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把一部意大利电影搬上中国舞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把一部意大利电影搬上中国舞台

9月,话剧《完美陌生人》首轮演出在位于安福路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很快成为上话最卖座的剧目之一。

文 | 新声Pro  张一童

大约六年前,当马玥第一次看到《完美陌生人》这部电影的时候,就有了把它改编成舞台剧的想法。

这部由保罗·格诺维瑟执导的意大利电影,讲述了一次好友聚会中,由于公开手机讯息而引发的一场彼此之间的信任危机。

这的确是一部外行人看了也觉得适合改编成舞台剧的电影:场景简单,大部分的故事都发生在餐桌上;人物性格迥异,关系复杂,又极具戏剧张力,提供给演员充分演绎的空间。

吸引马玥的还有电影背后对人性的洞察,尽管整个故事都由手机引发,「但它所蕴含的人性其实和几百年来的没有任何变化,只是有一个媒介把这件事激化,让它更极端了。」

当马玥投入到具体的改编和排演工作中,她才发现这部看起来适合改编的电影,真正改编起来有太多需要解决的难题。比如,如何补齐电影中没交代的细节,塑造更接近中国观众文化理解,又有信服力的角色;又比如,电影中通过剪辑实现的时空变化如何以合适的方式搬到一个舞台场景中。

甚至连原片太话剧也是个难点,如果原片的故事表现已经如此接近舞台,还怎样提供给观众预期之外的体验,马玥和团队在舞美上反复推敲。

甚至直到首演前一周,她才最终定下了这部剧的尾声,在此之前的每次排练,她都跳过了这个环节。

「一开始非常痛苦,我总是想尝试不同方式,一直在换,排的很慢,所有人都要不断走出舒适圈,但越到后来,大家越开心。」

话剧《完美陌生人》导演马玥

9月,《完美陌生人》首轮演出在位于安福路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制作人赵媚阳说,演出期间,几乎每天都能有十多万票房,对于一部刚刚进行首轮演出的新剧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成绩。与此同时,话剧《完美陌生人》的豆瓣评分超过8.7分,大部分观众留下了五星的评分。

马玥细读了词条下每个观众的评论,主创团队设下的每一个暗示几乎都被观众看到,甚至延伸出很多她都没想到的解读。

这有点像首场演出时,她坐在控台,能听到剧场传来的观众笑声,马玥自己梳理过,《完美陌生人》的笑点并不多,在她眼里可能只有个位数。

但此起彼伏的笑声传过来,甚至笑个不停,听得马玥都有点懵了,「但这就是现场感,是一个人在家看电影没法体验的,是只有剧场才能实现的。」

1、给每个角色重新做小传

作为一部改编自电影的话剧,《完美陌生人》保留了原作的绝大多数情节,「但对于每一个人物,和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点,会做一些强弱的选择。」

这其中的部分删改是为了匹配中国观众的情感认知和伦理习惯。比如,卡尔洛塔的车祸严重程度做了调整,从致人死亡到导致自己流产;又比如,比安卡前男友来电的内容从原来的男女关系问题变成了宠物相关咨询。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改编让比安卡这个角色更干净一些,和其他人物进一步拉开距离。」这也是马玥和团队进行人物改编时的核心思路和最终目标,「让观众更能体会到在每一个角色身上,我们想说的到底是什么。」

主创团队为每一个角色都重新做了详细的人物小传,这些小传长达两三页,详细叙述了每个角色的前史,他们的出身、教育背景、职业现状、婚姻情况、彼此之间的关系等等。在排演过程中,这些角色细节仍然在不断改动、充实。

「让这些人物更清晰,电影里有很多细节是模棱两可的。」

钱芳饰演的艾娃是全剧最难演的角色之一,看上去提出玩这个游戏的她是一切的罪魁祸首,但她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提议,她的心路历程是什么样的,这些没有交代的过往信息需要在话剧舞台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现。

话剧为艾娃增加了强迫症这个小细节,她不停地整理餐具,要求朋友们坐在固定的位置,这种对外部秩序的不断强调,背后反应的恰恰是她内心世界的混乱,「她是个很拧巴的人,她明明已经失控了,但是不愿意承认这点。」

剧情里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除了佩佩之外的其他三位男性都收到了周末足球赛的邀请,佩佩因此感到受伤。

「对于观众只是一闪而过的一个点,但我们需要在创作上给演员支撑,为什么佩佩会这么失望,这么生气。我们设定这四个人在小学的时候就是因为踢足球成为好友,此后的几十年一直关系非常好,这也解释了性格、背景千差万别的四个人为什么可以成为朋友。」

这些细节的补充增加了人物魅力。刘炫锐饰演的佩佩是和电影里差别较大的一个角色,也是收获最多观众喜爱的一个角色。

和原版中臃肿的胖子形象不同,话剧版的佩佩有了更多贴近扮演者刘炫锐的气质,马玥和编剧团队丰富了佩佩的兴趣爱好和日常生活,他喜欢乐高,喜欢观星,房间里除了乐高就是天文书,主动提议看月食,特地带着望远镜来,讲起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就会滔滔不绝。

「佩佩是一个既孤独又温暖的人,要如何体现出这样的特点,我们最终设定他可能是一个天文爱好者,也因此有了一段关于星轨,以及人与人关系的非常美的独白。」

2、什么是只有舞台能提供的

角色之外,马玥考虑最多的就是,当把影视化这么成功的作品搬到舞台上,用什么样的呈现方式,才能让看过电影和没看过电影的观众都满意地走出剧场。

话剧独特的现场感是主创团队抓住的关键词。

主创团队选择了多时空同步呈现的方式,整场话剧没有做转台和场景更换,而是把厨房、餐厅、客厅、卫生间等几个场景都同时在舞台上呈现。

拆掉了不同空间之间墙面,观众们可以同时看到,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的空间正在做什么,并且这些行为之间是有关联的。

「这是剧场性的一种体现,你可以让观众自主选择焦点,多时空同时进行,观众在剧场就有了可选择性,参与感会更强。」马玥希望观众能来到剧场二刷、三刷,当他们盯着不一样的角色的时候,就会发现不一样的信息。

全剧的三次转场都没有任何台词,观众只能听到声音,和看到画面,「让观众只是观察他们。」

马玥希望通过舞美设计的创新和观众形成更多互动。

演出的前20分钟,舞台被一个像窗户一样的玻璃遮挡,很多人都建议去掉这个遮挡,因为认为会影响观影,但马玥坚持留下。

「它像窗格,能产生一种窥探感,就像在透过窗户,窥探别人的生活,特别当在特定的几排看的时候,窗户的格子会在某个瞬间挡住所有人的眼睛。」

除了柯西莫的手机铃声,电影中的音乐并没有在话剧里保留。马玥向声音设计提出,不要旋律性强的背景音,而希望能把声音作为一种角色心理活动的外化。

以餐具碰撞、说话等自然音营造真实感之外,《完美陌生人》的舞台音效整体呈现出一种压抑、紧张感,「这虽然是一个大家聚会的场景,但其实没有那种轻松的氛围,每个人都充满紧张感。」

大幕落下后的镜子,和镜子里投射出的自己,给大部分看过剧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镜子之前,主创团队围绕舞美已经做了7版方案,最后一稿甚至准备出细节制作图了。

「当时离我们排练已经很近了,但是我坚持要改用镜子的这个方案。」这种坚持来自马玥对主题的理解。

戏中的7位主要角色,每个人都是另外6个人的一面镜子,又通过另外6个人更好地了解自己到底要什么,不要什么。

「我想讲的主题并不是猜忌,而是希望大家看完这部戏,能从这些人身上多多少少看到自己,能够思考自己怎么和自己相处。」

3、走出舒适圈

正式开演前10分钟,艾娃和洛克的演员已经走上舞台,在厨房忙碌,整理客厅的餐具,艾娃斜倚在阳台抽烟时,两人自然地闲聊。

这是马玥刻意设计的,她希望能留出一个时段让观众们逐渐安静下来,慢慢剥离出外面的世界,与此同时,也拉进观众和戏剧的距离,「这就是生活中自然发生的一种状态。」

马玥上一部导演的话剧作品《大餐》也是一个餐桌戏,那时候她就想在作品中呈现中一种新的舞台呈现,「我越来越追求真实感,追求一种自然表达。」《大餐》和《完美陌生人》的用餐环节都是真吃,食物的香气在剧场前几排弥漫,成为感官体验的一部分。

具体到表演上,马玥要求演员之间有真实的交流感,一个代表性的细节是,他们的台词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人说完,另一个人再说,而是像日常聊天一样,是交叠着进行的。

这种互相交错的对话在观众眼里可能很随意,但对台上的演员们而言,这种生活一样的自然交流感却是要通过非常精密的设计和反复磨合才能实现。

「排练前期总是痛苦的,我总会尝试不一样的东西,主创、演员们也要不断打破很多东西,跳出所谓的舒适圈,这些都需要勇气,也需要耐心。」

对于马玥而言,变得逐渐清晰的另一件事关于透过具体的呈现形式,她所想表达的内核到底是什么。

「过去有时候会刻意寻找一个温暖的落点,但现在我想展现的就是生活真实的样子,不管是好的,坏的,残酷的,还是温暖的,我都直接呈现给你,不需要我去评判,每个个体有不同的生活状态和认知,观众会有自己的回响。」

结束在上海的首轮演出后,《完美陌生人》将继续在天津、大连、西安等地展开巡演。「第一轮巡演的口碑是最重要的,像上海首演期间,最开始票也动得不快,但现在我们已经加演三场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把一部意大利电影搬上中国舞台

9月,话剧《完美陌生人》首轮演出在位于安福路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很快成为上话最卖座的剧目之一。

文 | 新声Pro  张一童

大约六年前,当马玥第一次看到《完美陌生人》这部电影的时候,就有了把它改编成舞台剧的想法。

这部由保罗·格诺维瑟执导的意大利电影,讲述了一次好友聚会中,由于公开手机讯息而引发的一场彼此之间的信任危机。

这的确是一部外行人看了也觉得适合改编成舞台剧的电影:场景简单,大部分的故事都发生在餐桌上;人物性格迥异,关系复杂,又极具戏剧张力,提供给演员充分演绎的空间。

吸引马玥的还有电影背后对人性的洞察,尽管整个故事都由手机引发,「但它所蕴含的人性其实和几百年来的没有任何变化,只是有一个媒介把这件事激化,让它更极端了。」

当马玥投入到具体的改编和排演工作中,她才发现这部看起来适合改编的电影,真正改编起来有太多需要解决的难题。比如,如何补齐电影中没交代的细节,塑造更接近中国观众文化理解,又有信服力的角色;又比如,电影中通过剪辑实现的时空变化如何以合适的方式搬到一个舞台场景中。

甚至连原片太话剧也是个难点,如果原片的故事表现已经如此接近舞台,还怎样提供给观众预期之外的体验,马玥和团队在舞美上反复推敲。

甚至直到首演前一周,她才最终定下了这部剧的尾声,在此之前的每次排练,她都跳过了这个环节。

「一开始非常痛苦,我总是想尝试不同方式,一直在换,排的很慢,所有人都要不断走出舒适圈,但越到后来,大家越开心。」

话剧《完美陌生人》导演马玥

9月,《完美陌生人》首轮演出在位于安福路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制作人赵媚阳说,演出期间,几乎每天都能有十多万票房,对于一部刚刚进行首轮演出的新剧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成绩。与此同时,话剧《完美陌生人》的豆瓣评分超过8.7分,大部分观众留下了五星的评分。

马玥细读了词条下每个观众的评论,主创团队设下的每一个暗示几乎都被观众看到,甚至延伸出很多她都没想到的解读。

这有点像首场演出时,她坐在控台,能听到剧场传来的观众笑声,马玥自己梳理过,《完美陌生人》的笑点并不多,在她眼里可能只有个位数。

但此起彼伏的笑声传过来,甚至笑个不停,听得马玥都有点懵了,「但这就是现场感,是一个人在家看电影没法体验的,是只有剧场才能实现的。」

1、给每个角色重新做小传

作为一部改编自电影的话剧,《完美陌生人》保留了原作的绝大多数情节,「但对于每一个人物,和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点,会做一些强弱的选择。」

这其中的部分删改是为了匹配中国观众的情感认知和伦理习惯。比如,卡尔洛塔的车祸严重程度做了调整,从致人死亡到导致自己流产;又比如,比安卡前男友来电的内容从原来的男女关系问题变成了宠物相关咨询。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改编让比安卡这个角色更干净一些,和其他人物进一步拉开距离。」这也是马玥和团队进行人物改编时的核心思路和最终目标,「让观众更能体会到在每一个角色身上,我们想说的到底是什么。」

主创团队为每一个角色都重新做了详细的人物小传,这些小传长达两三页,详细叙述了每个角色的前史,他们的出身、教育背景、职业现状、婚姻情况、彼此之间的关系等等。在排演过程中,这些角色细节仍然在不断改动、充实。

「让这些人物更清晰,电影里有很多细节是模棱两可的。」

钱芳饰演的艾娃是全剧最难演的角色之一,看上去提出玩这个游戏的她是一切的罪魁祸首,但她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提议,她的心路历程是什么样的,这些没有交代的过往信息需要在话剧舞台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现。

话剧为艾娃增加了强迫症这个小细节,她不停地整理餐具,要求朋友们坐在固定的位置,这种对外部秩序的不断强调,背后反应的恰恰是她内心世界的混乱,「她是个很拧巴的人,她明明已经失控了,但是不愿意承认这点。」

剧情里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除了佩佩之外的其他三位男性都收到了周末足球赛的邀请,佩佩因此感到受伤。

「对于观众只是一闪而过的一个点,但我们需要在创作上给演员支撑,为什么佩佩会这么失望,这么生气。我们设定这四个人在小学的时候就是因为踢足球成为好友,此后的几十年一直关系非常好,这也解释了性格、背景千差万别的四个人为什么可以成为朋友。」

这些细节的补充增加了人物魅力。刘炫锐饰演的佩佩是和电影里差别较大的一个角色,也是收获最多观众喜爱的一个角色。

和原版中臃肿的胖子形象不同,话剧版的佩佩有了更多贴近扮演者刘炫锐的气质,马玥和编剧团队丰富了佩佩的兴趣爱好和日常生活,他喜欢乐高,喜欢观星,房间里除了乐高就是天文书,主动提议看月食,特地带着望远镜来,讲起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就会滔滔不绝。

「佩佩是一个既孤独又温暖的人,要如何体现出这样的特点,我们最终设定他可能是一个天文爱好者,也因此有了一段关于星轨,以及人与人关系的非常美的独白。」

2、什么是只有舞台能提供的

角色之外,马玥考虑最多的就是,当把影视化这么成功的作品搬到舞台上,用什么样的呈现方式,才能让看过电影和没看过电影的观众都满意地走出剧场。

话剧独特的现场感是主创团队抓住的关键词。

主创团队选择了多时空同步呈现的方式,整场话剧没有做转台和场景更换,而是把厨房、餐厅、客厅、卫生间等几个场景都同时在舞台上呈现。

拆掉了不同空间之间墙面,观众们可以同时看到,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的空间正在做什么,并且这些行为之间是有关联的。

「这是剧场性的一种体现,你可以让观众自主选择焦点,多时空同时进行,观众在剧场就有了可选择性,参与感会更强。」马玥希望观众能来到剧场二刷、三刷,当他们盯着不一样的角色的时候,就会发现不一样的信息。

全剧的三次转场都没有任何台词,观众只能听到声音,和看到画面,「让观众只是观察他们。」

马玥希望通过舞美设计的创新和观众形成更多互动。

演出的前20分钟,舞台被一个像窗户一样的玻璃遮挡,很多人都建议去掉这个遮挡,因为认为会影响观影,但马玥坚持留下。

「它像窗格,能产生一种窥探感,就像在透过窗户,窥探别人的生活,特别当在特定的几排看的时候,窗户的格子会在某个瞬间挡住所有人的眼睛。」

除了柯西莫的手机铃声,电影中的音乐并没有在话剧里保留。马玥向声音设计提出,不要旋律性强的背景音,而希望能把声音作为一种角色心理活动的外化。

以餐具碰撞、说话等自然音营造真实感之外,《完美陌生人》的舞台音效整体呈现出一种压抑、紧张感,「这虽然是一个大家聚会的场景,但其实没有那种轻松的氛围,每个人都充满紧张感。」

大幕落下后的镜子,和镜子里投射出的自己,给大部分看过剧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镜子之前,主创团队围绕舞美已经做了7版方案,最后一稿甚至准备出细节制作图了。

「当时离我们排练已经很近了,但是我坚持要改用镜子的这个方案。」这种坚持来自马玥对主题的理解。

戏中的7位主要角色,每个人都是另外6个人的一面镜子,又通过另外6个人更好地了解自己到底要什么,不要什么。

「我想讲的主题并不是猜忌,而是希望大家看完这部戏,能从这些人身上多多少少看到自己,能够思考自己怎么和自己相处。」

3、走出舒适圈

正式开演前10分钟,艾娃和洛克的演员已经走上舞台,在厨房忙碌,整理客厅的餐具,艾娃斜倚在阳台抽烟时,两人自然地闲聊。

这是马玥刻意设计的,她希望能留出一个时段让观众们逐渐安静下来,慢慢剥离出外面的世界,与此同时,也拉进观众和戏剧的距离,「这就是生活中自然发生的一种状态。」

马玥上一部导演的话剧作品《大餐》也是一个餐桌戏,那时候她就想在作品中呈现中一种新的舞台呈现,「我越来越追求真实感,追求一种自然表达。」《大餐》和《完美陌生人》的用餐环节都是真吃,食物的香气在剧场前几排弥漫,成为感官体验的一部分。

具体到表演上,马玥要求演员之间有真实的交流感,一个代表性的细节是,他们的台词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人说完,另一个人再说,而是像日常聊天一样,是交叠着进行的。

这种互相交错的对话在观众眼里可能很随意,但对台上的演员们而言,这种生活一样的自然交流感却是要通过非常精密的设计和反复磨合才能实现。

「排练前期总是痛苦的,我总会尝试不一样的东西,主创、演员们也要不断打破很多东西,跳出所谓的舒适圈,这些都需要勇气,也需要耐心。」

对于马玥而言,变得逐渐清晰的另一件事关于透过具体的呈现形式,她所想表达的内核到底是什么。

「过去有时候会刻意寻找一个温暖的落点,但现在我想展现的就是生活真实的样子,不管是好的,坏的,残酷的,还是温暖的,我都直接呈现给你,不需要我去评判,每个个体有不同的生活状态和认知,观众会有自己的回响。」

结束在上海的首轮演出后,《完美陌生人》将继续在天津、大连、西安等地展开巡演。「第一轮巡演的口碑是最重要的,像上海首演期间,最开始票也动得不快,但现在我们已经加演三场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