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伊利全面入主澳优,开启奶粉寡头竞争时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伊利全面入主澳优,开启奶粉寡头竞争时代?

伊利全面入主澳优,开启奶粉寡头竞争时代?

文|向善财经  刘能

在战略入股澳优乳业两年后,伊利终于决定从颜卫彬的手中,接下执掌澳优的帅印。

据天眼查APP显示,9月12日晚间,澳优乳业突然发布公告称,创始人颜卫彬因决定投入更多时间在其他事务的原因,已辞任公司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等本公司的其他所有职务。由张占强接替颜卫彬出任澳优董事会主席职务,任志坚出任澳优行政总裁,张志出任澳优执行董事一职。

此消息一出,整个奶粉行业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原因无他,三位接任者此前均有着深厚的伊利任职背景。

而无论是伊利还是澳优,均是当前中国奶粉市场中的佼佼者,两强联合释放出的想象力是足以撼动并改变整个行业市场的格局走向。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伊利与澳优之间一举一动很难不令外界不去关注……

伊利“上任”澳优,想象力大于挑战

其实在向善财经看来,对于伊利管理团队上任澳优这件事,虽然乍一看似乎有些出乎意料,但实际上却也在情理之中。

毕竟自2021年伊利战略入股澳优以后,无论是“实力不差,运气差”的澳优,还是高溢价投资收购的伊利,都需要一次向外界证明自己真正潜力的机会。

所以伊利对澳优管理层的入主,更进一步地促进品牌企业间战略协同的发展,无疑就成了两者共同破局的最直接途径。

事实上,回到“伊利入主澳优管理层”这件事的本身来看,向善财经也认为此次澳优“换血”伊利带来的长远想象力,要远大于可能面临的短期挑战。

先说想象力的一面:首先对伊利肯定是利好的。毕竟无论是伊利还是蒙牛的基本盘业务——液态奶的营收,现在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放缓甚至是见顶的迹象。

今年上半年,伊利的液奶板块实现营收424.2亿元,较去年同期微降。至于蒙牛上半年液奶业务实现营收416亿元,虽然同比有所增长,但涨幅并不大,两者整体规模都处于稳定状态。

但不同的是,今年上半年,伊利的奶粉及奶制品贡献收入达到了135.21亿元,同比增长12.01%。而同期蒙牛的奶粉业务营收却只有18.94亿,直接拉开了百亿元的营收差距,同时也打开了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

因为不只是表面营收的增加,在业务上,伊利与澳优的国内外乳业资源在理论逻辑上都可以实现1+1>2的协同作战效果。这无疑让投资者们提前看到了伊利“2025年全球乳业前三、2030年全球乳业第一”战略目标实现的希望之光。

所以说,奶粉业务是现在伊利的增长第二极,而澳优则是伊利未来奶粉想象力蓝图的关键一块。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伊利能够更早地接手管理澳优,尽可能地加速澳优的成长速度,消除双方未来的成长不确定性,当然是再好不过了。

其次对澳优来说,也是利大于弊。

要知道,无论是品牌影响力还是产品硬实力,澳优在中国奶粉市场并不逊色于任何人,唯一较飞鹤们稍有不足的是渠道管理方面。在市场上升期,这点不足可能并不影响大局,但是在当前市场大盘不断萎缩,各大奶粉品牌都在抢占规模以维持增长的情况下,澳优的渠道经销商管理问题就可能成了亟待解决的经营顽疾。

不过在这方面,澳优的短板正好是伊利的长板。要知道,伊利、蒙牛们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唯二的乳业巨头,至关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超强的渠道布局和管理能力,这是其他品牌玩家所不具备的优势壁垒,同时也是此次从伊利而来的新管理团队,所能带给澳优的最直接想象力。

当然话又说回来,上述种种多是在理论逻辑层面纸上谈兵,企业间的融合管理并不是1+1那么简单,在澳优管理层“换血”伊利的落地过程中可能还会充满着不确定性。

也就是挑战的一面,主要有两点:第一是管理层的磨合问题。在这方面,伊利的老对手蒙牛可谓是有着不少的经验。从雅士利的衰落,到与联姻多年的达能(多美滋)分手,在蒙牛的收并购联姻路上,内部管理层调整的不畅似乎都为最后的曲终人散埋下了明显的伏笔。

但伊利、澳优与蒙牛不同的是,此次澳优创始人颜卫彬的彻底离任,虽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企业内部的军心动荡,但却也给了新管理层找准经营病灶,快速调整磨合的机会,所以即便在短时间内会有些调整期的阵痛,但可能不会持续太久……

第二点是对澳优的第二曲线处理问题。尽管新上任的任志坚在澳优员工信中表示,在新管理团队的带领下,澳优继续坚持“牛羊并举”和“全家营养健康”的战略方向。但是抛开奶粉品类不谈,澳优在其他品类领域的市场声音并不算大,如果着重加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分散;可如果不加码,考略到与伊利之间微妙的关系,又可能会在未来生出些许的变数。

当然,瑕不掩瑜。从整体来看,此次澳优管理层“换血”伊利的利好想象力还是要远大于利空挑战的。尤其是对在被伊利战略入股后就业绩变脸的澳优来说,终于有了突破当前增长困境,证明自己潜力的关键机会……

伊利、澳优联姻,开启寡头竞争时代?

其实从宏观视角来看,从2016年到去年出台落地的两次配方注册制和奶粉新国标的颁布,以及我国新生儿出生率的不断下滑,马太效应一直都贯穿于我国婴配奶粉行业的竞争中,并在当前不断萎缩的婴配奶粉市场背景下,尤为凸显。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婴配奶粉行业的CR5仅为42%,品牌竞争格局不仅非常分散,而且其中还多是由外资品牌占主导。

或许正因如此,同年,发改委颁布了《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提升行动方案》,目标就是增加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比例,维持到60%的自给水平。

随后经过了两年的鼓励发展,2022年我国婴配粉行业的CR5达到了57.2%。其中2022年销售额前五的品牌分别为飞鹤、伊利、雀巢、达能、君乐宝,分别占比17.5%、12.3%、10.7%、10.3%、6.4%。

前十名中国产品牌和国外品牌各占5席,国产奶粉品牌CR3为36.2%。

可以很明显地发现,无论是政策端还是市场竞争端,似乎都在或主动或被动地引导婴配奶粉市场向国产集中、向头部集中,从而形成由少数几家大企业控制的,且每家都占有相当大份额的寡头市场竞争格局的出现。

目前来看,随着伊利和澳优联姻的深入融合,整个奶粉市场也确实出现了两个寡头雏形:

一个是连续稳坐了数年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的“头把交椅”的飞鹤;另一个是与澳优联姻后的伊利。

对于前者,2022年飞鹤的销售额占比达到了17.5%,但是截止到2023年1月,飞鹤的市占率便进一步增长至21.5%,继续领跑行业。

尤其是在当前新生儿出生人口数较2017年明显下滑,且今年上半年奶粉产品价格结构有所调整的背景下,飞鹤的营收规模却近乎持平。这更加说明飞鹤的市场占有率在同期是进一步提升的,增长的市场销量扛起下其他的负面影响。

对于后者,从最近的半年报数据来看,伊利(澳优)的奶粉业务及奶制品业务营收规模已经超过了飞鹤,对市占率的追赶超越或许也已经指日可待。

除此之外,包括蒙牛、君乐宝在内的市占率、营收规模都不算突出的其他婴配奶粉玩家们,则可能就要归于松散的第三方阵营了。

当然,如果抛开婴配奶粉品类不谈,向善财经认为松散的中小乳企们也不是没有生存的机会。

一个包括蒙牛、伊利飞鹤们都在探索的品类多元化,也就是从婴幼儿奶粉品类出发,向辅食、益生菌,到儿童奶粉、常规液奶、酸奶、乳饮料和奶酪,再到成人奶粉、中老年奶粉等乳制品或营养品领域延伸的破局点,未尝不是中小乳企们的最后机会。

要知道,现在除了伊利为加码奶粉而入股了澳优外,蒙牛还通过入股妙可蓝多,尝试开辟出奶酪赛道,至于飞鹤则是在最近推出了面向3岁以上儿童群体的茁然新液奶产品

所以中小乳企们也似乎可以从产品形态单一的奶粉,向液奶、固态的奶酪,甚至是衍生的冰淇淋等以“奶”为中心的多产品形态扩张,尝试打造出一个奶宇宙、一个低配版的蒙牛伊利,从而实现弯道超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伊利

4.1k
  • “云游伊利”全球品质溯源活动获颁2024年度优秀公共关系案例
  • 伊利旗下陕西乳业公司增资至2.7亿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伊利全面入主澳优,开启奶粉寡头竞争时代?

伊利全面入主澳优,开启奶粉寡头竞争时代?

文|向善财经  刘能

在战略入股澳优乳业两年后,伊利终于决定从颜卫彬的手中,接下执掌澳优的帅印。

据天眼查APP显示,9月12日晚间,澳优乳业突然发布公告称,创始人颜卫彬因决定投入更多时间在其他事务的原因,已辞任公司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等本公司的其他所有职务。由张占强接替颜卫彬出任澳优董事会主席职务,任志坚出任澳优行政总裁,张志出任澳优执行董事一职。

此消息一出,整个奶粉行业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原因无他,三位接任者此前均有着深厚的伊利任职背景。

而无论是伊利还是澳优,均是当前中国奶粉市场中的佼佼者,两强联合释放出的想象力是足以撼动并改变整个行业市场的格局走向。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伊利与澳优之间一举一动很难不令外界不去关注……

伊利“上任”澳优,想象力大于挑战

其实在向善财经看来,对于伊利管理团队上任澳优这件事,虽然乍一看似乎有些出乎意料,但实际上却也在情理之中。

毕竟自2021年伊利战略入股澳优以后,无论是“实力不差,运气差”的澳优,还是高溢价投资收购的伊利,都需要一次向外界证明自己真正潜力的机会。

所以伊利对澳优管理层的入主,更进一步地促进品牌企业间战略协同的发展,无疑就成了两者共同破局的最直接途径。

事实上,回到“伊利入主澳优管理层”这件事的本身来看,向善财经也认为此次澳优“换血”伊利带来的长远想象力,要远大于可能面临的短期挑战。

先说想象力的一面:首先对伊利肯定是利好的。毕竟无论是伊利还是蒙牛的基本盘业务——液态奶的营收,现在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放缓甚至是见顶的迹象。

今年上半年,伊利的液奶板块实现营收424.2亿元,较去年同期微降。至于蒙牛上半年液奶业务实现营收416亿元,虽然同比有所增长,但涨幅并不大,两者整体规模都处于稳定状态。

但不同的是,今年上半年,伊利的奶粉及奶制品贡献收入达到了135.21亿元,同比增长12.01%。而同期蒙牛的奶粉业务营收却只有18.94亿,直接拉开了百亿元的营收差距,同时也打开了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

因为不只是表面营收的增加,在业务上,伊利与澳优的国内外乳业资源在理论逻辑上都可以实现1+1>2的协同作战效果。这无疑让投资者们提前看到了伊利“2025年全球乳业前三、2030年全球乳业第一”战略目标实现的希望之光。

所以说,奶粉业务是现在伊利的增长第二极,而澳优则是伊利未来奶粉想象力蓝图的关键一块。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伊利能够更早地接手管理澳优,尽可能地加速澳优的成长速度,消除双方未来的成长不确定性,当然是再好不过了。

其次对澳优来说,也是利大于弊。

要知道,无论是品牌影响力还是产品硬实力,澳优在中国奶粉市场并不逊色于任何人,唯一较飞鹤们稍有不足的是渠道管理方面。在市场上升期,这点不足可能并不影响大局,但是在当前市场大盘不断萎缩,各大奶粉品牌都在抢占规模以维持增长的情况下,澳优的渠道经销商管理问题就可能成了亟待解决的经营顽疾。

不过在这方面,澳优的短板正好是伊利的长板。要知道,伊利、蒙牛们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唯二的乳业巨头,至关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超强的渠道布局和管理能力,这是其他品牌玩家所不具备的优势壁垒,同时也是此次从伊利而来的新管理团队,所能带给澳优的最直接想象力。

当然话又说回来,上述种种多是在理论逻辑层面纸上谈兵,企业间的融合管理并不是1+1那么简单,在澳优管理层“换血”伊利的落地过程中可能还会充满着不确定性。

也就是挑战的一面,主要有两点:第一是管理层的磨合问题。在这方面,伊利的老对手蒙牛可谓是有着不少的经验。从雅士利的衰落,到与联姻多年的达能(多美滋)分手,在蒙牛的收并购联姻路上,内部管理层调整的不畅似乎都为最后的曲终人散埋下了明显的伏笔。

但伊利、澳优与蒙牛不同的是,此次澳优创始人颜卫彬的彻底离任,虽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企业内部的军心动荡,但却也给了新管理层找准经营病灶,快速调整磨合的机会,所以即便在短时间内会有些调整期的阵痛,但可能不会持续太久……

第二点是对澳优的第二曲线处理问题。尽管新上任的任志坚在澳优员工信中表示,在新管理团队的带领下,澳优继续坚持“牛羊并举”和“全家营养健康”的战略方向。但是抛开奶粉品类不谈,澳优在其他品类领域的市场声音并不算大,如果着重加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分散;可如果不加码,考略到与伊利之间微妙的关系,又可能会在未来生出些许的变数。

当然,瑕不掩瑜。从整体来看,此次澳优管理层“换血”伊利的利好想象力还是要远大于利空挑战的。尤其是对在被伊利战略入股后就业绩变脸的澳优来说,终于有了突破当前增长困境,证明自己潜力的关键机会……

伊利、澳优联姻,开启寡头竞争时代?

其实从宏观视角来看,从2016年到去年出台落地的两次配方注册制和奶粉新国标的颁布,以及我国新生儿出生率的不断下滑,马太效应一直都贯穿于我国婴配奶粉行业的竞争中,并在当前不断萎缩的婴配奶粉市场背景下,尤为凸显。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婴配奶粉行业的CR5仅为42%,品牌竞争格局不仅非常分散,而且其中还多是由外资品牌占主导。

或许正因如此,同年,发改委颁布了《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提升行动方案》,目标就是增加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比例,维持到60%的自给水平。

随后经过了两年的鼓励发展,2022年我国婴配粉行业的CR5达到了57.2%。其中2022年销售额前五的品牌分别为飞鹤、伊利、雀巢、达能、君乐宝,分别占比17.5%、12.3%、10.7%、10.3%、6.4%。

前十名中国产品牌和国外品牌各占5席,国产奶粉品牌CR3为36.2%。

可以很明显地发现,无论是政策端还是市场竞争端,似乎都在或主动或被动地引导婴配奶粉市场向国产集中、向头部集中,从而形成由少数几家大企业控制的,且每家都占有相当大份额的寡头市场竞争格局的出现。

目前来看,随着伊利和澳优联姻的深入融合,整个奶粉市场也确实出现了两个寡头雏形:

一个是连续稳坐了数年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的“头把交椅”的飞鹤;另一个是与澳优联姻后的伊利。

对于前者,2022年飞鹤的销售额占比达到了17.5%,但是截止到2023年1月,飞鹤的市占率便进一步增长至21.5%,继续领跑行业。

尤其是在当前新生儿出生人口数较2017年明显下滑,且今年上半年奶粉产品价格结构有所调整的背景下,飞鹤的营收规模却近乎持平。这更加说明飞鹤的市场占有率在同期是进一步提升的,增长的市场销量扛起下其他的负面影响。

对于后者,从最近的半年报数据来看,伊利(澳优)的奶粉业务及奶制品业务营收规模已经超过了飞鹤,对市占率的追赶超越或许也已经指日可待。

除此之外,包括蒙牛、君乐宝在内的市占率、营收规模都不算突出的其他婴配奶粉玩家们,则可能就要归于松散的第三方阵营了。

当然,如果抛开婴配奶粉品类不谈,向善财经认为松散的中小乳企们也不是没有生存的机会。

一个包括蒙牛、伊利飞鹤们都在探索的品类多元化,也就是从婴幼儿奶粉品类出发,向辅食、益生菌,到儿童奶粉、常规液奶、酸奶、乳饮料和奶酪,再到成人奶粉、中老年奶粉等乳制品或营养品领域延伸的破局点,未尝不是中小乳企们的最后机会。

要知道,现在除了伊利为加码奶粉而入股了澳优外,蒙牛还通过入股妙可蓝多,尝试开辟出奶酪赛道,至于飞鹤则是在最近推出了面向3岁以上儿童群体的茁然新液奶产品

所以中小乳企们也似乎可以从产品形态单一的奶粉,向液奶、固态的奶酪,甚至是衍生的冰淇淋等以“奶”为中心的多产品形态扩张,尝试打造出一个奶宇宙、一个低配版的蒙牛伊利,从而实现弯道超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