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身家百亿的药企,为啥玩不转一瓶饮料?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身家百亿的药企,为啥玩不转一瓶饮料?

药企搞副业搞得满地鸡毛。

这年头,药企搞副业卖饮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可以说跨界投资已然成为各个行业的热门话题,在医药行业中也不例外,各药企纷纷行动,开始跨界抢滩饮料业。

据了解,已有多家药企加入卖“饮料”大军,其中不乏广药集团、修正药业、同仁堂、江中集团、太极集团、广西金嗓子、以岭药业、太龙药业、中新药业等知名药企。

虽然这么多药企对饮料情有独钟,但是市场上能够叫好又卖座的却寥寥无几。

有人说,药企卖饮料已经死了不下二十次。

也有人说,药企搞副业搞的满地鸡毛。

那么,为什么实力雄厚的制药企业玩不转一瓶饮料呢?

转战饮料业,一切向钱看!

近年来,制药企业纷纷进军饮料行业,这已经不是新鲜事,除了早年的天士力、广药等,近几年同仁堂、江中集团、太极集团等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加入其中,究其原因还在一个‘钱’上。

中国品牌研究院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朱丹蓬表示,药企转战的背后,可能更多是出于利润的考虑,基于国家对药品价格的调控等,使得药企利润回落,进入饮料行业也是出于产业布局的考虑,实现多元化发展。

国内药企在利润较大的原研药面前纷纷乏力,新药研发难度较大、药品利润空间缩小、行业监管日益严格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快消品行业门槛相对较低,即便在细分领域,动辄数亿、几十亿元的市场规模也难免让人垂涎三分。

据一位不愿署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蓝鲸健康,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渐深入,在“大健康”领域,包括保健品等在内的细分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这么大的蛋糕,任何企业都想抓住机会分一块。”

蓝鲸健康根据统计发现,目前,大部分药企推出的饮料产品,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产品或多或少涉及“大健康”概念,宣称部分保健功能。如三九集团的“999下火王”、江中药业的蓝枸等,具有明目、醒酒、下火等功能。

相较于药品漫长的上市路,饮料推陈出新要容易很多,从时间成本、人力物力成本等方面来看,转做饮料市场是相对划算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不难理解制药企业投重金进军饮料市场。

制药企业屡次失手

近日,太龙药业披露,将控股公司“焦作怀牌饮料有限公司”的33%股权,作价228.8万卖掉。交易完成后,太龙药业将由控股地位的51%降至参股的18%。

太龙药业坦言,这一生产山药饮料的子公司自2014年10月成立以来处于连续亏损状态,为整合非核心业务板块股权决定出售股权。截至2016年9月30日,该公司营业收入为865.45万元,净利润-467.45万元。

而这只是制药企业‘折戟’饮料行业的一个缩影。

相比企业动辄上千万的投入,产品却在市场上难见踪影,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场面不免让人唏嘘。现如今,人们不禁想问,康美药业生产的菊皇茶今年还能否喝到?至于江中集团的猴姑饮料以及太极集团、白云山、香雪制药、贵州百灵、中新药业、天士力、广药、同仁堂等药企生产的饮料,何处觅踪?另外,最近呼声较高的金嗓子植物饮料却为何在市场上总也打听不到?

蓝鲸健康日前来到位于北京中关村附近的一家济生堂药店,据销售人员透露,该药店曾推售药企生产的饮料,比如康美药业的菊皇茶、中新药业的功能性植物饮料等等,然而一个季度也卖不出多少,现在不准备再上了。

制药企业进军饮料行业,前赴后继推出了不少产品。然而,除了广药的王老吉、江中集团的蓝枸,云南白药的一罐清等少数产品获得市场认可外,其余的在刚开始的造势喧嚣过后,几乎都销声匿迹。如果以全国性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来衡量的话,差不多都算是失败。

细数起来,药企这个市场折戟沉沙,足有20次之多。

看上去很美,营销渠道是短板

药企涉足饮料行业大多折戟沉沙,尽管如此,药企还是很执着地扎堆推出饮料产品,甚至不惜投入重金做产品做市场,最惹人关注的例子要数做速效救心丸的中新药业,该药厂曾投资3亿元打造大健康产业功能性植物饮料项目。另外,人福医药曾推出清慕三花凉茶,前期即投资3亿元;天士力在云南普洱甚至总投资45亿元建设工业示范基地。

朱丹蓬认为,药企推出饮料产品,具有配方、原料的先天优势,还有良好的硬件设备,用产药的车间标准做快消产品,产品质量有保障,但是在品牌战略的运营水平、渠道营销能力、渠道管理水平方面,药企的竞争力就会稍显逊色。

饮料与药品渠道、营销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这种行业间的差别,只要产品一上市就能立竿见影地体现出来。大多制药企业在渠道方面,还是更倾向于其已有的销售渠道。

以岭药业曾推出的两款饮料——怡梦、津力旺几乎仅在其旗下电商平台有售;太极水上市之初,宣称采用会员直销、家庭配送的营销形式;康美药业的菊皇茶大多是在药店进行销售。

“消费者一般到药店来只是买药,不买别的,而且买完就走了,谁也不会像逛商超那样在药店里驻足。谁没事会往药店跑买饮料,没有人流自然没了市场。”济生堂销售人员直言道。

朱丹蓬介绍,就销售渠道来说,除了药店外,商超、便利店等才是饮料市场更重要的渠道。通常来说,传统制药企业在这些渠道方面大都缺乏相应的团队,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进行市场推广,这样的结果便是,制药企业推出的饮料在商超等主流渠道中,基本很少见,反而在药店、特通等较为常见,药企在渠道方面的短板是明显的。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蓝鲸健康,药企能否在激烈的饮料市场竞争中胜出,渠道或成一个关键因素。饮料属于快速消费品行业,需要专业的营销团队,同时行业内渠道壁垒无处不在,如果药企只试图利用原有的药品渠道来推广饮料产品,市场效果不一定好。应当在产品开发多元化的同时,也同时努力开展销售渠道多元化,多管齐下,才能打开市场。

跨界饮料盛行或成趋势

尽管大多数药企跨界饮料业,并未取得类似于王老吉一样的商业成功,不过近年来药企跨界经营依然盛行,并且逐渐发展成为趋势。

药企跨界卖饮料,与市场“蛋糕”密不可分。据业内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仅保健饮料,市场规模就近百亿元,并且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未来5年,健康饮料的增长速度,将高于普通饮料增长速度1倍以上。与此同时,碳酸饮料份额呈下降趋势。

这样的市场,对于药企来说,不失为一个“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会。与食品饮料企业相比,制药企业在健康饮料研发与技术上更具优势。

资深媒体人沈阳告诉蓝鲸健康,一些药企选择通过饮料切入市场,一是药企生产饮料符合GMP认证标准,具有比一般饮料更高的生产标准;二是通过药店等渠道来销售的可信度比起传统的碳酸饮料更好一些。另外,基于药食同源的理念,未来药企将中药材做成饮料产品将会是一个趋势。

虽然大多数药企在跨界的同时,并不以饮料产品作为公司的发展重点,且大多数药企发展的饮料项目盈利情况尚不明晰。

但这并不影响制药企业纷纷跨界饮料行业的趋势,或许经过在市场上打磨、培育,会有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玩转饮料行业。

目前大健康形势下,健康品类的保健饮料具有可观的发展前景,但如何把握发展前景,开展多元化经营,药企也许可选择和传统饮料企业进行合作,取长补短,将药企的研发生产能力和传统饮料公司的渠道营销优势结合起来,共同开拓市场。

我们对药企生产饮料抱有期待,毕竟多了新品种对消费者来说就是多了新选择,另外,比起传统的碳酸饮料药企用中药材生产的饮料或更利于身体健康。

附:进军饮料市场的制药企业

2014年

1月,山东美东药业推出健君堂山楂原汁

3月,健君堂人参原汁上市

4月,以岭药业推出草本植物饮料

4月,华北制药推出的果汁饮料上市

4月,福瑞达医药旗下乳酸菌饮料上市

5月,石药集团推出果维康弱碱性水

6月,福瑞达再推维生素饮料

6月,天圣药业推出凉茶业务

7月,乐仁堂推果天然山楂饮品

8月,绿盒王老吉新装上市

8月,石药集团推出核桃果仁露、原河南天方药业推出苹果醋

8月,修正集团护甘草本植物饮料上市

10月,华北制药再推饮用水

12月,江中集团推出植物饮品蓝枸

2015年

3月,人福医药推出清慕三花凉茶

5月,三九企业集团推出“醒酒饮料”醒久液

6月,太极集团太极水上市

7月,天津中新药业宣布投资3 亿元用于植物饮料建设项目

2016年

3月,同仁堂推出凉茶和玛咖乌龙茶两款草本饮品

3月,广西金嗓子推出5款草本植物饮料

3月,王老吉与山西南娄集团合作投资开拓核桃露饮料市场,王老吉大健康进   军蛋白饮料市场。

4月,汉义生物科技推出放松型火麻饮SUTIWA萨缇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身家百亿的药企,为啥玩不转一瓶饮料?

药企搞副业搞得满地鸡毛。

这年头,药企搞副业卖饮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可以说跨界投资已然成为各个行业的热门话题,在医药行业中也不例外,各药企纷纷行动,开始跨界抢滩饮料业。

据了解,已有多家药企加入卖“饮料”大军,其中不乏广药集团、修正药业、同仁堂、江中集团、太极集团、广西金嗓子、以岭药业、太龙药业、中新药业等知名药企。

虽然这么多药企对饮料情有独钟,但是市场上能够叫好又卖座的却寥寥无几。

有人说,药企卖饮料已经死了不下二十次。

也有人说,药企搞副业搞的满地鸡毛。

那么,为什么实力雄厚的制药企业玩不转一瓶饮料呢?

转战饮料业,一切向钱看!

近年来,制药企业纷纷进军饮料行业,这已经不是新鲜事,除了早年的天士力、广药等,近几年同仁堂、江中集团、太极集团等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加入其中,究其原因还在一个‘钱’上。

中国品牌研究院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朱丹蓬表示,药企转战的背后,可能更多是出于利润的考虑,基于国家对药品价格的调控等,使得药企利润回落,进入饮料行业也是出于产业布局的考虑,实现多元化发展。

国内药企在利润较大的原研药面前纷纷乏力,新药研发难度较大、药品利润空间缩小、行业监管日益严格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快消品行业门槛相对较低,即便在细分领域,动辄数亿、几十亿元的市场规模也难免让人垂涎三分。

据一位不愿署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蓝鲸健康,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渐深入,在“大健康”领域,包括保健品等在内的细分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这么大的蛋糕,任何企业都想抓住机会分一块。”

蓝鲸健康根据统计发现,目前,大部分药企推出的饮料产品,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产品或多或少涉及“大健康”概念,宣称部分保健功能。如三九集团的“999下火王”、江中药业的蓝枸等,具有明目、醒酒、下火等功能。

相较于药品漫长的上市路,饮料推陈出新要容易很多,从时间成本、人力物力成本等方面来看,转做饮料市场是相对划算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不难理解制药企业投重金进军饮料市场。

制药企业屡次失手

近日,太龙药业披露,将控股公司“焦作怀牌饮料有限公司”的33%股权,作价228.8万卖掉。交易完成后,太龙药业将由控股地位的51%降至参股的18%。

太龙药业坦言,这一生产山药饮料的子公司自2014年10月成立以来处于连续亏损状态,为整合非核心业务板块股权决定出售股权。截至2016年9月30日,该公司营业收入为865.45万元,净利润-467.45万元。

而这只是制药企业‘折戟’饮料行业的一个缩影。

相比企业动辄上千万的投入,产品却在市场上难见踪影,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场面不免让人唏嘘。现如今,人们不禁想问,康美药业生产的菊皇茶今年还能否喝到?至于江中集团的猴姑饮料以及太极集团、白云山、香雪制药、贵州百灵、中新药业、天士力、广药、同仁堂等药企生产的饮料,何处觅踪?另外,最近呼声较高的金嗓子植物饮料却为何在市场上总也打听不到?

蓝鲸健康日前来到位于北京中关村附近的一家济生堂药店,据销售人员透露,该药店曾推售药企生产的饮料,比如康美药业的菊皇茶、中新药业的功能性植物饮料等等,然而一个季度也卖不出多少,现在不准备再上了。

制药企业进军饮料行业,前赴后继推出了不少产品。然而,除了广药的王老吉、江中集团的蓝枸,云南白药的一罐清等少数产品获得市场认可外,其余的在刚开始的造势喧嚣过后,几乎都销声匿迹。如果以全国性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来衡量的话,差不多都算是失败。

细数起来,药企这个市场折戟沉沙,足有20次之多。

看上去很美,营销渠道是短板

药企涉足饮料行业大多折戟沉沙,尽管如此,药企还是很执着地扎堆推出饮料产品,甚至不惜投入重金做产品做市场,最惹人关注的例子要数做速效救心丸的中新药业,该药厂曾投资3亿元打造大健康产业功能性植物饮料项目。另外,人福医药曾推出清慕三花凉茶,前期即投资3亿元;天士力在云南普洱甚至总投资45亿元建设工业示范基地。

朱丹蓬认为,药企推出饮料产品,具有配方、原料的先天优势,还有良好的硬件设备,用产药的车间标准做快消产品,产品质量有保障,但是在品牌战略的运营水平、渠道营销能力、渠道管理水平方面,药企的竞争力就会稍显逊色。

饮料与药品渠道、营销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这种行业间的差别,只要产品一上市就能立竿见影地体现出来。大多制药企业在渠道方面,还是更倾向于其已有的销售渠道。

以岭药业曾推出的两款饮料——怡梦、津力旺几乎仅在其旗下电商平台有售;太极水上市之初,宣称采用会员直销、家庭配送的营销形式;康美药业的菊皇茶大多是在药店进行销售。

“消费者一般到药店来只是买药,不买别的,而且买完就走了,谁也不会像逛商超那样在药店里驻足。谁没事会往药店跑买饮料,没有人流自然没了市场。”济生堂销售人员直言道。

朱丹蓬介绍,就销售渠道来说,除了药店外,商超、便利店等才是饮料市场更重要的渠道。通常来说,传统制药企业在这些渠道方面大都缺乏相应的团队,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进行市场推广,这样的结果便是,制药企业推出的饮料在商超等主流渠道中,基本很少见,反而在药店、特通等较为常见,药企在渠道方面的短板是明显的。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蓝鲸健康,药企能否在激烈的饮料市场竞争中胜出,渠道或成一个关键因素。饮料属于快速消费品行业,需要专业的营销团队,同时行业内渠道壁垒无处不在,如果药企只试图利用原有的药品渠道来推广饮料产品,市场效果不一定好。应当在产品开发多元化的同时,也同时努力开展销售渠道多元化,多管齐下,才能打开市场。

跨界饮料盛行或成趋势

尽管大多数药企跨界饮料业,并未取得类似于王老吉一样的商业成功,不过近年来药企跨界经营依然盛行,并且逐渐发展成为趋势。

药企跨界卖饮料,与市场“蛋糕”密不可分。据业内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仅保健饮料,市场规模就近百亿元,并且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未来5年,健康饮料的增长速度,将高于普通饮料增长速度1倍以上。与此同时,碳酸饮料份额呈下降趋势。

这样的市场,对于药企来说,不失为一个“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会。与食品饮料企业相比,制药企业在健康饮料研发与技术上更具优势。

资深媒体人沈阳告诉蓝鲸健康,一些药企选择通过饮料切入市场,一是药企生产饮料符合GMP认证标准,具有比一般饮料更高的生产标准;二是通过药店等渠道来销售的可信度比起传统的碳酸饮料更好一些。另外,基于药食同源的理念,未来药企将中药材做成饮料产品将会是一个趋势。

虽然大多数药企在跨界的同时,并不以饮料产品作为公司的发展重点,且大多数药企发展的饮料项目盈利情况尚不明晰。

但这并不影响制药企业纷纷跨界饮料行业的趋势,或许经过在市场上打磨、培育,会有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玩转饮料行业。

目前大健康形势下,健康品类的保健饮料具有可观的发展前景,但如何把握发展前景,开展多元化经营,药企也许可选择和传统饮料企业进行合作,取长补短,将药企的研发生产能力和传统饮料公司的渠道营销优势结合起来,共同开拓市场。

我们对药企生产饮料抱有期待,毕竟多了新品种对消费者来说就是多了新选择,另外,比起传统的碳酸饮料药企用中药材生产的饮料或更利于身体健康。

附:进军饮料市场的制药企业

2014年

1月,山东美东药业推出健君堂山楂原汁

3月,健君堂人参原汁上市

4月,以岭药业推出草本植物饮料

4月,华北制药推出的果汁饮料上市

4月,福瑞达医药旗下乳酸菌饮料上市

5月,石药集团推出果维康弱碱性水

6月,福瑞达再推维生素饮料

6月,天圣药业推出凉茶业务

7月,乐仁堂推果天然山楂饮品

8月,绿盒王老吉新装上市

8月,石药集团推出核桃果仁露、原河南天方药业推出苹果醋

8月,修正集团护甘草本植物饮料上市

10月,华北制药再推饮用水

12月,江中集团推出植物饮品蓝枸

2015年

3月,人福医药推出清慕三花凉茶

5月,三九企业集团推出“醒酒饮料”醒久液

6月,太极集团太极水上市

7月,天津中新药业宣布投资3 亿元用于植物饮料建设项目

2016年

3月,同仁堂推出凉茶和玛咖乌龙茶两款草本饮品

3月,广西金嗓子推出5款草本植物饮料

3月,王老吉与山西南娄集团合作投资开拓核桃露饮料市场,王老吉大健康进   军蛋白饮料市场。

4月,汉义生物科技推出放松型火麻饮SUTIWA萨缇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