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2023年9月21日是第30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量居全球之首,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主的老年痴呆疾病发病人数持续增加。
9月20日,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等机构联合发布《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求洞察报告》(简称《报告》)。《报告》指出,阿尔茨海默病在我国呈现年轻化趋势。
公开资料显示,阿尔兹海默病(AD),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起病隐匿并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记忆力衰退、学习能力减弱、情绪调节障碍、运动能力丧失等症状。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岁以前发病者,被称为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被称为老年性痴呆。
《报告》数据表明,首次确诊阿尔茨海默病的人群中,年龄在60至79岁之间的人群占比最高,为62.1%。但值得注意的是,60岁以下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患者在调查中占到了21.3%,相比国际上报道的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占比5-10%更多,表明阿尔茨海默病在我国发病越来越年轻化。
《报告》称,由于这类罹患人群尚处工作年龄,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强化全人群健康教育,加强疾病预防、早期筛查和诊断。
自1906年报道了第一例阿尔兹海默病例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阿尔兹海默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群体。2023年1月31日,北京宣武医院神经疾病高创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主任贾建平团队在《阿尔茨海默病杂志》(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杂志发表论文,介绍了一位17岁时发生记忆失常,并于19岁诊断为阿尔茨海病的病例,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患者。
在此之前,已知被诊断为阿尔兹海默病最年轻的人是21岁,携带早老素-1(PSEN1)基因突变。在30岁以前发病的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中,几乎所有病例都有病理性基因突变,特别是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早老素-1(PSEN1)和早老素2(PSEN2)基因突变。然而,贾建平团队文章中19岁男性在全基因组测序后没有发现基因突变,但是,其具有典型的阿尔茨海默病特征,包括记忆丧失和海马区萎缩。该案例颠覆了“阿尔兹海默病专属于老年人”的传统观念。
不过,论文作者之一、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贾龙飞接受中国妇女报采访时表示,该病例的情况非常罕见,人们不必过度担心。“现在发现的一些年轻患者,主要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应该说以前也存在一些年轻人患病,只是因为技术的原因没能得到确认而已。”贾龙飞强调,并不是所有类似的记忆力下降都是阿尔茨海默病。
贾龙飞介绍,比如,有些人因为一段时间持续的劳累、生活不规律、营养没跟上、休息不好等原因,认知会下降。如果连续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熬夜,短时间内记忆肯定会是有问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就能恢复。总之,年轻人患阿尔茨海默病仍然非常罕见,而且多数存在着基因突变。他同时建议,年轻人应注意规律生活、健康饮食以及体育锻炼,这样可防止记忆力下降,但不必过于担心自己患上阿尔茨海默病。
9月17日,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发布《2023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基本数据和防控策略》。其中提出,必须把预防放在第一位,树立早期预防的理念;建立完整的阿尔茨海默病及其它痴呆患病和死亡监测体系;通过积极老龄化,倡导积极的健康生活方式,在老龄化程度高的城市,建立阿尔茨海默病及其它痴呆的早期预防示范基地,通过试点和追踪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建立科学的阿尔茨海默病及其它痴呆的早期预防的中国策略和中国方案。
此前在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就发布过《关于探索开展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到2022年,在试点地区初步形成全民关注老年痴呆、支持和参与防治工作的社会氛围,公众对老年痴呆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到80%。建立健全老年痴呆防治服务网络,防治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建立健全患者自我管理、家庭管理、社区管理、医院管理相结合的预防干预模式,社区(村)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率达80%。
2023年6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老年痴呆防治促进行动(2023-2025年)的通知》,要求指导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实际开展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转诊和干预服务,提高老年痴呆就诊率,实现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减少或延缓老年痴呆发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