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酒网
2023年,除了收入,白酒行业同样颇具热度的话题,便是库存。
来自21家白酒上市企业2023年半年报显示,共有15家公司实现营收、净利双增。其中,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股份、山西汾酒、泸州老窖、古井贡酒等6家企业半年营收均已超百亿。
另一个“百亿”同样引发关注——6家企业中,有5家存货金额超过100亿元,21家白酒上市企业有19家的存货金额都超过了去年同期数据(珍酒李渡未公布2022半年报数据,此处不统计在内)。
高存货金额,一方面或引致资金周转缓慢,资金利用率低等不良后果;但如果结合白酒行业的长周转期来看,存货金额偏高另一方面也与部分企业高端化战略或周期性放货调控等相关。
来自存货的阶段性数据,也让下半年的旺季销售更加受到关注。湘财证券分析认为,上半年白酒库存整体逐步减少,预计下半年在中秋和国庆等旺季的推动下,白酒去库存的势头将进一步加快,终端价格有望进一步回升。
超1415亿存货金额从何而来?
上半年白酒上市公司存货金额数据显示,21家企业期末存货金额合计1415.95亿元,较去年同期1233.64亿元(珍酒李渡未公布2022半年报数据,此处按2022年期末值计)增长约14.78%。
其中,位居前五的贵州茅台、洋河股份、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均已超百亿元;而同比减少的企业仅顺鑫农业一家。
从存货金额占总资产的比例来看,所有企业比重均超过10%,最高超过40%,共有14家企业处于20%-40%之间。
尽管贵州茅台以408.68亿元的存货金额高居第一,但是其存货金额占总资产的比例却为16.92%;比例最低的是五粮液,仅为10.69%;另外,还有泸州老窖、古井贡酒等企业的存货金额低于20%。
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龙头企业在终端动销方面保持了活力,市场份额将不断向兼具品牌力、产品力、渠道力的企业集中。
存货金额高≠库存高
在20家白酒上市公司中,有11家存货金额占总资产比例超过了30%,这是否意味着更大的去库存压力?
从存货金额的组成来看,答案并非一概而论。
存货一般包括了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基酒)、产成品、发出产品、周转材料几个大项。
以在产品为例,必要的基酒贮存是企业稳定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品质的关键,名酒企业近年来也纷纷扩充产储能力,因此存货金额的增长,并不直接对应进入流通渠道的成品金额增长。
数据显示,部分企业存货金额增加的同时,其占比最高、增加最快的是原材料、在产品或是半成品,库存商品占比并不高。这不仅说明公司滞销风险较小,更体现出企业对产品动销的信心,并有意扩大生产规模。
从数量上看,在披露上半年期末成品酒库存的8家白酒上市公司中,有5家出现下滑。
从金额上看,以今世缘为例,其存货金额占比最大的是半成品以及在产品,而库存商品金额较2022年年底,下降了近2.7亿元。39.78亿元的存货金额,有近27.89亿为半成品。这表明公司的存货规模处于正常范围,销售情况良好,公司正在加紧生产。
半年报的数据与其扩产的动作相契合。去年年初,今世缘发布公告称,拟投资90.76亿元实施南厂区智能化酿酒陈贮中心项目,上述资金分五年投入,项目完成后预计将新增原酒年产能3.8万吨。
当然,与之相反,如果原材料的金额在减少,库存商品的金额却大幅增加,这说明企业存在库存积压风险。
高端化催生高存货金额?
据云酒大数据中心此前统计,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股份、山西汾酒、泸州老窖、古井贡酒等6家企业的高端产品占比,目前都达到了70%以上。高端以及次高端产品线仍是白酒上市企业的营收主力,也是未来的增长方向。
白酒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高存货金额现象,背后的高端化战略同样值得研究。
以泸州老窖为例,其在年报中表示,国窖 1573 要牢牢站稳中国“三大高端白酒”阵营,持续巩固和扩大泸州老窖在产能保障和品牌文化上的优势。无独有偶,舍得酒业也在其半年报自中透露出,公司聚焦中高端白酒市场,聚焦川冀鲁豫及东北等传统优势市场,逐步推进品牌的全国化、高端化布局。
仍需关注的是,部分酒企中低档产品营收增速超过了中高档产品,共有10家酒企中档及以下产品营收增幅超过10%。
以贵州茅台为例,今年上半年茅台酒实现营收592.78亿元,同比增长18.6%;系列酒营收100.74亿元,同比增长32.6%。
据中国酒业协会市场专业委员会今年5月发布的《2023 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高端品牌在销量和增速方面乏力,增速不及2022年同期。尤其是在2023年初到5月,经销商反馈在春节前后和五一期间,白酒消费量变化也全都未达预期。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表示:“从市场结构上看,消费下行、高端消费增长趋缓,这也推动龙头企业对于腰部价格带产品竞争参与度加大。”
当前,酒企存货量普遍上涨,酒行业品牌、产能与产品集约程度进一步提升,白酒行业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消化库存是2023年的首要任务,而中低端酒或将成为下半年酒企去库存的主力军。
宋书玉认为,在面对诸多压力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破局和应对挑战的关键,在于企业的战略调整是否到位。对于行业而言,去库存任务艰巨,需要保持定力、坚守品质,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