年之间的交流,探讨慈善或者创业类的议题。“有时,我感觉自己有两个脑袋。”
2012年在南京的一次经历,让Lucy突然意识到“根”的重要性。她在南京做志愿者期间去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接触到那些在幼年还没来得及读到的历史时,Lucy被震撼了。“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什么我不知道这段历史?”在走廊的尽头,当Lucy看到铺满墙的画布上一位老人布满皱纹的脸时,她哭的停不下来。
“后来我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这时就已经萌生了想要用口述方式记录家庭故事的想法。”Lucy认为年轻人现在的好生活,绝非自然而然就有的。“如果项目能够成功,我或许就不会为自己不知道这段历史而感到愧疚。”
创业维艰
Memribox创立时,Lucy并没有想过项目的商业化。她想要用社会公益的方式去运营整个团队。因为有过组织志愿活动的经历,她很快就用手中的资源招到了志愿者。跟慈善机构的合作,也为她免费提供了不少“客源”。他们还曾经为新西兰参加过二战的退伍军人做过口述记录。这段影片资料至今还被放在Memribox的主页上。

但慢慢Lucy也发现了问题。拍摄和记录工作需要固定数量的人工,来来去去的志愿者们并不能保证这些,而新西兰的劳工费用不菲,对初创企业来说招人最终还是“钱”的问题。缺乏商业上的考量让项目进展慢,启动资金也因为购置器材而花费掉了不少。
“还是太年轻了,想法很天真。”Lucy这样评价创业之初的自己。
毕业之后,Lucy尝试过边在律所工作,边运营Memribox。当发现创业和工作无法两全时,Lucy最终还是放弃了稳定的工作,一门心思的投入到团队里来。
有时她也感到自己的境况很孤立。除了团队成员,她找不到有创业经验的朋友交流,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去想办法解决。为了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她曾尝试过在kickstarter上为项目众筹。这笔钱让Memribox又继续坚持了一年。他们把更多经历放到能转到钱的家庭口述记录上,虽然赚得也不多。
Lucy一直在寻找机会和人脉。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推荐她去参加斯德哥尔摩和柏林的青年创业交流活动,让她最终找到了组织。也是在柏林跟年纪相仿的创业者交流时,她才意识到或许可以从企业端的需求去考虑“口述”或者访谈的必要性。

“未来企业出于成本和规模的考量,会以定制化的方式生产产品,这意味着他们还需要找到目标受众,并了解他们的想法。或许我们通过谈话或者记录故事的方式去了解这些人的需求,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从柏林回到奥克兰之后,Lucy开始为Memribox搭建一个移动端的平台,让项目变得更智能化。
而政府机构也看到了Memribox对年轻人素质的培养,它给青年们提供了一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从怎么主导谈话内容,到与人沟通等等技能都能得到提升。今年三月,Memribox得到了新西兰社会发展部的投资。Lucy打算用这笔钱做一些商业化的尝试。
成长和新机会
这两年的创业经历让Lucy成了朋友圈里的另类。她的同学们大多数都干着朝九晚五的工作,这是新西兰生活的常态。但Lucy的生活里好像事情都在接二连三的发生,从来没有结束的一天。
从财务上讲,Lucy的经济情况也远不如稳定工作的那些同学们。“这让我觉得很孤立,他们有钱出去吃晚餐,去旅游,但是我没有。”
在Lucy看来新西兰年轻一代经历着怀才不遇的尴尬。虽然金融危机之后,大量新西兰人从海外回来,但企业提供的机会却仍然满足不了想要干一番事业的人。“在新西兰,如果你能拿到200万新元的投资,就能上头条。”Lucy说。但在中国,初创公司的融资金额很容易就达到这个数字。
不过,新西兰成为“Pokemon Go”的首发地区让Lucy感受到创业氛围的变化。“游戏刚上线的那天,满大街的人拿着手机低头找什么东西,我当时想‘见鬼了,这些人在干嘛?’直到晚上回家,才知道真相。”Lucy认为新西兰是移民国家的背景让它成为国际化企业选择产品投放的理想市场。“如果产品能够在新西兰测试成功,那么它在别的市场里成功的可能性也越高。”
Lucy已经没有创业之初那种“随意”的心态。相反,她学会了用更加现实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事业。受新西兰青年发展部的邀请,她跟其它几位新西兰创业青年一起来中国交流学习。这几天的经历让Lucy感到兴奋。通常中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都是跟政治事件有关。回来之后,她才发现,这里看起来到处都是机会。
“我之前没有考虑过到中国来开拓市场,只觉得这里竞争大,而我的中文一点也不好。但现在,我开始怀疑之前的市场策略,或许是时候该做点改变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