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毒眸
《骄阳伴我》开播后不久,白百何的名字就成了热搜常客,其中一条是,“白百何就没演过受气的角色”。
剧中,白百何饰演的简冰,作为一名女性导演,面对客户的歧视,果断回击,“我觉得片子拍得好坏跟性别应该没什么关系吧?”生活中,面对丈夫的“洗脑”说教,她反问,“为什么大女人就得是贤妻良母呢?如果一个词,只能形容女人,不能形容男人,那就是一种绑架,比如说贤惠。”
最近几年“白姐”的角色,无论是《我们的婚姻》里的家庭主妇,还是《欢迎光临》里的美艳空姐,人物背景差别巨大,但神奇的是,总能诞生台词金句,并且让你觉得,说金句的,就是白百何本人。
这倒不是质疑白百何“演什么都一样”,而是这类角色,本身就有一种量身定做感:“她们”往往都倔强自信,爽利洒脱,绝不闷声吃亏,也不屑占别人便宜,脸上是不遮掩的欲望与野心,却又没有居高临下的傲慢。
《失恋33天》的黄小仙,把“小妞”这个词带到了内娱,12年过去,“领路者”反而更加游刃有余。
另一个现象是,哪怕市场上也有类似角色,但提及“小妞”,依然只会想起白百何。渐渐,“白姐,内娱无代餐”的说法开始出现。
追求代餐,意味着市场需求;追而不得,意味着独特。然而,12年间,时代在变化,属于“小妞”本身的定义和视角也在变化,当我们寻找白百何接班人的时候,或许可以换个思路:
我们需要的,是“小妞的时代”,还是“时代的小妞”?
“小妞”的春天
影视范畴的“小妞”其实是个舶来词。
《失恋33天》被定义为“小妞电影”,实际上对标的是好莱坞的“小鸡电影”(chick flick)。作为好莱坞大制片厂三四十年代“女人电影”的变形,“chick flick”强调以年轻女性为主角,用幽默戏谑的轻松方式来讲述爱情。
上个世纪60年代,大量社会运动爆发,民权运动、女权运动等进步思潮涌动,女性追求自立自由,“小妞电影”既带有新时代女性思潮的新奇与进步,同时,依旧保有好莱坞传统浪漫爱情的套路,在这一时期,诞生了第一部“小妞电影”《蒂凡尼的早餐》。
奥黛丽·赫本灵巧又不失优雅的风格,打破了传统女性角色娇弱的刻板印象,《窈窕淑女》《偷龙转凤》等作品让奥黛丽·赫本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世界级女星。
20世纪90年代,美国走入新自由主义经济时期,社会强调个人主义与自由价值,女性的职场身份成为电影主要侧重点,在爱情线之外,强调刻画女性角色的成熟魅力,比如,《西雅图未眠夜》里安妮是一位事业有成的记者;《诺丁山》里安娜是一位红极一时的影星;《律政俏佳人》里艾丽成长为了一名律师。
与此同时,“小妞电影”也对女性的传统美进行了质疑与挑战,相较于外貌与身材,更关注女性善良智慧的内在美。《BJ的单身日记》里,琼斯不够貌美,事业平平,却因为内在的纯真打动了两个男人。
女性外表不再刻板追求天生的夺目闪耀,而是通过剧情深入,让女性学会重拾自我。《公主日记》里高中生米娅在改造中有了自信,一步步成长为具有继承权的公主;《穿普拉达的女王》里初入职场的安迪在时尚圈经历了几次浮华考验后,找回初心。
“小妞电影”丰富了女性角色,将社会思潮中的新女性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满足了当时女性观众的情感需求,在消费时代的助力下,“小妞电影”在市场上收获成功。1993年的《西雅图未眠夜》首周末票房1725万美元,全球票房收入达到了2.2亿美元,位列年度票房第七。
票房的成功,让“小妞电影”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发挥出强大的造星优势,相继捧出梅格·瑞恩、朱莉娅·罗伯茨等一线女星。但是自“美国甜心”安妮·海瑟薇开始尝试转型,“四小花旦”之一的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主演的“暮光系列”脱离了“小妞电影”的轻喜剧风格,大量粗制滥造“伪·小妞电影”沦为低质B级片,好莱坞小妞电影开始走下坡路。
好莱坞小妞电影式微之时,国内小妞电影开始发力。2009年,章子怡主演的《非常完美》被视为中国第一部小妞电影。
《非常完美》首周末票房近3000万,连续三周蝉联票房冠军,最终票房近亿,这样的成绩让第一次尝试制片人的章子怡收获颇丰。之后,徐静蕾自导自演的《杜拉拉升职记》票房破亿,成为跻身亿元导演俱乐部的首位女性导演。
“小妞电影”的性价比让市场惊喜,一线女星纷纷入局。范冰冰的《一夜惊喜》,汤唯的《北京遇上西雅图》等作品均收获不错成绩,票房破亿。
但就中国市场而言,这些由一线女星定义的作品,依然没有特别鲜明的出圈人物出现,直到《失恋33天》横空出世——2011年,《失恋33天》以890万的成本收获3亿票房,对行业的诸多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白百何凭借此片爆红,拿下当年百花奖最佳女主角,也奠定了自己“小妞”代言人的地位。或许是翻译到中文时的变形,从“chick flick”到“小妞”,出圈的过程也伴随着刻板印象的加深:既然是“小妞”,章子怡范冰冰不行,但白百何可以。
更重要的是,白百何的票房号召力也就此打开。《分手合约》《被偷走的那五年》一部接一部票房破亿,《滚蛋吧!肿瘤君》票房更是达到5.1亿。形成对比的是,周迅两部小妞电影《我的早更女友》和《撒娇女人最好命》票房合计3.9亿,章子怡在《非常完美》后打造的同系列《非常幸运》,票房1.36亿。
甚至,从题材上看,白百何可以接的类型一点也不窄,2015年,白百何主演的《捉妖记》票房破20亿,开启了电影市场奇幻题材新一轮热潮。
从“小妞电影”开始,白百何个人票房成绩五年内大步跃进,在黄渤、王宝强等男星占据票房高位的时代,她曾是最接近百亿票房演员的第一人。
“小妞”有市场
细究白百何的“小妞”风格,绕不开“京圈”。
区别于好莱坞“美国甜心”式“小妞”,白百何风格很大程度上承袭早期“京圈”作品里的“飒蜜”。
《不见不散》的徐帆,《甲方乙方》的刘蓓,《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徐静蕾构成了早期女演员独有的一面:不吝洒脱,话锋犀利。同时,她们借用文化优势有了最早一批时尚资源,时髦穿搭更突显出了她们另类的性格。
而白百何的第一部作品,就是“京圈”代表作《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之后合作的都是“京圈”代表人物,《我的青春谁做主》《家的N次方》的赵宝刚,以及《失恋33天》的滕华涛。
没有成为新一代“飒蜜”,白百何的“小妞”气质反倒凸显出来。其天然的草根性弱化了“飒蜜”的倨傲感,将都市感与生活感进行恰到好处的融合,独特的“小妞”气质,让低线城市市场有了更贴近生活的都市女性想象,用更促狭的话说,在当时,她们想象中“在大城市打拼的自己”更接近白百何,而不是徐帆徐静蕾。
一直以来,都市感是“小妞”作品必不可缺的一大要素。一线城市先锋潮流的场景设置满足了女性观众的都市想象,电影《爱出色》的宣传简介就曾直白地写到,“穿梭于梦幻般的时尚、艺术、奢华生活和上流社会”。
都市文化和都市生活营造之下,“小妞”作品的消费属性得到了极大的挖掘。在《蒂凡尼的早餐》里,奥黛丽·赫本就让奢侈品牌Tiffany进入大众视野,大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同样,在《杜拉拉升职记》里,Gucci、Dior、Chloe、Chanel等大量品牌出现,广告植入不断加入,立顿红茶、马自达轿车、联想电脑、诺基亚手机……在镜头上接连闪现。
“小妞电影”的都市属性要求“小妞”的时尚感变得极其重要,比如,《爱出色》里姚晨穿起40万Versace高定礼服,《杜拉拉升职记》里徐静蕾换了几套Moschino。
相较于其他“小妞”作品对于时尚感的极力塑造,白百何的戏中穿搭往往随性自然,在保留一定自我风格的时尚之余,更趋向现实都市白领,简单自然之中,不失亮眼点缀,这让她的穿搭戏里戏外都深受女性喜欢。
“小妞电影”在努力制造都市生活幻境的同时,也在塑造都市白领女性的真实生活:时刻处在身份焦虑与生存压力下,对新时代女性爱情观产生犹疑。在《失恋33天》里,黄小仙与钻石王老五魏依然就针对社会中的“拜金女”“真心女”进行了一番爱情观交流,细腻的情感描摹切中了真实的都市女性。
正如《“小妞电影”:定义 类型》一文中提到的,“这或许也是‘小妞电影’对当下中国电影最重要的贡献所在——电影现代性和摩登性的回归。”
流行文化和消费时代之间的契合,给予了“小妞电影”快速发展的机会。《2010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调查显示,中国女性就业率达到74%,拥有独立经济来源的女性群体消费能力大幅提升,“她消费”成为市场主流,根据《中国女性消费调查报告》显示,女性消费市场总值逐年上升,在2017年突破了2万亿。
与此同时,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处于上升期,年度总票房首次破百亿,“小妞电影”巨大的消费力无疑成为电影市场的助燃剂。
在这种情况下,“小妞”演员既得到资本的青睐,也深受观众的喜欢。白百何拿下Chanel中国区腕表形象大使,走入巴黎时装周;甚至在那之前,章子怡就已经凭借《非常完美》一改大众对她“强势”的判断,收获不少观众缘,吃到“小妞”红利。
“小妞”一度成为女星最爱人设。
新时代“小妞”
本质上来说,不论是“小妞电影”还是“小妞”这个词本身,都具有着强烈的时代性,这意味着,它依赖着观众在某一时期的想象,且极易随着时代风潮的变化而变化。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不论是“chick flick”还是“小妞电影”,都或多或少带着男性凝视的意味。英文名“chick flick”中的“chick”一词,是英美俚语,意将女性弱化为男性调侃挑逗的对象,带有一定贬低歧视含义。所以,用中文“小妞”这一偏向男性视角的词汇翻译,倒也算是信达雅。
观察“小妞”作品可以发现,“小妞”性格中的灵动张扬更多被弱化为男性观众可接受范围内的可爱,当超出这一阈值,“小妞”就会被贴上“男人婆”的标签,接受华丽改造。《撒娇女人最好命》里,张慧为了争夺男神,就选择接受个性改造。这样标签化的刻板塑造,让“小妞”角色大多扁平,没有足够的人物深度,只能沦为一个没有灵魂的喜剧角色。
某种程度上来说,“小妞电影”本身就是时代潮流下好莱坞塑造的一个快餐电影,女性主义抬头,便审时度势地迎合女性观众心理,利用同质化的情节、人物、妆造搭建起一个群体性幻梦。
在这样消费时尚包裹的“无菌室”里,真正的女性现实问题很难触及,即便有,也大多用喜剧的表现手法夸张化为戏剧冲突。《一夜惊喜》《有种你爱我》这类看似聚焦于女性生育焦虑的作品,实则只是借着故事放大角色的性爱场景以及恶搞笑料。
不深究两性矛盾,对于女性真实困境和现实处境模糊化处理,甚至没有对男性主导话语权进行挑战,或者对父权体制进行反思和颠覆,“小妞”作品里的“伪女性主义”在时代进步下逐渐剥离出真实面目——一定意义上,“小妞”的独立,也是男性视角、男性塑造下的独立。
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往往潜移默化影响着影视形象的改变。女性独立思潮涌起带动《甄嬛传》的爆红,“大女主”成为主流女性角色,当女性面临生活事业矛盾逐渐增大,“大女主”的虚构感被市场抛弃,《三十而已》带动现实女性群像戏成为热潮。
女性角色始终在不断前进中完善,反观“小妞”,其内里的陈旧始终无法与女性群体进步思潮适配。《北辙南辕》曾意图将“小妞”带入市场,打造成女性群像戏,但浮华的剧情设置没有带来时尚感,反而凸显出阶层傲慢,同时,“小妞”的爽快被指京圈“飒蜜”范儿再现,被嘲油腻爹气。
而如今观众对白百何“小妞”呼唤,更多是其草根性的爽快人设符合当下现实爽剧的套路,满足了观众对于“爽文女主怒怼现实不公”的期待。这也解释了《我们的婚姻》等剧,在剧作质量不佳的情况下,为何白百何还能靠着金句输出成功圈粉。
既然无法接受旧时代的“小妞”,那就由女性市场重新定义新时代“小妞”。近年都市题材领域,观众对于“社畜”小妞更有好感,《我在他乡挺好的》的周雨彤,被观众戏称内娱最有社畜感的演员,最近《装腔启示录》里的蔡文静,遭遇职场不公时的“社畜眼神”也引起了一波大众共鸣。
新时代的“小妞”同样有着不俗的时尚品味,一举一动的精致满足着女性都市幻想,不过,更多时候,人前精致,人后粗糙的真实感,是女性群体更在意的,也正在被更多地刻画。
因为衣着光鲜的背后,是面对客户纠缠、职场心机、租房困扰诸多难题,那种疲惫颓废后仍在咬牙坚持的坚韧,还原了都市白领的真实生活,而戏剧化的场景也给了所有社畜一份浅浅的希望。
可见,“小妞”作品虽然是一种影视类型,但更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文化现象。曾有人称周雨彤是白百何的接班人,然而这类头衔声量并不算大。一定意义上,“12年前的白百何”如今没有代餐、没有所谓“接班人”,换句话说,餐食的大众口味已经变化,接班的也未必是人,而是时代。
“小妞”走向陌路时,正好是“大女主”盛行的时候,“大女主”衰落之时,现实女性走入视野,不同作品的取向背后其实是社会思潮的变迁,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社会对女性的认知,也带动了女性对自我的认知。
反过来说,当白百何再次以金句输出霸屏热搜时,足以说明“小妞”并没有被市场淘汰,毕竟,多元的人物可以更好的丰富影视作品里的女性角色。
我们还是需要“小妞”,只不过定义者已在悄然变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