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蒙牛距离千亿还有多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蒙牛距离千亿还有多远?

“再创一个新蒙牛”,蒙牛想要的,绝不是国内乳业TOP2和千亿市值。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蔡星卓

文|奇偶派

“这里美得仿佛不是人间,趁着周末,带孩子来一场童话牧场亲子之旅吧!”

在养牛人老谭的直播间,绿水青山背景之下,这段广告占满了大半个屏幕。老谭管理着山西忻州一家奶牛场,该奶牛场为某头部乳企供奶,不过今年由于行业不景气,他在线上做起推广牧场旅游的项目。

事实上,2022年下半年至今,原奶便发生了供应过剩的情况,价格一直处于下行通道。不挣钱,已是行业对当前牧业的共识。

奶业协会顾问王丁棉曾公开表态:“近十年来中国市场有两种商品只涨不跌,一个是房子,另一个是婴幼儿配方乳粉。”

然而受过去三年黑天鹅的影响,国内经济整体处于下行态势,乳业陷入消费需求疲软、成本大幅抬升的窘境,巨头伊利和蒙牛在营收和利润层面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根据两家发布的半年度报告,伊利继续保持全品类优势,奶粉、奶酪、冰淇淋等业务实现了双位数增长;蒙牛总营收同比上升7.1%,在增速上超过伊利,缩小了两者间的差距。同时两家公司也暴露了各自的问题:伊利的营收增速达到七年来最低,蒙牛则是利润下降和增收不增利。

面对液态奶基石业务增长乏力的现状,乳企在奶粉、奶酪、冷饮等高毛利品类的市场竞争越发激烈,而在拓展新增长点上动作不断的蒙牛,业务是否有所突破,上半年又过得如何?

1、“第二曲线”尚在寻求

蒙牛一直在寻找液态奶以外的第二增长曲线。

据蒙牛发布2023上半年的财报显示,公司营收511.19亿元,同比增长7.12%,经营利润32.7亿,同比增长29.9%,归母净利润30.2亿元,同比下滑19.48%。

这个成绩看起来差强人意,但对比整个行业来看,蒙牛明显跑赢了上市乳企的整体增速。

东方财富数据统计,上半年28家上市乳企共实现营收1956.93亿,同比增长了4.98%;实现净利润120.33亿,同比减少了20.05%。

得益于旗下多个优势品类的持续稳定增长,2023年上半年,蒙牛常温大白奶、高端纯牛奶、低温酸奶、高端鲜奶均建立市场份额第一的绝对优势。其中,大单品特仑苏保持了10%的增长,低温奶业务已经连续19年稳占市场份额第一。

与之相对,现代牧业净利润为2.18亿元,同比下降58.97%;中国圣牧净利润为2127万元,同比下降91.25%;而妙可蓝多录得2856.71万元,同比下降78.36%。一众控股子公司净利润下跌,对蒙牛的净利润带来不小影响。

一直以来,蒙牛业务基本盘是液态奶,营收贡献常年超过八成。财报显示,2020年-2022年,蒙牛液态奶营收占比分别为89.1%、86.8%以及84.5%。不过,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营收过于单一,对于蒙牛并非积极的信号。

据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乳品企业乳制品产量为3117.7万吨,较2021年同比上涨2%,行业增速回落;规模以上乳企主营业务收入4717亿元,同比增长1.1%,利润总额385亿元,同比增长1.6%。由此可见,近年来乳制品行业的生产、销售规模增速大幅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

据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张葛建在FBIF2023论坛中表示,现阶段的乳业有两个趋势在发生,“第一个趋势是,有越来越多品牌的向上走,逐步控制上游奶源。”

随着我国乳业发展成熟,产品类目细分走向高端化。2005年,蒙牛推出了特仑苏,是国内首个高端乳品品牌。次年,伊利也推出了高端牛奶品牌金典奶,而光明也推出了优加牛奶系列,三元顺势推出的有机系列,还有新希望的千岛湖牧场和大理牧场纯牛奶等。各大乳业企业在高端市场打得火热,一时难解难分。

高端化也为两大龙头带来了巨额营收。据2021年财报数据,特仑苏为蒙牛带来了超过300亿元营收,蒙牛液态奶总收入为765亿元,占比近40%。伊利的金典奶超过200亿,液态奶收入为849亿元,占比接近30%。

不过,近年来,蒙牛特仑苏的高端液态奶增长大概遇到瓶颈。去年4月份,蒙牛首次对高端液态奶进行调价。原价5元一瓶的特仑苏在线下超市的促销价降到3.5元左右,线上渠道的价格则更为便宜,拼多多百亿补贴的特仑苏一瓶均价还不到3块。

价格策略的转变,一方面来自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增长空间有限,另一方面与各大乳业品牌都在向高端奶市场发力,蒙牛能撬动的市场份额必然有限。

除了高端奶、液态奶等主战场面临伊利等品牌的竞争,在奶粉、奶酪等垂直赛道,蒙牛同样面临不少挑战。

财报显示,2022年蒙牛奶粉、奶酪和冰淇淋等业务,营收合计贡献不足15%。尽管蒙牛多元化发展战略已有成效,但没能实质改变其营收结构,各个细分品类并未突破现有格局。

2022年代表性乳企营收结构,图源:华创证券

为了提升造血能力,蒙牛在奶粉、奶酪等产品线上大刀阔斧,豪掷千金购入大量品牌。包括澳洲有机婴幼儿配方奶粉厂商贝拉米、东南亚冰淇淋品牌艾雪,以及通过协议转让、二级市场增持及定增等方式持续增持妙可蓝多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

然而重金押注的雅士利,业绩虽有增长但一直不温不火没有冲进国内奶粉头部阵营。2018年-2021年,雅士利营收分别为30.11亿元、34.12亿元、36.49亿元及44.35亿元。

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分析认为,其一在于奶粉配方注册制实施以后,雅士利并没有抓住机会,相反飞鹤、君乐宝、伊利更进一步,同时雅士利国际管理层频繁更换人员,尤其是在国内婴配粉市场品牌加速更迭的过程中,限制了雅士利的快速发展。

今年7月雅士利宣布私有化退市。目前蒙牛的奶粉业务收入大部分都来自雅士利,若蒙牛没有重大并购,其奶粉业务将难以承载和伊利竞争的野望。

同样,在新兴的奶酪细分领域,蒙牛选择押宝妙可蓝多。作为以奶酪为核心的特色乳制品企业,自2018年成功推出大单品儿童奶酪棒大单品后,从2018年到2022年,妙可蓝多在中国奶酪行业的市占率从3.9%提升到了35.6%。

2022年10月,蒙牛对外表示,因为看好国内奶酪市场的发展,将继续增持妙可蓝多。至此,蒙牛合计持有妙可蓝多约1.81亿股股份,占公司股份总数的35.16%。同时卢敏放也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要为妙可蓝多的未来动动脑筋,但前提是对方在三年之内退出液态奶市场,并计划于2023年7月将蒙牛奶酪业务全部注入妙可蓝多。

据浦银国际研报,2022年,中国奶酪行业零售市场规模为142.94亿元,同比仅增长约9%。而2017年至2021年,中国奶酪行业零售市场规模从51.54亿元增至131.2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4%、20.7%、27%、35.1%、22.8%,国内奶酪行业发展明显放缓。

而妙可蓝多发布的2023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66亿元,同比减少20.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56.71万元,同比减少78.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75.72万元,同比减少97.62%。

究其原因,主要是品牌发展早期,妙可蓝多通过营销换来了市占率和增长率的双增长,但随着市场上玩家越来越多,营销投产比下滑,边际效益递减,重营销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弊端逐渐显现。

至于为何多次加仓妙可蓝多,蒙牛更多是藏着自己的小心思。一方面妙可蓝多液态奶业务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不足10%,另一方面妙可蓝多已跻身于我国奶酪行业第一梯队,可以补足蒙牛在奶酪业务的短板。

蒙牛想进一步掌控妙可蓝多,除了资金链上的把握,其他各方面都需要加强话语权,而就目前来看,由于自身发展奶酪业务的经验并不成熟,蒙牛暂无法在经销、渠道等其他方面对妙可蓝多提供充分支持。

对外收购,也让蒙牛的资产负债率和商誉有所提升。

根据财报显示,2022年蒙牛的资产负债率为57.52%,虽然2021年这个数字为57.19%区别不大,但拉长周期来看,在2016年时蒙牛的资产负债率仅有48.08%。

2022年蒙牛的商誉高达88.88亿元,而在2021年蒙牛的商誉却还只有48.58亿元,短短一年时间,蒙牛的商誉就增加了40.3亿元,几乎增长了一倍。

2、渠道多元改革,细分业务继续“下沉”

虽然蒙牛已在上游奶源布局、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不断贴近伊利,但渠道仍是蒙牛在“两强争霸”竞争中的软肋。

蒙牛发展初期主要通过大经销商制,实现了渠道的快速铺陈,经销商负责对接二级批发商、组织购买者以及大型零售终端,二级批发商负责中小型零售终端,形成“传统生产商-经销商-二级批发商-零售终端”的多层经销商体系。

蒙牛线下分销渠道,图源:奇偶派绘制

中信建投证券2021年发布的乳制品行业研报显示,蒙牛通过大商制培育了一批实力强大的区域经销商,但其缺点在于厂商对大经销商议价能力弱,对终端的控制能力弱。与之相反,伊利主要采用小经销商制,管控成本高,虽渠道扁平化,但便于进行精细化管理。

实际上,蒙牛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持续推进“大商制”渠道改革多年,2012蒙牛年报显示,公司于年内开始对销售渠道体系进行全面调整,以掌控终端为目标,提升销售渠道体系整体效率。以图缩减自销售管理系统总部到终端售点之间的层级,有效减少内部沟通及审批环节。

但在渠道改革过程中,乳品压货问题也引起部分经销商的不满。压货可以绑定经销商和品牌的利益,使品牌能更有力地管控渠道,但大批量的货积压,极易成为老库存或者是死库存,影响产品动销能力。

对于压货问题,食品经销商肖阳告诉我们,“一般来说经销商经营资金都比较有限,经销商在进行终端送货或分销商分流时会出现回款拖欠的情况,压款少则一月,多则数月甚至一年半载,经销商一边从厂家进货,一边赊销到下游渠道,对于乳制品这种特别考验运输和储存条件的,一般商家真吃不消。”

任何一个销售渠道的深入,都会使品牌养成路径依赖,蒙牛也曾通过大经销商制,快速实现对伊利体量的赶超,但不得不面对大经销商公司化的竞争,随着渠道掌控愈发困难,品牌难以下沉。

同时,市场上“搅局者”出现,打破了一成不变的局面。新品牌认养一头牛,借助物流和电商的飞速发展,以线上的高举高打突破了蒙牛、伊利遍布全国的线下销售渠道,逼着蒙牛和伊利做渠道改革。

在产品侧,由于乳制品具有多样化、即食、储存运输条件要求高等特性,液态奶作为蒙牛伊利的“台柱”,产品线必然是战略重点。

具体到蒙牛、伊利的液态奶布局,蒙牛依托300亿高端白奶特仑苏、百亿大单品基础白奶和近百亿常温酸奶纯甄打出名号。伊利手握基础纯牛奶、高端常温奶金典、常温酸牛奶安慕希3个200亿大单品,同时还有一个百亿单品常温舒化奶。

但需要注意的是,蒙牛、伊利的百亿大单品都是常温奶,而当下市场正在由常温奶转变为低温奶。

尼尔森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常温奶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0.1%,而低温奶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5.0%。2022年,淘宝天猫平台销售数据显示,低温调制乳品同比增长84%,低温乳制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4%,常温乳制品销售额则同比下降6.3%至140.4亿元。

可以看出,乳企在低温奶领域的突破,谁率先拥有低温奶百亿单品或将成为发展关键。

低温奶的销售依赖冷链物流,及冷链物流连接的终端零售业态,要拓展新的市场,除了要建设生产基地和冷藏设备,冷链物流体系也要跟上,这制约了低温奶的市场拓展和深度分销。

面对市场的转变,蒙牛、伊利也在推陈出新。伊利选择沿用“金典”品牌,推出新产品“金典鲜牛奶”;蒙牛则是别辟门户推出新品牌“每日鲜语”,以及通过收购获得的“现代牧场”,以这两个品牌进入低温奶市场。

国盛证券报告显示,2021年伊利低温鲜奶增速超250%,增速达行业14倍,同期蒙牛低温奶品牌每日鲜语增长约80%。2022年,蒙牛每日鲜语实现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30%增长;2022年前三季度,伊利低温鲜奶增速超过40%,预计全年增速50%。

另一边伊利正在将业务的重心转向奶粉领域,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奶粉品类在我国的乳品市场中占比可达30.72%,所以伊利的思路大致是通过现有渠道和市场空间,进一步掌握奶粉市场主动权,找到新的营收增长曲线。

相较于伊利更加下沉的和扁平的“撒网捞鱼”,蒙牛的分销商多位地区级别的大型分销商,因此在议价能力上会弱很多,所以无论从体量还是增速上,蒙牛的发展都稍显逊色,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就必须另辟蹊径。

蒙牛是第一家与阿里零售通签署战略合作的全国品牌商,2017年8月在杭州与阿里签署了战略协议,同年10月与惠下单在北京签署战略协议,在B2B新零售上,蒙牛率先发力。还通过KA和智网系统,建立了专职的销售和营销团队打开新零售网点和社区便利店、无人售卖机,满足了消费者的便利性需求。

2022年财报显示,上半年蒙牛到家业务总体增长超35%,电商市场份额27.7%,居常温液态奶电商市场份额首位。此外,蒙牛在上半年继续“下沉”,通过“村镇通”平台触达行政村超10万个,活跃网店达25万家。

鲜奶业务去年实现高于市场水平的高速增长,特别是高端每日鲜语的增长超过了45%,销售在多个渠道表现出色,在山姆、永辉、高鑫零售系统销量份额达全国第一,在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以及各大生鲜电商平台的销售增长也保持领先。

图源:魔镜市场情报

而今年,蒙牛冰淇淋业务也因渠道改革驶上快车道。

从2020年开始,各路雪糕大厂都开始建工厂了。伊利2021年投资建立印尼乳业基地,蒙牛则在2022年投资15亿建产8条生产线,日产能接近300吨,以2021年数据估计,相当于钟薛高两年的营收。

线下强化重点城市强掌控、加速县乡镇市场下沉,在社区、批发、校园、商场等户外渠道开展多种形式销售推广活动;线上强化电商渠道建设,联动美团、饿了么等本地生活平台进行营销推广,实现品销联动。

在产品层面,蒙牛冰淇淋业务一边靠随变、绿色心情等平价产品占据大众市场,在5元以下市场占领用户心智;另一边通过和茅台、迪士尼合作挖掘新增量,抢占高端市场,去年茅台冰淇淋累计销量近1000万杯,实现销售额2.62亿元。

在2023上半年财报里,伊利冷饮业务营业收入91.58亿元,同比增长25.54%,规模份额均位列市场第一。而蒙牛在与茅台联手之后,2023上半年冰淇淋业务收入为43.08亿元,同比增长10.37%,虽不及伊利,但已实现冰淇淋业务连续三年实现双位数复合增长。

不过在蒙牛看来,冰淇淋业务在传统渠道还未完全挖掘,卢敏放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我们还不满意,我觉得我们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是在传统渠道上,这部分我们要补上去。”

3、营销转化率有待改善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普及,乳制品已成为最刚需、高频的消费品。产品生命周期较长,为高额的广告费用奠定了良好基础,而我国乳业市场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的销售体量足够支撑其进行大量的市场投放。

Euromonitor数据显示,按2022年的销售金额统计,伊利与蒙牛一个营收1232亿元,一个926亿元,分别占据21.2%与16.3%的市场份额。

图源:奇偶派制图

自企业成立以来,蒙牛在营销上就长袖善舞,通过一次次紧贴社会热点的营销案例,成功让品牌形象获取社会认同。

从2001年为“为申奥加油”,2003年搭载神舟5号的“中国航天员专用奶”,到2005年的“超级女声”,凭借一句“酸酸甜甜就是我”的广告词,使蒙牛在酸酸乳领域的销售量从2004年的7亿元飙升至2005年的30亿元。

中粮入主后,创始人牛根生时代的重营销风格保留了下来。2018年起,蒙牛宣传策略聚焦爆发式、现象级品牌资源,投放了诸如《我是歌手》、《王牌对王牌》及《创造营》等爆款综艺。

2019-2021年三年间,蒙牛平均线上费用率为9.3%,且呈现逐年回落态势,较伊利广宣费用率低2.35pcts,但在品牌力上却并不见弱势。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2020年,蒙牛常温液态奶连续五年达到了双位数增长,赞助《向往的生活》之下的特仑苏实现了近20%的增长,真果粒系列产品因为《青春有你》的热播实现了12%的增长。此后真果粒花果轻乳系列,通过产品高端化定位、借势顶级流量实现逆势增长,冠名赞助爱奇艺《青春有你2》成功上市推广。

而随着偶像选秀节目的落幕,以及多档头部综艺的暂停,蒙牛赞助综艺的脚步逐渐缓了下来。2021年蒙牛赞助综艺数量为10个左右,而2023年上半年,也只以独家冠名的方式出现在了《向往的生活7》《少年行》《中国说唱巅峰对决2023》中。

伊利此时趁虚而入并逐渐取代蒙牛,成长为综艺界的第一大金主,近几年的头部综N代,《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大侦探》皆被伊利收入囊中。

眼看头部综艺被伊利紧紧握住,蒙牛开始把心思放在“剧集冠名”上。一方面剧集早已成为多数平台方赚取流量、增加会员数的最重要基石,以2023年上半年云合数据公开的正片有效播放量为例,网络综艺部分最高的作品为《哈哈哈哈哈3》拿下9.4亿,而剧集方面,《狂飙》则高达102.1亿。

另一方面剧集的更新曝光率比综艺更高,辐射受众群体较广、观众基础流量池更丰沃,尤其是蒙牛强势冠名平台的头部项目,吸引的观众自然是更多。

到了今年广告业态回暖,在《宁安如梦》极限空降又延期的间隙,纯甄在其海报上悄悄“冒头”回归,跟着杨紫新剧《长相思》让观众上头的同时,平台首页推荐、播放页CP投票或是粉丝见面会上,纯甄各类产品共计投入155个广告。

而踩着暑期档尾巴上线的《七时吉祥》,纯甄“甄酸奶”也联名占据海报C位,顺便独家冠名了剧集定制综艺《100万个约定之七时吉祥》。同时,黑红出圈的《我的人间烟火》收视热度一路登顶,冠名商特仑苏也趁机打开品牌营销渠道。

伊利同样不甘示弱,2023年上半年,旗下品牌赞助的综艺达到近20家,覆盖到《乘风2023》《披荆斩棘3》《五十公里桃花坞3》《大侦探8》等多档超头部综艺,且赞助方式基本都是独家冠名。

根据艺恩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赞助剧集数量最多的广告主为伊利,赞助剧集数量为20部,蒙牛以14部排名第七位。但是,蒙牛品牌曝光总频次却排在首位,而其中特仑苏、纯甄的露出总时长又居于2023上半年饮料品牌前两位,这与两个品牌,一个冠名剧场,一个冠名剧集,剧集营销的前置资源位被蒙牛军团牢牢盘踞。

图源:艺恩数据

乳企投入加码,实际上更能反映出综艺招商加速回暖的趋势。具体到多家乳企的营销投入来看,财报数据显示,2018-2022年,蒙牛的销售费用虽整体保持在200亿上下,但其中用于广告和品牌宣传的费用近几年持续下滑,其中在2022年降至54.95亿元,同比下降23.8%。

在剧集综艺之外,蒙牛伊利在体育营销方面的角逐从未停止。去年算是蒙牛品牌靠体育营销出圈的一年,在2022年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排行榜中,蒙牛品牌价值同比增长15%,增速位居中国乳业第一。

2022是体育大年,冬奥会、亚洲杯、世界杯轮番血洗热搜;在中国女足夺冠当晚,#中国女足感谢蒙牛1000万奖励#和#蒙牛首个奖励中国女足夺冠#词条在微博上收获累计超过5亿的阅读量。

虽然没能成为冬奥会合作伙伴,但谷爱凌在赛场上的精彩一跃,让蒙牛成为名副其实的最大赢家。到了年末,蒙牛通过梅西和姆巴佩双代言人营销,又让蒙牛猛刷一波存在感。

虽然官方没有公布具体赞助费用,但据GlobalData数据,本届世界杯,仅赛事赞助费用,蒙牛投入就达6000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3.3亿元。蒙牛彼时还表示,将投入20亿用于赛事营销。

不过营销带来的商业增值空间有限,蒙牛总体营销成本占比处于下滑区间。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蒙牛广告及宣传费用分别85亿元、68.03亿元和72.08亿元,销售及经销费用分别为215亿、215亿、235亿,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27.26%、28.33%、26.65%。

而从财报看,2019年-2022年伊利实现营收900.09亿元、965.24亿元、1101.44亿元、1226.9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9.34亿元、70.78亿元、87.05亿元、94.31亿元。同期内蒙牛实现营收790.3亿元、760.35亿元、881.4亿元、925.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1.05亿元、35.25亿元、50.26亿元、53.03亿元,双方差距有拉大的趋势。

通过数据可以看到,伊利和蒙牛投入到营销方面的资金不相上下,但事实上,伊利的业绩始终压蒙牛一头。

4、写在最后

9月4日,据瑞幸公布的数据显示,“酱香拿铁”单品首日销量突破542万杯,单品首日销售额突破1亿元。这波联名打破了咖啡行业的纪录,甚至超过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单品销量。

品牌+营销的协同互补,证明新零售的爆款方案依旧受消费者买账,也为市场的增量空间打开了新思路。

按照今年上半年的趋势,蒙牛大概率能够实现失约已久的千亿目标,但2023年“再创一个新蒙牛”的战略已行至中局,作为行业领导者,蒙牛仍需洞察行业未来趋势,做宽做深护城河,闯过限制自身发展的“三重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蒙牛乳业

4k
  • 蒙牛乳业:获富达国际增持约1.26亿港元
  • 卢敏放彻底离开蒙牛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蒙牛距离千亿还有多远?

“再创一个新蒙牛”,蒙牛想要的,绝不是国内乳业TOP2和千亿市值。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蔡星卓

文|奇偶派

“这里美得仿佛不是人间,趁着周末,带孩子来一场童话牧场亲子之旅吧!”

在养牛人老谭的直播间,绿水青山背景之下,这段广告占满了大半个屏幕。老谭管理着山西忻州一家奶牛场,该奶牛场为某头部乳企供奶,不过今年由于行业不景气,他在线上做起推广牧场旅游的项目。

事实上,2022年下半年至今,原奶便发生了供应过剩的情况,价格一直处于下行通道。不挣钱,已是行业对当前牧业的共识。

奶业协会顾问王丁棉曾公开表态:“近十年来中国市场有两种商品只涨不跌,一个是房子,另一个是婴幼儿配方乳粉。”

然而受过去三年黑天鹅的影响,国内经济整体处于下行态势,乳业陷入消费需求疲软、成本大幅抬升的窘境,巨头伊利和蒙牛在营收和利润层面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根据两家发布的半年度报告,伊利继续保持全品类优势,奶粉、奶酪、冰淇淋等业务实现了双位数增长;蒙牛总营收同比上升7.1%,在增速上超过伊利,缩小了两者间的差距。同时两家公司也暴露了各自的问题:伊利的营收增速达到七年来最低,蒙牛则是利润下降和增收不增利。

面对液态奶基石业务增长乏力的现状,乳企在奶粉、奶酪、冷饮等高毛利品类的市场竞争越发激烈,而在拓展新增长点上动作不断的蒙牛,业务是否有所突破,上半年又过得如何?

1、“第二曲线”尚在寻求

蒙牛一直在寻找液态奶以外的第二增长曲线。

据蒙牛发布2023上半年的财报显示,公司营收511.19亿元,同比增长7.12%,经营利润32.7亿,同比增长29.9%,归母净利润30.2亿元,同比下滑19.48%。

这个成绩看起来差强人意,但对比整个行业来看,蒙牛明显跑赢了上市乳企的整体增速。

东方财富数据统计,上半年28家上市乳企共实现营收1956.93亿,同比增长了4.98%;实现净利润120.33亿,同比减少了20.05%。

得益于旗下多个优势品类的持续稳定增长,2023年上半年,蒙牛常温大白奶、高端纯牛奶、低温酸奶、高端鲜奶均建立市场份额第一的绝对优势。其中,大单品特仑苏保持了10%的增长,低温奶业务已经连续19年稳占市场份额第一。

与之相对,现代牧业净利润为2.18亿元,同比下降58.97%;中国圣牧净利润为2127万元,同比下降91.25%;而妙可蓝多录得2856.71万元,同比下降78.36%。一众控股子公司净利润下跌,对蒙牛的净利润带来不小影响。

一直以来,蒙牛业务基本盘是液态奶,营收贡献常年超过八成。财报显示,2020年-2022年,蒙牛液态奶营收占比分别为89.1%、86.8%以及84.5%。不过,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营收过于单一,对于蒙牛并非积极的信号。

据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乳品企业乳制品产量为3117.7万吨,较2021年同比上涨2%,行业增速回落;规模以上乳企主营业务收入4717亿元,同比增长1.1%,利润总额385亿元,同比增长1.6%。由此可见,近年来乳制品行业的生产、销售规模增速大幅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

据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张葛建在FBIF2023论坛中表示,现阶段的乳业有两个趋势在发生,“第一个趋势是,有越来越多品牌的向上走,逐步控制上游奶源。”

随着我国乳业发展成熟,产品类目细分走向高端化。2005年,蒙牛推出了特仑苏,是国内首个高端乳品品牌。次年,伊利也推出了高端牛奶品牌金典奶,而光明也推出了优加牛奶系列,三元顺势推出的有机系列,还有新希望的千岛湖牧场和大理牧场纯牛奶等。各大乳业企业在高端市场打得火热,一时难解难分。

高端化也为两大龙头带来了巨额营收。据2021年财报数据,特仑苏为蒙牛带来了超过300亿元营收,蒙牛液态奶总收入为765亿元,占比近40%。伊利的金典奶超过200亿,液态奶收入为849亿元,占比接近30%。

不过,近年来,蒙牛特仑苏的高端液态奶增长大概遇到瓶颈。去年4月份,蒙牛首次对高端液态奶进行调价。原价5元一瓶的特仑苏在线下超市的促销价降到3.5元左右,线上渠道的价格则更为便宜,拼多多百亿补贴的特仑苏一瓶均价还不到3块。

价格策略的转变,一方面来自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增长空间有限,另一方面与各大乳业品牌都在向高端奶市场发力,蒙牛能撬动的市场份额必然有限。

除了高端奶、液态奶等主战场面临伊利等品牌的竞争,在奶粉、奶酪等垂直赛道,蒙牛同样面临不少挑战。

财报显示,2022年蒙牛奶粉、奶酪和冰淇淋等业务,营收合计贡献不足15%。尽管蒙牛多元化发展战略已有成效,但没能实质改变其营收结构,各个细分品类并未突破现有格局。

2022年代表性乳企营收结构,图源:华创证券

为了提升造血能力,蒙牛在奶粉、奶酪等产品线上大刀阔斧,豪掷千金购入大量品牌。包括澳洲有机婴幼儿配方奶粉厂商贝拉米、东南亚冰淇淋品牌艾雪,以及通过协议转让、二级市场增持及定增等方式持续增持妙可蓝多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

然而重金押注的雅士利,业绩虽有增长但一直不温不火没有冲进国内奶粉头部阵营。2018年-2021年,雅士利营收分别为30.11亿元、34.12亿元、36.49亿元及44.35亿元。

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分析认为,其一在于奶粉配方注册制实施以后,雅士利并没有抓住机会,相反飞鹤、君乐宝、伊利更进一步,同时雅士利国际管理层频繁更换人员,尤其是在国内婴配粉市场品牌加速更迭的过程中,限制了雅士利的快速发展。

今年7月雅士利宣布私有化退市。目前蒙牛的奶粉业务收入大部分都来自雅士利,若蒙牛没有重大并购,其奶粉业务将难以承载和伊利竞争的野望。

同样,在新兴的奶酪细分领域,蒙牛选择押宝妙可蓝多。作为以奶酪为核心的特色乳制品企业,自2018年成功推出大单品儿童奶酪棒大单品后,从2018年到2022年,妙可蓝多在中国奶酪行业的市占率从3.9%提升到了35.6%。

2022年10月,蒙牛对外表示,因为看好国内奶酪市场的发展,将继续增持妙可蓝多。至此,蒙牛合计持有妙可蓝多约1.81亿股股份,占公司股份总数的35.16%。同时卢敏放也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要为妙可蓝多的未来动动脑筋,但前提是对方在三年之内退出液态奶市场,并计划于2023年7月将蒙牛奶酪业务全部注入妙可蓝多。

据浦银国际研报,2022年,中国奶酪行业零售市场规模为142.94亿元,同比仅增长约9%。而2017年至2021年,中国奶酪行业零售市场规模从51.54亿元增至131.2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4%、20.7%、27%、35.1%、22.8%,国内奶酪行业发展明显放缓。

而妙可蓝多发布的2023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66亿元,同比减少20.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56.71万元,同比减少78.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75.72万元,同比减少97.62%。

究其原因,主要是品牌发展早期,妙可蓝多通过营销换来了市占率和增长率的双增长,但随着市场上玩家越来越多,营销投产比下滑,边际效益递减,重营销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弊端逐渐显现。

至于为何多次加仓妙可蓝多,蒙牛更多是藏着自己的小心思。一方面妙可蓝多液态奶业务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不足10%,另一方面妙可蓝多已跻身于我国奶酪行业第一梯队,可以补足蒙牛在奶酪业务的短板。

蒙牛想进一步掌控妙可蓝多,除了资金链上的把握,其他各方面都需要加强话语权,而就目前来看,由于自身发展奶酪业务的经验并不成熟,蒙牛暂无法在经销、渠道等其他方面对妙可蓝多提供充分支持。

对外收购,也让蒙牛的资产负债率和商誉有所提升。

根据财报显示,2022年蒙牛的资产负债率为57.52%,虽然2021年这个数字为57.19%区别不大,但拉长周期来看,在2016年时蒙牛的资产负债率仅有48.08%。

2022年蒙牛的商誉高达88.88亿元,而在2021年蒙牛的商誉却还只有48.58亿元,短短一年时间,蒙牛的商誉就增加了40.3亿元,几乎增长了一倍。

2、渠道多元改革,细分业务继续“下沉”

虽然蒙牛已在上游奶源布局、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不断贴近伊利,但渠道仍是蒙牛在“两强争霸”竞争中的软肋。

蒙牛发展初期主要通过大经销商制,实现了渠道的快速铺陈,经销商负责对接二级批发商、组织购买者以及大型零售终端,二级批发商负责中小型零售终端,形成“传统生产商-经销商-二级批发商-零售终端”的多层经销商体系。

蒙牛线下分销渠道,图源:奇偶派绘制

中信建投证券2021年发布的乳制品行业研报显示,蒙牛通过大商制培育了一批实力强大的区域经销商,但其缺点在于厂商对大经销商议价能力弱,对终端的控制能力弱。与之相反,伊利主要采用小经销商制,管控成本高,虽渠道扁平化,但便于进行精细化管理。

实际上,蒙牛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持续推进“大商制”渠道改革多年,2012蒙牛年报显示,公司于年内开始对销售渠道体系进行全面调整,以掌控终端为目标,提升销售渠道体系整体效率。以图缩减自销售管理系统总部到终端售点之间的层级,有效减少内部沟通及审批环节。

但在渠道改革过程中,乳品压货问题也引起部分经销商的不满。压货可以绑定经销商和品牌的利益,使品牌能更有力地管控渠道,但大批量的货积压,极易成为老库存或者是死库存,影响产品动销能力。

对于压货问题,食品经销商肖阳告诉我们,“一般来说经销商经营资金都比较有限,经销商在进行终端送货或分销商分流时会出现回款拖欠的情况,压款少则一月,多则数月甚至一年半载,经销商一边从厂家进货,一边赊销到下游渠道,对于乳制品这种特别考验运输和储存条件的,一般商家真吃不消。”

任何一个销售渠道的深入,都会使品牌养成路径依赖,蒙牛也曾通过大经销商制,快速实现对伊利体量的赶超,但不得不面对大经销商公司化的竞争,随着渠道掌控愈发困难,品牌难以下沉。

同时,市场上“搅局者”出现,打破了一成不变的局面。新品牌认养一头牛,借助物流和电商的飞速发展,以线上的高举高打突破了蒙牛、伊利遍布全国的线下销售渠道,逼着蒙牛和伊利做渠道改革。

在产品侧,由于乳制品具有多样化、即食、储存运输条件要求高等特性,液态奶作为蒙牛伊利的“台柱”,产品线必然是战略重点。

具体到蒙牛、伊利的液态奶布局,蒙牛依托300亿高端白奶特仑苏、百亿大单品基础白奶和近百亿常温酸奶纯甄打出名号。伊利手握基础纯牛奶、高端常温奶金典、常温酸牛奶安慕希3个200亿大单品,同时还有一个百亿单品常温舒化奶。

但需要注意的是,蒙牛、伊利的百亿大单品都是常温奶,而当下市场正在由常温奶转变为低温奶。

尼尔森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常温奶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0.1%,而低温奶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5.0%。2022年,淘宝天猫平台销售数据显示,低温调制乳品同比增长84%,低温乳制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4%,常温乳制品销售额则同比下降6.3%至140.4亿元。

可以看出,乳企在低温奶领域的突破,谁率先拥有低温奶百亿单品或将成为发展关键。

低温奶的销售依赖冷链物流,及冷链物流连接的终端零售业态,要拓展新的市场,除了要建设生产基地和冷藏设备,冷链物流体系也要跟上,这制约了低温奶的市场拓展和深度分销。

面对市场的转变,蒙牛、伊利也在推陈出新。伊利选择沿用“金典”品牌,推出新产品“金典鲜牛奶”;蒙牛则是别辟门户推出新品牌“每日鲜语”,以及通过收购获得的“现代牧场”,以这两个品牌进入低温奶市场。

国盛证券报告显示,2021年伊利低温鲜奶增速超250%,增速达行业14倍,同期蒙牛低温奶品牌每日鲜语增长约80%。2022年,蒙牛每日鲜语实现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30%增长;2022年前三季度,伊利低温鲜奶增速超过40%,预计全年增速50%。

另一边伊利正在将业务的重心转向奶粉领域,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奶粉品类在我国的乳品市场中占比可达30.72%,所以伊利的思路大致是通过现有渠道和市场空间,进一步掌握奶粉市场主动权,找到新的营收增长曲线。

相较于伊利更加下沉的和扁平的“撒网捞鱼”,蒙牛的分销商多位地区级别的大型分销商,因此在议价能力上会弱很多,所以无论从体量还是增速上,蒙牛的发展都稍显逊色,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就必须另辟蹊径。

蒙牛是第一家与阿里零售通签署战略合作的全国品牌商,2017年8月在杭州与阿里签署了战略协议,同年10月与惠下单在北京签署战略协议,在B2B新零售上,蒙牛率先发力。还通过KA和智网系统,建立了专职的销售和营销团队打开新零售网点和社区便利店、无人售卖机,满足了消费者的便利性需求。

2022年财报显示,上半年蒙牛到家业务总体增长超35%,电商市场份额27.7%,居常温液态奶电商市场份额首位。此外,蒙牛在上半年继续“下沉”,通过“村镇通”平台触达行政村超10万个,活跃网店达25万家。

鲜奶业务去年实现高于市场水平的高速增长,特别是高端每日鲜语的增长超过了45%,销售在多个渠道表现出色,在山姆、永辉、高鑫零售系统销量份额达全国第一,在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以及各大生鲜电商平台的销售增长也保持领先。

图源:魔镜市场情报

而今年,蒙牛冰淇淋业务也因渠道改革驶上快车道。

从2020年开始,各路雪糕大厂都开始建工厂了。伊利2021年投资建立印尼乳业基地,蒙牛则在2022年投资15亿建产8条生产线,日产能接近300吨,以2021年数据估计,相当于钟薛高两年的营收。

线下强化重点城市强掌控、加速县乡镇市场下沉,在社区、批发、校园、商场等户外渠道开展多种形式销售推广活动;线上强化电商渠道建设,联动美团、饿了么等本地生活平台进行营销推广,实现品销联动。

在产品层面,蒙牛冰淇淋业务一边靠随变、绿色心情等平价产品占据大众市场,在5元以下市场占领用户心智;另一边通过和茅台、迪士尼合作挖掘新增量,抢占高端市场,去年茅台冰淇淋累计销量近1000万杯,实现销售额2.62亿元。

在2023上半年财报里,伊利冷饮业务营业收入91.58亿元,同比增长25.54%,规模份额均位列市场第一。而蒙牛在与茅台联手之后,2023上半年冰淇淋业务收入为43.08亿元,同比增长10.37%,虽不及伊利,但已实现冰淇淋业务连续三年实现双位数复合增长。

不过在蒙牛看来,冰淇淋业务在传统渠道还未完全挖掘,卢敏放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我们还不满意,我觉得我们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是在传统渠道上,这部分我们要补上去。”

3、营销转化率有待改善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普及,乳制品已成为最刚需、高频的消费品。产品生命周期较长,为高额的广告费用奠定了良好基础,而我国乳业市场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的销售体量足够支撑其进行大量的市场投放。

Euromonitor数据显示,按2022年的销售金额统计,伊利与蒙牛一个营收1232亿元,一个926亿元,分别占据21.2%与16.3%的市场份额。

图源:奇偶派制图

自企业成立以来,蒙牛在营销上就长袖善舞,通过一次次紧贴社会热点的营销案例,成功让品牌形象获取社会认同。

从2001年为“为申奥加油”,2003年搭载神舟5号的“中国航天员专用奶”,到2005年的“超级女声”,凭借一句“酸酸甜甜就是我”的广告词,使蒙牛在酸酸乳领域的销售量从2004年的7亿元飙升至2005年的30亿元。

中粮入主后,创始人牛根生时代的重营销风格保留了下来。2018年起,蒙牛宣传策略聚焦爆发式、现象级品牌资源,投放了诸如《我是歌手》、《王牌对王牌》及《创造营》等爆款综艺。

2019-2021年三年间,蒙牛平均线上费用率为9.3%,且呈现逐年回落态势,较伊利广宣费用率低2.35pcts,但在品牌力上却并不见弱势。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2020年,蒙牛常温液态奶连续五年达到了双位数增长,赞助《向往的生活》之下的特仑苏实现了近20%的增长,真果粒系列产品因为《青春有你》的热播实现了12%的增长。此后真果粒花果轻乳系列,通过产品高端化定位、借势顶级流量实现逆势增长,冠名赞助爱奇艺《青春有你2》成功上市推广。

而随着偶像选秀节目的落幕,以及多档头部综艺的暂停,蒙牛赞助综艺的脚步逐渐缓了下来。2021年蒙牛赞助综艺数量为10个左右,而2023年上半年,也只以独家冠名的方式出现在了《向往的生活7》《少年行》《中国说唱巅峰对决2023》中。

伊利此时趁虚而入并逐渐取代蒙牛,成长为综艺界的第一大金主,近几年的头部综N代,《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大侦探》皆被伊利收入囊中。

眼看头部综艺被伊利紧紧握住,蒙牛开始把心思放在“剧集冠名”上。一方面剧集早已成为多数平台方赚取流量、增加会员数的最重要基石,以2023年上半年云合数据公开的正片有效播放量为例,网络综艺部分最高的作品为《哈哈哈哈哈3》拿下9.4亿,而剧集方面,《狂飙》则高达102.1亿。

另一方面剧集的更新曝光率比综艺更高,辐射受众群体较广、观众基础流量池更丰沃,尤其是蒙牛强势冠名平台的头部项目,吸引的观众自然是更多。

到了今年广告业态回暖,在《宁安如梦》极限空降又延期的间隙,纯甄在其海报上悄悄“冒头”回归,跟着杨紫新剧《长相思》让观众上头的同时,平台首页推荐、播放页CP投票或是粉丝见面会上,纯甄各类产品共计投入155个广告。

而踩着暑期档尾巴上线的《七时吉祥》,纯甄“甄酸奶”也联名占据海报C位,顺便独家冠名了剧集定制综艺《100万个约定之七时吉祥》。同时,黑红出圈的《我的人间烟火》收视热度一路登顶,冠名商特仑苏也趁机打开品牌营销渠道。

伊利同样不甘示弱,2023年上半年,旗下品牌赞助的综艺达到近20家,覆盖到《乘风2023》《披荆斩棘3》《五十公里桃花坞3》《大侦探8》等多档超头部综艺,且赞助方式基本都是独家冠名。

根据艺恩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赞助剧集数量最多的广告主为伊利,赞助剧集数量为20部,蒙牛以14部排名第七位。但是,蒙牛品牌曝光总频次却排在首位,而其中特仑苏、纯甄的露出总时长又居于2023上半年饮料品牌前两位,这与两个品牌,一个冠名剧场,一个冠名剧集,剧集营销的前置资源位被蒙牛军团牢牢盘踞。

图源:艺恩数据

乳企投入加码,实际上更能反映出综艺招商加速回暖的趋势。具体到多家乳企的营销投入来看,财报数据显示,2018-2022年,蒙牛的销售费用虽整体保持在200亿上下,但其中用于广告和品牌宣传的费用近几年持续下滑,其中在2022年降至54.95亿元,同比下降23.8%。

在剧集综艺之外,蒙牛伊利在体育营销方面的角逐从未停止。去年算是蒙牛品牌靠体育营销出圈的一年,在2022年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排行榜中,蒙牛品牌价值同比增长15%,增速位居中国乳业第一。

2022是体育大年,冬奥会、亚洲杯、世界杯轮番血洗热搜;在中国女足夺冠当晚,#中国女足感谢蒙牛1000万奖励#和#蒙牛首个奖励中国女足夺冠#词条在微博上收获累计超过5亿的阅读量。

虽然没能成为冬奥会合作伙伴,但谷爱凌在赛场上的精彩一跃,让蒙牛成为名副其实的最大赢家。到了年末,蒙牛通过梅西和姆巴佩双代言人营销,又让蒙牛猛刷一波存在感。

虽然官方没有公布具体赞助费用,但据GlobalData数据,本届世界杯,仅赛事赞助费用,蒙牛投入就达6000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3.3亿元。蒙牛彼时还表示,将投入20亿用于赛事营销。

不过营销带来的商业增值空间有限,蒙牛总体营销成本占比处于下滑区间。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蒙牛广告及宣传费用分别85亿元、68.03亿元和72.08亿元,销售及经销费用分别为215亿、215亿、235亿,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27.26%、28.33%、26.65%。

而从财报看,2019年-2022年伊利实现营收900.09亿元、965.24亿元、1101.44亿元、1226.9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9.34亿元、70.78亿元、87.05亿元、94.31亿元。同期内蒙牛实现营收790.3亿元、760.35亿元、881.4亿元、925.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1.05亿元、35.25亿元、50.26亿元、53.03亿元,双方差距有拉大的趋势。

通过数据可以看到,伊利和蒙牛投入到营销方面的资金不相上下,但事实上,伊利的业绩始终压蒙牛一头。

4、写在最后

9月4日,据瑞幸公布的数据显示,“酱香拿铁”单品首日销量突破542万杯,单品首日销售额突破1亿元。这波联名打破了咖啡行业的纪录,甚至超过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单品销量。

品牌+营销的协同互补,证明新零售的爆款方案依旧受消费者买账,也为市场的增量空间打开了新思路。

按照今年上半年的趋势,蒙牛大概率能够实现失约已久的千亿目标,但2023年“再创一个新蒙牛”的战略已行至中局,作为行业领导者,蒙牛仍需洞察行业未来趋势,做宽做深护城河,闯过限制自身发展的“三重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