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北京民谣地标“蜗牛的家”:“壳”虽然重,也还是要坚持下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北京民谣地标“蜗牛的家”:“壳”虽然重,也还是要坚持下去

说来可能一点也不夸张,1988年出生的小伟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十岁,音乐人赵照也对他开玩笑,“小伟在蜗牛从18岁干到了38岁。”

打开蜗牛的家的豆瓣小站,可以看到它12月的演出已经排到了圣诞节。除周一休息之外,几乎每天都有演出。作为宣传的主要阵地,豆瓣小站可以说见证了蜗牛的家5年来的发展历程,至今仍保持着稳定的更新状态。

从不盈利到收支平衡,从无人问津到一票难求,如今蜗牛的家已经度过了最初的困难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调性。有人把它看作“北京民谣的地标”,有人把它称为“帝都民谣Livehouse第一品牌”,称许和赞誉像雨滴一样纷涌而至 ,小伟却觉得,蜗牛的这个“壳”越来越重了。

文 | 李禾子

校对丨李日晴

编辑 | 于墨林

两种生活

来店的客人可能不曾注意,蜗牛的家舞台旁有一个狭小的房间,房间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装修工具,这些工具也在暗示着店主小伟过去的身份。

曾经的小伟是个木匠,在来北京之前,他在老家内蒙古做了几年装修生意,几乎和音乐绝缘。“其实挺生活化的。”小伟回忆起做木匠的那段时光,“应该说那是正常人过的生活,就像小孩上学,上完学回家吃饭,吃完饭玩,玩累了睡觉,睡醒之后又去上学……总之很规律。”

工作之外的时间小伟都留给了游戏,“那个时候只是在玩,在打游戏,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来北京开蜗牛之前我什么都没想过,更不用说创业……”

小伟所说的“正常”,参照系是现在。2010年底,哥哥嫂子要在北京开咖啡馆,让他来装修,后来咖啡馆没人看店,他就成了咖啡馆的主人。哥哥皇子一直暗中支持着小伟、给予他指导,不懂的小伟也一直在学习着,每天忙得焦头烂额。

小伟和哥哥皇子

“来北京之后就不是那么生活化了,”他形容,“感觉和生活关系不太大,每天黑白颠倒,一天20个小时都在忙活,睡醒就开门,一天到晚都在工作。”凌晨4点是小伟刚刚入睡的时刻,除了工作,常常还因为和音乐人朋友的酒局。

来北京之后的工作和生活基本都围绕着蜗牛的家,他曾对到访的记者说,来北京这么些年就去过一次天津一次保定,其他时间就只呆在鼓楼和东城,出了五环就懵。

“你觉得哪种生活更好呢?”

“挣了钱的话再回到之前那种比较好,人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活得太累了,其实还是简单一点好……”小伟停顿了一下,“但是你的能力已经超过你生活范围之后,那种生活想要也不好要了。”

使命

说来可能一点也不夸张,1988年出生的小伟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十岁,音乐人赵照也对他开玩笑,“小伟在蜗牛从18岁干到了38岁。”

小伟时常会感觉疲累甚至厌倦,但随着收获的关注越来越多,使命感最终让他坚持了下来,“就像你开了一个特牛的面馆,如果有一天它关门了,这些人特想吃可是也吃不到了。”顾客、音乐人都成了他坚持的动力。

但在最初,小伟却无任何使命感可言,有的只是危机感。

2011年,蜗牛的家正式开业,最早是一家纯粹的咖啡馆,也有桌游,但就是和音乐无关。“其实那个时候就已经觉得办不下去了,”小伟坦言,“没人也没生意,进入2012年之后就等于一直在硬撑。”直到2012年5月26日,小伟听从民谣音乐人小猛的建议办了第一场演出,“这场演出永远也忘不了,那天玩得太开心了,也是第一次尝试跨入演出行业,虽然有很多不足。”

小猛和小伟

尽管第一场演出吸引了不少观众,但到第二、三、四场,观众数又迅速减少,往后只有小伟一名观众的状况也不在少数。可赔本也得做,就像之前从未开过店,从来没有过办演出经验的小伟又开始从头学起。“其实什么都不懂从头做起反而会更好做一些,”小伟有种感觉,“你从来没做过,肯定会细心地和别人去学,什么都不懂就什么都会去听。”

实际上,关于经营,小伟从来都是一个务实的人。他毫不讳言,办第一场演出之所以很开心,就是因为人多带来了收入。虽然还是会为了所谓情怀办些不挣钱的演出,但对于音乐人的选择,他多了一分自己的标准,“作品和人气必有其一,没人气没作品肯定是不能演的。”

“所以你还是很担心票房的?”

“担心,这里需要交房租、给员工发工资,很多实际的因素,肯定担心。”

虚心、坚持、好人缘、执行力,再加上那么一点点运气,小伟让蜗牛的家的名气变得越来越大,自己也渐渐成了蜗牛的一个“IP”。现在的他也不必天天在互联网找寻音乐人资源,不断会有音乐人主动要求来蜗牛演出。“但是人毕竟都得更新、都得进步么,不能坐以待毙,你该做什么还是都得做。”尽管省去了最初的许多麻烦,小伟还是不敢放松。

蜗牛的家真正开始赚钱是在今年。赶上了民谣热,又恰逢创立五周年,小伟还在今年6月策划了一场“蜗牛室内音乐节”,票房11万,基本打平。

在被问及这五年来的收获时,小伟回答,“其实被叫做‘帝都第一’已经是最大的收获了,这是金钱买不来的。如果说最让我高兴的,还是蜗牛的家没倒下去。”

免失志

蜗牛的家在经营过程中遇到过各种问题。解决了最初没观众、没钱交房租等等问题之后,新的麻烦又开始出现,比如扰民,比如遇到酒鬼和找事打架的观众,比如被各种局盯上……

“但其实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小伟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若有所思,“最大的困难还是迷茫吧,不知道该干什么。”虽然生意有了起色,但他还是常常陷入“该身居庙堂还是该退居江湖”的自我矛盾,“你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办,这个事是要一直做下去、你的生活是要一直这么过,还是……好好地去生活。”

来北京之后,在音乐人中间呆久了,小伟也学会了弹吉他。网易云音乐上有他去年录制的一首闽南语翻唱歌曲,歌词大概是:

看着你啊像酒醉 茫茫目周格微微

(看着你就像醉酒一样,目光茫茫眼眯眯)

我甲你甲你是知己 烧酒尽量杯来开

(我和你是知己,烧酒就尽量拿来喝)

饮落去饮落去 没醉呀我没醉

(喝下去喝下去,没醉,我没醉)

饮落去饮落去 没醉呀我没醉

(喝下去喝下去,没醉,我没醉)

杯中沉浮无了时 小小失败算什麽

(杯中的沉浮时常有,人生中小小的失败挫折算什么)

免失志免失志 机会若到满满是

(千万不要失意,机会要是来了,挡都挡不住)

这首歌的名字就叫《免失志》,意为“不要失意”。小伟说这是他小时候经常会听的一首歌曲。

蜗牛的家刚开业时

《职业成长记》是我们开设的一档关于音乐行业从业者的周日栏目。我们将会在每周选取一名从业者,和TA们聊聊自己在这个行业内一些好玩的事或不好玩的事,听听TA们讲述自己的音乐经历以及可能会有的各种困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北京民谣地标“蜗牛的家”:“壳”虽然重,也还是要坚持下去

说来可能一点也不夸张,1988年出生的小伟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十岁,音乐人赵照也对他开玩笑,“小伟在蜗牛从18岁干到了38岁。”

打开蜗牛的家的豆瓣小站,可以看到它12月的演出已经排到了圣诞节。除周一休息之外,几乎每天都有演出。作为宣传的主要阵地,豆瓣小站可以说见证了蜗牛的家5年来的发展历程,至今仍保持着稳定的更新状态。

从不盈利到收支平衡,从无人问津到一票难求,如今蜗牛的家已经度过了最初的困难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调性。有人把它看作“北京民谣的地标”,有人把它称为“帝都民谣Livehouse第一品牌”,称许和赞誉像雨滴一样纷涌而至 ,小伟却觉得,蜗牛的这个“壳”越来越重了。

文 | 李禾子

校对丨李日晴

编辑 | 于墨林

两种生活

来店的客人可能不曾注意,蜗牛的家舞台旁有一个狭小的房间,房间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装修工具,这些工具也在暗示着店主小伟过去的身份。

曾经的小伟是个木匠,在来北京之前,他在老家内蒙古做了几年装修生意,几乎和音乐绝缘。“其实挺生活化的。”小伟回忆起做木匠的那段时光,“应该说那是正常人过的生活,就像小孩上学,上完学回家吃饭,吃完饭玩,玩累了睡觉,睡醒之后又去上学……总之很规律。”

工作之外的时间小伟都留给了游戏,“那个时候只是在玩,在打游戏,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来北京开蜗牛之前我什么都没想过,更不用说创业……”

小伟所说的“正常”,参照系是现在。2010年底,哥哥嫂子要在北京开咖啡馆,让他来装修,后来咖啡馆没人看店,他就成了咖啡馆的主人。哥哥皇子一直暗中支持着小伟、给予他指导,不懂的小伟也一直在学习着,每天忙得焦头烂额。

小伟和哥哥皇子

“来北京之后就不是那么生活化了,”他形容,“感觉和生活关系不太大,每天黑白颠倒,一天20个小时都在忙活,睡醒就开门,一天到晚都在工作。”凌晨4点是小伟刚刚入睡的时刻,除了工作,常常还因为和音乐人朋友的酒局。

来北京之后的工作和生活基本都围绕着蜗牛的家,他曾对到访的记者说,来北京这么些年就去过一次天津一次保定,其他时间就只呆在鼓楼和东城,出了五环就懵。

“你觉得哪种生活更好呢?”

“挣了钱的话再回到之前那种比较好,人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活得太累了,其实还是简单一点好……”小伟停顿了一下,“但是你的能力已经超过你生活范围之后,那种生活想要也不好要了。”

使命

说来可能一点也不夸张,1988年出生的小伟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十岁,音乐人赵照也对他开玩笑,“小伟在蜗牛从18岁干到了38岁。”

小伟时常会感觉疲累甚至厌倦,但随着收获的关注越来越多,使命感最终让他坚持了下来,“就像你开了一个特牛的面馆,如果有一天它关门了,这些人特想吃可是也吃不到了。”顾客、音乐人都成了他坚持的动力。

但在最初,小伟却无任何使命感可言,有的只是危机感。

2011年,蜗牛的家正式开业,最早是一家纯粹的咖啡馆,也有桌游,但就是和音乐无关。“其实那个时候就已经觉得办不下去了,”小伟坦言,“没人也没生意,进入2012年之后就等于一直在硬撑。”直到2012年5月26日,小伟听从民谣音乐人小猛的建议办了第一场演出,“这场演出永远也忘不了,那天玩得太开心了,也是第一次尝试跨入演出行业,虽然有很多不足。”

小猛和小伟

尽管第一场演出吸引了不少观众,但到第二、三、四场,观众数又迅速减少,往后只有小伟一名观众的状况也不在少数。可赔本也得做,就像之前从未开过店,从来没有过办演出经验的小伟又开始从头学起。“其实什么都不懂从头做起反而会更好做一些,”小伟有种感觉,“你从来没做过,肯定会细心地和别人去学,什么都不懂就什么都会去听。”

实际上,关于经营,小伟从来都是一个务实的人。他毫不讳言,办第一场演出之所以很开心,就是因为人多带来了收入。虽然还是会为了所谓情怀办些不挣钱的演出,但对于音乐人的选择,他多了一分自己的标准,“作品和人气必有其一,没人气没作品肯定是不能演的。”

“所以你还是很担心票房的?”

“担心,这里需要交房租、给员工发工资,很多实际的因素,肯定担心。”

虚心、坚持、好人缘、执行力,再加上那么一点点运气,小伟让蜗牛的家的名气变得越来越大,自己也渐渐成了蜗牛的一个“IP”。现在的他也不必天天在互联网找寻音乐人资源,不断会有音乐人主动要求来蜗牛演出。“但是人毕竟都得更新、都得进步么,不能坐以待毙,你该做什么还是都得做。”尽管省去了最初的许多麻烦,小伟还是不敢放松。

蜗牛的家真正开始赚钱是在今年。赶上了民谣热,又恰逢创立五周年,小伟还在今年6月策划了一场“蜗牛室内音乐节”,票房11万,基本打平。

在被问及这五年来的收获时,小伟回答,“其实被叫做‘帝都第一’已经是最大的收获了,这是金钱买不来的。如果说最让我高兴的,还是蜗牛的家没倒下去。”

免失志

蜗牛的家在经营过程中遇到过各种问题。解决了最初没观众、没钱交房租等等问题之后,新的麻烦又开始出现,比如扰民,比如遇到酒鬼和找事打架的观众,比如被各种局盯上……

“但其实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小伟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若有所思,“最大的困难还是迷茫吧,不知道该干什么。”虽然生意有了起色,但他还是常常陷入“该身居庙堂还是该退居江湖”的自我矛盾,“你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办,这个事是要一直做下去、你的生活是要一直这么过,还是……好好地去生活。”

来北京之后,在音乐人中间呆久了,小伟也学会了弹吉他。网易云音乐上有他去年录制的一首闽南语翻唱歌曲,歌词大概是:

看着你啊像酒醉 茫茫目周格微微

(看着你就像醉酒一样,目光茫茫眼眯眯)

我甲你甲你是知己 烧酒尽量杯来开

(我和你是知己,烧酒就尽量拿来喝)

饮落去饮落去 没醉呀我没醉

(喝下去喝下去,没醉,我没醉)

饮落去饮落去 没醉呀我没醉

(喝下去喝下去,没醉,我没醉)

杯中沉浮无了时 小小失败算什麽

(杯中的沉浮时常有,人生中小小的失败挫折算什么)

免失志免失志 机会若到满满是

(千万不要失意,机会要是来了,挡都挡不住)

这首歌的名字就叫《免失志》,意为“不要失意”。小伟说这是他小时候经常会听的一首歌曲。

蜗牛的家刚开业时

《职业成长记》是我们开设的一档关于音乐行业从业者的周日栏目。我们将会在每周选取一名从业者,和TA们聊聊自己在这个行业内一些好玩的事或不好玩的事,听听TA们讲述自己的音乐经历以及可能会有的各种困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