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视频】不懂事的玩笑?对遭受校园凌霸的孩子来说都是噩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视频】不懂事的玩笑?对遭受校园凌霸的孩子来说都是噩梦

人格遭受侮辱、孤立无援,周围的人都在开心的笑着,而你是这个笑料的痛苦,恐怕会成为他们一生的噩梦。

这周末本来有两部比较优秀的引进片《血战钢锯岭》和《萨利机长》要谈(预计周一之前),但是没想到一大早就被朋友圈刷屏的一条图文震惊到了。

这条题目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消息,阅读量已达10W+,点赞破万,人民日报转载后阅读量甚至超过了200万。

这篇文章是一个母亲的亲身经历,她年仅10岁、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在北京著名的优秀小学 中关村二小 遭受了 校园霸凌 。

两名男生将这个可怜的小男孩堵在厕所隔间,要看看他屁股里是什么样,并向他投掷沾着屎尿排泄物的垃圾桶。

事情发生之后,这位母亲向学校寻求帮助,希望学校能够惩处施暴者,没想到却遭到了拒绝,学校老师不仅没有对施暴同学做出惩罚甚至连一点对受害人的同情都没有,只是不负责任的将此次事件定义为“孩子之间的玩笑”。

甚至还指责受害男孩在事情发生之后没有第一时间“告诉老师”。

此举更加“鼓励”了两个施暴者,小男孩在学校里再次遭受到语言侮辱,并因此产生了“应激反应”,开始抵触上学。

紧接着这位母亲又一次来到学校,希望学校能够重视此次事件,但依旧没有得到积极回应,老师还强迫受害男孩与施暴者一起玩耍,然后再拍摄照片以此来证明,受害男孩没有受到精神伤害。

无奈之下男孩的父亲试图通过向教育局举报的形式解决问题。恼羞成怒的学校反咬一口将矛头直指受害人父母,对受害人母亲大加指责,指责她在闹大事情,扩大不良影响。

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通过网络爆料解决问题。

事件发酵之后,中关村二小终于发布了回应,但可惜的是,校方依旧坚持自己“无罪”,并表示要对受害者母亲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中关村第二小学声明

承蒙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学校的关注和支持,我校一直认真落实教育部、北京市以及海淀区教委文件精神,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秉承二小的办学理念,关心、爱护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坚守教育责任,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近期,一起发生在我校三名中年级学生、家长之间的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从事发到现在,学校一直在积极努力协调,客观、公正地处理几方家长间的相关诉求和矛盾纠纷。本着保护好每一位未成年孩子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事件中提到的受伤害的未成年人原则,学校还将做持续努力,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

此外,针对近期网络上出现的关于我校以及相关事件的不实言论,我校将保留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学生及学校声誉,并追究相关主体责任的权利。

在此,我们真诚地呼吁:关心关注此事的媒体和公众,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护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的角度出发,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进行处理。我们诚恳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帮助!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

2016年12月10日

并在微信公众平台放出大量“受害者有罪论”的评论试图控制舆论。

事情进展到这,不仅仅是受害男孩,连这对父母也让旁观者感到心疼的要命。

孩子受到了校园霸凌,学校不仅不惩处施暴者,竟然还指责受害人,没有任何渠道能够帮助到他们。

施暴的孩子在学校里照旧生活,甚至还可能在欺负别的孩子,而自己的孩子却要在家里接受心理干预,连学都没上不了。

我的一位在教育行业摸爬滚打的小伙伴说,父母能选择走这一步,基本上就是走投无路了。

在北京,中关村一、二、三小这种名校,基本上是家长打破头才能挤得进去的,想要进入这样的小学读书,家长先得花个几百万在学校附近换个质量不咋地的学区房占上地方(参考《虎妈猫爸》),再让孩子在幼儿园就上一大堆课外辅导班,就为了能顺利通过学校的幼升小的考试。(是的,你没看错,幼儿园上辅导班就为了考试)

受害男孩目前在四年级就读,马上就要升五年级了,这个时候,绝大部分有意识的家长都已经开始准备孩子的小升初了,学校和老师一定是家长最想亲近和讨好的对象,家长在这个时间段,遇事都是能忍则忍,出事也要给学校留一条后路。

那么,是什么程度的侮辱,才能够让这对削尖脑袋殚精竭虑把孩子送进名校的父母竟然找媒体爆料,和学校对着干,即使把自己削尖脑袋殚精竭虑抢到的教育资源拱手让出,也要为孩子讨个公道?

到底让受害孩子和父母心寒,将他们逼到死角的是什么?

是施暴孩子的不屑和其父母的目中无人?

是围观孩子的冷漠和其家长的嚣张?

还是一味推卸责任,让孩子遭受二次伤害也要维护面子的学校的冷酷?

还是三者兼而有之?

其实,说到底,这三者背后掩藏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是这个社会普遍的意识缺失,是这个社会普遍的对霸凌行为的宽容、对施暴儿童的纵容、对受暴孩子缺乏的最起码的同情。

微博上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难道是未成年小畜生吗?

施暴者要被原谅,要给他们机会改过自新,那受害的孩子们呢?他们难道活该受到伤害吗?

校方在要求受害者和受害者家长站在施暴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理解施暴孩子还小,一切都是“玩笑”的时候,有没有站在受害人的角度考虑过?

任何一个遭受过校园霸凌的小孩和家长,能够轻易的走出这种人格被侮辱带来的痛苦吗?

受害人会觉得一切都只是个“不恰当的玩笑”吗?

校园霸凌远比以为的更广泛和频繁

为什么这篇文章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引爆整个网络,除了对于受害孩子和家长的同情,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曾经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中关村二小事件,让我们想到了曾经遭受霸凌时无助的自己。

校园霸凌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他是一个为期已久、覆盖面涉及全球的重要问题。

国外的电影里有很多关于校园霸凌的描述。

前几天刚上映的《佩小姐的奇幻城堡》里的男主角就是一个遭受校园霸凌长大的孩子,在学校里饱受歧视、打工时也要被人无端欺辱。

韩国网剧《噩梦教师》第一集里的瑟琪在学校里也是一个被霸凌的对象,没有人和她说话,所有都以欺负她为乐。

现实生活里这样的例子更是随处可见,在美国,南加州的三个小留学生犹豫施虐同胞而分别获罪6-13年的新闻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安徽几名男孩像女生饮水杯中下春药的恶性事件也还没过去多久。

朋友圈里被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勾起不好回忆的人更是比比皆是。

男生被群殴、被篮球、足球打,女生被叫“婊子”、被编排“怀孕、堕胎”的谣言,这些校园霸凌几乎无处不在。

甚至我自己,也都曾经在学校里目睹过校园霸凌事件,也是在一所和中关村二小一样有许多人想要挤进来的重点学校里。

高三时,学校的男生疯狂的迷恋一种叫“杠人”的游戏,具体实施方法就是几个男生分别抬起一个男生的四肢,然后将他双腿分开撞向柱子、厕所门或者另一个人,最后再将他丢进女厕所。(这种行为严重地说甚至可以归结为性侵害了,这是一种群体性具有性暗示的侮辱)

为的就是让受害男生在被男生欺负过之后,再接受一轮来自异性的鄙夷。

这种行为愈演愈烈之后,学校采取的行动也仅仅是安排体育老师日常巡逻防止再犯,而那些参与施暴的男生因为基数过大,法不责众,全都逃脱了惩罚。

而这些身处校园霸凌漩涡之中的孩子,当时的心情外人永远都无法完全的感同身受。

人格遭受侮辱、孤立无援,周围的人都在开心的笑着,而你是这个笑料的痛苦,恐怕会成为他们一生的噩梦。

最可怕的是,这些侮辱,在掌握校园绝对权力的老师们眼中都是无伤大雅的玩笑,绝大部分学校都认为“孩子们之间互相玩笑、欺负是很普通的事情,算不上严重”。

孩子的力量能造成的伤害比想象中更大

孩子之所以称之为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纯洁无暇,也因为他们施恶时,也同样无所顾忌,校园霸凌造成恶性人身伤害的例子还少吗?

这些从小被纵容的施暴者将来会不会成为暴力狂实施恶性犯罪?习惯了从小用暴力实施统治的他们,以后会不会家暴自己的妻子孩子?

而那些从小受到侮辱,尤其是没有得到声援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软弱的性格,他们会不会患上抑郁症,或者更严重一点走向自杀?

校园霸凌问题想要彻底解决,首先要从惩处施暴者开始,让施暴者知道“犯错就要付出代价”,让受害人知道“你并没有错,错的是伤害你的人”。

年龄不应该成为罪犯逃避惩罚的借口。

在美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容忍度并不高。

在美国的五十个州中,竟有37个州根本没有规定刑事责任的下限!在这37个州中,基本的判断方法是:一般来讲,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负法律责任;推定7-12岁的未成年人没有犯罪的能力,除非控方能够提供相反证明;若受指控的未成年人为7-14周岁,检方需证明该未成年人了解他做的是错事。

因此,南加州的中国留学生发生欺辱同胞的校园霸凌之后,她们都获得了至少6年的刑期。

这在我国是很难想象的,在中国,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判定是一刀切的:只要你没满14周岁,那一切都好说。

再说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日本也是最近几年才出的反霸凌法案。

影响日本反校园欺凌机制建立的转折点,是发生在2011年的大津市中学生自杀事件。

当时一名初二男生长期受到三名同年级男同学的武力和语言暴力,比如被要求吃下蜜蜂尸体、全身被绑住塞进柜子、被强迫偷窃,甚至被逼着从窗户跳下进行“自杀练习”等残忍虐待。该名学生最后不堪折磨自杀身亡。此事一出,举国皆惊。

在舆论的推动下,日本国会在2013年通过了《校园欺凌预防对策推进法》,开始体系化地整顿校园欺凌现象。

这个法案明确了监护人与学校对欺凌事件应负的责任,并要求学校中所有教职员工接受相关培训,还将应对校园欺凌的表现纳入教师评估系统。该法案还设立了第三方介入的制度,要求学校设立专业人士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和“儿童安全对策支援室”,一般由律师、心理医生、前警官和大学教授组成。

这个委员会不仅在早期为学生、教师提供咨询,也在欺凌事件已经发生后的调查阶段提供第三方的独立意见,防止学校或教育委员会因为私利而牺牲学生的利益。

最重要的是,反校园霸凌法案的诞生,让校园欺凌现象从一个学校中的“私事”变成了社会的“公事”。根据日本警察厅的最新数据,从2003-2014年十年间,日本警方参与调查的校园欺凌案件共有2,094起;2015年有265件。

校园霸凌不是一件小事,更不是中关村二小声明里说的,教育问题回归校园,只是学校的私事,我国如果还不重视起来,推进法案的建设,只会有更多中关村二小男孩出现。

其实,中关村二小的男孩已经算得上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他有一对负责任的父母,尤其是他的母亲,她不仅及时发现了孩子的“不正常行为”,还努力的成为孩子的后盾,让他知道他并不是一个孤独的个体,相信有这样母亲的孩子,一定能够尽快走出噩梦,学会坚强的面对未来的道阻且长。

可惜的是,这样的父母在中国只是少数,还有一部分父母根本无法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孩子在学校里受到排挤,他们先问“怎么就欺负你,还是你有问题”。

孩子在学校里收到了伤害,他们只想着息事宁人,孩子没了可以依靠的力量,只能一次又一次忍受伤害。

在法律不完善的现阶段,父母是孩子遭受校园霸凌时最大的依靠,希望父母都能像中关村二小男孩的母亲一样,给予孩子最大的保护和支持,帮助他们走出阴影,重新开始生活。

就像《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原文里的一句话:孩子之所以是孩子,不仅是因为他们没有自我保护能力,还因为他们对作恶毫无自控能力。你不告诉他那是恶,他能把别人逼死。

同时,你不告诉他要反抗,他也能被别人逼死。

最后,给大家看一个视频,希望霸凌远离校园,孩子们都能拥有一个没有噩梦的童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视频】不懂事的玩笑?对遭受校园凌霸的孩子来说都是噩梦

人格遭受侮辱、孤立无援,周围的人都在开心的笑着,而你是这个笑料的痛苦,恐怕会成为他们一生的噩梦。

这周末本来有两部比较优秀的引进片《血战钢锯岭》和《萨利机长》要谈(预计周一之前),但是没想到一大早就被朋友圈刷屏的一条图文震惊到了。

这条题目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消息,阅读量已达10W+,点赞破万,人民日报转载后阅读量甚至超过了200万。

这篇文章是一个母亲的亲身经历,她年仅10岁、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在北京著名的优秀小学 中关村二小 遭受了 校园霸凌 。

两名男生将这个可怜的小男孩堵在厕所隔间,要看看他屁股里是什么样,并向他投掷沾着屎尿排泄物的垃圾桶。

事情发生之后,这位母亲向学校寻求帮助,希望学校能够惩处施暴者,没想到却遭到了拒绝,学校老师不仅没有对施暴同学做出惩罚甚至连一点对受害人的同情都没有,只是不负责任的将此次事件定义为“孩子之间的玩笑”。

甚至还指责受害男孩在事情发生之后没有第一时间“告诉老师”。

此举更加“鼓励”了两个施暴者,小男孩在学校里再次遭受到语言侮辱,并因此产生了“应激反应”,开始抵触上学。

紧接着这位母亲又一次来到学校,希望学校能够重视此次事件,但依旧没有得到积极回应,老师还强迫受害男孩与施暴者一起玩耍,然后再拍摄照片以此来证明,受害男孩没有受到精神伤害。

无奈之下男孩的父亲试图通过向教育局举报的形式解决问题。恼羞成怒的学校反咬一口将矛头直指受害人父母,对受害人母亲大加指责,指责她在闹大事情,扩大不良影响。

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通过网络爆料解决问题。

事件发酵之后,中关村二小终于发布了回应,但可惜的是,校方依旧坚持自己“无罪”,并表示要对受害者母亲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中关村第二小学声明

承蒙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学校的关注和支持,我校一直认真落实教育部、北京市以及海淀区教委文件精神,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秉承二小的办学理念,关心、爱护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坚守教育责任,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近期,一起发生在我校三名中年级学生、家长之间的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从事发到现在,学校一直在积极努力协调,客观、公正地处理几方家长间的相关诉求和矛盾纠纷。本着保护好每一位未成年孩子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事件中提到的受伤害的未成年人原则,学校还将做持续努力,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

此外,针对近期网络上出现的关于我校以及相关事件的不实言论,我校将保留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学生及学校声誉,并追究相关主体责任的权利。

在此,我们真诚地呼吁:关心关注此事的媒体和公众,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护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的角度出发,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进行处理。我们诚恳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帮助!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

2016年12月10日

并在微信公众平台放出大量“受害者有罪论”的评论试图控制舆论。

事情进展到这,不仅仅是受害男孩,连这对父母也让旁观者感到心疼的要命。

孩子受到了校园霸凌,学校不仅不惩处施暴者,竟然还指责受害人,没有任何渠道能够帮助到他们。

施暴的孩子在学校里照旧生活,甚至还可能在欺负别的孩子,而自己的孩子却要在家里接受心理干预,连学都没上不了。

我的一位在教育行业摸爬滚打的小伙伴说,父母能选择走这一步,基本上就是走投无路了。

在北京,中关村一、二、三小这种名校,基本上是家长打破头才能挤得进去的,想要进入这样的小学读书,家长先得花个几百万在学校附近换个质量不咋地的学区房占上地方(参考《虎妈猫爸》),再让孩子在幼儿园就上一大堆课外辅导班,就为了能顺利通过学校的幼升小的考试。(是的,你没看错,幼儿园上辅导班就为了考试)

受害男孩目前在四年级就读,马上就要升五年级了,这个时候,绝大部分有意识的家长都已经开始准备孩子的小升初了,学校和老师一定是家长最想亲近和讨好的对象,家长在这个时间段,遇事都是能忍则忍,出事也要给学校留一条后路。

那么,是什么程度的侮辱,才能够让这对削尖脑袋殚精竭虑把孩子送进名校的父母竟然找媒体爆料,和学校对着干,即使把自己削尖脑袋殚精竭虑抢到的教育资源拱手让出,也要为孩子讨个公道?

到底让受害孩子和父母心寒,将他们逼到死角的是什么?

是施暴孩子的不屑和其父母的目中无人?

是围观孩子的冷漠和其家长的嚣张?

还是一味推卸责任,让孩子遭受二次伤害也要维护面子的学校的冷酷?

还是三者兼而有之?

其实,说到底,这三者背后掩藏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是这个社会普遍的意识缺失,是这个社会普遍的对霸凌行为的宽容、对施暴儿童的纵容、对受暴孩子缺乏的最起码的同情。

微博上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难道是未成年小畜生吗?

施暴者要被原谅,要给他们机会改过自新,那受害的孩子们呢?他们难道活该受到伤害吗?

校方在要求受害者和受害者家长站在施暴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理解施暴孩子还小,一切都是“玩笑”的时候,有没有站在受害人的角度考虑过?

任何一个遭受过校园霸凌的小孩和家长,能够轻易的走出这种人格被侮辱带来的痛苦吗?

受害人会觉得一切都只是个“不恰当的玩笑”吗?

校园霸凌远比以为的更广泛和频繁

为什么这篇文章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引爆整个网络,除了对于受害孩子和家长的同情,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曾经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中关村二小事件,让我们想到了曾经遭受霸凌时无助的自己。

校园霸凌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他是一个为期已久、覆盖面涉及全球的重要问题。

国外的电影里有很多关于校园霸凌的描述。

前几天刚上映的《佩小姐的奇幻城堡》里的男主角就是一个遭受校园霸凌长大的孩子,在学校里饱受歧视、打工时也要被人无端欺辱。

韩国网剧《噩梦教师》第一集里的瑟琪在学校里也是一个被霸凌的对象,没有人和她说话,所有都以欺负她为乐。

现实生活里这样的例子更是随处可见,在美国,南加州的三个小留学生犹豫施虐同胞而分别获罪6-13年的新闻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安徽几名男孩像女生饮水杯中下春药的恶性事件也还没过去多久。

朋友圈里被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勾起不好回忆的人更是比比皆是。

男生被群殴、被篮球、足球打,女生被叫“婊子”、被编排“怀孕、堕胎”的谣言,这些校园霸凌几乎无处不在。

甚至我自己,也都曾经在学校里目睹过校园霸凌事件,也是在一所和中关村二小一样有许多人想要挤进来的重点学校里。

高三时,学校的男生疯狂的迷恋一种叫“杠人”的游戏,具体实施方法就是几个男生分别抬起一个男生的四肢,然后将他双腿分开撞向柱子、厕所门或者另一个人,最后再将他丢进女厕所。(这种行为严重地说甚至可以归结为性侵害了,这是一种群体性具有性暗示的侮辱)

为的就是让受害男生在被男生欺负过之后,再接受一轮来自异性的鄙夷。

这种行为愈演愈烈之后,学校采取的行动也仅仅是安排体育老师日常巡逻防止再犯,而那些参与施暴的男生因为基数过大,法不责众,全都逃脱了惩罚。

而这些身处校园霸凌漩涡之中的孩子,当时的心情外人永远都无法完全的感同身受。

人格遭受侮辱、孤立无援,周围的人都在开心的笑着,而你是这个笑料的痛苦,恐怕会成为他们一生的噩梦。

最可怕的是,这些侮辱,在掌握校园绝对权力的老师们眼中都是无伤大雅的玩笑,绝大部分学校都认为“孩子们之间互相玩笑、欺负是很普通的事情,算不上严重”。

孩子的力量能造成的伤害比想象中更大

孩子之所以称之为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纯洁无暇,也因为他们施恶时,也同样无所顾忌,校园霸凌造成恶性人身伤害的例子还少吗?

这些从小被纵容的施暴者将来会不会成为暴力狂实施恶性犯罪?习惯了从小用暴力实施统治的他们,以后会不会家暴自己的妻子孩子?

而那些从小受到侮辱,尤其是没有得到声援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软弱的性格,他们会不会患上抑郁症,或者更严重一点走向自杀?

校园霸凌问题想要彻底解决,首先要从惩处施暴者开始,让施暴者知道“犯错就要付出代价”,让受害人知道“你并没有错,错的是伤害你的人”。

年龄不应该成为罪犯逃避惩罚的借口。

在美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容忍度并不高。

在美国的五十个州中,竟有37个州根本没有规定刑事责任的下限!在这37个州中,基本的判断方法是:一般来讲,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负法律责任;推定7-12岁的未成年人没有犯罪的能力,除非控方能够提供相反证明;若受指控的未成年人为7-14周岁,检方需证明该未成年人了解他做的是错事。

因此,南加州的中国留学生发生欺辱同胞的校园霸凌之后,她们都获得了至少6年的刑期。

这在我国是很难想象的,在中国,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判定是一刀切的:只要你没满14周岁,那一切都好说。

再说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日本也是最近几年才出的反霸凌法案。

影响日本反校园欺凌机制建立的转折点,是发生在2011年的大津市中学生自杀事件。

当时一名初二男生长期受到三名同年级男同学的武力和语言暴力,比如被要求吃下蜜蜂尸体、全身被绑住塞进柜子、被强迫偷窃,甚至被逼着从窗户跳下进行“自杀练习”等残忍虐待。该名学生最后不堪折磨自杀身亡。此事一出,举国皆惊。

在舆论的推动下,日本国会在2013年通过了《校园欺凌预防对策推进法》,开始体系化地整顿校园欺凌现象。

这个法案明确了监护人与学校对欺凌事件应负的责任,并要求学校中所有教职员工接受相关培训,还将应对校园欺凌的表现纳入教师评估系统。该法案还设立了第三方介入的制度,要求学校设立专业人士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和“儿童安全对策支援室”,一般由律师、心理医生、前警官和大学教授组成。

这个委员会不仅在早期为学生、教师提供咨询,也在欺凌事件已经发生后的调查阶段提供第三方的独立意见,防止学校或教育委员会因为私利而牺牲学生的利益。

最重要的是,反校园霸凌法案的诞生,让校园欺凌现象从一个学校中的“私事”变成了社会的“公事”。根据日本警察厅的最新数据,从2003-2014年十年间,日本警方参与调查的校园欺凌案件共有2,094起;2015年有265件。

校园霸凌不是一件小事,更不是中关村二小声明里说的,教育问题回归校园,只是学校的私事,我国如果还不重视起来,推进法案的建设,只会有更多中关村二小男孩出现。

其实,中关村二小的男孩已经算得上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他有一对负责任的父母,尤其是他的母亲,她不仅及时发现了孩子的“不正常行为”,还努力的成为孩子的后盾,让他知道他并不是一个孤独的个体,相信有这样母亲的孩子,一定能够尽快走出噩梦,学会坚强的面对未来的道阻且长。

可惜的是,这样的父母在中国只是少数,还有一部分父母根本无法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孩子在学校里受到排挤,他们先问“怎么就欺负你,还是你有问题”。

孩子在学校里收到了伤害,他们只想着息事宁人,孩子没了可以依靠的力量,只能一次又一次忍受伤害。

在法律不完善的现阶段,父母是孩子遭受校园霸凌时最大的依靠,希望父母都能像中关村二小男孩的母亲一样,给予孩子最大的保护和支持,帮助他们走出阴影,重新开始生活。

就像《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原文里的一句话:孩子之所以是孩子,不仅是因为他们没有自我保护能力,还因为他们对作恶毫无自控能力。你不告诉他那是恶,他能把别人逼死。

同时,你不告诉他要反抗,他也能被别人逼死。

最后,给大家看一个视频,希望霸凌远离校园,孩子们都能拥有一个没有噩梦的童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