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超级IP“西游记”成为了影视圈争相追逐的热点。仅在2016年,就有《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大话西游3》等多部西游题材电影上映。到了2017年,“猴戏”更是层出不穷,《西游伏妖篇》、《西游记·女儿国》、《悟空传》等电影都将上映。
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一向是影视圈的“香饽饽”。据不完全统计,从1926年的《孙行者大战金钱豹》到现在,全世界至少拍摄了80多部《西游记》相关的电影。近年来,西游题材电影更是成为了吸睛又吸金的代名词。《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票房超过10亿,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不但口碑爆表,还狂揽9.56亿票房。
《西游记》改编的电影数量如此之多,票房如此之高,令人瞠目结舌。为何电影人都爱改编《西游记》?观众又为何如此喜爱西游题材影片呢?
一、从动画到特效大片 西游IP改编吸睛又吸金
说到《西游记》改编的影视作品,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六小龄童主演的86版《西游记》。实际上,《西游记》在登上小荧幕之前,早已开启了大银幕之旅。1926年,中国银幕上首次出现了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电影——《孙行者大战金钱豹》。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拍摄的西游题材电影至少有40多部,其中不乏《大闹天空》、《大话西游》等经典之作。90年来,中国西游题材的电影在剧情、风格、人物形象等方面都经历了几番嬗变——
1.中国风动画电影
代表作:《铁扇公主》、《大闹天宫》
1941年,《铁扇公主》上映,这是首部取材自《西游记》的动画电影。由于是在抗战期间上映,影片重在体现孙悟空英勇正义、敢于反抗的精神,说教意味较重。
1961-1964年期间制作的《大闹天宫》,则是西游IP改编的一部经典之作。这部动画电影采用了大量的民族传统元素,其中孙悟空的形象借鉴了中国戏曲中的脸谱,具有独特的中国古典美学风格。电影上映后,荣获了多个世界级奖项,被视为中国传统动画的巅峰之作。不过,这部电影同样把孙悟空塑造成一个敢于反抗压迫的英雄形象。看似是讲述西游故事,实则是以神话的形式反映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2.颠覆解构之作
代表作:《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
时隔50余年后,西游题材电影再度成为热点。1995年,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和《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上映。这两部电影对《西游记》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对取经故事、人物形象都进行了解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大话西游》中,西天取经不再是主线情节,而成为了故事的背景,爱情故事则成为了故事的主线。孙悟空也不再是一个“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他第一次有了七情六欲,与不同女子都有着感情纠葛。其中,他与紫霞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赚得不少观众的热泪。
不过,两部《大话西游》在香港上映期间票房平淡,直到上世纪后期才在网络上受到追捧,被称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代表性作品,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自那时起,开始有研究者专门研究影片的巡回式结构、台词对白、经典解构等之于文化学上的意义。
3.魔幻特效大片
代表作:《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2013年,周星驰执导的《西游降魔篇》上映,并狂揽12.47亿票房,成为了当年的年度票房冠军,也让西游题材再度成为了影视圈追捧的热点。
《西游降魔篇》延续了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但融入了更多的魔幻色彩。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部电影把《西游记》中的中国神话改造成了西方魔幻故事。成熟的特技、暗黑的故事风格,让这个家喻户晓的西游故事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影片中,孙悟空不再是一个叛逆英雄,而是一个矮小丑陋、戾气颇重的混世魔王,堪称片中最大的“反派”人物。
《西游降魔篇》取得超十亿票房之后,西游题材的电影纷纷涌现。2014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2016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同样是颇具魔幻色彩的特效大片。这两部电影都有大量的一流特效镜头,视觉效果出色,但故事情节较弱,受到了观众的诟病。不过,这两部电影都在贺岁档上映,在豪华明星阵容的助力之下,两部电影也取得了超过10亿的票房佳绩。
4.好莱坞模式的动画电影
代表作:《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2015年暑期档,《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横空出世,成为了继《大闹天宫》后又一部西游题材的经典动画电影。《大圣归来》虽然取材自《西游记》,却采用了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的“套路”来讲故事。这使得影片摆脱了国产动画惯有的低幼、说教倾向,受到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青睐。
在以往的西游题材动画电影中,孙悟空的形象往往是积极乐观、无所不能的。而在《大圣归来》中,更多地展现了孙悟空人性化的一面——他有弱点、有恐惧,经历了自我救赎,才成为了真正的大英雄。尽管采用好莱坞的模式来讲故事,《大圣归来》故事的内核仍然是孙悟空身上体现出来的侠义精神。影片上映后,不但口碑爆表,还斩获了9.56亿票房,再度印证了西游题材的魅力。
5.改编过度之作
代表作:《情癫大圣》、《越光宝盒》、《大话西游3》、《万万没想到:西游篇》
这些电影同样取材自《西游记》,但都遭遇了口碑扑街的命运。其中,《情癫大圣》、《越光宝盒》和《大话西游3》都是《大话西游》的衍生电影作品,也都是出自《大话西游》导演刘镇伟之手。然而,这三部电影的情节过于天马行空,演员的表演也过于浮夸,被观众吐槽为“炒冷饭”。《万万没想到:西游篇》的剧情拼凑严重,段子陈旧,同样招致了观众的口水。
综上可见,虽然同样取材于《西游记》,不同时期的西游题材影片具有不同的风格。从《大话西游》开始,解构西游故事成为了一种潮流,此后的西游电影都玩起了“颠覆”。而从《西游降魔篇》开始,国产的西游IP作品找到新的改编方向——特效大片。自此,西游题材电影又成为了大制作、大卡司、高票房的代名词。
二、20余部电影立项 西游IP为什么这么火
自从《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等影片斩获超10亿票房以来,西游IP改编作品呈现了“井喷”之势。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已立项而尚未上映的西游IP作品有23部之多。仅2017年一年,就有《悟空传》、《西游伏妖篇》、《西游记·女儿国》、《敢问路在何方》等多部“西游大片”上映。那么,国内电影人为何对西游题材情有独钟呢?
1.《西游记》原著丰富的意蕴内涵
《西游记》的情节曲折离奇,主角性格鲜明,具有很强的娱乐色彩,非常适合搬上大银幕。在原著中,唐僧、孙悟空一行人经历了81难,其中每个小故事的情节也都很曲折,适合进行影视改编。比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故事,每个故事极具戏剧色彩,常常被搬上大银幕。
虽然是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不仅是一个取经打怪的故事,还有着丰富的思想意蕴,每个电影人都可以找到不同的切入点。比如孙悟空大闹天宫,可以解释为反抗极权制度,因而孙悟空在《大闹天空》等电影里被塑造成了勇于反抗的“孤胆英雄”。在取经过程中,孙悟空、猪八戒等人除了打妖怪,也需要与自己的本能作斗争,在“责任”和“自我”之间做出选择,这也就成为了《大话西游》和《西游降魔篇》的主题。
2.《西游记》受众广,全球影响力大
在四大名著中,《西游记》受众最广,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西游记》是神幻故事,这是一种全球通行的故事题材。即使外国人初次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个故事,也不会感到有很深的文化隔阂。就连一位好莱坞制片人都曾说过:“中国有三个IP在好莱坞最著名,一是李小龙,一是孙悟空,一是成吉思汗。”改编这样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可以说是“自带粉丝”,节省了不少宣传成本。
3.魔幻题材的流行
随着《哈利波特》、《魔戒》、《指环王》等西方魔幻大片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国内电影人也开始着手拍摄魔幻大片。《西游记》由于是一部神魔小说,本身就具有魔幻色彩。诸如大闹天宫这类场面宏大、出场人物众多的情节,也很适合通过特效技术呈现出来。《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等电影,都把这个中国神话改造成了西方的魔幻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4.西游IP作品高票房的诱惑
《西游记》一直是影视改编的一大热门题材,但真正使其成为影视圈追逐的焦点的,还当属《西游降魔篇》。2013年之前,《西游记》改编的影视剧层出不穷,电影却只有《大闹天宫》和《大话西游》堪称家喻户晓。2013年,《西游降魔篇》斩获12.47亿票房,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随后,《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大圣归来》等影片接连取得票房成功,让国内影视人看到了西游题材的强大吸金能力,翻拍《西游记》很快形成了一股热潮。
由此可见,“西游记”IP的走红,既是源于原著故事本身的魅力,也暗合了当下影视作品的流行趋势。在《西游降魔篇》、《大圣归来》等片高票房的诱惑下,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意识到《西游记》的品牌魅力,西游题材的影片也就出现了“井喷”的态势。
三、叫座不叫好?西游记IP不是万灵丹
《西游记》原著曲折的故事以及多重的思想内蕴,使其成为了影视界的“超级富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前来淘金。然而,如今西游题材影片的层出不穷,更多的还是国内影视人的逐利心态使然。这导致西游IP作品虽然数量众多,质量却良莠不齐,堪称经典的更是寥寥无几。
在豆瓣上,西游题材影片只有四部评分超过8分,分别是《大闹天宫》、两部《大话西游》和《大圣归来》,这也是观众公认的佳作。《西游降魔篇》口碑平平,仅获得7.1分,而其他影片都没有超过及格线。当然,豆瓣评分不能代表所有观众的看法,但至少反映了一个事实——网友对大部分西游题材的电影并不满意。这是为什么呢?
1.名为重塑经典,实为蹭IP
自从《大话西游》被奉为经典,蹭IP、炒冷饭的跟风之作层出不穷。其中,《大话西游》的导演刘镇伟一个人就拍了三部“续作”——《情癫大圣》、《越光宝盒》和《大话西游3》。这三部电影与《西游记》的原著已经毫无关系,剧情过于天马行空,招致了观众的吐槽。
在《情癫大圣》中,一向不近女色的唐僧和树妖谈起了恋爱,而在《大话西游3》中,唐僧成了六耳猕猴和青霞的儿子,去西天取经的却是六耳猕猴。如此胡编乱造的“改编”,让网友大呼“毁经典”。
2.重特效不重故事
自《西游降魔篇》取得票房佳绩以来,特效大片成为了翻拍《西游记》的一条捷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都是取材自《西游记》精华桥段的特效大片。从视觉效果来看,这两部电影的确能够让观众感到震撼,片中龙宫、天庭等场景都美轮美奂,打斗场景也十分酷炫。然而,这两部电影的剧情都是中规中矩,除了《三打白骨精》的结尾有些新意——唐僧牺牲自己度化白骨精,大部分桥段都是换汤不换药,难以给观众带来惊喜。
3.反复翻拍经典桥段
《西游记》原著中,师徒四人经历了81难,每一个小故事都十分曲折精彩。然而,被搬到大银幕上的却永远都是那些老生常谈的桥段,比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女儿国、盘丝洞,主角也基本上都是孙悟空。比如,在已经立项的西游电影中,改编盘丝洞故事的电影就有三部,改编女儿国故事的影片有五部之多。对这些经典桥段的反复翻拍,很难拍出新意,也容易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最终总会有几部电影沦为电影市场的“炮灰”。
4.暗黑风格让观众难接受
周星驰执导的《西游降魔篇》虽然取得了票房成功,也引发了一些争议。这部电影的风格偏暗黑,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都变成了面目狰狞、戾气颇重的“怪兽”,让观众难以接受。实际上,在吴承恩的原著中,孙悟空等人原本就“妖气十足”,也不止一次“吃人”。只不过在此前《西游记》影视改编中,着重展示孙悟空等人光明正义的一面,避谈这些黑暗面。《西游降魔篇》在某种程度上回归了原著,反而让看惯了可爱猴哥的观众感到不习惯了。
总体来看,虽然西游题材影片已成为了票房上的“常胜将军”,但是质量却始终令人堪忧。在《大话西游》、《大圣归来》等影片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同时,特效酷炫、剧情苍白的西游大片,以及胡编乱造的炒冷饭之作,也让观众感到无比“闹心”。归根结底,《西游记》的故事虽然极富魅力,却也不是影视改编的“万灵丹”。只有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把西游故事讲出新意,才是西游IP改编的成功之道。
2017年又将有一大波西游题材影片上映,其中有不少大片值得观众期待。比如,六小龄童和迟重瑞等原班人马主演的中美合拍大片《敢问路在何方》,徐克和周星驰联手打造的《西游伏妖篇》,以及郭富城、冯绍峰、赵丽颖主演的《西游记·女儿国》,希望这些影片能够给观众带来新的惊喜。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