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巡视员辛仁周12月2日在财新峰会上称,因为国有企业的就业问题和民营企业的债务问题,明年化解过剩产能的工作难度会更大。
辛仁周此前长期任中国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了解中国化解过剩产能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执行。
辛仁周认为,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同。国有企业最重要的问题是就业安排,民营企业棘手的问题是债务处理。
中国自“十二五”开始,就开始针对“去产能”出台一系列政策。
早在2010年4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被称作“国发7号文”,具体规定了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行业降落后的生产线升级。
2013年9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了被称作化解过剩产能指导性文件的41号文《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重点压缩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玻璃五大行业的过剩产能,并对到2015年年底淘汰严重过剩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做了量化规定。
2015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去产能”是2016年重大任务之一。
今年2月,国务院连发6号文《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和7号文《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自3月开始,中国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和银监会等部门加班加点到8月份,起草了《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重点处理僵尸企业以利于去产能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并于10月发布。
“目前看来,国家出台这些文件以来,去产能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尤其是今年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年初制定的预期目标可以说都能够提前实现,不光是提前实现,而且是超额完成任务,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辛仁周说。
但他也称,明年去产能的工作难度更大。
“难点最重要的一个是就业问题,一个就是债务问题。”辛仁周说,“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政府最重要的职责,在去产能过程中,最迫切、最需要的就是把职工安排好,把就业解决好。”
辛仁周称,就业问题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在去产能前的一两年甚至更早时候,在经营效益出现问题时,职工基本上就都离开企业。
“国有企业不一样了,即便我不在这里上班了,我还是国有企业的,关系还在那儿,以后国有企业处理起来有些待遇什么的,仍然有我的份。”辛仁周说,所以去产能最重要的就是就业问题,而就业问题重中之重就是国有企业的问题。
为解决去产能就业问题,中央财政今年专门拨付一千亿元。除此之外,还有省、市、县财政配套出资。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去产能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债务处理。
“特别是到企业调研,这个企业债务远远不像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那时候(企业)都是四大银行的债务,现在都是五花八门的,国有银行的、商业银行的、融资的、个人集资的,不规范的违规集资都有,处理起来可能是难度比较大。”辛仁周说,去产能可以拆除企业的生产线和生产设备,但涉及到债务和法律问题,只能先给企业断水断电、暂时封存。
“这个矛盾并不等于解决了,只是临时放下来了,下一步终归是要解决的。”辛仁周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