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产业园区观察 | 中德生态园:以生态之“绿”为经济发展点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产业园区观察 | 中德生态园:以生态之“绿”为经济发展点睛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德生态园始终秉承的这种绿色生态的理念,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展示出潜在的澎湃能量。

文 | 单烁

在中德生态园河洛埠景观公园的一角,翠绿的草地上,一棵高大杏树在山风的吹拂下簌簌摇曳。

这是一棵拥有几十年树龄的老树了。它并非源自园区后期栽植,而是一位生来便扎根在这片土壤上的“原住民”。

然而,在这座理念前卫、规划先进、产业精尖的园区里,这样老派的“原住民”还有许多。它们曾扎根在园区居民自有的院落和田地上,有些只是野蛮生长在山坡上,但都被中德生态园以或移栽或干脆原地保留的形式,让它们以最本真的面貌,与全新建设的园区融为一体。

这是中德生态园所特有的一种生态理念。它以打造“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双边利益共同体”为目标,不仅自始至终将绿色生态贯彻在园区开发建设的全生命周期中,并已探索形成一种将绿色生态与经济效益互为反哺、并驾齐驱的产城共生新模式。

保留与延续:更高阶的开发思维

中德生态园中有一处特别的公园式开放区域,名为汉德DZONE(以下简称“D-ZONE”)。

值得注意的是,与很多传统的公园地貌不同,D-ZONE的地形并没有在开发初期进行找平。今天行走在D-ZONE里,像是行走在低矮的山峦之间,移步换景,错落有致。

据中德生态园管委生态规划建设部副部长贾锋介绍,目前我们看到的这种错落起伏的地貌,其实是这片土地的地势原貌:

“在最初对‘D-ZONE’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团队特意保留了这片区域的原始地貌,以此来保留地缘所特有的原生态味道。”

但原始地貌的极大程度保留,并未与地面建筑与功能的设置发生冲突。据了解,这片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区域内,目前已建成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其中,单体设计吸纳了德国16个州的建筑设计元素。

从产业功能的中德智能技术研究院到教育功能的礼贤馆,再到艺术交流功能的艺术钢琴馆,各个功能建筑不仅定位于创意设计优秀企业的聚集,同时还兼容了对外交流合作、音乐以及艺术创作、营地教育等。

“天然的才是最好的”。在中德生态园很多区域的设计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理念的贯彻,能延续就不重建,能保留就不改造。

这一点还鲜明地体现在园区对区域内原生水库的处理态度:即没有将水库的整体风貌进行推翻重建,多年来自由生长在这里的茂密芦苇丛至今仍旧在水岸边随风摇曳;水面上纷飞的水鸟,以及水中大量的鱼类,在夜以继日地对生态的严格保护和恢复下,甚至比从前还要更多、更丰富。

就像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在中德生态园成立之前就已经扎根生长在这里的老树,它们不仅是中德生态园这片土地上数十年乃至百年发展历程的见证,更已经成为与园区血脉相连、呼吸与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尽最大可能保留了原始地貌、原生物种、原始元素的中德生态园,不仅没有因受制于这些因素而减配或降低规划标准,反倒将这些最珍贵的天然宝藏加以发掘利用,使之成为整个园区最具内涵和美学底蕴的一抹靓丽色彩。

让绿色生态贯穿表里,将低碳环保落到实处

但在低碳节能的维度,中德生态园有一大更为典型的成果——被动房。

这里是国内率先引进德国被动房技术的园区,同时拥有亚洲最大体量的被动房。在这里,目前有40万平方米被动房在建,朝着打造百万平方米量级的被动房新城迈进,建成后可实现年减碳量约8万吨。同时,它引进德国可持续建筑协会(DGNB)评价标准体系,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实施有效控制。

园区中的许多建筑和组团,在世界级的绿色建筑评选领域中都有折桂记录:

其中,已经建成使用的被动房技术中心获得了德国被动房研究所(PHI)认证;

德国企业中心获德国可持续建筑协会(DGNB)最高铂金级认证,是亚洲第一个德国可持续建筑协会(DGNB)铂金奖认证的综合体;

中德生态园C2组团获中国首个可持续建筑协会(DGNB)区域金奖认证,中德生态园未来城D1+D2组项目获德国可持续建筑协会(DGNB)区域预认证铂金奖。

在中德生态园,被动房的引进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或一种技术——它带来的是一整个产业链的聚集。

贾锋介绍,这里以中德生态园被动房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德建科”)为龙头,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建立起了以中德建科为核心的产业联盟,培育新动能,合作推动技术引领发展:

“我们积极推动被动式产业链的建设,重点打造装配式被动房、新风系统、遮阳、门窗等优势产业聚集,形成了中德生态园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基地,提升山东省乃至全国的被动房产业技术水平。”

也就是说,在中德生态园,生态的保护、低碳环保工作的推进,与产业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升不再是各自为营的、割裂的两个环节;它们已经成为互为反哺、环环相扣的一个完整闭环和产业生态链条,“绿水青山”真正在化作能够驱动经济跃升、共创共赢的“金山银山”。

是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但中德生态园所构建的这种基于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健康而动能澎湃的关系,并不仅仅局限于“被动房”这一唯一维度。

毕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是全行业的共识,也成为全行业都在面临的课题。

但实际上,从企业的维度想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绝非易事。因为在很多时候,生态保护所需要的前期大笔的成本投入、后期高企的维护成本,与我们传统概念里的“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是相悖的。

其实,中德生态园因为对绿色生态理念的坚持,也曾让他们在招商引资方面经历过不少挫折与阻碍。

毕竟,大部分企业一切决策的出发点,都是生存、都要以经济效益为先。而中德生态园对入驻企业的环保要求是极高的。彼时也有许多企业,因为高昂的成本投入、严苛的考核标准,对中德生态园的入驻望而却步。

中德生态园管委经济发展部副部长潘伟也向我们讲述了园区推行绿色生态理念初期阶段,在招商方面遇到的困难:

“在当时,很多绿色生态理念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达成共识,从企业本身效益来讲,这是增加生产成本的。在落户园区的初期,企业本就需要在拿地、开发、招工等很多事项上进行投入,而在这个节点上,要求企业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增加更多绿色生产、减碳排放、节水节电等比传统生产模式更加复杂的环节,对于很多企业是难以接受的。”

但时间,为中德生态园以及那些最终选择入驻的企业,论证了他们决策的正确性。

基于对生态保护极其严苛的标准,如今行走在中德生态园中,满目葱翠、环境宜人、空气清新。严格执行的污水、废气处理和排放标准,让园区内的湖泊、湿地、溪流等水域水草丰美、水鸟纷飞、鱼翔浅底。

更重要的是,如今这些企业已经开始享受优质环境保护所带来的长线的发展红利。一方面,高标准的低排放、低能耗运作系统的搭建,正在让园区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节能减排所带来的成本上的利好;同时,优美的园区环境,让中德生态园成为了企业接待宾客的最优质的“会客厅”。曾有企业主笑着对园区工作人员说:“在中德生态园招待客人,我们的企业形象都显得高大上了。”

谈到这里,潘伟的语气中也难掩自豪:“这也是中德生态园能忍下绿色发展中的‘痛’的原因。因为忍受‘痛’的同时,严格的自我要求也在使园区变得更好。”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德生态园始终秉承的这种绿色生态的理念,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展示出潜在的澎湃能量。未来,“双碳”战略对企业、园区节能减排的要求将会更加严格,与此同时,中德生态园已经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使之互为反哺、相互成就的全新绿色生态道路。

而那些至今仍矗立在园区内的、枝繁叶茂的“原住民”们,也将踩在脚下湿润而熟悉的那一方泥土里,带着如陈年故友般的温柔目光,为中德生态园的绿色之旅,一路护航。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产业园区观察 | 中德生态园:以生态之“绿”为经济发展点睛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德生态园始终秉承的这种绿色生态的理念,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展示出潜在的澎湃能量。

文 | 单烁

在中德生态园河洛埠景观公园的一角,翠绿的草地上,一棵高大杏树在山风的吹拂下簌簌摇曳。

这是一棵拥有几十年树龄的老树了。它并非源自园区后期栽植,而是一位生来便扎根在这片土壤上的“原住民”。

然而,在这座理念前卫、规划先进、产业精尖的园区里,这样老派的“原住民”还有许多。它们曾扎根在园区居民自有的院落和田地上,有些只是野蛮生长在山坡上,但都被中德生态园以或移栽或干脆原地保留的形式,让它们以最本真的面貌,与全新建设的园区融为一体。

这是中德生态园所特有的一种生态理念。它以打造“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双边利益共同体”为目标,不仅自始至终将绿色生态贯彻在园区开发建设的全生命周期中,并已探索形成一种将绿色生态与经济效益互为反哺、并驾齐驱的产城共生新模式。

保留与延续:更高阶的开发思维

中德生态园中有一处特别的公园式开放区域,名为汉德DZONE(以下简称“D-ZONE”)。

值得注意的是,与很多传统的公园地貌不同,D-ZONE的地形并没有在开发初期进行找平。今天行走在D-ZONE里,像是行走在低矮的山峦之间,移步换景,错落有致。

据中德生态园管委生态规划建设部副部长贾锋介绍,目前我们看到的这种错落起伏的地貌,其实是这片土地的地势原貌:

“在最初对‘D-ZONE’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团队特意保留了这片区域的原始地貌,以此来保留地缘所特有的原生态味道。”

但原始地貌的极大程度保留,并未与地面建筑与功能的设置发生冲突。据了解,这片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区域内,目前已建成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其中,单体设计吸纳了德国16个州的建筑设计元素。

从产业功能的中德智能技术研究院到教育功能的礼贤馆,再到艺术交流功能的艺术钢琴馆,各个功能建筑不仅定位于创意设计优秀企业的聚集,同时还兼容了对外交流合作、音乐以及艺术创作、营地教育等。

“天然的才是最好的”。在中德生态园很多区域的设计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理念的贯彻,能延续就不重建,能保留就不改造。

这一点还鲜明地体现在园区对区域内原生水库的处理态度:即没有将水库的整体风貌进行推翻重建,多年来自由生长在这里的茂密芦苇丛至今仍旧在水岸边随风摇曳;水面上纷飞的水鸟,以及水中大量的鱼类,在夜以继日地对生态的严格保护和恢复下,甚至比从前还要更多、更丰富。

就像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在中德生态园成立之前就已经扎根生长在这里的老树,它们不仅是中德生态园这片土地上数十年乃至百年发展历程的见证,更已经成为与园区血脉相连、呼吸与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尽最大可能保留了原始地貌、原生物种、原始元素的中德生态园,不仅没有因受制于这些因素而减配或降低规划标准,反倒将这些最珍贵的天然宝藏加以发掘利用,使之成为整个园区最具内涵和美学底蕴的一抹靓丽色彩。

让绿色生态贯穿表里,将低碳环保落到实处

但在低碳节能的维度,中德生态园有一大更为典型的成果——被动房。

这里是国内率先引进德国被动房技术的园区,同时拥有亚洲最大体量的被动房。在这里,目前有40万平方米被动房在建,朝着打造百万平方米量级的被动房新城迈进,建成后可实现年减碳量约8万吨。同时,它引进德国可持续建筑协会(DGNB)评价标准体系,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实施有效控制。

园区中的许多建筑和组团,在世界级的绿色建筑评选领域中都有折桂记录:

其中,已经建成使用的被动房技术中心获得了德国被动房研究所(PHI)认证;

德国企业中心获德国可持续建筑协会(DGNB)最高铂金级认证,是亚洲第一个德国可持续建筑协会(DGNB)铂金奖认证的综合体;

中德生态园C2组团获中国首个可持续建筑协会(DGNB)区域金奖认证,中德生态园未来城D1+D2组项目获德国可持续建筑协会(DGNB)区域预认证铂金奖。

在中德生态园,被动房的引进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或一种技术——它带来的是一整个产业链的聚集。

贾锋介绍,这里以中德生态园被动房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德建科”)为龙头,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建立起了以中德建科为核心的产业联盟,培育新动能,合作推动技术引领发展:

“我们积极推动被动式产业链的建设,重点打造装配式被动房、新风系统、遮阳、门窗等优势产业聚集,形成了中德生态园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基地,提升山东省乃至全国的被动房产业技术水平。”

也就是说,在中德生态园,生态的保护、低碳环保工作的推进,与产业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升不再是各自为营的、割裂的两个环节;它们已经成为互为反哺、环环相扣的一个完整闭环和产业生态链条,“绿水青山”真正在化作能够驱动经济跃升、共创共赢的“金山银山”。

是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但中德生态园所构建的这种基于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健康而动能澎湃的关系,并不仅仅局限于“被动房”这一唯一维度。

毕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是全行业的共识,也成为全行业都在面临的课题。

但实际上,从企业的维度想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绝非易事。因为在很多时候,生态保护所需要的前期大笔的成本投入、后期高企的维护成本,与我们传统概念里的“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是相悖的。

其实,中德生态园因为对绿色生态理念的坚持,也曾让他们在招商引资方面经历过不少挫折与阻碍。

毕竟,大部分企业一切决策的出发点,都是生存、都要以经济效益为先。而中德生态园对入驻企业的环保要求是极高的。彼时也有许多企业,因为高昂的成本投入、严苛的考核标准,对中德生态园的入驻望而却步。

中德生态园管委经济发展部副部长潘伟也向我们讲述了园区推行绿色生态理念初期阶段,在招商方面遇到的困难:

“在当时,很多绿色生态理念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达成共识,从企业本身效益来讲,这是增加生产成本的。在落户园区的初期,企业本就需要在拿地、开发、招工等很多事项上进行投入,而在这个节点上,要求企业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增加更多绿色生产、减碳排放、节水节电等比传统生产模式更加复杂的环节,对于很多企业是难以接受的。”

但时间,为中德生态园以及那些最终选择入驻的企业,论证了他们决策的正确性。

基于对生态保护极其严苛的标准,如今行走在中德生态园中,满目葱翠、环境宜人、空气清新。严格执行的污水、废气处理和排放标准,让园区内的湖泊、湿地、溪流等水域水草丰美、水鸟纷飞、鱼翔浅底。

更重要的是,如今这些企业已经开始享受优质环境保护所带来的长线的发展红利。一方面,高标准的低排放、低能耗运作系统的搭建,正在让园区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节能减排所带来的成本上的利好;同时,优美的园区环境,让中德生态园成为了企业接待宾客的最优质的“会客厅”。曾有企业主笑着对园区工作人员说:“在中德生态园招待客人,我们的企业形象都显得高大上了。”

谈到这里,潘伟的语气中也难掩自豪:“这也是中德生态园能忍下绿色发展中的‘痛’的原因。因为忍受‘痛’的同时,严格的自我要求也在使园区变得更好。”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德生态园始终秉承的这种绿色生态的理念,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展示出潜在的澎湃能量。未来,“双碳”战略对企业、园区节能减排的要求将会更加严格,与此同时,中德生态园已经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使之互为反哺、相互成就的全新绿色生态道路。

而那些至今仍矗立在园区内的、枝繁叶茂的“原住民”们,也将踩在脚下湿润而熟悉的那一方泥土里,带着如陈年故友般的温柔目光,为中德生态园的绿色之旅,一路护航。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