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在奥斯维辛之后,不允许再有不作为的人 |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奥斯维辛之后,不允许再有不作为的人 | 一周新书推荐

一周关键词:奥斯维辛、女性、洛丽塔、香港往事、知识史、父权制与资本积累、八破画、喜马拉雅……

界面新闻记者 | 徐鲁青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奥斯维辛:寂静的城市》

[意]普里莫·莱维 著 陈英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07

普利莫·莱维是意大利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二十世纪重要的知识分子,亦是化学家和奥斯维辛174517号囚犯——这些身份与经历建立了他写作的基础。他1919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1943年因参与反法西斯运动被捕,后被遣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他所有的写作都与集中营的生活、回忆与反思相关,它们是创作,更是证词:

现实世界里有拿着武器的人,他们建立了奥斯维辛,而那些诚实而软弱的人正为他们铺平了道路。因此奥斯维辛的悲剧,每个德国人都难辞其咎,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责任。在奥斯维辛之后,不允许再有不作为的人。”

《奥斯维辛:寂静的城市》是意大利普里莫·莱维国际研究中心于2021年推出的纪念文集,包括十个短篇,开头和结尾各有一首诗歌,创作时间跨越三十年,涉及多种文学体裁。正如此书编者所言:“这本书中的声音,会激起我们内心的波澜,因为它想讲的并不仅仅是过去的事,它告诉我们,不断提醒我们,这个世界一直在发生出乎我们预料的事。”

《有人跳舞》

辽京 著
春潮Nov+·中信出版集团 2023-8

2014年,31岁的辽京生下儿子,辞去工作,成为全职主妇。2015年,她开始用写作填满孩子睡觉后的碎片时间,决定把生活中那些琐碎的、容易被忽略的事物写下来。后来,她在豆瓣发表小说,并出版了多部作品。辽京很喜欢门罗一个关于小说的比喻,小说不是一条道路,更像一所房子——“建一所房子,天冷的时候,路过的人可以自由地走进去取暖,休息然后离开。那里炉火总在燃烧。”

《有人跳舞》由十三篇小说构成,同名短篇讲述了一对母子从失望走向和解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有的以动物视角的人心叙事开篇,有的以机器人的重复与反抗收尾,还有死亡造成的愧悔、偶然情事带来的顿悟,在边缘与困境的交叉中,带领读者进入当下都市生活的纵深地带。

《洛丽塔重生:再读二十世纪最骇丽小说的冒险》

[美]珍妮·明顿·奎格利 编 刘海平 秦贵兵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6

1954年,纳博科夫完成了《洛丽塔》,但直到1957年遇到出版人沃尔特·明顿之前,他始终找不到愿意接受这部小说的美国出版商。一经出版,这本冒犯伦理的作品引起轩然大波,同时也冲上了热卖榜单。

《洛丽塔重生》的作者奎格利是《洛丽塔》出版人沃尔特·明顿的女儿。在大学一年级的英语文学课上,她遇到了这本小说,并被其深深吸引。三十年后,奎格利成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再次重读《洛丽塔》,她感到不适和怀疑,那时她已和父亲一样成为了出版人。她问自己:我会不会疑惑为什么她的声音不见了?我有胆量在现在出版《洛丽塔》吗?我的儿子们就快要上大学了,他们会怎么读《洛丽塔》?

《洛丽塔重生》收录的29篇文章都是由《洛丽塔》激发的私人体验,从不同视角探讨了我们今天应当如何阅读《洛丽塔》——1950年代美国“在路上”的公路文化;日本的“洛丽塔”亚文化;不同族裔的人对亨伯特的态度和洛丽塔的态度;律师视角、母亲视角、少女视角、中年男性视角;纳博科夫本人和妻子薇拉对《洛丽塔》的真实顾忌;库布里克在《洛丽塔》电影改编中的体验……奎格利试图回答内心深处的疑问: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部小说从出版至今不断收到的赞誉与非议?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生命如何与这部小说关联?

《素锦的香港往事》

百合 著
中华书局 2023-8

《素锦》的作者百合逛上海文庙时遇到了300封旧信笺,跨度20年,总计四十万字。这是一个在中国香港地区的女人写给在上海的家人的信件,细密地记录了她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等。

写信的女人素锦是上海人,年轻时因家境贫寒,做了舞女。结识章先生后,在没有名分的情况下生下三个孩子。她于1956年只身赴港,三个孩子留在上海,由素锦的妹妹妹夫照顾。素锦省吃俭用,把钱源源不断地寄往上海。

“我知道她的名字,见过她的字迹,却不清楚她的模样;我了解她的人生,洞悉她的脾气,却不知晓她的结局,”《素锦的香港往事》一书里这样写道。这本书以素锦和妹妹素美之间的真实通信为基础,讲述了素锦在港的二十年,既是素锦的个人哀乐,也反映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香港地区底层群体的生活。

《焚书:知识的受难史》

[英] 理查德·奥文登 著 刘佳玥 译 
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3-07

1933年5月10日,柏林的第一要道菩提树下大街燃起了一堆篝火,约4万名学生将数千册图书点燃,其中包括他们从各处书店和图书馆抢来的犹太人和其他“非德国”作家写的书。一排排穿纳粹制服的年轻人站在篝火周围,行着纳粹礼,高呼“希特勒万岁”。当晚,类似的场面出现在了德国其他的90个地方。

对知识的肆意破坏常常是系统性的,古代中国有“焚书坑儒”,英格兰有宗教改革运动对修道院藏书的打击,德国则有纳粹开展的焚烧犹太典籍行动。除了政治灾难,图书馆也会由于疏于管理造成悲剧,威胁还会来自数字信息保存与监管的缺失、巨头科技公司的垄断等。

知识是脆弱的、易损坏的和不稳定的,《焚书:知识的受难史》的作者理查德·奥文登是牛津大学主图书馆的馆长,他在书中介绍了从泥板到云数据存储时代的知识受难史,探讨了国家持续破坏知识存储的不同动机,以及人们为抵制这种破坏而做出的努力。

《父权制与资本积累:国际劳动分工中的女性》

[德]玛丽亚·米斯 著 李昕一 徐明强 译
也人·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3-08

从中世纪“女巫”到当代女工,一部分女性是资本扩张贪欲的受害者。《父权制与资本积累》是德国社会学家玛丽亚·米斯的作品。她首创了“家庭主妇化”概念,用它分析国际劳动分工如何制造不平等的性别分工。她也挑战了“生产/再生产”的经典定义,揭示了国际劳动分工和性别分工的共谋,并指出女性劳动是资本积累的“内部殖民地”和根基,没有它,资本无限增长的迷梦便难以为继。

在书中,米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父权制对女性的多重剥削,包括掠夺女性的身体自主权、将生育视为 自然活动”、将家务劳动看作非生产性的”、把女性排挤到所谓的附属经济部门等。她联系起女性、自然、殖民地三者作为剥削对象的同质性,为读者展现了资本积累的野蛮。而作为资本积累最新手段的国际劳动分工,则加剧了超发达和欠发达国家、男性与女性甚至是女性内部的两极分化,使第三世界贫困女性的劳动变得更加“不可见”。

《抱残守缺:中国八破画》

[美]白铃安 著 应非儿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7

古董市场的杂物堆中,20岁的白铃安(Nancy Berliner)被一幅很像拼贴画的中国卷轴画吸引:画面中破损的书画作品,乍看像是对中国艺术传统的冒犯,甚至反叛。她请教了身边的中国艺术专家,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这种类似拼贴的中国画。决心进一步探究:是谁创作了这些绘画?他们又是怎么将这种奇异的门类发展起来的?

吸引白铃安的作品,名叫八破画,是19世纪中期中国兴起的一种革新艺术形式。八破这种艺术形式自1949年以来几乎湮灭,近来却重新得到当代艺术家与收藏家的瞩目,它们常以格外具象的手法,描绘昙花一现的文化遗存,如虫蛀的书迹、破损的书页、烧焦的画作、残留的法帖以及撕裂的信笺。

如今,白铃安担任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中国艺术部主任,研究“八破画”已有二十多年。在《抱残守缺》一书中,她追溯了八破画的源流,介绍了重要画家及他们的代表性作品,阐释它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我想给人们提供另外一个角度理解中国美术。中国传统的美术史有时候有点窄,很多东西都不包括在内,这些东西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很重要。我觉得八破画有别的中国画没有的东西,比如有的很幽默,有的很有创造性。”

《寂静的石头:喜马拉雅科考随笔》

[美]乔治·夏勒 著 姚雪霏 陈翀 译
商务印书馆 2023-6 

19691975年间,美国野生动物学家乔治·夏勒辗转于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数次深入人迹罕至的喜马拉雅山脉腹地,探寻生活于群山中的雪豹、北山羊、岩羊、盘羊、捻角山羊、塔尔羊等各种野生动物。《寂静的石头》是夏勒的考察行记

他的每一次旅程都会遇到问题:有时是政治上的,因为喜马拉雅处于多个国家边界的敏感区域;有时是后勤保障方面的,顽固的背夫、不愿动弹的驮畜,还有踪迹难寻的小径——山地旅行永恒的难题;还有一些气候问题,比如沙漠地区汹涌的热浪、青藏高原刺骨的寒风。他在序言中痛惜许多物种的消逝,也声明此书最主要的目的是唤起人们对正在逝去的喜马拉雅地区的关注。

“我回头看了看那些孤独的山峰,然后再看了看山下的小屋和田地,人们在那里摸索着度过他们的一生,这两者之间的反差令我感到悲伤和焦虑。我在满足和渴望之间徘徊,被两个世界分裂,一个已经拥有我,但我不过是个转瞬即逝的存在,而另一个世界是人类存在的一部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在奥斯维辛之后,不允许再有不作为的人 | 一周新书推荐

一周关键词:奥斯维辛、女性、洛丽塔、香港往事、知识史、父权制与资本积累、八破画、喜马拉雅……

界面新闻记者 | 徐鲁青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奥斯维辛:寂静的城市》

[意]普里莫·莱维 著 陈英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07

普利莫·莱维是意大利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二十世纪重要的知识分子,亦是化学家和奥斯维辛174517号囚犯——这些身份与经历建立了他写作的基础。他1919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1943年因参与反法西斯运动被捕,后被遣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他所有的写作都与集中营的生活、回忆与反思相关,它们是创作,更是证词:

现实世界里有拿着武器的人,他们建立了奥斯维辛,而那些诚实而软弱的人正为他们铺平了道路。因此奥斯维辛的悲剧,每个德国人都难辞其咎,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责任。在奥斯维辛之后,不允许再有不作为的人。”

《奥斯维辛:寂静的城市》是意大利普里莫·莱维国际研究中心于2021年推出的纪念文集,包括十个短篇,开头和结尾各有一首诗歌,创作时间跨越三十年,涉及多种文学体裁。正如此书编者所言:“这本书中的声音,会激起我们内心的波澜,因为它想讲的并不仅仅是过去的事,它告诉我们,不断提醒我们,这个世界一直在发生出乎我们预料的事。”

《有人跳舞》

辽京 著
春潮Nov+·中信出版集团 2023-8

2014年,31岁的辽京生下儿子,辞去工作,成为全职主妇。2015年,她开始用写作填满孩子睡觉后的碎片时间,决定把生活中那些琐碎的、容易被忽略的事物写下来。后来,她在豆瓣发表小说,并出版了多部作品。辽京很喜欢门罗一个关于小说的比喻,小说不是一条道路,更像一所房子——“建一所房子,天冷的时候,路过的人可以自由地走进去取暖,休息然后离开。那里炉火总在燃烧。”

《有人跳舞》由十三篇小说构成,同名短篇讲述了一对母子从失望走向和解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有的以动物视角的人心叙事开篇,有的以机器人的重复与反抗收尾,还有死亡造成的愧悔、偶然情事带来的顿悟,在边缘与困境的交叉中,带领读者进入当下都市生活的纵深地带。

《洛丽塔重生:再读二十世纪最骇丽小说的冒险》

[美]珍妮·明顿·奎格利 编 刘海平 秦贵兵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6

1954年,纳博科夫完成了《洛丽塔》,但直到1957年遇到出版人沃尔特·明顿之前,他始终找不到愿意接受这部小说的美国出版商。一经出版,这本冒犯伦理的作品引起轩然大波,同时也冲上了热卖榜单。

《洛丽塔重生》的作者奎格利是《洛丽塔》出版人沃尔特·明顿的女儿。在大学一年级的英语文学课上,她遇到了这本小说,并被其深深吸引。三十年后,奎格利成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再次重读《洛丽塔》,她感到不适和怀疑,那时她已和父亲一样成为了出版人。她问自己:我会不会疑惑为什么她的声音不见了?我有胆量在现在出版《洛丽塔》吗?我的儿子们就快要上大学了,他们会怎么读《洛丽塔》?

《洛丽塔重生》收录的29篇文章都是由《洛丽塔》激发的私人体验,从不同视角探讨了我们今天应当如何阅读《洛丽塔》——1950年代美国“在路上”的公路文化;日本的“洛丽塔”亚文化;不同族裔的人对亨伯特的态度和洛丽塔的态度;律师视角、母亲视角、少女视角、中年男性视角;纳博科夫本人和妻子薇拉对《洛丽塔》的真实顾忌;库布里克在《洛丽塔》电影改编中的体验……奎格利试图回答内心深处的疑问: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部小说从出版至今不断收到的赞誉与非议?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生命如何与这部小说关联?

《素锦的香港往事》

百合 著
中华书局 2023-8

《素锦》的作者百合逛上海文庙时遇到了300封旧信笺,跨度20年,总计四十万字。这是一个在中国香港地区的女人写给在上海的家人的信件,细密地记录了她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等。

写信的女人素锦是上海人,年轻时因家境贫寒,做了舞女。结识章先生后,在没有名分的情况下生下三个孩子。她于1956年只身赴港,三个孩子留在上海,由素锦的妹妹妹夫照顾。素锦省吃俭用,把钱源源不断地寄往上海。

“我知道她的名字,见过她的字迹,却不清楚她的模样;我了解她的人生,洞悉她的脾气,却不知晓她的结局,”《素锦的香港往事》一书里这样写道。这本书以素锦和妹妹素美之间的真实通信为基础,讲述了素锦在港的二十年,既是素锦的个人哀乐,也反映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香港地区底层群体的生活。

《焚书:知识的受难史》

[英] 理查德·奥文登 著 刘佳玥 译 
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3-07

1933年5月10日,柏林的第一要道菩提树下大街燃起了一堆篝火,约4万名学生将数千册图书点燃,其中包括他们从各处书店和图书馆抢来的犹太人和其他“非德国”作家写的书。一排排穿纳粹制服的年轻人站在篝火周围,行着纳粹礼,高呼“希特勒万岁”。当晚,类似的场面出现在了德国其他的90个地方。

对知识的肆意破坏常常是系统性的,古代中国有“焚书坑儒”,英格兰有宗教改革运动对修道院藏书的打击,德国则有纳粹开展的焚烧犹太典籍行动。除了政治灾难,图书馆也会由于疏于管理造成悲剧,威胁还会来自数字信息保存与监管的缺失、巨头科技公司的垄断等。

知识是脆弱的、易损坏的和不稳定的,《焚书:知识的受难史》的作者理查德·奥文登是牛津大学主图书馆的馆长,他在书中介绍了从泥板到云数据存储时代的知识受难史,探讨了国家持续破坏知识存储的不同动机,以及人们为抵制这种破坏而做出的努力。

《父权制与资本积累:国际劳动分工中的女性》

[德]玛丽亚·米斯 著 李昕一 徐明强 译
也人·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3-08

从中世纪“女巫”到当代女工,一部分女性是资本扩张贪欲的受害者。《父权制与资本积累》是德国社会学家玛丽亚·米斯的作品。她首创了“家庭主妇化”概念,用它分析国际劳动分工如何制造不平等的性别分工。她也挑战了“生产/再生产”的经典定义,揭示了国际劳动分工和性别分工的共谋,并指出女性劳动是资本积累的“内部殖民地”和根基,没有它,资本无限增长的迷梦便难以为继。

在书中,米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父权制对女性的多重剥削,包括掠夺女性的身体自主权、将生育视为 自然活动”、将家务劳动看作非生产性的”、把女性排挤到所谓的附属经济部门等。她联系起女性、自然、殖民地三者作为剥削对象的同质性,为读者展现了资本积累的野蛮。而作为资本积累最新手段的国际劳动分工,则加剧了超发达和欠发达国家、男性与女性甚至是女性内部的两极分化,使第三世界贫困女性的劳动变得更加“不可见”。

《抱残守缺:中国八破画》

[美]白铃安 著 应非儿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7

古董市场的杂物堆中,20岁的白铃安(Nancy Berliner)被一幅很像拼贴画的中国卷轴画吸引:画面中破损的书画作品,乍看像是对中国艺术传统的冒犯,甚至反叛。她请教了身边的中国艺术专家,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这种类似拼贴的中国画。决心进一步探究:是谁创作了这些绘画?他们又是怎么将这种奇异的门类发展起来的?

吸引白铃安的作品,名叫八破画,是19世纪中期中国兴起的一种革新艺术形式。八破这种艺术形式自1949年以来几乎湮灭,近来却重新得到当代艺术家与收藏家的瞩目,它们常以格外具象的手法,描绘昙花一现的文化遗存,如虫蛀的书迹、破损的书页、烧焦的画作、残留的法帖以及撕裂的信笺。

如今,白铃安担任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中国艺术部主任,研究“八破画”已有二十多年。在《抱残守缺》一书中,她追溯了八破画的源流,介绍了重要画家及他们的代表性作品,阐释它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我想给人们提供另外一个角度理解中国美术。中国传统的美术史有时候有点窄,很多东西都不包括在内,这些东西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很重要。我觉得八破画有别的中国画没有的东西,比如有的很幽默,有的很有创造性。”

《寂静的石头:喜马拉雅科考随笔》

[美]乔治·夏勒 著 姚雪霏 陈翀 译
商务印书馆 2023-6 

19691975年间,美国野生动物学家乔治·夏勒辗转于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数次深入人迹罕至的喜马拉雅山脉腹地,探寻生活于群山中的雪豹、北山羊、岩羊、盘羊、捻角山羊、塔尔羊等各种野生动物。《寂静的石头》是夏勒的考察行记

他的每一次旅程都会遇到问题:有时是政治上的,因为喜马拉雅处于多个国家边界的敏感区域;有时是后勤保障方面的,顽固的背夫、不愿动弹的驮畜,还有踪迹难寻的小径——山地旅行永恒的难题;还有一些气候问题,比如沙漠地区汹涌的热浪、青藏高原刺骨的寒风。他在序言中痛惜许多物种的消逝,也声明此书最主要的目的是唤起人们对正在逝去的喜马拉雅地区的关注。

“我回头看了看那些孤独的山峰,然后再看了看山下的小屋和田地,人们在那里摸索着度过他们的一生,这两者之间的反差令我感到悲伤和焦虑。我在满足和渴望之间徘徊,被两个世界分裂,一个已经拥有我,但我不过是个转瞬即逝的存在,而另一个世界是人类存在的一部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