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BC电池的假想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BC电池的假想敌

相信相融共生,也相信兵者诡道。

文|赶碳号

从隆基绿能9月5日中报业绩发布会至今已一个星期,行业、机构、媒体关于BC类电池的讨论,似乎一刻都没有停止。这,的确是一件足以改变全行业的大事。回顾隆基绿能的BC路线图,大致如下——2022年11月2日,隆基Hi-MO 6正式量产下线,并宣布2023年规划产能为25GW;

2023年1月14日,隆基绿能公告,将原西咸乐叶高效单晶电池项目的规模从年产15GW扩大至29GW,总投资约70.4亿。以此测算,单GW的HPBC电池产能投资成本为2.43亿元,其中设备购置成本单GW为1.95亿元。

2023年3月20日,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的隆基绿能年产29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全面投产。钟宝申表示,该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创下隆基电池项目建设速度最快纪录。

2022年11月2日,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等为隆基全新组件Hi-MO 6揭幕

01、官媒新闻,如何解读?

9月11日,国家能源局官网转载了新华网采写刊发的一篇新闻,标题是《未来5-6年,BC类电池将是晶硅电池的主流》。

文章在导语部分这样写道:

“在未来5-6年,BC类电池由于其高转换效率和产品价值,会受到光伏行业越来越多的青睐,更多的头部企业将快速过渡到BC类电池。随着市场投放的增加,BC类电池将成为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隆基绿能的大量产品也会采用BC类电池技术路线。”

这篇由中央媒体采写刊发、国家能源局官网转载的新闻,分量显然很重,在光伏圈中也产生不小的震动。几家头部企业高管在转发上述新闻的同时,也私下向赶碳号表达了他们的看法。有人认为,这相当于是政府部门对于BC电池技术路线的表态与背书。

在赶碳号看来,BC作为光伏电池的一种先进的平台型技术,能够得到主管部门的认可、重视,甚至全力支持,这不只是从事BC电池的相关企业的幸运,对于光伏行业、全体光伏人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

有为才有位。

多年以来,正是以民企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光伏制造企业、全体光伏人的不懈奋斗、积极有为,中国光伏产业的经济价值与战略价值,才得以不断提升壮大,光伏制造企业、行业的影响力才不断增强。这样的肯定与表扬,鼓励与支持,对于多年以来一直潜心光伏技术研发、曾创造出26.81%等多项世界纪录的隆基绿能,当之无愧。

9月5日,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隆基绿能2023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介绍了隆基绿能未来在电池技术方向的布局。过去一周来,行业内围绕光伏电池的技术方向,展开一场讨论,这体现在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中,也体现在资本市场的股价波动里。

但是,赶碳号也斗胆谈一点个人看法:对于《未来5-6年,BC类电池将是晶硅电池的主流》可以视为利好,但不宜过度解读,更不能错误地以此认为,BC之外的其它技术路线就没有意义。

为此,我们还特地在国家能源局官网上检索了“BC”、“TOPCon”、“钙钛矿”、“PERC”等几个光伏电池技术关键词,以上关键词均在相关规划文件中被多次提到。

2022年7月11日,国家能源局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8214号建议的答复》中指出: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可再生能源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装备攻关,开展新型高效晶硅电池、钙钛矿电池等先进高效电池技术应用示范,掌握钙钛矿等新一代高效低成本光伏电池制备及产业化生产技术。

2021年12月,国家能源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加快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研制和突破,开展n型TOPCon、HJT、IBC等高效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

02、光伏暴跌,不能全怪大哥

在一些投资者社群中,围绕硅片双龙头,股民们态度鲜明,支持中环的叫“环粉”,支持隆基的叫“基粉”,论战时词锋犀利激烈,专业素养水平很高,绝不输行业分析师、研究员。赶碳号因为有段时间关注中环比较多,有时也被环粉们误会为是基粉。基粉就基粉吧,被认作这么优秀企业的粉丝,至少不是一件坏事。

各行各业的老大都不容易当,光伏行业的大哥更不容易。最近,赶碳号对于隆基绿能,又有了一些新的认知,至少要比以前更加理解隆基的作为。

作为行业老大,企业创始人的言论总会对行业产生很大影响。比如,在2023年SNEC大会前,董事长钟宝申就说:“今天(SNEC)这样一个大party,在接下来三四年恐怕都难以被超越”。在会议期间,振国总在接受采访时谈及产能过剩:“未来两到三年内,中国一半以上的光伏行业制造商可能被迫退出市场。”

受此影响,资本市场包括隆基在内的光伏板块暴跌。当时,甚至有人将上述言论与晶科560亿在山西大扩产联想到一起。此后,隆基更是因为刚说完产能过剩的事,紧跟着自己就扩产,而被广泛关注和议论。这一次,关于BC电池,情况也类似,隆基业绩发布会一开,当天BC大涨,后续TOPCon板块也遭到了暴击。

但是,光伏崩了,其实真的不能怪大哥。我们的市场还是散户为主,从风格与价值取向上也偏向预期而轻于当下,机构抱团并且容易相互影响。如果一个市场越来越成熟、公开、透明,投资者越来越成熟,能够影响到市场的主观因素肯定就会越来越小。

实际上,多年以来,一直试图以情怀拉满的鲜明形象示人的隆基,有时也经常苦恼于招黑体质。即便讲的是真话,甚至是肺腑之言,往往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有时甚至事与愿违。

在去年的光伏行业年会上,赶碳号与包括隆基领导在内的光伏企业品牌伙伴们讲,“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做企业的,心理素质都是过硬的,双反这样的大风大浪都不怕。和残酷的市场竞争相比,一些流言蜚语,又能算得上什么呢,徒增一笑而已。

东方文化,是和的文化,水的文化,谦谦君子,斗而不破,都比较含蓄。而西方文化,更直来直去。“企业”是西方世界的产物,而自由竞争恰恰又是商业世界的常态。所以,隆基有时看上去很直,目标明确,哪怕就是针对竞争对手,从自由竞争的角度看,其实也没什么——只是这不太符合东方文化的调性。

打个比方,善于狂怼一切竞争对手的马斯克,算是全球最优秀的企业家了,但放在中国的文化与商业环境中,可能就比较难适应了——因为我们更崇尚谦虚内敛,凡事留有余地——这些气质千百年来已经内化在我们的基因里了。

所以,哪怕退一万步,隆基在行业发展的一些关键节点上,认真发布有利自身的观点,给竞争对手制造一些麻烦,甚至是将矛头直指友商,只要是放在桌面上的阳谋,只要在法律与公序良俗的框架之下,很多人可能不认同,但不能称为“错”,竞争手段而已。

含蓄是一种美,直接其实也是。比如,在手机这个行业,竞争一向残酷,企业之间直接开怼。但在汽车行业却不是这样,互相含情脉脉很含蓄。所以,当大嘴余承东上来就提出问界要干掉BBA时,行业一时很难接受。但现在看,汽车行业也越来越直接了。

做老大不易,树大招风,关注度高,要求也高。利用行业老大的领导力,发表观点,发挥影响,这可能是当大哥为数不多的“实惠”了。正如振国总所说的,产能阶段性过剩之下,市场竞争已越来越残酷。公众包括股民们,也不应把隆基放在聚光灯下用放大镜加以审视,更不能搞道德绑架。如果我们就把隆基视为商业世界中一家经营得很优秀的企业,我们的心态可能会平和很多。

评价一个组织,并不能只用评价人的道德标准,比如是否“正直、善良”,然而我们却经常混淆。

评价一家企业,最客观的标准就是财务标准,长期、稳健、可持续,能够为客户、股东、员工和社会创造价值。如果再延展一些,那就是ESG标准,即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

03、BC电池的假想敌

最近一周,行业中似乎弥漫着一种气氛,即TOPCon、HJT、BC之间会对立厮杀,一番大战下来,TOPCon和HJT,都要被BC终结。事实是这样吗?

赶碳号不懂技术,但也隐约感觉,BC和TOPCon、HJT其实不是敌人,更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反而是一种完美的结合。

所谓BC即Back Contact(背接触电池),通过将电池正面金属栅线放到背面,减少阳光遮挡,尽可能多地利用入射光,核心是引入激光开模技术来保护背面钝化层的钝化性能,减少界面处载流子复合扰动,从而达到减少光学损失,提高电池转换效率的目的。

正是因为BC电池并非在材料的化学反应层面做出优化,而是电池制造工艺层面的改进,因此与当前市面上的产品之间并不排斥。TOPCon可以和BC结合,形成TBC,HJT未来可以和BC结合,形成HBC, PERC也可以和BC结合,形成HPBC。

在隆基绿能业绩交流会上,董事长钟宝申说:“接下来的5-6年,BC类电池会是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

另外,钟董还表示,“TOPCon仍是过渡产品,和现在的PERC相比,它的提升幅度还是太小,行业技术方面高度同质化,非常容易出现投资收益达不到预期的状态,或者说出现未赚钱就过剩的现象,现在已经有这种苗头。”

赶碳号当时大受震撼,“T天已死,B天当立,岁在今年,天下隆基”。但后来想了想,感觉钟宝申的这个“接下来的5-6年”,可能容易引发歧义——是从当下开始,到未来的5-6年之间,BC类电池就是绝对主流了,还是5-6年以后才能成为绝对主流呢?

从隆基对外的宣传报道中,感觉就是从当下开始“绝对主流”了。但回到现实,又有点不太相信——可能我们这些只会码字吹水的一介凡夫、技术盲,无法领会和前瞻到光伏技术进步与降本的速度究竟会有多快吧。正因为是隆基,最近的市场还是信了,至少半信半疑。因为是一言九鼎的大哥,绝不会开玩笑,特别是开这种玩笑。

从光伏组件的出货量看,今年至少还是PERC的天下;明年是TOPCon的天下,大约可以占到市场的70%。后年,也就是2025年,BC电池会成为绝对主流吗?技术盲赶碳号拍脑袋判断,有一定可能性,但难度应该也不小。另外,明年和后年,除了TOPCon以外,还有大量的HJT产能在路上。

实际上,中来股份才是中国第一家量产IBC电池的公司。最近,中来股份总裁林建伟在接受PV-TECH采访时表示,早在4、5年前,中来就已经开始IBC电池生产,但由于工艺工序繁杂、良率不高、成本高等多方面原因,中来最后并没有选择IBC的技术路线。不过,中来在这一方面的研发工作从未放弃,目前实验室样品效率仍然保持着行业的顶尖水平。

对于BC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成为主流,林建伟态度鲜明:BC技术是个好技术,但5-6年内能取代TOPCon、成为“绝对主流”这种预测,有些过于乐观。虽然BC组件在效率上取得了一些突破,在产品美观性上相对于TOPCon和HJT,有一定优势,但其在双面率和技术专利等方面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还有待解决。

一家头部的光伏一体化企业,选择了TOPCon,也储备了HJT电池,并且实验室数据很不错。当然它也布局了BC、钙钛矿等。企业技术方面负责人就说:“TOPCon的生命周期至少三年吧。”

可能在他眼里,三年的生命周期对企业来说就够了。

这里有两个现实:

1、 光伏企业做投建方案的时候,设备摊销通常会按5-7年计算。

2、 现在的落后产能PERC,在2019年作为先进技术,才成为主流。2019年PERC电池市占65%。

对比PERC的历史,如果TOPCon能有三年生命周期,已经足够了。

但对于还没有实现大量出货的HJT来说,时间可能更短。

HJT表面上气定神闲,口上坚定地说:“今年下半年,或明年……或是明年下半年HJT一定能实现技术突破、市场反攻。”估计内心一定是焦虑的。若HJT组件不出货,就没有销售收入;若和Perc、TOPCon价格拉不开差距,就没有利润。如果时间不够,按照隆基的“绝对主流”逻辑,是不是可以直接上HBC呢?

坚定选择TOPCon、勇于梭哈的企业,就是看好现在,看好未来三年或者是他们认为合理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他们巩固了在行业地位,也赚到了钱。

那么,留给TOPCon、HJT的时间,有没有三年呢?按林建伟的观点是五六年都乐观,但按照隆基的表述,时间却很短。如果是后者,那就要取决于这些企业对于BC的技术的储备,以及现有技术、产线在未来有没有可能升级改造。

实际上,晶科已在BC上实现一定量产,晶澳科技也表示目前研发有BC电池技术储备。钧达股份已建立基于N型技术的BC产品实验线,即将中试。

9月12日,通威股份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已实现TOPCon、HJT、BC电池、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等技术路线研发的全面布局,并在N型电池方面持续突破,各项产品指标处于行业领先。其中,P型TBC研发批次效率达到25.18%,N型TBC最高研发效率达到26.11%,钙钛矿/硅叠层电池效率达到31.13%。这也是为数不多直接公布BC电池研发效率的企业。

04、BC的挑战与美好未来

作为一个外行,赶碳号也稍加置喙,欢迎批评指正:思考BC类电池的未来,似乎可以从技术、成本、市场、专利等四个维度来分析。

首先是技术。

赶碳号非常认同振国总也经常说的光伏的“第一性”原理,那就是光电转化效率。这是整个行业的本质与逻辑原点。所以,技术永远是放在首位的。从技术角度,BC的转化效率之领先毋庸置疑。

在从P型向N型技术迭代的分岔路口,一些投资者及观察人士认为,隆基绿能的表现一度令市场失望。

隆基在研发上创造出下多个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但是,业内人士大多也知道,这些世界纪录从实验室到真正量产,其实并不容易。2022年9月,公司重磅推出HPBC,即Hi-MO 6,后来因为成本等问题选择了TOPCon,即Hi-MO 7。

在几个月前,市场中还有传言,隆基绿能可能将要试水10GW的HJT。有人评价,隆基内部的“赛马机制”在此刻,可能反而成了决策的拖累。

其实从HPBC的发展来看,隆基的产品战略一直相对清晰,推进得也很坚决。此次公开表态,真心为隆基的勇气和决心点赞。BC虽然很难,但前面有爱旭的一马当先勇闯无人区,现在又有光伏一哥隆基压阵提升士气与信心,未来一定是美好的。最近,各家机构都在陆续出研报,最近赶碳号也会专门撰文,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是降本。

增效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降本。BC类电池降本的时间曲线决定了现有技术路线的生命周期。是当下立即实现的“绝对主流”,还是三年以后的“绝对主流”,还是五六年之后的“绝对主流”。这是一道思考题,也是一道证明题。

在投资者交流会上,隆基并没有透露HPBC的成本,但可以逆向思考,这个问题或许已有答案。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透露,公司目前BC产能主要为30GW HPBC电池项目,并已于今年上半年投入量产,预计今年底实现达产,目标是24GW。如果成本没有降下来、良率没有提升上去,隆基会大干一场吗?

降本究竟降到了什么程度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爱旭、隆基在以什么样的速度和行进曲线降本,这其实才是问题的关键。

第三是用户。

承接第二个问题,那就是BC类电池的客户。

TOPCon的拥趸、BC类电池的异议者林建伟认为,BC类电池,要想成为主流的光伏电池技术,尤其是对于大型地面项目,必须在效率、双面率、成本三个方面没有明显的短板,才能实现最优的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

林建伟表示,从产业链完整度来看,当前BC技术设备、材料等相关联的整体产业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初期产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而TOPCon技术产业链配套的各个环节都已成熟,不存在这个阻碍;另一方面,BC组件更适合对于美观度要求较高并且价格敏感度低的中高端分布式户用及工商业市场,目前的市场需求也仅为海外少量分布式屋顶。

对此,赶碳号认为,中国的光伏市场大半在海外,海外目前的主力市场是欧洲,欧美的主流又是户用。所以,BC类电池的市场空间,肯定是广阔的。核心问题还是降本增效。只要BC的降本速度足够快,效率足够高,颜值进一步提升,色差进一步降低,客户、应用场景这些就不是问题。

最近,爱旭就率先表态:公司2024年的BC电池成本,将与TOPCon打平。这,绝对是一个爆炸性观点。对此,赶碳号也正在研究。

最后一个问题是专利。

林建伟向PV-TECH表示,BC技术的几条分支路线的知识产权,几乎都已经被国外研究机构和企业,以及国内极少数企业所控制。

BC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SunPower公司,自2012年以来申请的BC电池技术专利数量不断增加,在美国、日本、韩国、中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欧专局国家等均有较大量的同族申请,全球布局态势极其明显,并且涵盖了电池之后所有产业链条中下游的技术节点。未来其他厂家想进入该赛道,必须直面技术专利的问题。

赶碳号查询到,BC电池的专利最早由SunPower在2005年8月获得,今年1月24日归属于TCL中环的子公司Maxeon。该专利最早将于2026年12月20日到期,但已延长至2027年2月28日。

专利持有者不是别个,是隆基绿能多年来的最大友商——TCL中环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子公司——Maxeon。真要有绕不过去的专利壁垒,双方或许都无法通过合理的专利授权和使用费用解决吧。

当我们不能最大程度上在技术上、法律上接近事实的核心之时,只能用常识来思考这一问题。从爱旭的订单情况判断,BC类产品的主力市场,很可能先海外、再国内。那么,爱旭、隆基等不可能不考虑这方面的风险。如果真要出现专利纠纷,专利持有者不可能表现得如此平静。

更何况,此前隆基与韩华的专利纠纷持续数年。以隆基当下的专业能力,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吗?赶碳号认为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后记

一项先进技术的普及,普及到能够创造其最大价值,往往并不取决于它的长板有多长——某一项或某几项上有多么先进,而往往取决于它不能有致命缺陷或明显短板。

比如,电动车,绿色低碳,购置使用成本低,代表着交通工具的未来,但如果在过去几年中,在续航里程、充电时长、安全性等方面有任何一个成为致命缺陷的话,行业都不可能获得现在的发展。

好的技术,永远是既要又要还要。再以HJT为例,生产工艺流程更短只要四步,转化效率与发电增益更高,未来叠层更有优势,但就因为降本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这就成了致命缺陷。当然,这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一旦解决,可能就是根本性的逆袭时刻。

做企业也一样,既要埋头苦干、努力把握住当下的商业机会,又要永葆创新动力,对于新技术始终保持探寻精神,目光长远,布局超前,避免出现战略迷失。

所以,做企业,就要做充满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者,而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更加不能成为机会主义者。只有永续经营,才不会是只能赚到某一个阶段的钱。

彼得·德鲁克就曾说过,一家平静无波的企业,必是管理上了轨道。光伏行业,光伏企业,现在还在全力冲刺之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爱旭股份

83
  • 光伏概念震荡下挫,爱旭股份跌超7%
  • 爱旭股份(600732.SH)股东横琴舜和累计质押1.55亿股,占所持股份近70%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BC电池的假想敌

相信相融共生,也相信兵者诡道。

文|赶碳号

从隆基绿能9月5日中报业绩发布会至今已一个星期,行业、机构、媒体关于BC类电池的讨论,似乎一刻都没有停止。这,的确是一件足以改变全行业的大事。回顾隆基绿能的BC路线图,大致如下——2022年11月2日,隆基Hi-MO 6正式量产下线,并宣布2023年规划产能为25GW;

2023年1月14日,隆基绿能公告,将原西咸乐叶高效单晶电池项目的规模从年产15GW扩大至29GW,总投资约70.4亿。以此测算,单GW的HPBC电池产能投资成本为2.43亿元,其中设备购置成本单GW为1.95亿元。

2023年3月20日,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的隆基绿能年产29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全面投产。钟宝申表示,该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创下隆基电池项目建设速度最快纪录。

2022年11月2日,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等为隆基全新组件Hi-MO 6揭幕

01、官媒新闻,如何解读?

9月11日,国家能源局官网转载了新华网采写刊发的一篇新闻,标题是《未来5-6年,BC类电池将是晶硅电池的主流》。

文章在导语部分这样写道:

“在未来5-6年,BC类电池由于其高转换效率和产品价值,会受到光伏行业越来越多的青睐,更多的头部企业将快速过渡到BC类电池。随着市场投放的增加,BC类电池将成为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隆基绿能的大量产品也会采用BC类电池技术路线。”

这篇由中央媒体采写刊发、国家能源局官网转载的新闻,分量显然很重,在光伏圈中也产生不小的震动。几家头部企业高管在转发上述新闻的同时,也私下向赶碳号表达了他们的看法。有人认为,这相当于是政府部门对于BC电池技术路线的表态与背书。

在赶碳号看来,BC作为光伏电池的一种先进的平台型技术,能够得到主管部门的认可、重视,甚至全力支持,这不只是从事BC电池的相关企业的幸运,对于光伏行业、全体光伏人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

有为才有位。

多年以来,正是以民企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光伏制造企业、全体光伏人的不懈奋斗、积极有为,中国光伏产业的经济价值与战略价值,才得以不断提升壮大,光伏制造企业、行业的影响力才不断增强。这样的肯定与表扬,鼓励与支持,对于多年以来一直潜心光伏技术研发、曾创造出26.81%等多项世界纪录的隆基绿能,当之无愧。

9月5日,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隆基绿能2023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介绍了隆基绿能未来在电池技术方向的布局。过去一周来,行业内围绕光伏电池的技术方向,展开一场讨论,这体现在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中,也体现在资本市场的股价波动里。

但是,赶碳号也斗胆谈一点个人看法:对于《未来5-6年,BC类电池将是晶硅电池的主流》可以视为利好,但不宜过度解读,更不能错误地以此认为,BC之外的其它技术路线就没有意义。

为此,我们还特地在国家能源局官网上检索了“BC”、“TOPCon”、“钙钛矿”、“PERC”等几个光伏电池技术关键词,以上关键词均在相关规划文件中被多次提到。

2022年7月11日,国家能源局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8214号建议的答复》中指出: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可再生能源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装备攻关,开展新型高效晶硅电池、钙钛矿电池等先进高效电池技术应用示范,掌握钙钛矿等新一代高效低成本光伏电池制备及产业化生产技术。

2021年12月,国家能源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加快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研制和突破,开展n型TOPCon、HJT、IBC等高效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

02、光伏暴跌,不能全怪大哥

在一些投资者社群中,围绕硅片双龙头,股民们态度鲜明,支持中环的叫“环粉”,支持隆基的叫“基粉”,论战时词锋犀利激烈,专业素养水平很高,绝不输行业分析师、研究员。赶碳号因为有段时间关注中环比较多,有时也被环粉们误会为是基粉。基粉就基粉吧,被认作这么优秀企业的粉丝,至少不是一件坏事。

各行各业的老大都不容易当,光伏行业的大哥更不容易。最近,赶碳号对于隆基绿能,又有了一些新的认知,至少要比以前更加理解隆基的作为。

作为行业老大,企业创始人的言论总会对行业产生很大影响。比如,在2023年SNEC大会前,董事长钟宝申就说:“今天(SNEC)这样一个大party,在接下来三四年恐怕都难以被超越”。在会议期间,振国总在接受采访时谈及产能过剩:“未来两到三年内,中国一半以上的光伏行业制造商可能被迫退出市场。”

受此影响,资本市场包括隆基在内的光伏板块暴跌。当时,甚至有人将上述言论与晶科560亿在山西大扩产联想到一起。此后,隆基更是因为刚说完产能过剩的事,紧跟着自己就扩产,而被广泛关注和议论。这一次,关于BC电池,情况也类似,隆基业绩发布会一开,当天BC大涨,后续TOPCon板块也遭到了暴击。

但是,光伏崩了,其实真的不能怪大哥。我们的市场还是散户为主,从风格与价值取向上也偏向预期而轻于当下,机构抱团并且容易相互影响。如果一个市场越来越成熟、公开、透明,投资者越来越成熟,能够影响到市场的主观因素肯定就会越来越小。

实际上,多年以来,一直试图以情怀拉满的鲜明形象示人的隆基,有时也经常苦恼于招黑体质。即便讲的是真话,甚至是肺腑之言,往往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有时甚至事与愿违。

在去年的光伏行业年会上,赶碳号与包括隆基领导在内的光伏企业品牌伙伴们讲,“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做企业的,心理素质都是过硬的,双反这样的大风大浪都不怕。和残酷的市场竞争相比,一些流言蜚语,又能算得上什么呢,徒增一笑而已。

东方文化,是和的文化,水的文化,谦谦君子,斗而不破,都比较含蓄。而西方文化,更直来直去。“企业”是西方世界的产物,而自由竞争恰恰又是商业世界的常态。所以,隆基有时看上去很直,目标明确,哪怕就是针对竞争对手,从自由竞争的角度看,其实也没什么——只是这不太符合东方文化的调性。

打个比方,善于狂怼一切竞争对手的马斯克,算是全球最优秀的企业家了,但放在中国的文化与商业环境中,可能就比较难适应了——因为我们更崇尚谦虚内敛,凡事留有余地——这些气质千百年来已经内化在我们的基因里了。

所以,哪怕退一万步,隆基在行业发展的一些关键节点上,认真发布有利自身的观点,给竞争对手制造一些麻烦,甚至是将矛头直指友商,只要是放在桌面上的阳谋,只要在法律与公序良俗的框架之下,很多人可能不认同,但不能称为“错”,竞争手段而已。

含蓄是一种美,直接其实也是。比如,在手机这个行业,竞争一向残酷,企业之间直接开怼。但在汽车行业却不是这样,互相含情脉脉很含蓄。所以,当大嘴余承东上来就提出问界要干掉BBA时,行业一时很难接受。但现在看,汽车行业也越来越直接了。

做老大不易,树大招风,关注度高,要求也高。利用行业老大的领导力,发表观点,发挥影响,这可能是当大哥为数不多的“实惠”了。正如振国总所说的,产能阶段性过剩之下,市场竞争已越来越残酷。公众包括股民们,也不应把隆基放在聚光灯下用放大镜加以审视,更不能搞道德绑架。如果我们就把隆基视为商业世界中一家经营得很优秀的企业,我们的心态可能会平和很多。

评价一个组织,并不能只用评价人的道德标准,比如是否“正直、善良”,然而我们却经常混淆。

评价一家企业,最客观的标准就是财务标准,长期、稳健、可持续,能够为客户、股东、员工和社会创造价值。如果再延展一些,那就是ESG标准,即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

03、BC电池的假想敌

最近一周,行业中似乎弥漫着一种气氛,即TOPCon、HJT、BC之间会对立厮杀,一番大战下来,TOPCon和HJT,都要被BC终结。事实是这样吗?

赶碳号不懂技术,但也隐约感觉,BC和TOPCon、HJT其实不是敌人,更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反而是一种完美的结合。

所谓BC即Back Contact(背接触电池),通过将电池正面金属栅线放到背面,减少阳光遮挡,尽可能多地利用入射光,核心是引入激光开模技术来保护背面钝化层的钝化性能,减少界面处载流子复合扰动,从而达到减少光学损失,提高电池转换效率的目的。

正是因为BC电池并非在材料的化学反应层面做出优化,而是电池制造工艺层面的改进,因此与当前市面上的产品之间并不排斥。TOPCon可以和BC结合,形成TBC,HJT未来可以和BC结合,形成HBC, PERC也可以和BC结合,形成HPBC。

在隆基绿能业绩交流会上,董事长钟宝申说:“接下来的5-6年,BC类电池会是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

另外,钟董还表示,“TOPCon仍是过渡产品,和现在的PERC相比,它的提升幅度还是太小,行业技术方面高度同质化,非常容易出现投资收益达不到预期的状态,或者说出现未赚钱就过剩的现象,现在已经有这种苗头。”

赶碳号当时大受震撼,“T天已死,B天当立,岁在今年,天下隆基”。但后来想了想,感觉钟宝申的这个“接下来的5-6年”,可能容易引发歧义——是从当下开始,到未来的5-6年之间,BC类电池就是绝对主流了,还是5-6年以后才能成为绝对主流呢?

从隆基对外的宣传报道中,感觉就是从当下开始“绝对主流”了。但回到现实,又有点不太相信——可能我们这些只会码字吹水的一介凡夫、技术盲,无法领会和前瞻到光伏技术进步与降本的速度究竟会有多快吧。正因为是隆基,最近的市场还是信了,至少半信半疑。因为是一言九鼎的大哥,绝不会开玩笑,特别是开这种玩笑。

从光伏组件的出货量看,今年至少还是PERC的天下;明年是TOPCon的天下,大约可以占到市场的70%。后年,也就是2025年,BC电池会成为绝对主流吗?技术盲赶碳号拍脑袋判断,有一定可能性,但难度应该也不小。另外,明年和后年,除了TOPCon以外,还有大量的HJT产能在路上。

实际上,中来股份才是中国第一家量产IBC电池的公司。最近,中来股份总裁林建伟在接受PV-TECH采访时表示,早在4、5年前,中来就已经开始IBC电池生产,但由于工艺工序繁杂、良率不高、成本高等多方面原因,中来最后并没有选择IBC的技术路线。不过,中来在这一方面的研发工作从未放弃,目前实验室样品效率仍然保持着行业的顶尖水平。

对于BC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成为主流,林建伟态度鲜明:BC技术是个好技术,但5-6年内能取代TOPCon、成为“绝对主流”这种预测,有些过于乐观。虽然BC组件在效率上取得了一些突破,在产品美观性上相对于TOPCon和HJT,有一定优势,但其在双面率和技术专利等方面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还有待解决。

一家头部的光伏一体化企业,选择了TOPCon,也储备了HJT电池,并且实验室数据很不错。当然它也布局了BC、钙钛矿等。企业技术方面负责人就说:“TOPCon的生命周期至少三年吧。”

可能在他眼里,三年的生命周期对企业来说就够了。

这里有两个现实:

1、 光伏企业做投建方案的时候,设备摊销通常会按5-7年计算。

2、 现在的落后产能PERC,在2019年作为先进技术,才成为主流。2019年PERC电池市占65%。

对比PERC的历史,如果TOPCon能有三年生命周期,已经足够了。

但对于还没有实现大量出货的HJT来说,时间可能更短。

HJT表面上气定神闲,口上坚定地说:“今年下半年,或明年……或是明年下半年HJT一定能实现技术突破、市场反攻。”估计内心一定是焦虑的。若HJT组件不出货,就没有销售收入;若和Perc、TOPCon价格拉不开差距,就没有利润。如果时间不够,按照隆基的“绝对主流”逻辑,是不是可以直接上HBC呢?

坚定选择TOPCon、勇于梭哈的企业,就是看好现在,看好未来三年或者是他们认为合理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他们巩固了在行业地位,也赚到了钱。

那么,留给TOPCon、HJT的时间,有没有三年呢?按林建伟的观点是五六年都乐观,但按照隆基的表述,时间却很短。如果是后者,那就要取决于这些企业对于BC的技术的储备,以及现有技术、产线在未来有没有可能升级改造。

实际上,晶科已在BC上实现一定量产,晶澳科技也表示目前研发有BC电池技术储备。钧达股份已建立基于N型技术的BC产品实验线,即将中试。

9月12日,通威股份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已实现TOPCon、HJT、BC电池、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等技术路线研发的全面布局,并在N型电池方面持续突破,各项产品指标处于行业领先。其中,P型TBC研发批次效率达到25.18%,N型TBC最高研发效率达到26.11%,钙钛矿/硅叠层电池效率达到31.13%。这也是为数不多直接公布BC电池研发效率的企业。

04、BC的挑战与美好未来

作为一个外行,赶碳号也稍加置喙,欢迎批评指正:思考BC类电池的未来,似乎可以从技术、成本、市场、专利等四个维度来分析。

首先是技术。

赶碳号非常认同振国总也经常说的光伏的“第一性”原理,那就是光电转化效率。这是整个行业的本质与逻辑原点。所以,技术永远是放在首位的。从技术角度,BC的转化效率之领先毋庸置疑。

在从P型向N型技术迭代的分岔路口,一些投资者及观察人士认为,隆基绿能的表现一度令市场失望。

隆基在研发上创造出下多个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但是,业内人士大多也知道,这些世界纪录从实验室到真正量产,其实并不容易。2022年9月,公司重磅推出HPBC,即Hi-MO 6,后来因为成本等问题选择了TOPCon,即Hi-MO 7。

在几个月前,市场中还有传言,隆基绿能可能将要试水10GW的HJT。有人评价,隆基内部的“赛马机制”在此刻,可能反而成了决策的拖累。

其实从HPBC的发展来看,隆基的产品战略一直相对清晰,推进得也很坚决。此次公开表态,真心为隆基的勇气和决心点赞。BC虽然很难,但前面有爱旭的一马当先勇闯无人区,现在又有光伏一哥隆基压阵提升士气与信心,未来一定是美好的。最近,各家机构都在陆续出研报,最近赶碳号也会专门撰文,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是降本。

增效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降本。BC类电池降本的时间曲线决定了现有技术路线的生命周期。是当下立即实现的“绝对主流”,还是三年以后的“绝对主流”,还是五六年之后的“绝对主流”。这是一道思考题,也是一道证明题。

在投资者交流会上,隆基并没有透露HPBC的成本,但可以逆向思考,这个问题或许已有答案。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透露,公司目前BC产能主要为30GW HPBC电池项目,并已于今年上半年投入量产,预计今年底实现达产,目标是24GW。如果成本没有降下来、良率没有提升上去,隆基会大干一场吗?

降本究竟降到了什么程度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爱旭、隆基在以什么样的速度和行进曲线降本,这其实才是问题的关键。

第三是用户。

承接第二个问题,那就是BC类电池的客户。

TOPCon的拥趸、BC类电池的异议者林建伟认为,BC类电池,要想成为主流的光伏电池技术,尤其是对于大型地面项目,必须在效率、双面率、成本三个方面没有明显的短板,才能实现最优的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

林建伟表示,从产业链完整度来看,当前BC技术设备、材料等相关联的整体产业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初期产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而TOPCon技术产业链配套的各个环节都已成熟,不存在这个阻碍;另一方面,BC组件更适合对于美观度要求较高并且价格敏感度低的中高端分布式户用及工商业市场,目前的市场需求也仅为海外少量分布式屋顶。

对此,赶碳号认为,中国的光伏市场大半在海外,海外目前的主力市场是欧洲,欧美的主流又是户用。所以,BC类电池的市场空间,肯定是广阔的。核心问题还是降本增效。只要BC的降本速度足够快,效率足够高,颜值进一步提升,色差进一步降低,客户、应用场景这些就不是问题。

最近,爱旭就率先表态:公司2024年的BC电池成本,将与TOPCon打平。这,绝对是一个爆炸性观点。对此,赶碳号也正在研究。

最后一个问题是专利。

林建伟向PV-TECH表示,BC技术的几条分支路线的知识产权,几乎都已经被国外研究机构和企业,以及国内极少数企业所控制。

BC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SunPower公司,自2012年以来申请的BC电池技术专利数量不断增加,在美国、日本、韩国、中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欧专局国家等均有较大量的同族申请,全球布局态势极其明显,并且涵盖了电池之后所有产业链条中下游的技术节点。未来其他厂家想进入该赛道,必须直面技术专利的问题。

赶碳号查询到,BC电池的专利最早由SunPower在2005年8月获得,今年1月24日归属于TCL中环的子公司Maxeon。该专利最早将于2026年12月20日到期,但已延长至2027年2月28日。

专利持有者不是别个,是隆基绿能多年来的最大友商——TCL中环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子公司——Maxeon。真要有绕不过去的专利壁垒,双方或许都无法通过合理的专利授权和使用费用解决吧。

当我们不能最大程度上在技术上、法律上接近事实的核心之时,只能用常识来思考这一问题。从爱旭的订单情况判断,BC类产品的主力市场,很可能先海外、再国内。那么,爱旭、隆基等不可能不考虑这方面的风险。如果真要出现专利纠纷,专利持有者不可能表现得如此平静。

更何况,此前隆基与韩华的专利纠纷持续数年。以隆基当下的专业能力,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吗?赶碳号认为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后记

一项先进技术的普及,普及到能够创造其最大价值,往往并不取决于它的长板有多长——某一项或某几项上有多么先进,而往往取决于它不能有致命缺陷或明显短板。

比如,电动车,绿色低碳,购置使用成本低,代表着交通工具的未来,但如果在过去几年中,在续航里程、充电时长、安全性等方面有任何一个成为致命缺陷的话,行业都不可能获得现在的发展。

好的技术,永远是既要又要还要。再以HJT为例,生产工艺流程更短只要四步,转化效率与发电增益更高,未来叠层更有优势,但就因为降本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这就成了致命缺陷。当然,这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一旦解决,可能就是根本性的逆袭时刻。

做企业也一样,既要埋头苦干、努力把握住当下的商业机会,又要永葆创新动力,对于新技术始终保持探寻精神,目光长远,布局超前,避免出现战略迷失。

所以,做企业,就要做充满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者,而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更加不能成为机会主义者。只有永续经营,才不会是只能赚到某一个阶段的钱。

彼得·德鲁克就曾说过,一家平静无波的企业,必是管理上了轨道。光伏行业,光伏企业,现在还在全力冲刺之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