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阿里云换帅之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阿里云换帅之后

坚定不移地为上市作准备。

文|新眸 鹿尧

距离上次大模型闭门会“西溪论道”还没过多久,张勇宣布了辞职,虽然但是,多少还是让人觉得突然。

毕竟当时,他还在聊ToB创业者现在和未来的压力,谈阿里云的定位和以后的规划,那时他是阿里云的董事长兼CEO,但这个身份仅保留了3个月,现在的张勇,已经带着阿里合伙人一个称号和几十亿现金体面离场。

目前的集团董事长是蔡崇信,马老师的传奇CFO,接任张勇阿里云董事长兼CEO职位的是吴泳铭,技术出身,也是阿里创始人之一,在2015年创办了元璟资本,覆盖出海、科技制造、新能源、医疗、零售等多领域,投过理想汽车和涂鸦智能。

一时间,阿里再次被推上了浪尖。分析张勇为何退休的文章铺天盖地,字里行间里透露出对这家巨型企业未来走向的忧心忡忡,但有一说一,蔡崇信、吴泳铭这两位的接盘,又让人觉得寄予厚望。

在这件事里,阿里云是最值得关注的1/6,上半年阿里内部改革1+6+N,张勇卸任集团职务的时候,接下阿里云并出任董事长CEO,以至于让这家独立出来的新公司被看作是全村的希望。

然而阿里云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虽然营收在上涨,但如果对比华为云、运营商云这些同类玩家,它的份额是在不断被压缩的,利润也没有达到满意的程度,天翼云上半年营收五百多亿了,全年超过一千亿问题也不大,阿里云的压力越来越大。

加上这半年以来,集团内部的战投合作、内部改革以及分拆上市,层层受阻。之前甚至请了创始人王坚出面坐镇,至于细节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阿里云的矛盾也不小。

但相比之下,更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在吴泳铭接任后,阿里云到达了一个什么阶段,后面怎么走,这些值得放台面上讲一讲。

01 阿里云和它的各届领导

关于吴泳铭的个人经历,已经不必赘述,相比阿里的其他创始人,在这次调整之前,他是阿里的第一代程序员,出镜其实并不多,负责过集团基本所有主营业务的CTO,淘宝、支付宝、阿里妈妈的代码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吴泳铭并不只是个纯技术人才,也绝不是职业经理人。他懂商业,也懂投资,更重要的是,对阿里业务的来龙去脉全程参与并且非常熟悉,马老师很信任他,不管是和阿里内部的人,还是外部,吴泳铭的人缘和资源据说都相当顶。

回到阿里云,历任负责人除了王坚,之后是胡晓明,当时外部正值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各种风口的创业公司蓄势待发,中小创业公司没有自主搭建IT架构的能力,从而利好了阿里云的业务导向,带来了最初的商业化红利。

现在看来,也的确是在胡晓明时期,确定了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商业模式的基本框架,每季度营收实现超100%的高速增长,营收规模和AWS相比差距缩短到个位数,最终把阿里云的市场给打了下来。

等到张建锋接手的时候,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把阿里云的侧重,从营销端、销售端,转向更专业的技术和产品端,获取更多的大客户,尤其是政企一类的客户。

张建锋和吴泳铭都是技术出身,同样被认为是集团里少有的技术和商业头脑均衡的老人,当年集团的中台战略和云钉一体,也都在他的管辖之内。不过现在经历了拆分,阿里云彻底独立,这两个计划基本没什么人再提了。

张建锋之后是张勇,交接的导火索被认为是去年底的香港宕机,不过彼时阿里云在政企市场的失利已经相当严重,华为云是一方面,还有人统计,去年上半年的三大运营商的云业务总和,已经是两个阿里云的体量,中国电信近一年的政企数字化大单超过百个,阿里同期只拿到个位数。

集团CEO接手意味着对公司的重视,还有业务进展本身的严峻,张勇带队阿里云以来,身上的重任主要是为了解决营收和拿下更多政企大客户的难题,他亲自到线下跑了不少城市,北京南京港珠澳,等等,开峰会,讲伙伴关系,讲专属市场,当时销售团队配上了从华为来的高管传授经验,单从形式来看似乎是做对了。

不过后来我们也知道了,张勇没能带领阿里云完成期待的使命,甚至这次调整之后,那些华为高管,以及内部的人员,会有怎样的影响和变动,也是众说纷纭。

那随着压力来到吴泳铭这边,摆在他面前的现状就很清楚了:

一是AI和大模型下的机遇和挑战,这里不仅国内在卷,国外竞争也相当激烈;二是稳步推进阿里云的上市,这块交到熟悉资本市场运作的蔡崇信和吴泳铭手里,意料之中;再者看最新发布的2024财年一季度业绩,云智能集团收入同比增长4%,有点难评,增速放缓但相对平稳;还有一堆尚未解决的历史遗留。

02 一些待解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吴泳铭在全员信中特别强调了一点“用户为先”,放在阿里云身上非常合适。

过去我们提过,阿里云政企市场失利的根本原因,很大程度指向了它的销售逻辑,阿里云一直被称作“强势乙方”,销售喜欢快、准、狠,相比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更像是以自我为中心,擅长输出观念和教育客户。

然而,政企客户需求和流程非常复杂,周期又长,所以这块一直以来都是阿里云的短板,缺乏耐心,甚至还传有压低合作伙伴利润的消息。

所以说即使从技术层面看,阿里云确实非常领先了,飞天也是很牛的大型云平台,但跑政企市场同时是个线下服务要求高的差事,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成本高,管理难度不小,如果没有足够的沉淀,很难有华为这种偏传统公司的能力。

阿里云肯定是要坚定上市的,现阶段主要任务还是排除万难。

举个例子,因为国内产品,尤其是对政企,最关键的不在于轻盈便利高科技,甚至也不谈性价比,他们往往是专网私有化,做项目定制,即使系统和设备笨重又繁琐,但为了流程合规和数据安全也不会去选择外面的东西。

阿里被政企标签了很多外资成分,政企是不放心的,他们现在做政务用移动电信的云偏多,加上政企的数据不可能被阿里截流,也不应该被互联网公司AI方式进行数据挖掘,从而达到服务自己业务的目的,不管有没有可能,这些都是顾虑。

有消息透露:阿里云拟以介绍形式赴港上市,或将从国有企业进行一轮私募融资,集资约100亿元至200亿元人民币,潜在投资者包括中国三大运营商,“国有资本的加入,或许能够帮助阿里云消除市场上的不信任因素”。

除了这些,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以及市场条件和相关司法管辖区的监管批准等问题,这些规则安排还需要按部就班进行。另外一点,如果要上市,企业在接受审查递交招股书拉拢股东的各个环节里,还需要保证它的财务数据要好看。

这里也涉及到一件争议蛮多的事,就是之前提到的云钉一体。结合官方解释,意思是在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技术支持下,将钉钉放在前端,把协同办公应用和基础设施打包卖给客户,捆绑销售。

钉钉是个典型的SaaS产品,回忆一下,刚被纳入阿里云的时候,行癫的意思是把钉钉变成一个协同办公和应用开发的平台,做新时代的Windows操作系统。

暂且忽略掉SaaS与云计算在技术上的不相关,外界在评论这件事的时候,认为好处在于,钉钉用户多,比如2022年活跃用户数过亿,总用户数量超过6亿,付费的企业级客户资源体量并不大,还处在增长中,这里用意就显而易见了,给阿里云引流。

有一个疑问,像钉钉这样对个人用户来说“用完即走”的办公软件,它能给阿里云实际转化多少企业客户呢?

事实上,自从并表后,钉钉本身自己也在摸索自己的商业化路径,这对于本身就投入过高的阿里云,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加上阿里云客户定位不清晰,难免会导致即便付费客户不断增长,阿里云的营收增长依然失速。

即使不讨论技术视角的复杂和不现实,从销售来看,SaaS的用户一般是业务一线,财务、人事、生产线,产品采购的决策人也不是做IT的,有些企业客户需要SaaS,但不一定需要云计算,他们也不一定听明白技术含量高的宣讲会。

还有人解读,公有云和SaaS之间的考核评估和盈利逻辑都不一样,云厂商看中的是总营收、总利润和实际业绩增长;国内对于SaaS喜欢考核覆盖率,客户业绩实际怎么样,不太好说。并且客户用云和用SaaS的出发点也不一样。

这样一来,如果钉钉和阿里云捆在一起上市,那么阿里云的财报就会很难看,云计算和SaaS之间的估值差异也会让这两块的价值得不到尽显。所以说把钉钉和云拆开来,应该内部想明白了的,也再一次佐证阿里云上市的决心。

03 一些信号

最近看到一组数据,上个月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的中标统计,一共92个,其中9个是单一来源采购,剩下都是公开竞标。项目按个数从多到少依次分布是政务、金融、通信、央国企、传媒、教育等6个领域。

从数量上看,阿里云很亮眼,中了48个,6.87亿元,项目均值1432万元。其中20个是政务,5.37亿元,11个来自浙江,并且8月份市场上最大的项目,金额2.68亿元,就来自浙江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政务云资源租赁-云服务项目。

整体来看,对比以前,阿里云在招标市场上的攻势越来越猛,这传递的倒是一个好的消息。

现在留下的谜团,市面上还没有官方具体的解答。张勇和吴泳铭都在强调AI和大模型的作用,认为这是一个新起点。但涉及到人工智能,怎么处理合规和数据安全的问题,以及考虑到最实际的,业务的翻新,需要更多的专精人才,这块也需要考虑,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表示,可能又要有一波大的裁员。

之前拆分的时候,张勇强调员工要摆脱对一个大集团的依赖感,所有子公司实行CEO负责制,这个角色类似职业经理人,有一定的时间周期,干得好继续,干不好,董事会就换掉用下一个。这次张勇的退场也间接验证了这点。

那么吴泳铭呢?业内有人指出,这次召回蔡崇信和吴泳铭这两个心腹,一方面说明阿里形势比较严峻,必须要做点什么了;其次阿里云,吴泳铭也不一定是长期的接任角色,同时回来的还有前阿里云的首席架构师唐洪,并且传出要把无招及其核心团队重新收编的消息。在公司上市之后,他们或许会从内部,寻找一个更合适的总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阿里云换帅之后

坚定不移地为上市作准备。

文|新眸 鹿尧

距离上次大模型闭门会“西溪论道”还没过多久,张勇宣布了辞职,虽然但是,多少还是让人觉得突然。

毕竟当时,他还在聊ToB创业者现在和未来的压力,谈阿里云的定位和以后的规划,那时他是阿里云的董事长兼CEO,但这个身份仅保留了3个月,现在的张勇,已经带着阿里合伙人一个称号和几十亿现金体面离场。

目前的集团董事长是蔡崇信,马老师的传奇CFO,接任张勇阿里云董事长兼CEO职位的是吴泳铭,技术出身,也是阿里创始人之一,在2015年创办了元璟资本,覆盖出海、科技制造、新能源、医疗、零售等多领域,投过理想汽车和涂鸦智能。

一时间,阿里再次被推上了浪尖。分析张勇为何退休的文章铺天盖地,字里行间里透露出对这家巨型企业未来走向的忧心忡忡,但有一说一,蔡崇信、吴泳铭这两位的接盘,又让人觉得寄予厚望。

在这件事里,阿里云是最值得关注的1/6,上半年阿里内部改革1+6+N,张勇卸任集团职务的时候,接下阿里云并出任董事长CEO,以至于让这家独立出来的新公司被看作是全村的希望。

然而阿里云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虽然营收在上涨,但如果对比华为云、运营商云这些同类玩家,它的份额是在不断被压缩的,利润也没有达到满意的程度,天翼云上半年营收五百多亿了,全年超过一千亿问题也不大,阿里云的压力越来越大。

加上这半年以来,集团内部的战投合作、内部改革以及分拆上市,层层受阻。之前甚至请了创始人王坚出面坐镇,至于细节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阿里云的矛盾也不小。

但相比之下,更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在吴泳铭接任后,阿里云到达了一个什么阶段,后面怎么走,这些值得放台面上讲一讲。

01 阿里云和它的各届领导

关于吴泳铭的个人经历,已经不必赘述,相比阿里的其他创始人,在这次调整之前,他是阿里的第一代程序员,出镜其实并不多,负责过集团基本所有主营业务的CTO,淘宝、支付宝、阿里妈妈的代码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吴泳铭并不只是个纯技术人才,也绝不是职业经理人。他懂商业,也懂投资,更重要的是,对阿里业务的来龙去脉全程参与并且非常熟悉,马老师很信任他,不管是和阿里内部的人,还是外部,吴泳铭的人缘和资源据说都相当顶。

回到阿里云,历任负责人除了王坚,之后是胡晓明,当时外部正值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各种风口的创业公司蓄势待发,中小创业公司没有自主搭建IT架构的能力,从而利好了阿里云的业务导向,带来了最初的商业化红利。

现在看来,也的确是在胡晓明时期,确定了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商业模式的基本框架,每季度营收实现超100%的高速增长,营收规模和AWS相比差距缩短到个位数,最终把阿里云的市场给打了下来。

等到张建锋接手的时候,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把阿里云的侧重,从营销端、销售端,转向更专业的技术和产品端,获取更多的大客户,尤其是政企一类的客户。

张建锋和吴泳铭都是技术出身,同样被认为是集团里少有的技术和商业头脑均衡的老人,当年集团的中台战略和云钉一体,也都在他的管辖之内。不过现在经历了拆分,阿里云彻底独立,这两个计划基本没什么人再提了。

张建锋之后是张勇,交接的导火索被认为是去年底的香港宕机,不过彼时阿里云在政企市场的失利已经相当严重,华为云是一方面,还有人统计,去年上半年的三大运营商的云业务总和,已经是两个阿里云的体量,中国电信近一年的政企数字化大单超过百个,阿里同期只拿到个位数。

集团CEO接手意味着对公司的重视,还有业务进展本身的严峻,张勇带队阿里云以来,身上的重任主要是为了解决营收和拿下更多政企大客户的难题,他亲自到线下跑了不少城市,北京南京港珠澳,等等,开峰会,讲伙伴关系,讲专属市场,当时销售团队配上了从华为来的高管传授经验,单从形式来看似乎是做对了。

不过后来我们也知道了,张勇没能带领阿里云完成期待的使命,甚至这次调整之后,那些华为高管,以及内部的人员,会有怎样的影响和变动,也是众说纷纭。

那随着压力来到吴泳铭这边,摆在他面前的现状就很清楚了:

一是AI和大模型下的机遇和挑战,这里不仅国内在卷,国外竞争也相当激烈;二是稳步推进阿里云的上市,这块交到熟悉资本市场运作的蔡崇信和吴泳铭手里,意料之中;再者看最新发布的2024财年一季度业绩,云智能集团收入同比增长4%,有点难评,增速放缓但相对平稳;还有一堆尚未解决的历史遗留。

02 一些待解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吴泳铭在全员信中特别强调了一点“用户为先”,放在阿里云身上非常合适。

过去我们提过,阿里云政企市场失利的根本原因,很大程度指向了它的销售逻辑,阿里云一直被称作“强势乙方”,销售喜欢快、准、狠,相比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更像是以自我为中心,擅长输出观念和教育客户。

然而,政企客户需求和流程非常复杂,周期又长,所以这块一直以来都是阿里云的短板,缺乏耐心,甚至还传有压低合作伙伴利润的消息。

所以说即使从技术层面看,阿里云确实非常领先了,飞天也是很牛的大型云平台,但跑政企市场同时是个线下服务要求高的差事,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成本高,管理难度不小,如果没有足够的沉淀,很难有华为这种偏传统公司的能力。

阿里云肯定是要坚定上市的,现阶段主要任务还是排除万难。

举个例子,因为国内产品,尤其是对政企,最关键的不在于轻盈便利高科技,甚至也不谈性价比,他们往往是专网私有化,做项目定制,即使系统和设备笨重又繁琐,但为了流程合规和数据安全也不会去选择外面的东西。

阿里被政企标签了很多外资成分,政企是不放心的,他们现在做政务用移动电信的云偏多,加上政企的数据不可能被阿里截流,也不应该被互联网公司AI方式进行数据挖掘,从而达到服务自己业务的目的,不管有没有可能,这些都是顾虑。

有消息透露:阿里云拟以介绍形式赴港上市,或将从国有企业进行一轮私募融资,集资约100亿元至200亿元人民币,潜在投资者包括中国三大运营商,“国有资本的加入,或许能够帮助阿里云消除市场上的不信任因素”。

除了这些,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以及市场条件和相关司法管辖区的监管批准等问题,这些规则安排还需要按部就班进行。另外一点,如果要上市,企业在接受审查递交招股书拉拢股东的各个环节里,还需要保证它的财务数据要好看。

这里也涉及到一件争议蛮多的事,就是之前提到的云钉一体。结合官方解释,意思是在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技术支持下,将钉钉放在前端,把协同办公应用和基础设施打包卖给客户,捆绑销售。

钉钉是个典型的SaaS产品,回忆一下,刚被纳入阿里云的时候,行癫的意思是把钉钉变成一个协同办公和应用开发的平台,做新时代的Windows操作系统。

暂且忽略掉SaaS与云计算在技术上的不相关,外界在评论这件事的时候,认为好处在于,钉钉用户多,比如2022年活跃用户数过亿,总用户数量超过6亿,付费的企业级客户资源体量并不大,还处在增长中,这里用意就显而易见了,给阿里云引流。

有一个疑问,像钉钉这样对个人用户来说“用完即走”的办公软件,它能给阿里云实际转化多少企业客户呢?

事实上,自从并表后,钉钉本身自己也在摸索自己的商业化路径,这对于本身就投入过高的阿里云,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加上阿里云客户定位不清晰,难免会导致即便付费客户不断增长,阿里云的营收增长依然失速。

即使不讨论技术视角的复杂和不现实,从销售来看,SaaS的用户一般是业务一线,财务、人事、生产线,产品采购的决策人也不是做IT的,有些企业客户需要SaaS,但不一定需要云计算,他们也不一定听明白技术含量高的宣讲会。

还有人解读,公有云和SaaS之间的考核评估和盈利逻辑都不一样,云厂商看中的是总营收、总利润和实际业绩增长;国内对于SaaS喜欢考核覆盖率,客户业绩实际怎么样,不太好说。并且客户用云和用SaaS的出发点也不一样。

这样一来,如果钉钉和阿里云捆在一起上市,那么阿里云的财报就会很难看,云计算和SaaS之间的估值差异也会让这两块的价值得不到尽显。所以说把钉钉和云拆开来,应该内部想明白了的,也再一次佐证阿里云上市的决心。

03 一些信号

最近看到一组数据,上个月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的中标统计,一共92个,其中9个是单一来源采购,剩下都是公开竞标。项目按个数从多到少依次分布是政务、金融、通信、央国企、传媒、教育等6个领域。

从数量上看,阿里云很亮眼,中了48个,6.87亿元,项目均值1432万元。其中20个是政务,5.37亿元,11个来自浙江,并且8月份市场上最大的项目,金额2.68亿元,就来自浙江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政务云资源租赁-云服务项目。

整体来看,对比以前,阿里云在招标市场上的攻势越来越猛,这传递的倒是一个好的消息。

现在留下的谜团,市面上还没有官方具体的解答。张勇和吴泳铭都在强调AI和大模型的作用,认为这是一个新起点。但涉及到人工智能,怎么处理合规和数据安全的问题,以及考虑到最实际的,业务的翻新,需要更多的专精人才,这块也需要考虑,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表示,可能又要有一波大的裁员。

之前拆分的时候,张勇强调员工要摆脱对一个大集团的依赖感,所有子公司实行CEO负责制,这个角色类似职业经理人,有一定的时间周期,干得好继续,干不好,董事会就换掉用下一个。这次张勇的退场也间接验证了这点。

那么吴泳铭呢?业内有人指出,这次召回蔡崇信和吴泳铭这两个心腹,一方面说明阿里形势比较严峻,必须要做点什么了;其次阿里云,吴泳铭也不一定是长期的接任角色,同时回来的还有前阿里云的首席架构师唐洪,并且传出要把无招及其核心团队重新收编的消息。在公司上市之后,他们或许会从内部,寻找一个更合适的总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