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2023年9月9日,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联合编撰的《未来产业创新的前沿领域》报告在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
报告选取类脑芯片、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学、绿色制氢和区块链未来产业创新的五大前沿领域,探讨了这些前沿技术的发展态势、区域研发优势、技术研发方向和面临的挑战。
类脑芯片是一种模仿人脑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人工智能处理器。
根据报告,中国的类脑芯片研究起步较晚,但在2016年与美国同步进入快速增长期,目前,全球研发大国在类脑芯片领域竞争激烈。目前中国在类脑芯片领域的论文及专利数量均居全球首位。
“中国大学和院所的类脑芯片研发成果较多,需要促进用户-企业-高校产学研用合作,畅通类脑芯片研发应用链条。”报告进一步指出。
类脑芯片处于AI产业的最上游,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未来产业技术。未来,类脑芯片能达到人脑智能水平并取代人类的工作吗?
对此,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刘琦岩表示,一方面,深度学习加速器类的芯片在精准数值计算上拥有出色能力。但计算单元与存储单元分离的架构,限制了这类芯片的计算速度和能耗效率。因此它在诸多方面都不太可能取代人脑。
另一方面,神经形态芯片目前处在粗浅模仿人脑的初级发展阶段,与人脑在知识的表达、储存、处理和应用等方面差距较大。
“类脑芯片的研发工作现在只是刚刚起步,更不用说取代人脑。但是,一些重复、高度规范化的工作将会被机器取代,将人类解放出来开展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刘琦岩说。
在量子信息领域,根据《未来产业创新的前沿领域》,中国量子通信应用规模和产业发展处于全球领先,但在量子计算、量子测量等细分赛道与美国相比有一定差距。
2011年10月,上海率先出台文件提出积极培育量子科技产业,同时推动量子技术在金融、大数据计算、医疗健康、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报告认为,上海拥有众多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具备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储备。同时,上海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市场环境,能够有效地将量子信息技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推动量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但上海科研项目仍集中在学术研究领域,量子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机制尚不成熟。
为此,报告建议,上海应设立量子创新创业孵化器,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等全方位支持,推动创业者和创新团队在量子信息领域创业和发展。同时,上海量子信息企业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共同进行科研项目、技术转移等方面的合作。
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安全等特点,已经在金融、物流运输、医疗保健等多个行业得到应用。
报告指出,中国在该领域具备绝对优势,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均居全球领先水平,企业参与度较高。全球论文发表专利申请前20机构中,中国机构占一半以上,全部为企业。
界面新闻翻阅报告发现,在上述领域之外,中国目前在绿色制氢、合成生物学领域均不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仍需要加大研发支持力度,提升企业参与度。
以合成生物学为例,中国目前在全球竞争中位于第二梯队。不过这项技术仍处在早期阶段,需要中长期、明确的政策支持。
此前,基因编辑相关事件曾引发巨大争议与讨论。刘琦岩特别指出,合成生物学发展存在诸多伦理争议和生物安全隐患。各国政府要更加关注合成生物学带来的生物安全隐患,共同建立一套针对合成生物学的生物安保风险的强效、可执行的监管办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