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防晒喷雾不安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防晒喷雾不安全?

产品成分的吸入性风险和消费者使用方式的不规范,成为防晒喷雾安全性问题的导火索。

文|化妆品报 邹青颖

夏日正当季的防晒喷雾,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8月初,长沙一20岁小伙因使用防晒喷雾时误吸,被检查出“白肺”的新闻被各大媒体集中报道。无独有偶,就在事发前夕,某品牌旗下防晒喷雾产品导致消费者出现不良反应被排查的消息在业内流传,引发大量讨论。

短短几日引发数起安全问题,防晒喷雾一时之间被推上风口浪尖。“防晒喷雾真的不安全吗?”,也成为品牌、消费者等多方亟待厘清的问题。

01 防晒喷雾“翻车”,谁之过?

根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上述长沙小伙在对着面部喷洒防晒喷雾时误吸,随即出现胸闷、咳嗽等症状,后被确诊为“因吸入一部分防晒产品进入肺部,导致‘白肺’。”

截自中国新闻网

另一相关事件中的防晒喷雾经权威政府部门抽检后,显示产品均为合格,据报道,该防晒喷雾引发消费者不良反应的原因,系使用者在密闭空间中连续喷洒、大量使用。

总结防晒喷雾接连“翻车”的原因,可将其大致总结为成分入肺和使用不当。而要继续深究两大原因的影响因素,就不得不先从防晒喷雾的配方成分入手。

《气雾剂产品的标示、分类及术语》(BB/T 0005—2010)将防晒喷雾归类为“喷雾型气雾剂产品”,即“使用时在推进剂的压力下内容物按预定形态释放”的产品。

目前,防晒喷雾大多由推进剂和防晒剂组成。多位业内人士介绍,按包装划分,目前市面上的防晒喷雾可分为将防晒剂与推进剂混合灌装的“一元包装”,和将防晒剂与推进剂分开灌装的“二元包装”。后者的技术工艺门槛和成本更高,也更加安全。

其中,推进剂的功能在于将防晒剂通过阀门按预定形态释放出来,其本身并不参与防晒环节。但由于这些推进剂大多为烷烃类,如排名前三位的是丁烷、丙烷、异丁烷,均属于易燃易爆的危险化学品。因此,随着一系列新规的实施,对于含推进剂防晒喷雾产品而言,大大增加了申报的难度。

那么,在远离危险环境的基础上,推进剂到底会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深圳市兰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梅杰告诉化妆品报,“推进剂属于易挥发类有机物,雾化喷出后即挥发,不会造成伤害,而造成潜在伤害的成分可能是防晒剂二氧化钛。”

实际上,二氧化钛在喷雾型化妆品市场中一直处在挥之不去的安全疑云中。国际杂志Cancer research曾刊文表示,虽然二氧化钛具有化学惰性,但其纳米颗粒可能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广州荃智美肤生物科技研究院研发总监张太军也表示,二氧化钛的安全性问题不在于成分本身,“而在于其粒径大小。”

因价格低廉且具有较好的抗紫外线能力,二氧化钛一度是防晒领域的热门成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原料在化妆品中的使用也日益增多,特别是纳米级二氧化钛等防晒剂成分开始在防晒喷雾中广泛应用。

目前,尚未有研究表明大粒径二氧化钛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相关案例证明,其在纳米级颗粒的情况下的确存在吸入性风险。2020年,欧盟委员会发布的一则关于修订二氧化钛混合物的新规显示,要求含有1%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二氧化钛颗粒液体混合物产品的包装上,必须明确标注“使用时可能形成危险的可吸入粉尘”等警示语。

部分业内人士也特别指出,不建议在车内、卫生间等狭小密闭的空间中使用防晒喷雾。梅杰表示:“在开放空间中,喷洒出的气雾容易被流动空气稀释,不易造成吸入性风险,只要做到不刻意吸气即可。”

02 一边陷入风波,一边GMV暴涨,消费者为何选择防晒喷雾?

近年来,防晒市场热度持续走高。欧睿数据显示,2017-2021年,中国防晒化妆品市场复合年增长率为13.1%,增速远超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防晒品类的众多剂型中,防晒霜常年是增长主力。根据《2023中国化妆品行业发展趋势》,2022年防晒喷雾市场大幅上涨,淘宝天猫平台GMV同比增速高达41.13%,远超美妆护肤市场大盘。

诚然,相比于防晒霜,防晒喷雾凭借补涂方便快捷、清爽透薄、快干成膜等诸多优势,成为徒步、爬山、露营、海边活动等户外场景下的标配。

除了在特定场景使用更方便外,防晒喷雾在肤感、用量等方面也更具优势。“防晒效果主要与防晒剂附着在皮肤表面的均匀程度有关。”张太军等业内人士介绍,防晒霜和防晒喷雾均需要用手在皮肤表面辅助涂抹,但相比于前者,防晒喷雾因特有的雾化步骤,到达皮肤表面时更加均匀,“增强肤感的同时,也更加节省用量。”

03 使用安全和产品安全同样重要,品牌应尽好科普义务

如今,防晒喷雾正处于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一方面,消费者的追捧让防晒喷雾赛道内各大品牌的竞逐提速。另一方面,除了前述两起引发争论的安全事件,近年来因使用防晒喷雾不当导致的消费者不良反应事件也屡见不鲜。

化妆品报查询发现,在狭小密闭空间中近距离朝面部喷洒防晒喷雾,可能会造成误吸的安全隐患。而在这一点上,监管、品牌和消费者三方均存在漏洞和不足。

张太军介绍,目前针对防晒喷雾是否可以直接喷洒于面部尚未有明确的法规,但业内一致建议勿在狭小密闭空间中将防晒喷雾直接喷洒在脸上。“不过在开放空间中能否对脸直接喷洒也并没有绝对的说法,”他补充道,“需要行业组织和专家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并形成共识,品牌也有必要对消费者进行指引。”

梅杰同样表示,关于推广防晒喷雾的规范化使用,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行业协会应该积极制定更加详细的团体标准,品牌在推出不同类型的防晒产品时也应更加关注喷雾防晒类产品的吸入风险。”

截自TGDCA019—2023《防晒喷雾》团体标准

化妆品报发现,市面上大部分防晒喷雾产品在包装上印有产品使用方法和相应警示标识,如标注“先喷于手掌”“勿直接喷于面部”“避免吸入/不要吸气”“喷洒时有空间和距离要求”等。

但也有部分品牌存在风险提醒缺位,没有尽到警示和科普义务,甚至存在夸张宣传和错误示范等问题。如部分明星和网红在为防晒喷雾产品进行宣传和带货时,将防晒喷雾近距离大量喷洒在面部,或将导致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缺乏足够的风险认知。

此外,多位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不应对防晒喷雾产品标签上的警示和提醒“熟视无睹”,“消费者应该增强安全意识,以及科学使用防晒喷雾产品的认知。”

“品牌不能以‘傲慢’为荣,消费者亦不能以‘无知’为荣。”张太军强调,强化防晒喷雾产品的使用安全是品牌和消费者的共同责任。诚然,在消费主权时代,产品安全性问题是生产和营销的第一道红线,而以用户为中心永远是品牌的生存法则。若要缓解防晒喷雾在现状下的“阵痛”,还需品牌与消费者相向而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防晒喷雾不安全?

产品成分的吸入性风险和消费者使用方式的不规范,成为防晒喷雾安全性问题的导火索。

文|化妆品报 邹青颖

夏日正当季的防晒喷雾,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8月初,长沙一20岁小伙因使用防晒喷雾时误吸,被检查出“白肺”的新闻被各大媒体集中报道。无独有偶,就在事发前夕,某品牌旗下防晒喷雾产品导致消费者出现不良反应被排查的消息在业内流传,引发大量讨论。

短短几日引发数起安全问题,防晒喷雾一时之间被推上风口浪尖。“防晒喷雾真的不安全吗?”,也成为品牌、消费者等多方亟待厘清的问题。

01 防晒喷雾“翻车”,谁之过?

根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上述长沙小伙在对着面部喷洒防晒喷雾时误吸,随即出现胸闷、咳嗽等症状,后被确诊为“因吸入一部分防晒产品进入肺部,导致‘白肺’。”

截自中国新闻网

另一相关事件中的防晒喷雾经权威政府部门抽检后,显示产品均为合格,据报道,该防晒喷雾引发消费者不良反应的原因,系使用者在密闭空间中连续喷洒、大量使用。

总结防晒喷雾接连“翻车”的原因,可将其大致总结为成分入肺和使用不当。而要继续深究两大原因的影响因素,就不得不先从防晒喷雾的配方成分入手。

《气雾剂产品的标示、分类及术语》(BB/T 0005—2010)将防晒喷雾归类为“喷雾型气雾剂产品”,即“使用时在推进剂的压力下内容物按预定形态释放”的产品。

目前,防晒喷雾大多由推进剂和防晒剂组成。多位业内人士介绍,按包装划分,目前市面上的防晒喷雾可分为将防晒剂与推进剂混合灌装的“一元包装”,和将防晒剂与推进剂分开灌装的“二元包装”。后者的技术工艺门槛和成本更高,也更加安全。

其中,推进剂的功能在于将防晒剂通过阀门按预定形态释放出来,其本身并不参与防晒环节。但由于这些推进剂大多为烷烃类,如排名前三位的是丁烷、丙烷、异丁烷,均属于易燃易爆的危险化学品。因此,随着一系列新规的实施,对于含推进剂防晒喷雾产品而言,大大增加了申报的难度。

那么,在远离危险环境的基础上,推进剂到底会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深圳市兰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梅杰告诉化妆品报,“推进剂属于易挥发类有机物,雾化喷出后即挥发,不会造成伤害,而造成潜在伤害的成分可能是防晒剂二氧化钛。”

实际上,二氧化钛在喷雾型化妆品市场中一直处在挥之不去的安全疑云中。国际杂志Cancer research曾刊文表示,虽然二氧化钛具有化学惰性,但其纳米颗粒可能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广州荃智美肤生物科技研究院研发总监张太军也表示,二氧化钛的安全性问题不在于成分本身,“而在于其粒径大小。”

因价格低廉且具有较好的抗紫外线能力,二氧化钛一度是防晒领域的热门成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原料在化妆品中的使用也日益增多,特别是纳米级二氧化钛等防晒剂成分开始在防晒喷雾中广泛应用。

目前,尚未有研究表明大粒径二氧化钛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相关案例证明,其在纳米级颗粒的情况下的确存在吸入性风险。2020年,欧盟委员会发布的一则关于修订二氧化钛混合物的新规显示,要求含有1%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二氧化钛颗粒液体混合物产品的包装上,必须明确标注“使用时可能形成危险的可吸入粉尘”等警示语。

部分业内人士也特别指出,不建议在车内、卫生间等狭小密闭的空间中使用防晒喷雾。梅杰表示:“在开放空间中,喷洒出的气雾容易被流动空气稀释,不易造成吸入性风险,只要做到不刻意吸气即可。”

02 一边陷入风波,一边GMV暴涨,消费者为何选择防晒喷雾?

近年来,防晒市场热度持续走高。欧睿数据显示,2017-2021年,中国防晒化妆品市场复合年增长率为13.1%,增速远超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防晒品类的众多剂型中,防晒霜常年是增长主力。根据《2023中国化妆品行业发展趋势》,2022年防晒喷雾市场大幅上涨,淘宝天猫平台GMV同比增速高达41.13%,远超美妆护肤市场大盘。

诚然,相比于防晒霜,防晒喷雾凭借补涂方便快捷、清爽透薄、快干成膜等诸多优势,成为徒步、爬山、露营、海边活动等户外场景下的标配。

除了在特定场景使用更方便外,防晒喷雾在肤感、用量等方面也更具优势。“防晒效果主要与防晒剂附着在皮肤表面的均匀程度有关。”张太军等业内人士介绍,防晒霜和防晒喷雾均需要用手在皮肤表面辅助涂抹,但相比于前者,防晒喷雾因特有的雾化步骤,到达皮肤表面时更加均匀,“增强肤感的同时,也更加节省用量。”

03 使用安全和产品安全同样重要,品牌应尽好科普义务

如今,防晒喷雾正处于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一方面,消费者的追捧让防晒喷雾赛道内各大品牌的竞逐提速。另一方面,除了前述两起引发争论的安全事件,近年来因使用防晒喷雾不当导致的消费者不良反应事件也屡见不鲜。

化妆品报查询发现,在狭小密闭空间中近距离朝面部喷洒防晒喷雾,可能会造成误吸的安全隐患。而在这一点上,监管、品牌和消费者三方均存在漏洞和不足。

张太军介绍,目前针对防晒喷雾是否可以直接喷洒于面部尚未有明确的法规,但业内一致建议勿在狭小密闭空间中将防晒喷雾直接喷洒在脸上。“不过在开放空间中能否对脸直接喷洒也并没有绝对的说法,”他补充道,“需要行业组织和专家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并形成共识,品牌也有必要对消费者进行指引。”

梅杰同样表示,关于推广防晒喷雾的规范化使用,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行业协会应该积极制定更加详细的团体标准,品牌在推出不同类型的防晒产品时也应更加关注喷雾防晒类产品的吸入风险。”

截自TGDCA019—2023《防晒喷雾》团体标准

化妆品报发现,市面上大部分防晒喷雾产品在包装上印有产品使用方法和相应警示标识,如标注“先喷于手掌”“勿直接喷于面部”“避免吸入/不要吸气”“喷洒时有空间和距离要求”等。

但也有部分品牌存在风险提醒缺位,没有尽到警示和科普义务,甚至存在夸张宣传和错误示范等问题。如部分明星和网红在为防晒喷雾产品进行宣传和带货时,将防晒喷雾近距离大量喷洒在面部,或将导致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缺乏足够的风险认知。

此外,多位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不应对防晒喷雾产品标签上的警示和提醒“熟视无睹”,“消费者应该增强安全意识,以及科学使用防晒喷雾产品的认知。”

“品牌不能以‘傲慢’为荣,消费者亦不能以‘无知’为荣。”张太军强调,强化防晒喷雾产品的使用安全是品牌和消费者的共同责任。诚然,在消费主权时代,产品安全性问题是生产和营销的第一道红线,而以用户为中心永远是品牌的生存法则。若要缓解防晒喷雾在现状下的“阵痛”,还需品牌与消费者相向而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