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新书推荐】新的一周,八本书陪你度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书推荐】新的一周,八本书陪你度过

本周阅读关键词:僵尸,杀人案,入殓师

这一周我们继续阅读!

多位国外文化研究学者对电影中的僵尸形象进行了深入探讨,《电影中的僵尸文化》将告诉你,为什么观众会抱着惊魂赴死的心理前往电影院拜访那些恐怖的僵尸们。挪威传奇作家尤·奈斯博则带来他“哈利·霍勒警探系列”的最新作品《猎豹》,在一起连环杀人案的背后,又有怎样惊天动地的阴谋?非虚构作品《白事会》在豆瓣阅读上一举成名,他的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记录下47个殡葬的场景,在这些死亡中我们将看到怎么样的人生百态?此外还有历史、艺术、文学对话等各类读物等着我们,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

作者: [美] 肖恩·麦金托什 / [美] 马克·莱弗里特 编 

译者: 王潇

版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年12月

内容简介:

在《电影中的僵尸文化》一书中,作者肖恩·麦金托什和马克·莱弗里特联合多位学者撰文,审视僵尸的起源、发展,探讨他们如何象征了恐惧,以及在公众精神方面僵尸意味着什么。

推荐理由:

1、本书探讨了大众文化中僵尸形象的来源和进化,它不像其他电影怪物如吸血鬼、狼人、弗兰肯斯坦等怪物起源于西方本土哥特传统之中,而是来自海地民俗文化。而僵尸电影中此形象的进化和象征的转变,揭示了女性地位、殖民主义等深刻的文化问题。

2、本书还将僵尸形象在当今游戏中的复兴作为探讨对象,试图指出这一回归的形式、语境和意义。

3、这本书有一部分篇幅还用来谈论摇滚乐中性、毒品与僵尸等不死族的隐秘联系。在精神摇滚乐(psychobilly)盗用的恐怖电影视觉形象中,僵尸形象最为普遍。僵尸也大量地出现在乐队名称、歌名、视觉艺术与舞台服装中。

猎豹

作者: [挪] 尤·奈斯博 

译者: 林立仁

版本: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年11月

内容简介:

挪威发生的连环杀人案和病重父亲的牵绊,让本在休养的警探哈利·霍勒告别香港的颓废生活,重回奥斯陆。几名女性死者被自己的血液溺毙:体内的麻醉剂,牙齿上的钶钽金属,口中24个穿刺伤口……种种证据显示凶手是同一人。哈利·霍勒开始与搭档追查凶手,然而他不知道,这些命案背后,原来是一场暗中策划已久的猎捕游戏……

推荐理由:

1、尤·奈斯博被称为“北欧犯罪小说天王”,是挪威史上最畅销的作家,迄今为止的18部作品本本都是挪威排行榜的冠军畅销书。他拿过所有北欧的犯罪小说大奖,包括玻璃钥匙、挪威史上最佳犯罪小说、书店业者大奖等。同时获英国的“国际匕首奖”提名和美国的“爱伦坡奖”提名。

2、《猎豹》是尤·奈斯博所创作的“哈利·霍勒警探系列”的最新篇。作为前一部《雪人》的续集,本书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叙事逻辑:伴随案件侦破,警探心中的黑暗面反被勾起,而搭档的死撕扯着他心理上的创口——他的经验越老辣,生活变得越简单,性情却越来越复杂,难以把控。一起案件多有结束的关头,他的伤痛却似乎没有止境。

3、奈斯博的犯罪小说与今日在中国流行的日本推理派小说不是一个路数。推理型犯罪小说更像智力游戏,多数走脑而不走心。而奈斯博的小说在处理人物情感上更加细腻。无论题材还是故事的悬念、角色的性格,奈斯博属于硬派犯罪小说风格。

《白事会》

作者: 自然 

版本: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年10月

内容简介:

一位“中国入殓师”的47个亲历故事。

推荐理由:

1、作者的职业是天津人口中的“大了”,更体面的说法是入殓师。在作者眼中,“死让任何人安静,我把他们整理整齐,就好像把一盆花草摆弄得更好看。” 

2、故事语言口语化,带有天津地域特色,不做作,不刻意煽情。在一种特有的诙谐语气中讲述出由死亡折射出的人间百态。

3、被人称为一本让人或哭或笑的相声体小说,同时也是一本死亡的百科全书,有关男人、女人、小孩、狗,有关自杀、意外、得病和早夭。也许只有面对死亡,我们才去扣问生存的核心问题。

《十首歌里的摇滚史》

作者: [美]格雷尔·马库斯 

译者: 金晓宇 

版本: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年11月

内容简介:

作者马库斯选取1956-2008年之间的十首摇滚歌曲,撰写出一部杰出的音乐文化史和文化批评著作。

推荐理由:

1、格雷尔·马库斯(Greil Marcus)是美国当代乐评人、文化研究者、作家。他于1997年出版的《老美国志异》,颇有先见地以民谣歌手鲍勃·迪伦为主要人物,讲述其1967年地下室录音时期的思想转变经历。马库斯向来善于勾连纵横,以机锋处处的精准之刃,消除音乐、文学与社会文化的疆界,描摹出一个时代的精神动乱。

2、马库斯在此书中打破了摇滚史的编年体例,这使他自由爵士式的散文写作得以凸显出来。一系列看似没有关联的事物,如同最初的萨克斯、钢琴和小号,逐渐编织出一首完整的社会文化乐曲。

3、马库斯深究歌曲背后的故事:一首歌曲的诞生,歌曲的不同版本甚至不同艺术形态的演变,从而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社会文化风向的变迁、音乐产业的变革。这一批评传统自学界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就已开始。

《四分之三的沉默:当代文学对话录》

作者: 傅小平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2016年8月

内容简介:

作者傅小平与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一批作家,如哈金,莫言,苏童、毕飞宇、高尔泰、杨炼、欧阳江河等进行了深入谈话。他们以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诗人、思想家的身份解读他们自己的作品,又从其作品切入这个时代与社会,谈理想,谈人生,谈艺术,谈文学创作。

推荐理由:

1、这本名为“四分之三的沉默”的对话录,几乎也可叫二分之一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莫言当时则刚获诺奖。杨炼、欧阳江河都是当今中国诗坛的重要人物,高尔泰是美学家。循此书指点,读者兴许能进入当代文学的核心地带。

2、此书神貌,读者从目录中可窥知一二。“哈金:我哪有吴承恩那种才华”,“贾平凹:信不信,我没读过《百年孤独》”,“叶廷芳:很多所谓的知识分子太聪明,太世故了!”。

3、通过阅读此书,读者或许会对当代作家产生更多信任感。但这种信任感并非通过两边对话者的一团和气刻意营造出来。相反,这本对话录充满了火药味。傅小平借多年的媒体从业经验和阅读经历,与莫言等人展开针锋相对的交谈,其中不乏对作家的尖锐批评。

《天皇与日本国命》

作者: [美] 戴维·贝尔加米尼 

译者: 王纪卿 

版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6年10月

内容简介:

《天皇与日本国命》是一部长篇政治历史著作,论述了日本裕仁天皇是怎样领导一帮军国主义分子制定全球战略,策划和发动针对西方国家的战争和侵华战争的。

推荐理由:

1、战后的日本一度否定裕仁天皇在战争中的主导地位,并把他描述成受军国主义狂徒绑架的被动者。本书运用大量一手资料,恰恰否定了这一点。通过对日本天皇历史和裕仁成长经历的回顾,本书试图证明裕仁实是一个强有力的独裁角色。

2、《天皇与日本国命》曾于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陆部分涉日机关单位中,作为研日资料进行“内部发行”,本书是时隔40于年后首度公开发行,重新呈现了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南京大屠杀的暴行、美军对日本投掷原子弹、日本无条件投降和在东京对日本战犯的审判等重要史实,并剖析了日本狭隘的民族主义,日本国粹神道教,皇民教育,地缘地理以及文化特征。

3、战后,美国出于日方要求等多种原因,有意掩盖了天皇的罪行,而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将改变读者对二战中日本的认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韦布勋爵指出:“本书证明,法庭的各项判决确实是根据罪证做出的,而且本书提出的罪证比控方提出的罪证更令人信服。”

《哈佛极简中国史》

作者: [美] 阿尔伯特·克雷格 

译者: 李阳 

版本: 中信出版社 2016年11月

内容简介:

东亚史巨擘阿尔伯特·克雷格的经典之作,也是欧美广受欢迎的中国史入门读物。在短短280页的篇幅中数尽中国各大王朝的兴衰荣辱,这是本书的惊人之处。相比其他世界古文明,中国的文明能够延续至今,不被湮没,是其独有的命运,原因何在?克雷格将在本书中回答这一中国历史的终极之问。

推荐理由:

1、《哈佛极简中国史》勇于打破传统中国史学叙事方式,将中国历史放在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中予以考察。在全球史视角、大历史背景下的历史叙事新格局将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异见?本书还对同时段的中外历史做了一系列有趣对比分析,极富启发性。

2、在本书中,克雷格融汇西方汉学最新研究成果,考察中国不断重建统一帝国的独特命运和深层动力,重新思考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对外关系、丝绸之路等的地位和意义等,对中国读者而言都富启发性。

3、本书图文并茂,精心挑选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书画、壁画等艺术作品,立体展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文明成就,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MoMA的绘画和雕塑》

作者: [美] 安·特姆金(Ann Temkin) 编著 

译者: 乔凌霄

版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官方推出的藏品艺术画册,由绘画和雕塑部首席策展人安·特姆金与同事们同心协力,甄选出跨越126年时间的200多件绘画和雕塑作品,为读者呈现一场精彩、细腻的“现当代艺术纸上展览”。

推荐理由:

1、此书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85周年馆庆之际推出的精品画册,用全彩大图展现全球200余件现当代绘画和雕塑杰作。高质量大图呈现出丰富清晰的细节与真实的色彩,对页的编排为读者提供了自主探寻、对比作品的机会。

2、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现代艺术收藏之一,常与大都会博物馆相提并论,以现代艺术领域的收藏而著称。它被公认为世界现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前沿阵地,从印象派开始一直到当代,整个现当代艺术发展史,在MOMA都有比较重要的经典作品陈列,如梵高、毕加索、波洛克、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家作品。

3、此书不仅收录了大师们划时代的经典作品,还包括一些大师的“冷门”佳作。通过策展人书写详尽的引言,读者还将了解作品被纳入馆藏的种种故事。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书推荐】新的一周,八本书陪你度过

本周阅读关键词:僵尸,杀人案,入殓师

这一周我们继续阅读!

多位国外文化研究学者对电影中的僵尸形象进行了深入探讨,《电影中的僵尸文化》将告诉你,为什么观众会抱着惊魂赴死的心理前往电影院拜访那些恐怖的僵尸们。挪威传奇作家尤·奈斯博则带来他“哈利·霍勒警探系列”的最新作品《猎豹》,在一起连环杀人案的背后,又有怎样惊天动地的阴谋?非虚构作品《白事会》在豆瓣阅读上一举成名,他的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记录下47个殡葬的场景,在这些死亡中我们将看到怎么样的人生百态?此外还有历史、艺术、文学对话等各类读物等着我们,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

作者: [美] 肖恩·麦金托什 / [美] 马克·莱弗里特 编 

译者: 王潇

版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年12月

内容简介:

在《电影中的僵尸文化》一书中,作者肖恩·麦金托什和马克·莱弗里特联合多位学者撰文,审视僵尸的起源、发展,探讨他们如何象征了恐惧,以及在公众精神方面僵尸意味着什么。

推荐理由:

1、本书探讨了大众文化中僵尸形象的来源和进化,它不像其他电影怪物如吸血鬼、狼人、弗兰肯斯坦等怪物起源于西方本土哥特传统之中,而是来自海地民俗文化。而僵尸电影中此形象的进化和象征的转变,揭示了女性地位、殖民主义等深刻的文化问题。

2、本书还将僵尸形象在当今游戏中的复兴作为探讨对象,试图指出这一回归的形式、语境和意义。

3、这本书有一部分篇幅还用来谈论摇滚乐中性、毒品与僵尸等不死族的隐秘联系。在精神摇滚乐(psychobilly)盗用的恐怖电影视觉形象中,僵尸形象最为普遍。僵尸也大量地出现在乐队名称、歌名、视觉艺术与舞台服装中。

猎豹

作者: [挪] 尤·奈斯博 

译者: 林立仁

版本: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年11月

内容简介:

挪威发生的连环杀人案和病重父亲的牵绊,让本在休养的警探哈利·霍勒告别香港的颓废生活,重回奥斯陆。几名女性死者被自己的血液溺毙:体内的麻醉剂,牙齿上的钶钽金属,口中24个穿刺伤口……种种证据显示凶手是同一人。哈利·霍勒开始与搭档追查凶手,然而他不知道,这些命案背后,原来是一场暗中策划已久的猎捕游戏……

推荐理由:

1、尤·奈斯博被称为“北欧犯罪小说天王”,是挪威史上最畅销的作家,迄今为止的18部作品本本都是挪威排行榜的冠军畅销书。他拿过所有北欧的犯罪小说大奖,包括玻璃钥匙、挪威史上最佳犯罪小说、书店业者大奖等。同时获英国的“国际匕首奖”提名和美国的“爱伦坡奖”提名。

2、《猎豹》是尤·奈斯博所创作的“哈利·霍勒警探系列”的最新篇。作为前一部《雪人》的续集,本书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叙事逻辑:伴随案件侦破,警探心中的黑暗面反被勾起,而搭档的死撕扯着他心理上的创口——他的经验越老辣,生活变得越简单,性情却越来越复杂,难以把控。一起案件多有结束的关头,他的伤痛却似乎没有止境。

3、奈斯博的犯罪小说与今日在中国流行的日本推理派小说不是一个路数。推理型犯罪小说更像智力游戏,多数走脑而不走心。而奈斯博的小说在处理人物情感上更加细腻。无论题材还是故事的悬念、角色的性格,奈斯博属于硬派犯罪小说风格。

《白事会》

作者: 自然 

版本: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年10月

内容简介:

一位“中国入殓师”的47个亲历故事。

推荐理由:

1、作者的职业是天津人口中的“大了”,更体面的说法是入殓师。在作者眼中,“死让任何人安静,我把他们整理整齐,就好像把一盆花草摆弄得更好看。” 

2、故事语言口语化,带有天津地域特色,不做作,不刻意煽情。在一种特有的诙谐语气中讲述出由死亡折射出的人间百态。

3、被人称为一本让人或哭或笑的相声体小说,同时也是一本死亡的百科全书,有关男人、女人、小孩、狗,有关自杀、意外、得病和早夭。也许只有面对死亡,我们才去扣问生存的核心问题。

《十首歌里的摇滚史》

作者: [美]格雷尔·马库斯 

译者: 金晓宇 

版本: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年11月

内容简介:

作者马库斯选取1956-2008年之间的十首摇滚歌曲,撰写出一部杰出的音乐文化史和文化批评著作。

推荐理由:

1、格雷尔·马库斯(Greil Marcus)是美国当代乐评人、文化研究者、作家。他于1997年出版的《老美国志异》,颇有先见地以民谣歌手鲍勃·迪伦为主要人物,讲述其1967年地下室录音时期的思想转变经历。马库斯向来善于勾连纵横,以机锋处处的精准之刃,消除音乐、文学与社会文化的疆界,描摹出一个时代的精神动乱。

2、马库斯在此书中打破了摇滚史的编年体例,这使他自由爵士式的散文写作得以凸显出来。一系列看似没有关联的事物,如同最初的萨克斯、钢琴和小号,逐渐编织出一首完整的社会文化乐曲。

3、马库斯深究歌曲背后的故事:一首歌曲的诞生,歌曲的不同版本甚至不同艺术形态的演变,从而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社会文化风向的变迁、音乐产业的变革。这一批评传统自学界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就已开始。

《四分之三的沉默:当代文学对话录》

作者: 傅小平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2016年8月

内容简介:

作者傅小平与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一批作家,如哈金,莫言,苏童、毕飞宇、高尔泰、杨炼、欧阳江河等进行了深入谈话。他们以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诗人、思想家的身份解读他们自己的作品,又从其作品切入这个时代与社会,谈理想,谈人生,谈艺术,谈文学创作。

推荐理由:

1、这本名为“四分之三的沉默”的对话录,几乎也可叫二分之一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莫言当时则刚获诺奖。杨炼、欧阳江河都是当今中国诗坛的重要人物,高尔泰是美学家。循此书指点,读者兴许能进入当代文学的核心地带。

2、此书神貌,读者从目录中可窥知一二。“哈金:我哪有吴承恩那种才华”,“贾平凹:信不信,我没读过《百年孤独》”,“叶廷芳:很多所谓的知识分子太聪明,太世故了!”。

3、通过阅读此书,读者或许会对当代作家产生更多信任感。但这种信任感并非通过两边对话者的一团和气刻意营造出来。相反,这本对话录充满了火药味。傅小平借多年的媒体从业经验和阅读经历,与莫言等人展开针锋相对的交谈,其中不乏对作家的尖锐批评。

《天皇与日本国命》

作者: [美] 戴维·贝尔加米尼 

译者: 王纪卿 

版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6年10月

内容简介:

《天皇与日本国命》是一部长篇政治历史著作,论述了日本裕仁天皇是怎样领导一帮军国主义分子制定全球战略,策划和发动针对西方国家的战争和侵华战争的。

推荐理由:

1、战后的日本一度否定裕仁天皇在战争中的主导地位,并把他描述成受军国主义狂徒绑架的被动者。本书运用大量一手资料,恰恰否定了这一点。通过对日本天皇历史和裕仁成长经历的回顾,本书试图证明裕仁实是一个强有力的独裁角色。

2、《天皇与日本国命》曾于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陆部分涉日机关单位中,作为研日资料进行“内部发行”,本书是时隔40于年后首度公开发行,重新呈现了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南京大屠杀的暴行、美军对日本投掷原子弹、日本无条件投降和在东京对日本战犯的审判等重要史实,并剖析了日本狭隘的民族主义,日本国粹神道教,皇民教育,地缘地理以及文化特征。

3、战后,美国出于日方要求等多种原因,有意掩盖了天皇的罪行,而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将改变读者对二战中日本的认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韦布勋爵指出:“本书证明,法庭的各项判决确实是根据罪证做出的,而且本书提出的罪证比控方提出的罪证更令人信服。”

《哈佛极简中国史》

作者: [美] 阿尔伯特·克雷格 

译者: 李阳 

版本: 中信出版社 2016年11月

内容简介:

东亚史巨擘阿尔伯特·克雷格的经典之作,也是欧美广受欢迎的中国史入门读物。在短短280页的篇幅中数尽中国各大王朝的兴衰荣辱,这是本书的惊人之处。相比其他世界古文明,中国的文明能够延续至今,不被湮没,是其独有的命运,原因何在?克雷格将在本书中回答这一中国历史的终极之问。

推荐理由:

1、《哈佛极简中国史》勇于打破传统中国史学叙事方式,将中国历史放在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中予以考察。在全球史视角、大历史背景下的历史叙事新格局将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异见?本书还对同时段的中外历史做了一系列有趣对比分析,极富启发性。

2、在本书中,克雷格融汇西方汉学最新研究成果,考察中国不断重建统一帝国的独特命运和深层动力,重新思考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对外关系、丝绸之路等的地位和意义等,对中国读者而言都富启发性。

3、本书图文并茂,精心挑选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书画、壁画等艺术作品,立体展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文明成就,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MoMA的绘画和雕塑》

作者: [美] 安·特姆金(Ann Temkin) 编著 

译者: 乔凌霄

版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官方推出的藏品艺术画册,由绘画和雕塑部首席策展人安·特姆金与同事们同心协力,甄选出跨越126年时间的200多件绘画和雕塑作品,为读者呈现一场精彩、细腻的“现当代艺术纸上展览”。

推荐理由:

1、此书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85周年馆庆之际推出的精品画册,用全彩大图展现全球200余件现当代绘画和雕塑杰作。高质量大图呈现出丰富清晰的细节与真实的色彩,对页的编排为读者提供了自主探寻、对比作品的机会。

2、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现代艺术收藏之一,常与大都会博物馆相提并论,以现代艺术领域的收藏而著称。它被公认为世界现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前沿阵地,从印象派开始一直到当代,整个现当代艺术发展史,在MOMA都有比较重要的经典作品陈列,如梵高、毕加索、波洛克、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家作品。

3、此书不仅收录了大师们划时代的经典作品,还包括一些大师的“冷门”佳作。通过策展人书写详尽的引言,读者还将了解作品被纳入馆藏的种种故事。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