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评论】迟到多年的中金中投合并能否为汇金券商整合扳回一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评论】迟到多年的中金中投合并能否为汇金券商整合扳回一局?

这场收购在耗延多年后,如今稍显晚矣。但无论从大股东汇金层面,还是从收购双方而言,又是不得不进行的一场收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继2014年汇金公司一手整合证券业最大的一次并购案申万和宏源证券后,今年11月再度出手整合旗下中金公司收购中投证券。11月4日晚间,中金宣布167亿元从汇金公司收购中投证券100%股权。

截至2015年度,中金公司总资产为630亿元,中投证券总资产为922亿元,并购后双方总资产将达到1552亿元。总资产排名将较大幅度上升,将位列于排名第12位的光大证券之后。

但汇金再度出手整合旗下券商的效果,相比整合效果远远不及预期的申万宏源的合并,能否在中金和中投的整合效果上追回一盘?目前,从投资者角度并不看好,中金公司(3908.hk)股价在并购后股价一度走弱,汇丰银行更是在并购公告后将中金公司的评级调低至持有。

从中金能否在合并后,进一步加大投行的优势地位已经大打问号。“中金没有在十年前收购中投证券,确实是个失误,现在这个收购已经没有那么有意思了,中金最好的投行时代已经过去了。”有分析人士如此感慨。

数据显示,中金公司在投资银行业务上优势明显,去年投行业务净收入为中投证券的3倍;在自营、资管业务板块中金公司也领先于中投证券。但在经纪业务方面,中投证券则远强于中金公司。目前,中投证券在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拥有192个营业部;而中金公司在18个城市拥有20个营业部。经纪业务和投行投行业务如何整合,将是此次并购的下一步关注方向。

中金公司相关负责人则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目前一切以公告为准。尚未有收购后各条线业务如何进行整合的消息。

此次中金收购中投,各界非常关心的,以及不太看好的就是双方如何融合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一方面是,中金证券从出生就是“洋派”,公司构架和行事风格都是仿效大摩而来,而中投证券国企风格颇重,本土气质浓郁,这两种迥异的公司文化碰撞在一起,共事势必产生冲突;另一方面即是,从实际来讲,并购主导方中金及大股东汇金公司如何做中长期的打算?

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题其实只有一个选项可选。众所周知,中金的长项是投行业务,中投的长项是经纪业务,既然说双方要实现优势互补,那么在原有的两司各自的构架下,仅仅是互相介绍个客户,拓展个渠道等业务协同,无疑是“小打小闹”,“隔靴挠痒”。要实现收购后迈入券商前梯队的愿望则要等到猴年马月。

所以,即便目前是母子公司的形式存在,中长期看,必然走类似华泰并购联合的方式,先各自独立,之后几年则全盘整和。中金和中投的经纪、投行各项业务“打碎”大刀阔斧的重筑,成就更强的中金公司是必行之路。而等待中投的则是核心业务的分崩离析,局面正在形成,也是形势所迫。

今年上半年,界面新闻记者曾采访过中金公司投行部负责人,对于记者提出的中金近几年裁员,总体境况是否不如以前的问题,该高管回应,“那是前几年的中金,近两年中金明显已经有变化。”

中金上任董事长朱云来退隐后,中金确实在积极寻求一些变化。包括开始在其主力担当的投行业务,开始涉足无论在公司层面,还是在整体交易额度上都逊色于其以往大型国企客户的新兴产业公司。专门新组建了成长企业投行部,基本集中做新兴产业。该负责人曾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从营收比例看,大型国企客户由以往高达九成的占比,现在下降到去年的五至六成。如今的收购,带来的资本金的扩充,以及各业务条线的输入明显是中金公司一次显著的契机。未来中金的表现将拭目以待。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此次收购的方式为中金向汇金发行内资股。在港股上市的中金,向汇金发行内资股收购中投证券,这样的方式也昭示了中金完成此次收购后,未来在A股上市的可能性。

而另一方面,中投证券经纪业务的并入,也并非一边倒的被看好。既然是收购就要看长线的价值。目前,虽然经纪业务收入仍然是券商的营收的大头,但未来去通道业务的导向,已经让券商开始谋变,多家券商营业部大幅裁员。同时,经纪业务也在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侧重。如此大环境下,营业部未来在开拓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方面或可有所空间,而之于经纪业务的优势将大打折扣。

“收购中投,一是互联网背景下,营业部未来还能有多大意义?二是收了以后,中金的业务结构将‘泯然众人矣’。如果股市下跌,之前中金经纪业务少,会非常稳定,但现在就也会跟着一起跌了。”一位中金公司的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中投证券内部持有较为乐观的态度,他们倾向于将此次并购理解成为仅仅是公司再一次更改大股东而已。

“对我们的影响不太大,内部比较常态化。”一名中投证券核心业务部门的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他称,据他们了解,两司合并后,中投证券名称将保持不变,依然独立运作,与中金则是独立的母子公司的关系。

而6年前,中投证券就经历过一次大股东变更。2008年12月,中投证券的股权由建银投资悉数划转至汇金公司,中投证券成为汇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10年8月,中国证监会核准公司股东变更申请。因股权变更涉及部门较多,经多方协作,2011年4月,中投证券才最终完成股权变更工商登记手续。

6年前的那次大股东变更,对中投证券本身并没有大的冲击。“并到汇金公司时,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主要是高层领导变了一下,其他的管理制度等都没有大的变化。这次也应该就是高层领导换一下,其他都照旧,”上述中投证券核心业务部门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彼时,中投证券发生了三个变化。分别为两次大幅增加注册资本金、更改名称、及从汇金公司空降了一名掌舵人。

2009年至2011年,中投证券两次增资,公司注册资本由15亿元变更为50亿元。2011年3月,龙增来出任中投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法定代表人;监事长田集思兼任中投证券纪委书记。2011年12月,名称正式由“中国建银投资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中国中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这次股权转给中金应该就是高层领导换一下,其他都照旧,”上述中投证券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同一个大股东,合并控股公司而已。央企合并没有谁管谁的问题,大领导应该还是空降。”另一名中投证券部门老总,也如此对界面新闻记者表达他对此次中金并购中投证券的看法。

他们相信中金公司不会干涉中投证券的独立运作,“之后中投可以借助中金的优势,扩大机构业务,包括有更多机会跟上市公司去沟通和交流。中金可以借助中投这么大体量的线下网点,做一些开户,产品销售等。”中投证券内部人士持有如此的希望。

附:华泰并购联合证券案例研究

7年前华泰证券并购联合证券,和此次中金收购中投存在较强的可参照性。研究华泰并购案例,可对中金收购中投的中长期业务变动有更深入的理解,及前瞻。

可参照性体现为,并购前华泰证券和联合证券实力不相上下,经纪业务层面联合也一度强于华泰。与如今中金和中投情况相似。另外,华泰收购联合的最初两年,也采取母子公司的关系。也如中金中投收购的初期。但最终,联合证券难逃核心业务被剥离的命运。

“并购几年后好的业务都归了华泰证券,联合里不听话的员工全部被清理了。两年不给联合证券员工正常发奖金。并购对联合的人来说是痛苦的回忆。”一名前联合证券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回顾那场并购时这样总结道。

华泰的并购也不是一步到位完成的。最初,联合证券也曾寄希望过温和的“各居南北,划江各治”。2009年,华泰证券与华泰联合证券合并初期,采取的同样是母子公司的形式。各自业务条线均完整保留,进而划地而治。

具体为经纪业务“划江而治”、投行业务“分市而治”。华泰证券经纪业务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19个省(市、自治区),投行业务主要做上交所相关业务。华泰联合证券的经纪业务则限长江以南12个省(市、自治区),投行业务主要为深交所相关业务。

但2011年,华泰证券就以“实际运作两年时间后发现,上述业务划分对两家券商的业务发展造成了一些局限和难题,双方优势无法充分发挥”,为由结束了此模式。

之后,华泰证券将联合证券位于江南富庶之地的70余家营业部全部收归麾下,将投行业务划归联合证券。但华泰的投行业务在当时并不如联合,“华泰投行业务很差,划过来对联合反而是负赘,”上述前联合证券人士表示。

2011年大刀阔斧的整合,成就了今日的华泰证券。其经纪业务迅速异军突起,在全国99家券商中,华泰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排名从2009年、2010的第七名、第八名,迅速跃居2011年的第二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评论】迟到多年的中金中投合并能否为汇金券商整合扳回一局?

这场收购在耗延多年后,如今稍显晚矣。但无论从大股东汇金层面,还是从收购双方而言,又是不得不进行的一场收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继2014年汇金公司一手整合证券业最大的一次并购案申万和宏源证券后,今年11月再度出手整合旗下中金公司收购中投证券。11月4日晚间,中金宣布167亿元从汇金公司收购中投证券100%股权。

截至2015年度,中金公司总资产为630亿元,中投证券总资产为922亿元,并购后双方总资产将达到1552亿元。总资产排名将较大幅度上升,将位列于排名第12位的光大证券之后。

但汇金再度出手整合旗下券商的效果,相比整合效果远远不及预期的申万宏源的合并,能否在中金和中投的整合效果上追回一盘?目前,从投资者角度并不看好,中金公司(3908.hk)股价在并购后股价一度走弱,汇丰银行更是在并购公告后将中金公司的评级调低至持有。

从中金能否在合并后,进一步加大投行的优势地位已经大打问号。“中金没有在十年前收购中投证券,确实是个失误,现在这个收购已经没有那么有意思了,中金最好的投行时代已经过去了。”有分析人士如此感慨。

数据显示,中金公司在投资银行业务上优势明显,去年投行业务净收入为中投证券的3倍;在自营、资管业务板块中金公司也领先于中投证券。但在经纪业务方面,中投证券则远强于中金公司。目前,中投证券在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拥有192个营业部;而中金公司在18个城市拥有20个营业部。经纪业务和投行投行业务如何整合,将是此次并购的下一步关注方向。

中金公司相关负责人则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目前一切以公告为准。尚未有收购后各条线业务如何进行整合的消息。

此次中金收购中投,各界非常关心的,以及不太看好的就是双方如何融合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一方面是,中金证券从出生就是“洋派”,公司构架和行事风格都是仿效大摩而来,而中投证券国企风格颇重,本土气质浓郁,这两种迥异的公司文化碰撞在一起,共事势必产生冲突;另一方面即是,从实际来讲,并购主导方中金及大股东汇金公司如何做中长期的打算?

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题其实只有一个选项可选。众所周知,中金的长项是投行业务,中投的长项是经纪业务,既然说双方要实现优势互补,那么在原有的两司各自的构架下,仅仅是互相介绍个客户,拓展个渠道等业务协同,无疑是“小打小闹”,“隔靴挠痒”。要实现收购后迈入券商前梯队的愿望则要等到猴年马月。

所以,即便目前是母子公司的形式存在,中长期看,必然走类似华泰并购联合的方式,先各自独立,之后几年则全盘整和。中金和中投的经纪、投行各项业务“打碎”大刀阔斧的重筑,成就更强的中金公司是必行之路。而等待中投的则是核心业务的分崩离析,局面正在形成,也是形势所迫。

今年上半年,界面新闻记者曾采访过中金公司投行部负责人,对于记者提出的中金近几年裁员,总体境况是否不如以前的问题,该高管回应,“那是前几年的中金,近两年中金明显已经有变化。”

中金上任董事长朱云来退隐后,中金确实在积极寻求一些变化。包括开始在其主力担当的投行业务,开始涉足无论在公司层面,还是在整体交易额度上都逊色于其以往大型国企客户的新兴产业公司。专门新组建了成长企业投行部,基本集中做新兴产业。该负责人曾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从营收比例看,大型国企客户由以往高达九成的占比,现在下降到去年的五至六成。如今的收购,带来的资本金的扩充,以及各业务条线的输入明显是中金公司一次显著的契机。未来中金的表现将拭目以待。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此次收购的方式为中金向汇金发行内资股。在港股上市的中金,向汇金发行内资股收购中投证券,这样的方式也昭示了中金完成此次收购后,未来在A股上市的可能性。

而另一方面,中投证券经纪业务的并入,也并非一边倒的被看好。既然是收购就要看长线的价值。目前,虽然经纪业务收入仍然是券商的营收的大头,但未来去通道业务的导向,已经让券商开始谋变,多家券商营业部大幅裁员。同时,经纪业务也在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侧重。如此大环境下,营业部未来在开拓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方面或可有所空间,而之于经纪业务的优势将大打折扣。

“收购中投,一是互联网背景下,营业部未来还能有多大意义?二是收了以后,中金的业务结构将‘泯然众人矣’。如果股市下跌,之前中金经纪业务少,会非常稳定,但现在就也会跟着一起跌了。”一位中金公司的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中投证券内部持有较为乐观的态度,他们倾向于将此次并购理解成为仅仅是公司再一次更改大股东而已。

“对我们的影响不太大,内部比较常态化。”一名中投证券核心业务部门的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他称,据他们了解,两司合并后,中投证券名称将保持不变,依然独立运作,与中金则是独立的母子公司的关系。

而6年前,中投证券就经历过一次大股东变更。2008年12月,中投证券的股权由建银投资悉数划转至汇金公司,中投证券成为汇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10年8月,中国证监会核准公司股东变更申请。因股权变更涉及部门较多,经多方协作,2011年4月,中投证券才最终完成股权变更工商登记手续。

6年前的那次大股东变更,对中投证券本身并没有大的冲击。“并到汇金公司时,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主要是高层领导变了一下,其他的管理制度等都没有大的变化。这次也应该就是高层领导换一下,其他都照旧,”上述中投证券核心业务部门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彼时,中投证券发生了三个变化。分别为两次大幅增加注册资本金、更改名称、及从汇金公司空降了一名掌舵人。

2009年至2011年,中投证券两次增资,公司注册资本由15亿元变更为50亿元。2011年3月,龙增来出任中投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法定代表人;监事长田集思兼任中投证券纪委书记。2011年12月,名称正式由“中国建银投资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中国中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这次股权转给中金应该就是高层领导换一下,其他都照旧,”上述中投证券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同一个大股东,合并控股公司而已。央企合并没有谁管谁的问题,大领导应该还是空降。”另一名中投证券部门老总,也如此对界面新闻记者表达他对此次中金并购中投证券的看法。

他们相信中金公司不会干涉中投证券的独立运作,“之后中投可以借助中金的优势,扩大机构业务,包括有更多机会跟上市公司去沟通和交流。中金可以借助中投这么大体量的线下网点,做一些开户,产品销售等。”中投证券内部人士持有如此的希望。

附:华泰并购联合证券案例研究

7年前华泰证券并购联合证券,和此次中金收购中投存在较强的可参照性。研究华泰并购案例,可对中金收购中投的中长期业务变动有更深入的理解,及前瞻。

可参照性体现为,并购前华泰证券和联合证券实力不相上下,经纪业务层面联合也一度强于华泰。与如今中金和中投情况相似。另外,华泰收购联合的最初两年,也采取母子公司的关系。也如中金中投收购的初期。但最终,联合证券难逃核心业务被剥离的命运。

“并购几年后好的业务都归了华泰证券,联合里不听话的员工全部被清理了。两年不给联合证券员工正常发奖金。并购对联合的人来说是痛苦的回忆。”一名前联合证券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回顾那场并购时这样总结道。

华泰的并购也不是一步到位完成的。最初,联合证券也曾寄希望过温和的“各居南北,划江各治”。2009年,华泰证券与华泰联合证券合并初期,采取的同样是母子公司的形式。各自业务条线均完整保留,进而划地而治。

具体为经纪业务“划江而治”、投行业务“分市而治”。华泰证券经纪业务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19个省(市、自治区),投行业务主要做上交所相关业务。华泰联合证券的经纪业务则限长江以南12个省(市、自治区),投行业务主要为深交所相关业务。

但2011年,华泰证券就以“实际运作两年时间后发现,上述业务划分对两家券商的业务发展造成了一些局限和难题,双方优势无法充分发挥”,为由结束了此模式。

之后,华泰证券将联合证券位于江南富庶之地的70余家营业部全部收归麾下,将投行业务划归联合证券。但华泰的投行业务在当时并不如联合,“华泰投行业务很差,划过来对联合反而是负赘,”上述前联合证券人士表示。

2011年大刀阔斧的整合,成就了今日的华泰证券。其经纪业务迅速异军突起,在全国99家券商中,华泰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排名从2009年、2010的第七名、第八名,迅速跃居2011年的第二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