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男孩危机”:男权的怀旧幽灵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男孩危机”:男权的怀旧幽灵

所谓的“男孩危机”从来就不存在,它只存在于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怀旧中。我们不再需要那个事事物物都被性别成见所禁锢的传统世界。

电影《非诚勿扰》里冯远征饰演的同性恋建国。

他戴上面具,他的脸竟逐渐适应了它......”

—— 乔治.奥威尔

12月9日,中新网发布的一篇题为《全国首本小学男生性别教材引关注,“男孩危机”怎么破?》的报道中,专家称“男孩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女生越来越强势,男生越来越害羞;父亲在教育中的缺位,使男孩更多地受到了女性化的影响;日韩文化中女强男弱的影响等。

正如这篇报道,这些年对于“男孩危机”焦虑的声音时不时就会出现在媒体上,并最终在这似乎刻不容缓的濒危状态中喊出了“拯救男孩”的口号,于是一时间像所谓的“男孩班”,“父子课堂”这些目的在于重新培养男孩的男性气质的行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人们对于男孩男性气质的遗失恐惧就好像一部分所谓的国学者对于女性的传统女性气质丢失一样焦虑。而有趣的是,这两种相似现象最终所采取的补救手段也都似乎并不令人意外的相似,即以一种排他性方式企图来营造一个“纯洁”的氛围,在其中经过某种几乎是仪式般的方法和手段,来召回在他们看来已经远去的气质幽灵。

全国首本小学男生性别教材,包括“为什么男子汉要有担当?”等内容

这件在相关人士看来颇为紧迫和严重的事情,在我看来却有趣而荒唐。这就好像你看到一群穿着颇为错误的汉服的人们在拜祭孔子或是其他古人的场景一般,一种荒诞感油然而生。

支配性男性气质

中国的性教育如今发展至何处,因我并非专业人士而不能妄做判断,但如果我们就只从那些依旧一而再再而三出版的相关性教育教材内容来看的话,我们的性教育似乎依旧处在开始的地方,即几乎没什么改变,依旧抱残守缺,并且对于此学术内相关的观念改变没有做出任何积极的回应,并且一旦面临指责便依旧会利用非学术性的理由进行反击,而一般情况下也都是引入政治讨论,利用意识形态来为性教育把关。

我想没有什么比这样的行为更愚蠢和不负责任了。这种固步自封的态度使得中国在公共空间的性教育程度和现实生活中的性观念出现差距,并且很多时候这些差距几乎隔着一代人。

我因专业缘故而涉及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因此也旁涉及性的研究。而无论是女性主义研究还是性与性别研究,在当下中国的学术界也是一片惨淡,人们仅把国外这些理论当成自己研究和写作论文谋取发表的工具,而未能真正地使它发展开来,促进人们性观念的更新和改变。

国外的女性主义和性与性别研究中衍生出一门叫“男性气质”的学科,它主要涉及的研究对象便是传统男性在历史文化的实践建构中,所形成的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一种被R.W.康奈尔划分为四种的“男性气质”,具体为:支配性,从属性,共谋性和边缘性。

而在任何一定的具体时间内,都有一种男性气质是被称赞的,并且最终形成主流而获得中心的社会地位,它便是支配性男性气质。而如果我们稍加注意,便会发现,在“男孩危机”的讨论中,那种令相关者焦虑甚至紧张不安的是一种支配性男性气质,即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实践塑造的男性身份。

“拯救男孩”是希望把男孩们从其他非支配性男性气质中拯救出来,尤其是像从属性这样的男性气质。对它的表达,我们时常可以从像“女孩子气”或“娘娘腔”这样的词语里找到它的落魄身影。

上海在全国首推小学男生性别教材《小小男子汉》。12月7日,该教材的新书发布会在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举行。当天,闸北第三中心小学进行男生性别课程教育,内容为“我是男孩,我独立,我担当”。

在中新网这篇报道中,有这样一段颇为典型的话可以作为“男孩危机”最直白的注脚:

有观点称,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男孩已经让女孩全面超越,“阴盛阳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尤其,一些男孩 “娘娘腔”,衣着打扮趋向女性化,外形柔美,更让社会重视男孩阳刚之气不足的问题,并引发担忧。

人们对于“男孩危机”的理解就是所谓的“男孩没男孩样子”,也就是“阳刚之气不足”。从这段简短的解释中,一种颇为任意地理解是关于男孩/男性一些传统形象的消失,即衣着打扮,外形,再加上下文提到的性格腼腆,比较弱势等等,而承载这些非男性形象的在我们的历史文化建构中则总是女性和其他一些性少数群体。

这一观念在人们看来是出于“自然”,即一种自然性和天生的形象。这一观念不仅仅只出现在这篇报道和其中所接受采访的高校学者的理解中,而且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和习以为常的“自然”。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处发现,例如男女两性对于颜色的使用;对于外形和打扮的选择;对于语言的使用……这一种男女两性截然不同的二分法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性别建构及其“自然化”

在这里我们想指出的是,无论是性别还是男女两性气质并非生而有之,或是自然赋予的,它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社会建构。波伏娃在其《第二性》中强调:“一个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来才变成女人的”。

对于性别和男女两性气质的建构论,如今已成为学界定论。而我们在“男孩危机”中所念念不忘的“阳刚之气”幽灵,同样来自建构,即支配性男性气质同样是在历史文化的实践中形成的,并且它自身还有着相应的局限性,它会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出现相应的变化和模式。

这里从来就不存在什么永恒的男性气质,而如今我们所迷恋的支配性男性气质也不过是一段起源颇近的历史产物而已。

中新社这篇报道采访的学者声称,他们所强调的“阳刚之气”,并非“要求男生身上有肌肉、脸上有棱角、有炯炯有神的目光、有高大的身材,男孩的阳刚之气主要还应体现在要有担当及责任感。”

这位学者把“阳刚之气”理解为“担当”和“责任感”,而有趣的是她在这句话之前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颇为典型的现代“阳刚男性”形象。

这段话的暧昧在于,这两者被置于一种比较关系,即她使用“主要”一词来体现这两者之间存在的一种几乎是内在的联系:“男生身上有肌肉、脸上有棱角、有炯炯有神的目光、有高大的身材当然也好,但阳刚之气主要还应该……”

她并没有彻底否定前者,而只是强调了后者,因此在她的观念中,“阳刚之气”的主要部分是“担当”和“责任感”,但它同时也需要有前者的现代外形。

与此同时,这位学者还忽视了这一支配性男性气质中其他的特点,像不能/许哭、不能/许多愁善感、别幼稚、别像个娘们、要酷、不能/要让女人管着你……

这些利用排除手段所塑造的男性气质最终是个封闭的自我存在,就像一种传统西方男性俱乐部般的同性存在。在这里,从属性和边缘性男性气质都被驱逐,因为它们和女性气质的联系与两者被相提并论的建构。

近现代支配性男性气质的塑造

盖尔.比德曼(Gail Bederman)在《用种族和“文明”重塑男人身份》一书中认为,“从1820年代起,这种劳动阶级粗野男人身份提倡者嘲笑中产阶级男人气质的脆弱的、娘娘腔的,而高尚的中产阶级男性则反过来鄙视这种粗野的劳动阶级男性风气为粗糙、落后。然而到1880年代时,当维多利亚男人气质削弱的时候,很多中产阶级男性开始觉得这种粗野的劳动阶级男性特质及其具有吸引力”。

也就是在这样的权力角逐中,曾经作为支配性的维多利亚式男性气质被污名化,最终遭到抛弃,而来源于劳动阶级的粗野男性形象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在这一形象中,强壮的身体是一个颇为典型的符号。

“19世纪60年代,中产阶级的理想男性身体是消瘦结实。可是到了19世纪90年代,新的理想男性身体要有块儿、有形状很好的肌肉”,“中产阶级男人找到新的方式来张扬男性身体的健康、肌肉和力量”。

而这也就是之后主宰西方的新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并且在之后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而传播到其他国家。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19世纪晚期中国同样被这样霸权式的西方支配性男性气质所塑造。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东亚病夫”这一侮辱性称谓中找到蛛丝马迹。

这样一种支配性男性气质随着19世纪晚期崛起并在20世纪大放光彩的女权主义运动和其他像民权运动,同性恋解放运动等一系列民主运动而面临危机。女性主义研究指出其建构性,并揭露它对于这一过程的隐藏和“自然化”。

对男权“黄金岁月”的怀念

随着女性和性少数族群重新归来,为夺回自己被剥夺的权利而奋斗时,传统支配性男性气质所遭受的不安孕育了“拯救男孩”这一行动。并且出于对旧日岁月的怀念,那段在他们看来是如此幸福的“黄金年代”被冒犯和破坏了,所以重建光辉岁月,召唤回“被驱逐”的幽灵成为他们念兹在兹的渴望。

但在这里,我并不认为这些都是真实的,即支配性男性气质并未如他们所恐惧的那样已经失去主流位置,尤其在中国当下的现状里。曾经的社会是父权男性异性恋的。因此,女性和性少数群体的重新归来是对这一顽固霸权的解构,而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于这样一种传统社会制度中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必然也就要面临其被解构和破坏的命运。

电影《立春》中,芭蕾舞演员胡金泉因女性气质而被称为“二尾子”,受尽排斥和侮辱。

所谓的“男孩危机”从来就不存在,它只存在于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怀旧中。

在那些为了“拯救男孩”的活动中,像“男孩班”、“父子班”这些最终培养出来的依旧只会是传统的“阳刚”男性,是他们父亲的翻版,是这个男性社会所要求和规训他们成为的男人;而由于这样的活动中排除了女性和其他性少数族群的进入和参与,而使得他们难以真实地了解到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每个人,最终他们被灌输的将是一套关于女性的陈词滥调,关于两性的陈词滥调,关于同性恋和其他性少数的陈词滥调,而污名也就在这样的“父-子”模式中继续死灰复燃,所以女性和性少数族群运动所渴望的改造社会理想会再次面临被长大的男孩压制的危险。

于是,世界还是那个令人厌烦的世界,社会还是那个充满偏见、歧视、压迫和暴力的男性社会。

就在这篇报道的前一两个月,《解放军军报》以一篇名叫《“小鲜肉”不应成为时尚》的文章来指责近些年在国产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中,扮演军人的年轻演员因为是“脂粉气,奶油味的帅哥”而不能真正地体现军人气质。在这篇简单的文章中,作者虽然并未指明军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但他依旧使用了像“顶天立地”、“英雄主义”和“大鹏展翅那样振作,像铁马奔腾那样昂扬”这样的描述,为我们展现他们眼中的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模样。

想象新世界

男孩衣着打扮趋向女性化,外形柔美,性格腼腆;女权运动的咄咄逼人,女性的强势,女孩成绩普遍超过男孩……这一系列充满“大男子主义”和性别歧视的话语在当下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媒体上都依旧肆无忌惮地横行,并且由此造成的幻觉引起人们普遍的感伤情绪,但这却正正反映了女性和性少数群体的权利争取运动才刚刚开始。

我们不再需要那个事事物物都被性别成见所禁锢的传统世界和社会:男孩因为喜欢鲜艳的颜色、衣服或洋娃娃而面临被嘲笑甚至批评的危险;男孩因为不喜欢打篮球,踢足球而面临被其他男生霸陵的危险;男孩因为心思敏感、性格腼腆和举止礼貌而被骂“娘娘腔”;男孩因为不够勇敢和坚强而被指责“不是男人”;男孩因为和女孩玩在一起,而被其他男孩孤立;男孩被教导对于女性不尊重和对于性少数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这样的世界和社会应该彻底离去了,并且也永远不值得对其怀旧。

我们愿意想象一个新的世界,在其中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可以按照自己所想去成为所想的人,即尼采所说的“成为自己”;

每个人都可以不一样,每个人也都可以接受别人的不一样;没有人会因为自己的所谓生理性别而面临性别的麻烦;这里不存在“正常”或“变态”,只不过是不同的选择而已;勇敢、坚强、韧性和责任感并不是某一个性别或群体的自然特征,而感性、宽容、尊重和理解存在于“人”中,而不是“男人”或“女人”中。

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两种人,只有一种人;而这个世界从未就不止两种人,而是形形色色,无数种人。

本文转载自「微思客WeThinker」传媒(微信公号wethinker2016),网站地址www.wethinker.com,有删节。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男孩危机”:男权的怀旧幽灵

所谓的“男孩危机”从来就不存在,它只存在于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怀旧中。我们不再需要那个事事物物都被性别成见所禁锢的传统世界。

电影《非诚勿扰》里冯远征饰演的同性恋建国。

他戴上面具,他的脸竟逐渐适应了它......”

—— 乔治.奥威尔

12月9日,中新网发布的一篇题为《全国首本小学男生性别教材引关注,“男孩危机”怎么破?》的报道中,专家称“男孩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女生越来越强势,男生越来越害羞;父亲在教育中的缺位,使男孩更多地受到了女性化的影响;日韩文化中女强男弱的影响等。

正如这篇报道,这些年对于“男孩危机”焦虑的声音时不时就会出现在媒体上,并最终在这似乎刻不容缓的濒危状态中喊出了“拯救男孩”的口号,于是一时间像所谓的“男孩班”,“父子课堂”这些目的在于重新培养男孩的男性气质的行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人们对于男孩男性气质的遗失恐惧就好像一部分所谓的国学者对于女性的传统女性气质丢失一样焦虑。而有趣的是,这两种相似现象最终所采取的补救手段也都似乎并不令人意外的相似,即以一种排他性方式企图来营造一个“纯洁”的氛围,在其中经过某种几乎是仪式般的方法和手段,来召回在他们看来已经远去的气质幽灵。

全国首本小学男生性别教材,包括“为什么男子汉要有担当?”等内容

这件在相关人士看来颇为紧迫和严重的事情,在我看来却有趣而荒唐。这就好像你看到一群穿着颇为错误的汉服的人们在拜祭孔子或是其他古人的场景一般,一种荒诞感油然而生。

支配性男性气质

中国的性教育如今发展至何处,因我并非专业人士而不能妄做判断,但如果我们就只从那些依旧一而再再而三出版的相关性教育教材内容来看的话,我们的性教育似乎依旧处在开始的地方,即几乎没什么改变,依旧抱残守缺,并且对于此学术内相关的观念改变没有做出任何积极的回应,并且一旦面临指责便依旧会利用非学术性的理由进行反击,而一般情况下也都是引入政治讨论,利用意识形态来为性教育把关。

我想没有什么比这样的行为更愚蠢和不负责任了。这种固步自封的态度使得中国在公共空间的性教育程度和现实生活中的性观念出现差距,并且很多时候这些差距几乎隔着一代人。

我因专业缘故而涉及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因此也旁涉及性的研究。而无论是女性主义研究还是性与性别研究,在当下中国的学术界也是一片惨淡,人们仅把国外这些理论当成自己研究和写作论文谋取发表的工具,而未能真正地使它发展开来,促进人们性观念的更新和改变。

国外的女性主义和性与性别研究中衍生出一门叫“男性气质”的学科,它主要涉及的研究对象便是传统男性在历史文化的实践建构中,所形成的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一种被R.W.康奈尔划分为四种的“男性气质”,具体为:支配性,从属性,共谋性和边缘性。

而在任何一定的具体时间内,都有一种男性气质是被称赞的,并且最终形成主流而获得中心的社会地位,它便是支配性男性气质。而如果我们稍加注意,便会发现,在“男孩危机”的讨论中,那种令相关者焦虑甚至紧张不安的是一种支配性男性气质,即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实践塑造的男性身份。

“拯救男孩”是希望把男孩们从其他非支配性男性气质中拯救出来,尤其是像从属性这样的男性气质。对它的表达,我们时常可以从像“女孩子气”或“娘娘腔”这样的词语里找到它的落魄身影。

上海在全国首推小学男生性别教材《小小男子汉》。12月7日,该教材的新书发布会在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举行。当天,闸北第三中心小学进行男生性别课程教育,内容为“我是男孩,我独立,我担当”。

在中新网这篇报道中,有这样一段颇为典型的话可以作为“男孩危机”最直白的注脚:

有观点称,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男孩已经让女孩全面超越,“阴盛阳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尤其,一些男孩 “娘娘腔”,衣着打扮趋向女性化,外形柔美,更让社会重视男孩阳刚之气不足的问题,并引发担忧。

人们对于“男孩危机”的理解就是所谓的“男孩没男孩样子”,也就是“阳刚之气不足”。从这段简短的解释中,一种颇为任意地理解是关于男孩/男性一些传统形象的消失,即衣着打扮,外形,再加上下文提到的性格腼腆,比较弱势等等,而承载这些非男性形象的在我们的历史文化建构中则总是女性和其他一些性少数群体。

这一观念在人们看来是出于“自然”,即一种自然性和天生的形象。这一观念不仅仅只出现在这篇报道和其中所接受采访的高校学者的理解中,而且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和习以为常的“自然”。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处发现,例如男女两性对于颜色的使用;对于外形和打扮的选择;对于语言的使用……这一种男女两性截然不同的二分法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性别建构及其“自然化”

在这里我们想指出的是,无论是性别还是男女两性气质并非生而有之,或是自然赋予的,它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社会建构。波伏娃在其《第二性》中强调:“一个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来才变成女人的”。

对于性别和男女两性气质的建构论,如今已成为学界定论。而我们在“男孩危机”中所念念不忘的“阳刚之气”幽灵,同样来自建构,即支配性男性气质同样是在历史文化的实践中形成的,并且它自身还有着相应的局限性,它会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出现相应的变化和模式。

这里从来就不存在什么永恒的男性气质,而如今我们所迷恋的支配性男性气质也不过是一段起源颇近的历史产物而已。

中新社这篇报道采访的学者声称,他们所强调的“阳刚之气”,并非“要求男生身上有肌肉、脸上有棱角、有炯炯有神的目光、有高大的身材,男孩的阳刚之气主要还应体现在要有担当及责任感。”

这位学者把“阳刚之气”理解为“担当”和“责任感”,而有趣的是她在这句话之前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颇为典型的现代“阳刚男性”形象。

这段话的暧昧在于,这两者被置于一种比较关系,即她使用“主要”一词来体现这两者之间存在的一种几乎是内在的联系:“男生身上有肌肉、脸上有棱角、有炯炯有神的目光、有高大的身材当然也好,但阳刚之气主要还应该……”

她并没有彻底否定前者,而只是强调了后者,因此在她的观念中,“阳刚之气”的主要部分是“担当”和“责任感”,但它同时也需要有前者的现代外形。

与此同时,这位学者还忽视了这一支配性男性气质中其他的特点,像不能/许哭、不能/许多愁善感、别幼稚、别像个娘们、要酷、不能/要让女人管着你……

这些利用排除手段所塑造的男性气质最终是个封闭的自我存在,就像一种传统西方男性俱乐部般的同性存在。在这里,从属性和边缘性男性气质都被驱逐,因为它们和女性气质的联系与两者被相提并论的建构。

近现代支配性男性气质的塑造

盖尔.比德曼(Gail Bederman)在《用种族和“文明”重塑男人身份》一书中认为,“从1820年代起,这种劳动阶级粗野男人身份提倡者嘲笑中产阶级男人气质的脆弱的、娘娘腔的,而高尚的中产阶级男性则反过来鄙视这种粗野的劳动阶级男性风气为粗糙、落后。然而到1880年代时,当维多利亚男人气质削弱的时候,很多中产阶级男性开始觉得这种粗野的劳动阶级男性特质及其具有吸引力”。

也就是在这样的权力角逐中,曾经作为支配性的维多利亚式男性气质被污名化,最终遭到抛弃,而来源于劳动阶级的粗野男性形象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在这一形象中,强壮的身体是一个颇为典型的符号。

“19世纪60年代,中产阶级的理想男性身体是消瘦结实。可是到了19世纪90年代,新的理想男性身体要有块儿、有形状很好的肌肉”,“中产阶级男人找到新的方式来张扬男性身体的健康、肌肉和力量”。

而这也就是之后主宰西方的新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并且在之后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而传播到其他国家。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19世纪晚期中国同样被这样霸权式的西方支配性男性气质所塑造。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东亚病夫”这一侮辱性称谓中找到蛛丝马迹。

这样一种支配性男性气质随着19世纪晚期崛起并在20世纪大放光彩的女权主义运动和其他像民权运动,同性恋解放运动等一系列民主运动而面临危机。女性主义研究指出其建构性,并揭露它对于这一过程的隐藏和“自然化”。

对男权“黄金岁月”的怀念

随着女性和性少数族群重新归来,为夺回自己被剥夺的权利而奋斗时,传统支配性男性气质所遭受的不安孕育了“拯救男孩”这一行动。并且出于对旧日岁月的怀念,那段在他们看来是如此幸福的“黄金年代”被冒犯和破坏了,所以重建光辉岁月,召唤回“被驱逐”的幽灵成为他们念兹在兹的渴望。

但在这里,我并不认为这些都是真实的,即支配性男性气质并未如他们所恐惧的那样已经失去主流位置,尤其在中国当下的现状里。曾经的社会是父权男性异性恋的。因此,女性和性少数群体的重新归来是对这一顽固霸权的解构,而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于这样一种传统社会制度中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必然也就要面临其被解构和破坏的命运。

电影《立春》中,芭蕾舞演员胡金泉因女性气质而被称为“二尾子”,受尽排斥和侮辱。

所谓的“男孩危机”从来就不存在,它只存在于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怀旧中。

在那些为了“拯救男孩”的活动中,像“男孩班”、“父子班”这些最终培养出来的依旧只会是传统的“阳刚”男性,是他们父亲的翻版,是这个男性社会所要求和规训他们成为的男人;而由于这样的活动中排除了女性和其他性少数族群的进入和参与,而使得他们难以真实地了解到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每个人,最终他们被灌输的将是一套关于女性的陈词滥调,关于两性的陈词滥调,关于同性恋和其他性少数的陈词滥调,而污名也就在这样的“父-子”模式中继续死灰复燃,所以女性和性少数族群运动所渴望的改造社会理想会再次面临被长大的男孩压制的危险。

于是,世界还是那个令人厌烦的世界,社会还是那个充满偏见、歧视、压迫和暴力的男性社会。

就在这篇报道的前一两个月,《解放军军报》以一篇名叫《“小鲜肉”不应成为时尚》的文章来指责近些年在国产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中,扮演军人的年轻演员因为是“脂粉气,奶油味的帅哥”而不能真正地体现军人气质。在这篇简单的文章中,作者虽然并未指明军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但他依旧使用了像“顶天立地”、“英雄主义”和“大鹏展翅那样振作,像铁马奔腾那样昂扬”这样的描述,为我们展现他们眼中的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模样。

想象新世界

男孩衣着打扮趋向女性化,外形柔美,性格腼腆;女权运动的咄咄逼人,女性的强势,女孩成绩普遍超过男孩……这一系列充满“大男子主义”和性别歧视的话语在当下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媒体上都依旧肆无忌惮地横行,并且由此造成的幻觉引起人们普遍的感伤情绪,但这却正正反映了女性和性少数群体的权利争取运动才刚刚开始。

我们不再需要那个事事物物都被性别成见所禁锢的传统世界和社会:男孩因为喜欢鲜艳的颜色、衣服或洋娃娃而面临被嘲笑甚至批评的危险;男孩因为不喜欢打篮球,踢足球而面临被其他男生霸陵的危险;男孩因为心思敏感、性格腼腆和举止礼貌而被骂“娘娘腔”;男孩因为不够勇敢和坚强而被指责“不是男人”;男孩因为和女孩玩在一起,而被其他男孩孤立;男孩被教导对于女性不尊重和对于性少数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这样的世界和社会应该彻底离去了,并且也永远不值得对其怀旧。

我们愿意想象一个新的世界,在其中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可以按照自己所想去成为所想的人,即尼采所说的“成为自己”;

每个人都可以不一样,每个人也都可以接受别人的不一样;没有人会因为自己的所谓生理性别而面临性别的麻烦;这里不存在“正常”或“变态”,只不过是不同的选择而已;勇敢、坚强、韧性和责任感并不是某一个性别或群体的自然特征,而感性、宽容、尊重和理解存在于“人”中,而不是“男人”或“女人”中。

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两种人,只有一种人;而这个世界从未就不止两种人,而是形形色色,无数种人。

本文转载自「微思客WeThinker」传媒(微信公号wethinker2016),网站地址www.wethinker.com,有删节。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