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联电联营”能从根本上化解“煤电顶牛”难题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联电联营”能从根本上化解“煤电顶牛”难题吗?

深层的问题难解决,煤企转型路漫漫。

文|华夏能源网  刘洋

编辑|王东

2022年底,国家大力推进的煤炭与煤电、煤电与新能源“两个联营”,至今已过去一年多时间,仍无法挽救煤炭行业盈利艰难的“末日黄昏”般处境。

2021年,煤电巨亏超千亿元;2022年,煤电续亏660亿元;2023年上半年,以往坐地收钱、财大气粗的“煤老大”,继续向苦日子的边缘失速滑落。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注意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为4127.6亿元,同比大降23.3%。与之相对比的数据是,1至6月,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利润总额为2555.1亿元,同比增长了46.5%。

煤炭行业还有救吗?联营模式能从根本上化解“煤电顶牛”难题吗?

煤企业绩大滑坡

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弱复苏”、煤炭供给宽松、各环节库存高企等影响,市场煤价格下行较为明显。

全国煤炭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国煤下水动力煤价格指数(综合指数)从1月6日的791元/吨下降到6月9日的721元/吨(此后小幅上升至8月4日的737元/吨);大宗商品数据服务商上海钢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价格2月高点在1220元/吨,到6月跌破800元/吨(近期维持在850元/吨左右)。

随着煤价中枢不断下移,煤炭行业亏损程度正在扩大。

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4890家,陷入亏损的企业上升至2084家,亏损比例达到43%——较去年同期增加781家(亏损比例29%),较2022年底增加962家(亏损比例24%)。

今年上半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半年利润总额同比减少了23.3%。与此同时,行业吨煤利润下探至179元/吨,较去年同期减少65元/吨,较2022年底减少48元/吨(当然整体均值仍高于2021年以前)。

从上市公司数据看,上半年中国神华等9家煤炭上市公司均实现了盈利,但其中8家公司净利润出现下滑,同比降幅在16%—75%之间。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注意到,中国神华的净利润降幅相对较小,预计下降16.5%-21.4%,其在业绩预告中表示:受煤炭平均销售价格下降、自产煤单位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煤炭业务利润同比有所下降。

另一家煤企河南大有能源净利润降幅较大,预计下降65.9%—73.26%。该公司在业绩预告中陈述了利润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商品煤销量和售价同比下降”,2023年上半年煤炭市场供给增长,需求却不及预期,煤价下跌。

而需要警惕的是,这一波煤炭弱势行情似乎还远未见底,煤企利润下滑还在继续。

对此,在今年6月底召开的2023煤炭经济运行分析座谈会中,与会煤炭单位也是大吐苦水,称今年以来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偏弱,中下游环节煤炭库存屡创历史新高,用户“买涨不买跌”情绪浓重,煤炭中长期合同违约现象增多,部分中长期合同兑现率下降等,导致煤炭企业销售难度加大。

下行的煤价,让煤企2023年业绩承压(点击阅读:《煤电龙头集体扭亏了,但值得警醒的是,煤电正在丧失盈利能力!》)。然而,问题的根源不仅仅是煤价,更深层的问题是中国煤电行业由来已久的“煤电顶牛”问题。

煤电联营的神华探索

煤炭和电力,在价格与成本上的上下游联动,在现实中呈现为“市场煤、计划电”的“顶牛”矛盾。

这个矛盾实际上始于2002年的煤炭市场化探索。彼时实行价格双轨制后,政府对用于发电的动力煤试行市场定价(两年后逐步取消电煤政府指导价),煤炭价格步入市场化阶段;然而,电力价格一直由政府核定。

2000年以来,由于煤价的两度暴涨暴跌,不是“电企巨亏,煤企巨盈”,就是“电企巨盈、煤企巨亏”。

2008-2011年,煤价暴涨,煤炭行业进入“黄金十年”,电力企业却出现行业性巨亏。

2012年-2015年,这四年刚好相反,环渤海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价从最高时860元/吨,跌到2014年7月23日“破5”,2015年9月23日“破4”,年末跌至371元,煤炭企业全线沦陷,亏算严重。

进入十三五,又开始演绎新周期。2016年上半年煤价大幅反弹,11月2日冲高至607元,12月31日收于593元,较年初涨59.8%。2017年1-8月仍在580元左右高位震荡。

受此影响,2016年度,煤电企业全年业绩“腰斩”。2017年上半年,行业再现困难时期,五大发电集团煤电利润下降146.7%,亏损123亿元。

煤、电两个产业,如跷跷板一般的大起大落,严重影响能源的安全、稳定供应和行业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化解煤电顶牛,决策层提出了“煤电联营”思路。2016 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发展煤电联营的指导意见》,鼓励煤炭和电力生产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资本融合、兼并重组、相互参股、战略合作、长期稳定协议、资产联营和一体化项目等方式,将煤炭、电力上下游产业有机融合发展。

煤电联营优势明显,首先体现在内部降本方面。以中国神华为例,据公司年报,2011年至今,中国神华发电分部80%以上煤炭源于内部采购,且采购价格均低于外部销售价格,最大限度降低电厂用煤成本。

煤电联营一定程度熨平了煤、电行业周期波动,在2015年煤炭行业亏损面超八成的背景下,中国神华却实现了归母净利润161.44亿元,位列当年动力煤板块公司榜首。2021-2022年,在火电企业大幅亏损,神华公司的发电分部凭借稳定煤源依旧实现毛利率7.7%和14.3%。

正是看到了神华的成功,决策层做出大动作——2017年8月,神华集团与中国国电集团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集团,以期在更大范围内实践煤电联营。2019年,国家发改委又选取了15个具有代表示范作用的煤电一体化项目,在全国推广。

但遗憾的是,除了国家能源集团,行政主导的“拉郎配”式的煤电联营项目都没有取得成功。也就是说,神华模式难以复制。

神华煤电重组的逻辑是,在整个集团合并业绩中形成对冲机制,体现抗风险能力。但仅仅联营是不够的,如果想要真正形成煤电产业链,充分体现煤电整合的效果,还差了许多工作。煤电联营,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煤电矛盾。

“两个联营”的新升级

煤炭和煤电,进入双碳时代后,面临的转型压力更大。但基于中国的资源禀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火电仍将是最重要的电力来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统筹保供、保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煤电企业平稳转型,逐步优化产业布局,决策层对联营思路做出了升级。

2022年12月30日,国资委于在京部分央企座谈会上提出,要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化煤炭与煤电、煤电与可再生能源“两个联营”。2023年1月,国家发改委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提出持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进煤炭与煤电、煤电与新能源“两个联营”。

这一轮“两个联营”的样板是中煤集团。

在国资委的亲自推动下,2022年12月30日,中煤集团与国家电投集团开展煤电项目专业化整合。中煤集团斥资12.65亿元从国家电投手中买下1000万千瓦煤电装机,这是近年国内煤电领域涉及资产数额较大的煤电联营项目。

就在这笔交易落定前几天,国家电投董事长钱智民曾公开表示,国家电投旗下煤电企业大量亏损,2022年煤电亏损率达到60%;近年来煤炭价格处于高位,国家电投有16%的电厂负债率超过了100%,资不抵债。

中煤集团为煤炭央企,煤炭年产量2.5亿吨,位居全国第四,前三位分别为国家能源集团、山东能源集团和晋能控股集团。中煤集团为消纳自产煤,一直在发展和参股建设下游电厂项目,“现有控股和参股电厂50余座,总装机超过2850万千瓦。”

国家电投电力总装机高达2.37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超过1.60亿千瓦。其中,光伏装机6780.68万千瓦,风电装机4841.31万千瓦,在央企中清洁能源规模领跑,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企业、新能源发电企业和清洁能源发电企业。

从业务情况来看,中煤集团与国家电投的联营优势明显,想象空间巨大。将煤电厂转给中煤,国家电投可以全心全意发展新能源;拿到煤电资产,中煤集团可以补齐产业链,加大煤电一体化。

不过,联营的问题也是存在的。中煤集团从国家电投接手的煤电厂,此前都是亏损严重的,到了中煤集团手中,也难言效率大幅提升,仅是实现了用手中的煤炭去补贴亏损的煤电厂,只是账目不一样,实际意义并不大。

未来,随着煤电向灵活调节性电源转型,发电量不断降低,将直接使煤电效益受损。在国内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下,预计“十四五”期间,煤电的电量空间将进一步收缩。煤电联营模式下的煤炭企业,压力丝毫不会减小。

在“联营”新能源的层面,煤炭企业的逻辑是通过跨界做煤电,再用手中的煤电去支撑新能源,这相当于二度跨界,其中难度可想而知。如果说煤炭企业跨界经营煤电厂,需要不一样的能力,那煤炭企业再跨界到新能源,需要具备的能力就更多了一个数量级。

这也就决定了绝大部分企业对于煤电-新能源联营还持观望态度,目前没有新能源占比高的央企与煤电央企进行联营的典型案例出现,国家政策性引导并没有提起煤电、新能源联营的积极性。

两个联营之路走起来不顺畅,煤炭企业的转型之路依然漫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国神华

2.6k
  • 红利股午后持续走强,中国神华涨超5%
  • 红利资产再度发力,中国神华涨超3%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联电联营”能从根本上化解“煤电顶牛”难题吗?

深层的问题难解决,煤企转型路漫漫。

文|华夏能源网  刘洋

编辑|王东

2022年底,国家大力推进的煤炭与煤电、煤电与新能源“两个联营”,至今已过去一年多时间,仍无法挽救煤炭行业盈利艰难的“末日黄昏”般处境。

2021年,煤电巨亏超千亿元;2022年,煤电续亏660亿元;2023年上半年,以往坐地收钱、财大气粗的“煤老大”,继续向苦日子的边缘失速滑落。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注意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为4127.6亿元,同比大降23.3%。与之相对比的数据是,1至6月,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利润总额为2555.1亿元,同比增长了46.5%。

煤炭行业还有救吗?联营模式能从根本上化解“煤电顶牛”难题吗?

煤企业绩大滑坡

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弱复苏”、煤炭供给宽松、各环节库存高企等影响,市场煤价格下行较为明显。

全国煤炭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国煤下水动力煤价格指数(综合指数)从1月6日的791元/吨下降到6月9日的721元/吨(此后小幅上升至8月4日的737元/吨);大宗商品数据服务商上海钢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价格2月高点在1220元/吨,到6月跌破800元/吨(近期维持在850元/吨左右)。

随着煤价中枢不断下移,煤炭行业亏损程度正在扩大。

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4890家,陷入亏损的企业上升至2084家,亏损比例达到43%——较去年同期增加781家(亏损比例29%),较2022年底增加962家(亏损比例24%)。

今年上半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半年利润总额同比减少了23.3%。与此同时,行业吨煤利润下探至179元/吨,较去年同期减少65元/吨,较2022年底减少48元/吨(当然整体均值仍高于2021年以前)。

从上市公司数据看,上半年中国神华等9家煤炭上市公司均实现了盈利,但其中8家公司净利润出现下滑,同比降幅在16%—75%之间。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注意到,中国神华的净利润降幅相对较小,预计下降16.5%-21.4%,其在业绩预告中表示:受煤炭平均销售价格下降、自产煤单位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煤炭业务利润同比有所下降。

另一家煤企河南大有能源净利润降幅较大,预计下降65.9%—73.26%。该公司在业绩预告中陈述了利润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商品煤销量和售价同比下降”,2023年上半年煤炭市场供给增长,需求却不及预期,煤价下跌。

而需要警惕的是,这一波煤炭弱势行情似乎还远未见底,煤企利润下滑还在继续。

对此,在今年6月底召开的2023煤炭经济运行分析座谈会中,与会煤炭单位也是大吐苦水,称今年以来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偏弱,中下游环节煤炭库存屡创历史新高,用户“买涨不买跌”情绪浓重,煤炭中长期合同违约现象增多,部分中长期合同兑现率下降等,导致煤炭企业销售难度加大。

下行的煤价,让煤企2023年业绩承压(点击阅读:《煤电龙头集体扭亏了,但值得警醒的是,煤电正在丧失盈利能力!》)。然而,问题的根源不仅仅是煤价,更深层的问题是中国煤电行业由来已久的“煤电顶牛”问题。

煤电联营的神华探索

煤炭和电力,在价格与成本上的上下游联动,在现实中呈现为“市场煤、计划电”的“顶牛”矛盾。

这个矛盾实际上始于2002年的煤炭市场化探索。彼时实行价格双轨制后,政府对用于发电的动力煤试行市场定价(两年后逐步取消电煤政府指导价),煤炭价格步入市场化阶段;然而,电力价格一直由政府核定。

2000年以来,由于煤价的两度暴涨暴跌,不是“电企巨亏,煤企巨盈”,就是“电企巨盈、煤企巨亏”。

2008-2011年,煤价暴涨,煤炭行业进入“黄金十年”,电力企业却出现行业性巨亏。

2012年-2015年,这四年刚好相反,环渤海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价从最高时860元/吨,跌到2014年7月23日“破5”,2015年9月23日“破4”,年末跌至371元,煤炭企业全线沦陷,亏算严重。

进入十三五,又开始演绎新周期。2016年上半年煤价大幅反弹,11月2日冲高至607元,12月31日收于593元,较年初涨59.8%。2017年1-8月仍在580元左右高位震荡。

受此影响,2016年度,煤电企业全年业绩“腰斩”。2017年上半年,行业再现困难时期,五大发电集团煤电利润下降146.7%,亏损123亿元。

煤、电两个产业,如跷跷板一般的大起大落,严重影响能源的安全、稳定供应和行业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化解煤电顶牛,决策层提出了“煤电联营”思路。2016 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发展煤电联营的指导意见》,鼓励煤炭和电力生产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资本融合、兼并重组、相互参股、战略合作、长期稳定协议、资产联营和一体化项目等方式,将煤炭、电力上下游产业有机融合发展。

煤电联营优势明显,首先体现在内部降本方面。以中国神华为例,据公司年报,2011年至今,中国神华发电分部80%以上煤炭源于内部采购,且采购价格均低于外部销售价格,最大限度降低电厂用煤成本。

煤电联营一定程度熨平了煤、电行业周期波动,在2015年煤炭行业亏损面超八成的背景下,中国神华却实现了归母净利润161.44亿元,位列当年动力煤板块公司榜首。2021-2022年,在火电企业大幅亏损,神华公司的发电分部凭借稳定煤源依旧实现毛利率7.7%和14.3%。

正是看到了神华的成功,决策层做出大动作——2017年8月,神华集团与中国国电集团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集团,以期在更大范围内实践煤电联营。2019年,国家发改委又选取了15个具有代表示范作用的煤电一体化项目,在全国推广。

但遗憾的是,除了国家能源集团,行政主导的“拉郎配”式的煤电联营项目都没有取得成功。也就是说,神华模式难以复制。

神华煤电重组的逻辑是,在整个集团合并业绩中形成对冲机制,体现抗风险能力。但仅仅联营是不够的,如果想要真正形成煤电产业链,充分体现煤电整合的效果,还差了许多工作。煤电联营,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煤电矛盾。

“两个联营”的新升级

煤炭和煤电,进入双碳时代后,面临的转型压力更大。但基于中国的资源禀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火电仍将是最重要的电力来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统筹保供、保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煤电企业平稳转型,逐步优化产业布局,决策层对联营思路做出了升级。

2022年12月30日,国资委于在京部分央企座谈会上提出,要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化煤炭与煤电、煤电与可再生能源“两个联营”。2023年1月,国家发改委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提出持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进煤炭与煤电、煤电与新能源“两个联营”。

这一轮“两个联营”的样板是中煤集团。

在国资委的亲自推动下,2022年12月30日,中煤集团与国家电投集团开展煤电项目专业化整合。中煤集团斥资12.65亿元从国家电投手中买下1000万千瓦煤电装机,这是近年国内煤电领域涉及资产数额较大的煤电联营项目。

就在这笔交易落定前几天,国家电投董事长钱智民曾公开表示,国家电投旗下煤电企业大量亏损,2022年煤电亏损率达到60%;近年来煤炭价格处于高位,国家电投有16%的电厂负债率超过了100%,资不抵债。

中煤集团为煤炭央企,煤炭年产量2.5亿吨,位居全国第四,前三位分别为国家能源集团、山东能源集团和晋能控股集团。中煤集团为消纳自产煤,一直在发展和参股建设下游电厂项目,“现有控股和参股电厂50余座,总装机超过2850万千瓦。”

国家电投电力总装机高达2.37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超过1.60亿千瓦。其中,光伏装机6780.68万千瓦,风电装机4841.31万千瓦,在央企中清洁能源规模领跑,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企业、新能源发电企业和清洁能源发电企业。

从业务情况来看,中煤集团与国家电投的联营优势明显,想象空间巨大。将煤电厂转给中煤,国家电投可以全心全意发展新能源;拿到煤电资产,中煤集团可以补齐产业链,加大煤电一体化。

不过,联营的问题也是存在的。中煤集团从国家电投接手的煤电厂,此前都是亏损严重的,到了中煤集团手中,也难言效率大幅提升,仅是实现了用手中的煤炭去补贴亏损的煤电厂,只是账目不一样,实际意义并不大。

未来,随着煤电向灵活调节性电源转型,发电量不断降低,将直接使煤电效益受损。在国内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下,预计“十四五”期间,煤电的电量空间将进一步收缩。煤电联营模式下的煤炭企业,压力丝毫不会减小。

在“联营”新能源的层面,煤炭企业的逻辑是通过跨界做煤电,再用手中的煤电去支撑新能源,这相当于二度跨界,其中难度可想而知。如果说煤炭企业跨界经营煤电厂,需要不一样的能力,那煤炭企业再跨界到新能源,需要具备的能力就更多了一个数量级。

这也就决定了绝大部分企业对于煤电-新能源联营还持观望态度,目前没有新能源占比高的央企与煤电央企进行联营的典型案例出现,国家政策性引导并没有提起煤电、新能源联营的积极性。

两个联营之路走起来不顺畅,煤炭企业的转型之路依然漫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