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度】医药“卖水人”CXO走入最难一年,何时才能谷底反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医药“卖水人”CXO走入最难一年,何时才能谷底反弹?

CXO行业当年变化不小,在告诉增长过后。裁员、业绩增速下滑等一系列现象大面积发生。

界面新闻记者 | 黄华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2023年开年以来,医药“卖水人”CXO(医药研发、生产等外包的总称)寒冬持续,相关公司裁员、削减产能的消息不断传出。

3月,药明生基上海临港生产基地关闭。6月,保诺桑迪亚、春天医药出现裁员、欠薪。9月,美迪西被曝实验室裁员。对于此类消息,相关公司的回应不乏“调整”“优化”。在这样的言辞之中,行业局势显而易见。

CXO行业对公众而言可能相对陌生,但这个医药外包产业的起伏实则也代表了医药行业近些年的荣辱。如果从上海外高桥创立了龙头公司药明康德那一年算起,国内CXO行业已经经历了高速发展的20年。

当前,从财务面观测,头部公司在经历了高速发展后,业绩增速开始放缓。谈及颓势,创新药泡沫破裂、资本寒冬、大环境变化导致需求退化等等都是现象背后的原因。诸多业内人士认为,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医药健康行业的长期发展潜力不容置疑。但是,若是要追问何时能够繁华依旧,则没有太清晰的答案。

裁员不断

CXO是医药行业精细分工的产物,虽然旗下业务内容众多且存在显著差异,但其运营的逻辑不难理解。即,医药企业将药物研发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外包出去,交由CXO公司负责,以此来整合行业资源、提高药物开发效率。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CXO公司而言,外包合同越多,药物开发需求越大,公司活得越好,反之则呈现颓势。而国内前几年的情况是,政策支持创新药发展。同时,资本市场热捧创新药。由此,行业短期内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创新药项目,CXO公司作为“卖水人”也成为了“香饽饽”。

据浙商证券统计,2017年-2020年,国内每年申报IND(新药临床试验)的1类生物药和化药品种数量连年增长,分别为171项、202项、231项、492项,增长趋势不容小觑。当前,则是高增长过后的时段。

7月初,一些CRO(医药研发服务外包)行业人士在和界面新闻分享行业动态之际都认可了这样一个观点——今年的行业裁员是近六七年中最严重的一年。

一位CRO从业者向界面新闻表示,当前的行业之中,小型企业肯定是最受影响的那一批,因为拿不到项目,也就没有收入,“从2022年开始,就听到企业遇到困难的消息。比如,一年发不出来工资,五六个月发不出来工资,大都是内资企业。这些事在2019年到2021年期间都从来没听过。”

前述从业者表示,虽然小企业会最先被波及,但头部企业也逃不过影响。在省钱成为大趋势的社会状态中,各家的项目都没以往那么充足,对新员工的需求也随之减少。在公司内部,比起主动离职,更容易出现被动离职。其中,越接近资本市场的企业,嗅觉也越敏感,它们也是会最及时采取优化策略的企业。

而这样的推测,在一些企业公告中得到了验证。据药明康德今年半年报显示,截至期末,该公司共拥有4.13万名员工。其中,有亚洲人3.91万名。但在2022年末,企业共拥有4.44万名员工,其中有亚洲人4.21万名。这也意味着,在半年时间内,药明康德减少了超过3000名员工。

历史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19年至2022年期间,药明康德的员工数量持续增加,且年度新增员工数量在5000人之上。具体而言,2019年-2022年间,该公司员工总数约2.17万、2.64万、3.49万、4.44万。也就是,在2021年到2022年间,药明康德的新增员工几乎到了1万名的规模,扩张势头凶猛。

除了裁员、人员优化,行业另一项人事变动就是“不敢跳槽了”。另一位在小型公司上班两年多的CRO新人也感受到了变化。他目前的岗位是临床监察员,正在负责一些二、三期化药项目。他表示,“前几年,我们这个岗位是行业硬通货,经验越多越值钱,所以一有裸辞发言,就会有猎头私信,但现在不是这个情况。”

据其观察,今年行业的薪资和待遇在下滑、涨薪速度和幅度在下滑,公司还同期发布了更精细的绩效考核方案。另一方面,行业招聘门槛在变高,招聘人数在变少。由此,他和同事们在面对是否要跳槽时也变得更加谨慎。

在所接项目方面,前述人员表示,公司从前的心态是 “总感觉有很多项目,可以去挑”,会倾向于选则报价高、甲方好的项目,但今年属于“来者不拒”,以价格问题举例,其表示,“今年比较夸张的做法是项目价格直接对半砍,我们公司现在会比去年少报20-30%”。

他进一步解释称,业内小型项目的服务费大概是百万级别,大项目则是千万级别。之所以会有这样规模的报价,是因为一个中心签协议的费用就达至几十万,而一个项目通常会有十几个、二十几个中心参与。而当收入来源端大打折扣时,底层打工人的命运也可想而知。

高增长的终结

另在8月,CXO公司开始密集发布财务数据,业绩放缓甚至下跌是普遍现象。

例如,8月25日晚,临床CRO龙头泰格医药发布半年报,显示期内实现营收37.11亿元,同比增加3.25%;实现归母净利润13.88亿元,同比增加16.47%;实现扣非净利润7.93亿元,同比增加2.86%。

对于泰格医药而言,个位数的增幅并不常见。历史数据显示,2017年-2022年,该公司年度营收的增幅分别为:43.63%、36.37%、21.85%、13.88%、63.32%、35.91%;扣非净利润的增幅分别为:146.05%、48.83%、56.31%、26.89%、73.9%、25.01%。

8月初,行业“老大”药明康德宣布,今年上半年营收为188.71亿元,同比增长6.3%;扣非净利润为47.6亿元,同比增长23.67%。而在过去,药明康德的财务报告中,超过50%,甚至是超过100%的增速也不少见。和泰格医药相比,药明康德的业务更多集中于临床前。

而主营非临床药理毒理学评价的昭衍新药业绩更是直接下滑。8月31日,该公司宣布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0.12亿元,同比增长30.27%,但归母净利润9062.72万元,同比下降75.58%,扣非净利润7688.65万元,同比下降77.72%。

在半年报中,昭衍新药表示,今上半年,国内医药行业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整体处于低谷期;在此背景下,集团签署订单存在一定波动。

 “CRO四小龙”之中,仅有康龙化成的营收和净利润均是两位数增长,但较其巅峰时期也有差距。该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56.4亿元,同比增长21.7%;扣非净利润7.54亿元,同比增长11%。

同一时期,CDMO(医药研发生产外包)龙头凯莱英实现营收46.22亿元,同比减少8.33%;扣非净利润约15.7亿元,同比减少7.72%。此外,老牌CRO睿智医药上半年实现营收5.57亿元,同比减少18.84%;扣非净利润亏损2887.9万元,延续上一年亏损态势。

不过,在CXO上市公司的第二梯队中,相关公司的业绩还是实现了较快增长。例如,毕得医药、阳光诺和、诺思格、百诚医药的业绩增速都在40%以上。当前,这些公司的营收均在5亿元之内。

各项变化背后,都显示着这个行业正在改变。这一切距离泰格医药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叶小平在2009年接受《创业邦》采访时的发言过去了14年。当时,泰格医药处在上市前夕,而叶小平在讲述创业缘由时表示,“这是成长过程中很自然的一步,特别是当你发现一个千载难逢的产业发展机遇正好是你所擅长的时候。”

为何降温

国内CRO公司的崛起和衰落都有迹可寻。和制药企业的百年经历相比,CRO是一个相对年轻的行业。CRO行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中国集中建立本土化CRO公司是在2000年之后。

1999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生李革受邀回母校演讲。在这一次旅程中,李革发现,当时国内药企之中,原研药大多在外企手里,大量本土企业都只做仿制药,本土医药市场不见创新能力。2000年年底,上海外高桥诞生了药明康德。

同一时期,惠欣家族在上海张江创业。惠欣,也就是曾经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科技部原副部长惠永正之子。当时,这个家族建立的公司还叫做“尚华医药”。尚华医药创立之初,时逢制药巨头礼来在中国正式落成研发中心,它随后成为了礼来的一对一供应商,主要提供合成化合物。当前,该企业已更名为睿智医药。

2002年,医生出身的王廷春在广州成立了博济医药。和药明康德、尚华医药的“实验室化学合成”起家路线不同,博济医药则是以提供临床业务起家。它是国内最早提供临床CRO业务的公司之一。药明康德、尚华医药、博济医药是中国CRO产业的最初一代。

2003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明文规定临床试验申办者可委托合同研究组织执行临床试验中的某些工作和任务。由此,CRO行业进一步扩容。

2004年,在圣地亚哥的生物圈已经停留了8年的楼柏良回国创业,在北京成立了康龙化成,主营化学合成。三年之后,这家公司就成长为行业前三。同在2004年,两位浙江老乡在杭州创立了泰格医药。创业前,曹晓春正在经历一段曲折的求职生涯,面试屡屡碰壁,而15岁就考上了大学的叶小平正在罗氏上班。

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一位“老外”的身影。在这一时期,百济神州创始人欧雷强创立了保诺,在数年后欧雷强卖到保诺,创立百济神州。而这家有“黄埔军校”之称老牌CRO在此后历尽沉浮,最终与桑迪亚合并为保诺桑迪亚至今。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CXO负责的研发外包服务属于医药产业链中的“隐型角色”。因此,直至此类公司频频冲击资本市场,普通大众很少有机会了解它们。而在资本市场上,CXO公司们已经掀起了无数巨浪。

一位行业人士在回忆他的从业生涯时表示,2015年,国家鼓励创新,有很多项目开起来。当时很缺人,应届生中,只要背景不太差,要是愿意入行基本都欢迎。2015年到2019年间,能明显感受到行业在发展,因为很多药厂此前从未涉猎也不曾在乎新药研发,但在政策引导下,纷纷开始研发。因此,那时候的企业是依赖CRO的,也形成了巨大需求。

这位行业人士的发言,追溯的是中国创新药从“零到一”的这一页。但是,也是在这一阶段内,创新药泡沫开始酝酿,其中诞生了诸多类似于PD-1的案例。而PD-1类药物还是“创新药荒唐事”之中相对科学的了。

据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截至今年8月底,国内已经有11款PD-1,5款PD-L1。同时,包括已经上市的产品在内,有115家企业申报过包含PD-1靶点的产品。在治疗费用方面,当前医保目录内的四款PD-1产品,年治疗费用在3万元-6万元之间,已是国际同类药品治疗费用的十分之一。

在竞品多、收益低的环境内,创新药的价值很难不被更谨慎地对待。二级市场上,国内创新药的泡沫也开始破裂,相关公司股价开始下跌。

而若是从创新药企的经营层面看,在靶点红海引发商业化恶战、医保控费下产品的商业化价值被限制以及创新药出海遇挫、海外市场开拓艰难的局面里,创新药的投资者也开始意识到产业回报不如预期容易,行业也逐渐步入资本寒冬。

对于创新药企而言,当融资不如以往容易时,减少对创新的投入就是下一个动作,相关CXO公司订单变少也在所难免。也因此,创新药泡沫破裂引发的上游受灾算的上是CXO行业目前被猛烈质疑的导火索。

有从业人员针对创新药的问题向界面新闻提出,当前的行业困境有一部分原因是国内此前在大量开发伪创新药,“这些创新药,做的时候好做,但到商业端就会发现,很拥挤且没价值,透支了信任”,如此一来,资本就会变得谨慎,产业也随之降温。他认为,如果有高质量的创新药,产业价值依旧能实现。也因此,行业目前处在短期调整阶段,会需要几年时间来改变,但不改变长期价值。

他表示,如果行业对创新的理解在不断加深,那么伪创新公司的生存空间是越来越小的。伪创新公司也代表了中国创新药行业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国的创新药非常年轻,一下子出现质变是不现实的,也需要量的积累。”

不过,在对创新药的预期上,他提出目前关于中国创新药有两种声音。其中一种是悲观的,认为中国创新药前几年的繁荣就是最后的繁荣,往后会更难;另一种观点则相对乐观,认为这只是一个周期,泡沫破裂之后,行业能够重整旗鼓,过几年又会好起来。

当然,创新药显然不是CXO的全部。

润东医药总裁姜海提示,由于CXO行业公司众多,即使临床CRO,它有专门做创新药的,但有做传统药企的,有做中药的,有做器械的,每个不同的CRO受到的冲击肯定不一样,目前,临床CRO中,如果一个公司只做创新药项目,客户高度集中在创新药企,影响非常大,所以现阶段对于综合CRO公司,要不断开拓业务。在2022年09月,润东医药开始和百度合作,探索临床的数字化方向,并成立了早期研发联盟,希望更好的缩短临床前和临床时间和效率差距。提高创新药的研发成功率。

同时,CXO行业人士提示,产业也是有二八定律的,大多数企业可以认为它的项目确实在减少,但好的企业其实依旧有钱做项目,也会一直有钱做新项目。“我自己在外企上班,个人体验而言,我的工作强度在近期反而是增强的。但和更多人的交流感受是,大家的工作量、工作项目处于减少状态。

另外,当前的另一个问题是,下一个黄金时代何时来临?不过,对此问题,行业对此的态度相对保守。有行业人士感慨道,“如果你在这行工作超过六七年,你对今天的情况会更有感触”。此外,姜海也直言,CXO是一类依赖行业生态的业务,它只有研发环境、融资环境、国际环境变好之际,才可能出现改变。否则,在眼下的创新药环境中,行业萎缩是必然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药明康德

4.1k
  • 药明康德成交额达100亿元
  • 药明康德(603259.SH):公司最终是否选择出售WuXi ATU业务存在不确定性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医药“卖水人”CXO走入最难一年,何时才能谷底反弹?

CXO行业当年变化不小,在告诉增长过后。裁员、业绩增速下滑等一系列现象大面积发生。

界面新闻记者 | 黄华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2023年开年以来,医药“卖水人”CXO(医药研发、生产等外包的总称)寒冬持续,相关公司裁员、削减产能的消息不断传出。

3月,药明生基上海临港生产基地关闭。6月,保诺桑迪亚、春天医药出现裁员、欠薪。9月,美迪西被曝实验室裁员。对于此类消息,相关公司的回应不乏“调整”“优化”。在这样的言辞之中,行业局势显而易见。

CXO行业对公众而言可能相对陌生,但这个医药外包产业的起伏实则也代表了医药行业近些年的荣辱。如果从上海外高桥创立了龙头公司药明康德那一年算起,国内CXO行业已经经历了高速发展的20年。

当前,从财务面观测,头部公司在经历了高速发展后,业绩增速开始放缓。谈及颓势,创新药泡沫破裂、资本寒冬、大环境变化导致需求退化等等都是现象背后的原因。诸多业内人士认为,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医药健康行业的长期发展潜力不容置疑。但是,若是要追问何时能够繁华依旧,则没有太清晰的答案。

裁员不断

CXO是医药行业精细分工的产物,虽然旗下业务内容众多且存在显著差异,但其运营的逻辑不难理解。即,医药企业将药物研发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外包出去,交由CXO公司负责,以此来整合行业资源、提高药物开发效率。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CXO公司而言,外包合同越多,药物开发需求越大,公司活得越好,反之则呈现颓势。而国内前几年的情况是,政策支持创新药发展。同时,资本市场热捧创新药。由此,行业短期内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创新药项目,CXO公司作为“卖水人”也成为了“香饽饽”。

据浙商证券统计,2017年-2020年,国内每年申报IND(新药临床试验)的1类生物药和化药品种数量连年增长,分别为171项、202项、231项、492项,增长趋势不容小觑。当前,则是高增长过后的时段。

7月初,一些CRO(医药研发服务外包)行业人士在和界面新闻分享行业动态之际都认可了这样一个观点——今年的行业裁员是近六七年中最严重的一年。

一位CRO从业者向界面新闻表示,当前的行业之中,小型企业肯定是最受影响的那一批,因为拿不到项目,也就没有收入,“从2022年开始,就听到企业遇到困难的消息。比如,一年发不出来工资,五六个月发不出来工资,大都是内资企业。这些事在2019年到2021年期间都从来没听过。”

前述从业者表示,虽然小企业会最先被波及,但头部企业也逃不过影响。在省钱成为大趋势的社会状态中,各家的项目都没以往那么充足,对新员工的需求也随之减少。在公司内部,比起主动离职,更容易出现被动离职。其中,越接近资本市场的企业,嗅觉也越敏感,它们也是会最及时采取优化策略的企业。

而这样的推测,在一些企业公告中得到了验证。据药明康德今年半年报显示,截至期末,该公司共拥有4.13万名员工。其中,有亚洲人3.91万名。但在2022年末,企业共拥有4.44万名员工,其中有亚洲人4.21万名。这也意味着,在半年时间内,药明康德减少了超过3000名员工。

历史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19年至2022年期间,药明康德的员工数量持续增加,且年度新增员工数量在5000人之上。具体而言,2019年-2022年间,该公司员工总数约2.17万、2.64万、3.49万、4.44万。也就是,在2021年到2022年间,药明康德的新增员工几乎到了1万名的规模,扩张势头凶猛。

除了裁员、人员优化,行业另一项人事变动就是“不敢跳槽了”。另一位在小型公司上班两年多的CRO新人也感受到了变化。他目前的岗位是临床监察员,正在负责一些二、三期化药项目。他表示,“前几年,我们这个岗位是行业硬通货,经验越多越值钱,所以一有裸辞发言,就会有猎头私信,但现在不是这个情况。”

据其观察,今年行业的薪资和待遇在下滑、涨薪速度和幅度在下滑,公司还同期发布了更精细的绩效考核方案。另一方面,行业招聘门槛在变高,招聘人数在变少。由此,他和同事们在面对是否要跳槽时也变得更加谨慎。

在所接项目方面,前述人员表示,公司从前的心态是 “总感觉有很多项目,可以去挑”,会倾向于选则报价高、甲方好的项目,但今年属于“来者不拒”,以价格问题举例,其表示,“今年比较夸张的做法是项目价格直接对半砍,我们公司现在会比去年少报20-30%”。

他进一步解释称,业内小型项目的服务费大概是百万级别,大项目则是千万级别。之所以会有这样规模的报价,是因为一个中心签协议的费用就达至几十万,而一个项目通常会有十几个、二十几个中心参与。而当收入来源端大打折扣时,底层打工人的命运也可想而知。

高增长的终结

另在8月,CXO公司开始密集发布财务数据,业绩放缓甚至下跌是普遍现象。

例如,8月25日晚,临床CRO龙头泰格医药发布半年报,显示期内实现营收37.11亿元,同比增加3.25%;实现归母净利润13.88亿元,同比增加16.47%;实现扣非净利润7.93亿元,同比增加2.86%。

对于泰格医药而言,个位数的增幅并不常见。历史数据显示,2017年-2022年,该公司年度营收的增幅分别为:43.63%、36.37%、21.85%、13.88%、63.32%、35.91%;扣非净利润的增幅分别为:146.05%、48.83%、56.31%、26.89%、73.9%、25.01%。

8月初,行业“老大”药明康德宣布,今年上半年营收为188.71亿元,同比增长6.3%;扣非净利润为47.6亿元,同比增长23.67%。而在过去,药明康德的财务报告中,超过50%,甚至是超过100%的增速也不少见。和泰格医药相比,药明康德的业务更多集中于临床前。

而主营非临床药理毒理学评价的昭衍新药业绩更是直接下滑。8月31日,该公司宣布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0.12亿元,同比增长30.27%,但归母净利润9062.72万元,同比下降75.58%,扣非净利润7688.65万元,同比下降77.72%。

在半年报中,昭衍新药表示,今上半年,国内医药行业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整体处于低谷期;在此背景下,集团签署订单存在一定波动。

 “CRO四小龙”之中,仅有康龙化成的营收和净利润均是两位数增长,但较其巅峰时期也有差距。该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56.4亿元,同比增长21.7%;扣非净利润7.54亿元,同比增长11%。

同一时期,CDMO(医药研发生产外包)龙头凯莱英实现营收46.22亿元,同比减少8.33%;扣非净利润约15.7亿元,同比减少7.72%。此外,老牌CRO睿智医药上半年实现营收5.57亿元,同比减少18.84%;扣非净利润亏损2887.9万元,延续上一年亏损态势。

不过,在CXO上市公司的第二梯队中,相关公司的业绩还是实现了较快增长。例如,毕得医药、阳光诺和、诺思格、百诚医药的业绩增速都在40%以上。当前,这些公司的营收均在5亿元之内。

各项变化背后,都显示着这个行业正在改变。这一切距离泰格医药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叶小平在2009年接受《创业邦》采访时的发言过去了14年。当时,泰格医药处在上市前夕,而叶小平在讲述创业缘由时表示,“这是成长过程中很自然的一步,特别是当你发现一个千载难逢的产业发展机遇正好是你所擅长的时候。”

为何降温

国内CRO公司的崛起和衰落都有迹可寻。和制药企业的百年经历相比,CRO是一个相对年轻的行业。CRO行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中国集中建立本土化CRO公司是在2000年之后。

1999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生李革受邀回母校演讲。在这一次旅程中,李革发现,当时国内药企之中,原研药大多在外企手里,大量本土企业都只做仿制药,本土医药市场不见创新能力。2000年年底,上海外高桥诞生了药明康德。

同一时期,惠欣家族在上海张江创业。惠欣,也就是曾经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科技部原副部长惠永正之子。当时,这个家族建立的公司还叫做“尚华医药”。尚华医药创立之初,时逢制药巨头礼来在中国正式落成研发中心,它随后成为了礼来的一对一供应商,主要提供合成化合物。当前,该企业已更名为睿智医药。

2002年,医生出身的王廷春在广州成立了博济医药。和药明康德、尚华医药的“实验室化学合成”起家路线不同,博济医药则是以提供临床业务起家。它是国内最早提供临床CRO业务的公司之一。药明康德、尚华医药、博济医药是中国CRO产业的最初一代。

2003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明文规定临床试验申办者可委托合同研究组织执行临床试验中的某些工作和任务。由此,CRO行业进一步扩容。

2004年,在圣地亚哥的生物圈已经停留了8年的楼柏良回国创业,在北京成立了康龙化成,主营化学合成。三年之后,这家公司就成长为行业前三。同在2004年,两位浙江老乡在杭州创立了泰格医药。创业前,曹晓春正在经历一段曲折的求职生涯,面试屡屡碰壁,而15岁就考上了大学的叶小平正在罗氏上班。

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一位“老外”的身影。在这一时期,百济神州创始人欧雷强创立了保诺,在数年后欧雷强卖到保诺,创立百济神州。而这家有“黄埔军校”之称老牌CRO在此后历尽沉浮,最终与桑迪亚合并为保诺桑迪亚至今。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CXO负责的研发外包服务属于医药产业链中的“隐型角色”。因此,直至此类公司频频冲击资本市场,普通大众很少有机会了解它们。而在资本市场上,CXO公司们已经掀起了无数巨浪。

一位行业人士在回忆他的从业生涯时表示,2015年,国家鼓励创新,有很多项目开起来。当时很缺人,应届生中,只要背景不太差,要是愿意入行基本都欢迎。2015年到2019年间,能明显感受到行业在发展,因为很多药厂此前从未涉猎也不曾在乎新药研发,但在政策引导下,纷纷开始研发。因此,那时候的企业是依赖CRO的,也形成了巨大需求。

这位行业人士的发言,追溯的是中国创新药从“零到一”的这一页。但是,也是在这一阶段内,创新药泡沫开始酝酿,其中诞生了诸多类似于PD-1的案例。而PD-1类药物还是“创新药荒唐事”之中相对科学的了。

据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截至今年8月底,国内已经有11款PD-1,5款PD-L1。同时,包括已经上市的产品在内,有115家企业申报过包含PD-1靶点的产品。在治疗费用方面,当前医保目录内的四款PD-1产品,年治疗费用在3万元-6万元之间,已是国际同类药品治疗费用的十分之一。

在竞品多、收益低的环境内,创新药的价值很难不被更谨慎地对待。二级市场上,国内创新药的泡沫也开始破裂,相关公司股价开始下跌。

而若是从创新药企的经营层面看,在靶点红海引发商业化恶战、医保控费下产品的商业化价值被限制以及创新药出海遇挫、海外市场开拓艰难的局面里,创新药的投资者也开始意识到产业回报不如预期容易,行业也逐渐步入资本寒冬。

对于创新药企而言,当融资不如以往容易时,减少对创新的投入就是下一个动作,相关CXO公司订单变少也在所难免。也因此,创新药泡沫破裂引发的上游受灾算的上是CXO行业目前被猛烈质疑的导火索。

有从业人员针对创新药的问题向界面新闻提出,当前的行业困境有一部分原因是国内此前在大量开发伪创新药,“这些创新药,做的时候好做,但到商业端就会发现,很拥挤且没价值,透支了信任”,如此一来,资本就会变得谨慎,产业也随之降温。他认为,如果有高质量的创新药,产业价值依旧能实现。也因此,行业目前处在短期调整阶段,会需要几年时间来改变,但不改变长期价值。

他表示,如果行业对创新的理解在不断加深,那么伪创新公司的生存空间是越来越小的。伪创新公司也代表了中国创新药行业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国的创新药非常年轻,一下子出现质变是不现实的,也需要量的积累。”

不过,在对创新药的预期上,他提出目前关于中国创新药有两种声音。其中一种是悲观的,认为中国创新药前几年的繁荣就是最后的繁荣,往后会更难;另一种观点则相对乐观,认为这只是一个周期,泡沫破裂之后,行业能够重整旗鼓,过几年又会好起来。

当然,创新药显然不是CXO的全部。

润东医药总裁姜海提示,由于CXO行业公司众多,即使临床CRO,它有专门做创新药的,但有做传统药企的,有做中药的,有做器械的,每个不同的CRO受到的冲击肯定不一样,目前,临床CRO中,如果一个公司只做创新药项目,客户高度集中在创新药企,影响非常大,所以现阶段对于综合CRO公司,要不断开拓业务。在2022年09月,润东医药开始和百度合作,探索临床的数字化方向,并成立了早期研发联盟,希望更好的缩短临床前和临床时间和效率差距。提高创新药的研发成功率。

同时,CXO行业人士提示,产业也是有二八定律的,大多数企业可以认为它的项目确实在减少,但好的企业其实依旧有钱做项目,也会一直有钱做新项目。“我自己在外企上班,个人体验而言,我的工作强度在近期反而是增强的。但和更多人的交流感受是,大家的工作量、工作项目处于减少状态。

另外,当前的另一个问题是,下一个黄金时代何时来临?不过,对此问题,行业对此的态度相对保守。有行业人士感慨道,“如果你在这行工作超过六七年,你对今天的情况会更有感触”。此外,姜海也直言,CXO是一类依赖行业生态的业务,它只有研发环境、融资环境、国际环境变好之际,才可能出现改变。否则,在眼下的创新药环境中,行业萎缩是必然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