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戴晶晶
“传统上,电池生产主要集中在包括中国、韩国和日本的东亚地区。但过去几年,产能已有向西欧和北美转移的趋势,甚至印度、澳大利亚和墨西哥也有建造电池工厂的计划。”
日前,霍尼韦尔过程控制部板材制造和超级工厂行业负责人迈克尔·肯内利(Michael Kennelly)在媒体活动上指出。
霍尼韦尔是《财富》全球500强的高科技公司,过程控制部是霍尼韦尔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旗下提供自动化控制系统、仪器仪表和服务的部门,涉及石油天然气、炼油化工、造纸和电池储能等相关业务。
随着全球电动车渗透率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的提高,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需求井喷。
据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统计,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总量为517.9 GWh,同比上升逾七成,创年度装车量新高;咨询机构InfoLink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总计142.7 GWh,同比大增204.3%。
“电池产能转移的趋势正在全球蔓延。但像西欧和北美这样经济体,制造电池仍需要更高的成本。”迈克尔提及,这要求它们提高工厂的自动化水平和整体运行效率。
在此背景下,电池超级工厂(Gigafacotry)似乎正在成为趋势,尤其在欧美地区。
在中国企业市占率持续大幅领先的同时,各国对电池供应链的参与度也发生了一定变化。
2020年,中国、日本和韩国是彭博新能源财经全球锂电池供应链排名前三的国家;2021年,前三国家已变更为中国、美国和德国;2022年,该榜单继续变化,中国、加拿大和美国名列前三。
该排名根据原材料、电池制造、ESG、工业创新和下游需求等五大纬度,对参与锂电池供应链的国家进行了打分排名,主要体现各国在供应链中的竞争地位。
加拿大丰富的原材料资源(钴、锂、镍等)和采矿活动的增加,是其排名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和欧洲则正在积极推进电池制造本土化进程。
英国研究机构IDTechEx预测,到2027年,欧洲锂电池制造产能在全球的份额将从2021年的约11%增长至22%,美国的产能将从2021年的约7%增长至18%。
高盛预计,为实现包括采矿、零部件和电池生产在内的本土化供应,美国和欧洲到2030年将需要1640亿美元的累计投资。
印度也在积极布局本土电池业务。据印度《经济时报》近日报道,印度重工业部长表示,印度第一套先进化学电池的生产计划或于2024年1月开始。
印度在今年发现的近600万吨锂矿,也将为其电池产业发展增加优势。
特斯拉于2013年首次提出建造超级工厂用于大规模电池生产,该类工厂建筑空间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能实现规模经济。
继特斯拉后,通用汽车公司、本田汽车公司、三星电子、SK集团,以及宁德时代(300750.SZ)、国轩高科(002074.SZ)等头部企业均在近年宣布建设电池超级工厂。
当地时间9月18日,斯洛伐克电池制造商InoBat公告称,与国轩高科签署合资前协议,计划建立电池超级工厂,第一阶段开发产能20 GWh。
日前,国轩高科也宣布将斥资20亿美元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建设电池超级工厂,同时将获得高达5.36亿美元的资金补贴和2.13亿美元潜在的税收优惠。
但迈克尔指出,由于更大的规模和更高的复杂性,超级工厂许多环节可能会出错。例如,电极生产中的微小不一致会导致严重的性能问题、安全风险和成本增加,以及诸多问题下导致延迟的盈利能力。
以特斯拉和松下在美国内华达州建造的首座超级工厂为例,该工厂在盈利前持续亏损了近四年。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负责美国特斯拉电池业务的松下高管Yasuaki Takamoto就表示,东亚是锂离子电池行业的传统中心,公司低估了将锂离子电池生产转移到东亚以外的难度。
他表示,提高产量比预期多花了一两年时间,原因是需要培训没有电池制造经验的工人,并使他们适应设备和生产流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