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首届外滩建筑节举行,普利兹克得主戴卫·奇普菲尔德出任艺术总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首届外滩建筑节举行,普利兹克得主戴卫·奇普菲尔德出任艺术总监

RAMA外滩建筑节自2023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汇集多种历史上的与新的建筑思考,跨学科性地思考建筑与设计,涉及当代建筑、城市规划、艺术和设计等多个领域。

RAMA外滩建筑节开幕现场 图片来源:洛克·外滩源

界面新闻记者 | 林子人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经过上海圆明园路时,很多人曾为这条马路上风格各异的历史建筑驻足过。安培洋行、圆明园公寓、女青年会大楼、哈密大楼、协进大楼、兰心大楼、真光大楼……这些坐落于洛克·外滩源百年建筑街区的建筑建造于1896-1932年,融合了欧洲建筑风格与亚洲元素,彰显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持续多轮翻新与改建,我们未能看到这些建筑的全貌。

千禧年初,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受邀修缮、更新和改造洛克·外滩源的11栋历史保护建筑以及众安·美丰大楼,并对上海外滩美术馆全新入口与博物院广场进行改建,为上海外滩美术馆所在的亚洲文会大楼添建新翼。

圆明园路街景 摄影:田方方

日前,由上海外滩美术馆与洛克·外滩源联合发起的“RAM Assembles外滩建筑节”(RAMA外滩建筑节)的开幕标志着洛克·外滩源与普利兹克奖得主、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长达17年的修缮更新合作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上述建筑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公众面前,而且长期掩藏在这些建筑背后的街巷里弄和博物院广场也首次向公众开放。奇普菲尔德受邀出任首届RAMA外滩艺术节的艺术总监。

RAMA外滩建筑节自2023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汇集多种历史上的与新的建筑思考,跨学科性地思考建筑与设计,涉及当代建筑、城市规划、艺术和设计等多个领域。每届RAMA外滩建筑节都将邀请一位建筑师作为艺术总监,对洛克·外滩源街区进行一次新的介入,并特别关注博物院广场这一空间。

首届RAMA外滩建筑节以“公共空间”为主题,在“激活”、“对话”和“街区”三个板块策划了百余场艺术活动和思想对谈——9月22日-10月6日,观众可在洛克·外滩源的街巷里弄和博物院广场的各个角落欣赏和参与声音装置艺术作品和现场演出,聆听由“空间”这一大主题衍生出来的各种对谈,或者逛逛市集。奇普菲尔德及其团队为上述活动设计了发生的场景:与常规的建筑艺术装置迥异,奇普菲尔德从一开始就避免再造奇观化的物件,他将一系列深灰色长凳、阶梯放置在博物院广场及周边里弄,低调地融入周边环境,让它们成为触发休闲、集聚、表演的自然场景。

观众或许会好奇,所以RAMA外滩建筑节到底是什么?它是艺术双年展还是建筑双年展?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刘迎九的回答是两者都不是。他向界面文化(ID: Booksandfun)介绍称,上海外滩美术馆策划RAMA外滩建筑节时提出建筑节的关注焦点不是某位建筑师或某种建筑思想/实践,而是希望通过洛克·外滩源的建筑来激活公共艺术文化项目,并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和认知建筑和物理空间,“从我个人来讲的话,我希望外滩建筑节未来能够务实地回应我们城市、我们居民和我们时代的一些需求。”

从洛克·外滩源看城市建筑保护和公共空间

在RAMA外滩建筑节开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回忆起洛克·外滩源的前世今生。2002年,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正式确立,其面积达101公顷,横跨黄浦区和苏州河北岸的小部分虹口区。最早被划定为外滩源的地块东至中山东一路,西至四川中路,南至滇池路,北至南京东路,原有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这块区域的命名曾有过一番讨论,比如“外滩风情”、“外滩半岛”、“上海经典”等,但最终命名为“外滩源”,取“海派文化起点”之意。2002年,外滩源进行国际方案征集,其目标是修缮历史建筑,开放公共空间,使新旧建筑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一个由国际建筑师组成的团队规划了洛克·外滩源(ROCKBUND)百年建筑街区的复兴。除了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进行11栋历史建筑修缮、众安·美丰大楼整体建筑设计以及街区广场内巷的景观设计以外,ARQ建筑事务所(ARQUITECTONICA)进行五栋新建筑的设计。

郑时龄认为,位于圆明园路和北京东路转角的众安·美丰大楼是整个外滩源最为亮丽的建筑之一。它由20世纪初活跃于上海的建筑事务所通和洋行(Atkins & Dallas)设计,原为外廊式三层建筑,外墙材料使用红砖,窗楣正上方有浅灰色砖雕。郑时龄表示,美丰大楼原来是一栋“没有身份的”优秀建筑,在各方的协调和政府支持下,美丰大楼原本的外立面得以保留,并在原建筑的基础上加建了60米的办公大楼。新建的部分维持了美丰大楼原本夺目的砖红色外观,但仔细观察,新建部分使用的砖块与原建筑的砖块是不同的,大楼的新旧两个部分既有区别,又和谐统一。

众安美丰大楼 图片来源:洛克·外滩源

“过去40年,全球各地的城市经历了难以置信的变化。”戴卫·奇普菲尔德在开幕论坛上表示,高速城市发展带来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如何兼顾建筑保护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很多情况下,天平是偏向后者的,

“保护历史建筑不是一个智识上的或学术上的操练,它是一种情感需求。建筑携带着人们的记忆,是城市有机发展的一部分。过去40年里,我们太过容易在一个问题上进入误区:城市不属于建筑师、城市规划者或政客,而是属于市民。城市为我们提供庇护所、安全感和社区。我所说的不仅是上海,而是所有的当代城市。在过去40年城市的快速发展中,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还未在城市发展中找到妥善的方式囊括市民的想法、优先考虑事项和社区的概念。”

因此在他看来,洛克·外滩源项目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标杆,

“洛克·外滩源的建筑保护不仅提醒我们建筑所携带的集体记忆,我们也需要对拆毁建筑抱有更谨慎的态度。因为我们拆除的越多,清除的集体记忆就越多,我们的城市也会变得千篇一律毫无特点,失去质感,被全球投资所主宰。我认为我们应当不仅保护城市里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也保护那些普通的建筑。保护建筑不应该被视作城市发展的敌人。”

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出席RAMA外滩建筑节开幕论坛 图片来源:洛克·外滩源

该项目还将街区内巷——最初并未被当作公共空间设计的区域——纳入了公共空间的范畴。奇普菲尔德认为,这个做法强调了“公共空间”是城市不可获取组成元素的事实,“我们把城市想象成建筑的集合,但其实建筑之间的空间决定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内在冲突。”他指出,建筑之间的空间常常是一个“空白”——建筑师通常只会设计建筑,不会设计建筑之间的空间。为此,在洛克·外滩源的项目中,他特别关注如何将一块被人遗忘的区域转变为公共空间、如何通过背街里弄和博物院广场的改造激发公共生活。

奇普菲尔德提醒观众注意,洛克·外滩源的建筑大相径庭,唯一连续的表面就是地面,因此他从一开始就明确要重新打造街区地面。他原本以为这将是一个很简单的计划,“只要用上材质上乘的石料就好”,但没料到这块区域内遍布了200个检查井(这也说明了这块区域原本并未被设计为对外开放的区域)。于是,改造计划的关键变成了如何在重新打造街区地面的同时让检查井的存在不易被觉察到。奇普菲尔德开玩笑说,“这其实大概是一个‘检查井项目’。”

RAMA外滩建筑节空间介入装置by DCA@洛克·外滩源博物院巷 摄影:田方方

刘迎九认为,如今的城市公共空间陷入了某种扁平化、符号化的误区,人们在公共空间只做特定的事情——比如把外滩沿江的人行道当作欣赏外滩建筑和江景的打卡点——但其实公共空间可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它的复杂性、可塑造性和参与赋权的潜力仍有待开发。为此,RAMA外滩建筑节希望让公众认识到公共空间的纵深感,“我们希望洛克·外滩源不仅是一个拍照打卡喝咖啡的地方,而是让公众感受到当下的文化、思想等领域的问题能够在这里得到关注和探讨。”与此同时,在许多公共空间内人的行为往往受到很多有形和无形的规范约束,而RAMA外滩建筑节希望向公众让渡更多的权利,能够像在自己的花园里一样自在地享受这个空间。

上海外滩美术馆全新入口开启,用展览轮换方式打造美术馆目的地

RAMA外滩建筑节开幕当日,由奇普菲尔德主持设计的上海外滩美术馆全新入口也正式开放。据刘迎九介绍,早在2010年上海外滩美术馆成立之初,奇普菲尔德就已构思和设计出了美术馆的改造方案:打造美术馆东西两个对比强烈的立面——西面虎丘路的亚洲文会大楼是“历史的立面”,东面正对博物院广场的新翼是“当代的立面”。

今后,美术馆的主入口将调整到东面。“这对观众来讲是一个更舒服的出入口,因为任何美术馆的门口其实需要有一个观众聚集和缓冲的空间。虎丘路出门就是马路,其实是非常不方便的。从东面进门后,观众将穿过一楼大厅到西边的楼梯和电梯上楼看展,从观众动线来讲也更加顺畅。”

上海外滩美术馆博物院广场入口 摄影:田方方

刘迎九表示,洛克·外滩源全面开放后,每两年一届的RAMA外滩建筑节和RAM Highlights将交错进行,在整个洛克·外滩源的公共空间内展开。

2023年初,刘迎九接替拉瑞斯·弗洛乔(Larys Frogier)出任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自2020年起,上海外滩美术馆发起“客堂间”项目,研究外滩社区的历史形成演变和居民构成。刘迎九介绍称,“它其实是一个社会项目,我们邀请艺术家和学者,支持他们去研究、思考和实践关于社区的一些想法,当地社区为他们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养料,他们的研究和创作反过来也对社区居民产生了一些影响。”

上海外滩美术馆虎丘路入口 图片来源:洛克·外滩源

2023年,新任艺术总监朱筱蕤策划的六场亚裔离散女性艺术家个展以轮换方式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刘迎九表示,展览轮换的创新性做法其实再次强调了美术馆对公众的意义和作用,“美术馆的存在不是因为有了具体的展览才对公众有意义,我们希望美术馆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公众有意义的,让公众能够期待在这里能够满足他们对我们时代文化思想的好奇和关注。”

“轮换推出六场展览的目的,其实是想让大家把美术馆作为一个目的地。过去十几年来,大家到外滩美术馆来的目的就是看展览,看完就走。我们更想强调的是,美术馆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你到这里可以看展览,也可以不看展览,或者说你到这里的目的性不一定要那么强。你可以在这里与艺术或者思想产生一种偶遇的关系。”他说。

参考资料:

《建筑可阅读 | 上海外滩源美丰大楼:可持续的建筑存量更新示范》,文汇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365918296687361&wfr=spider&for=pc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首届外滩建筑节举行,普利兹克得主戴卫·奇普菲尔德出任艺术总监

RAMA外滩建筑节自2023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汇集多种历史上的与新的建筑思考,跨学科性地思考建筑与设计,涉及当代建筑、城市规划、艺术和设计等多个领域。

RAMA外滩建筑节开幕现场 图片来源:洛克·外滩源

界面新闻记者 | 林子人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经过上海圆明园路时,很多人曾为这条马路上风格各异的历史建筑驻足过。安培洋行、圆明园公寓、女青年会大楼、哈密大楼、协进大楼、兰心大楼、真光大楼……这些坐落于洛克·外滩源百年建筑街区的建筑建造于1896-1932年,融合了欧洲建筑风格与亚洲元素,彰显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持续多轮翻新与改建,我们未能看到这些建筑的全貌。

千禧年初,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受邀修缮、更新和改造洛克·外滩源的11栋历史保护建筑以及众安·美丰大楼,并对上海外滩美术馆全新入口与博物院广场进行改建,为上海外滩美术馆所在的亚洲文会大楼添建新翼。

圆明园路街景 摄影:田方方

日前,由上海外滩美术馆与洛克·外滩源联合发起的“RAM Assembles外滩建筑节”(RAMA外滩建筑节)的开幕标志着洛克·外滩源与普利兹克奖得主、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长达17年的修缮更新合作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上述建筑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公众面前,而且长期掩藏在这些建筑背后的街巷里弄和博物院广场也首次向公众开放。奇普菲尔德受邀出任首届RAMA外滩艺术节的艺术总监。

RAMA外滩建筑节自2023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汇集多种历史上的与新的建筑思考,跨学科性地思考建筑与设计,涉及当代建筑、城市规划、艺术和设计等多个领域。每届RAMA外滩建筑节都将邀请一位建筑师作为艺术总监,对洛克·外滩源街区进行一次新的介入,并特别关注博物院广场这一空间。

首届RAMA外滩建筑节以“公共空间”为主题,在“激活”、“对话”和“街区”三个板块策划了百余场艺术活动和思想对谈——9月22日-10月6日,观众可在洛克·外滩源的街巷里弄和博物院广场的各个角落欣赏和参与声音装置艺术作品和现场演出,聆听由“空间”这一大主题衍生出来的各种对谈,或者逛逛市集。奇普菲尔德及其团队为上述活动设计了发生的场景:与常规的建筑艺术装置迥异,奇普菲尔德从一开始就避免再造奇观化的物件,他将一系列深灰色长凳、阶梯放置在博物院广场及周边里弄,低调地融入周边环境,让它们成为触发休闲、集聚、表演的自然场景。

观众或许会好奇,所以RAMA外滩建筑节到底是什么?它是艺术双年展还是建筑双年展?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刘迎九的回答是两者都不是。他向界面文化(ID: Booksandfun)介绍称,上海外滩美术馆策划RAMA外滩建筑节时提出建筑节的关注焦点不是某位建筑师或某种建筑思想/实践,而是希望通过洛克·外滩源的建筑来激活公共艺术文化项目,并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和认知建筑和物理空间,“从我个人来讲的话,我希望外滩建筑节未来能够务实地回应我们城市、我们居民和我们时代的一些需求。”

从洛克·外滩源看城市建筑保护和公共空间

在RAMA外滩建筑节开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回忆起洛克·外滩源的前世今生。2002年,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正式确立,其面积达101公顷,横跨黄浦区和苏州河北岸的小部分虹口区。最早被划定为外滩源的地块东至中山东一路,西至四川中路,南至滇池路,北至南京东路,原有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这块区域的命名曾有过一番讨论,比如“外滩风情”、“外滩半岛”、“上海经典”等,但最终命名为“外滩源”,取“海派文化起点”之意。2002年,外滩源进行国际方案征集,其目标是修缮历史建筑,开放公共空间,使新旧建筑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一个由国际建筑师组成的团队规划了洛克·外滩源(ROCKBUND)百年建筑街区的复兴。除了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进行11栋历史建筑修缮、众安·美丰大楼整体建筑设计以及街区广场内巷的景观设计以外,ARQ建筑事务所(ARQUITECTONICA)进行五栋新建筑的设计。

郑时龄认为,位于圆明园路和北京东路转角的众安·美丰大楼是整个外滩源最为亮丽的建筑之一。它由20世纪初活跃于上海的建筑事务所通和洋行(Atkins & Dallas)设计,原为外廊式三层建筑,外墙材料使用红砖,窗楣正上方有浅灰色砖雕。郑时龄表示,美丰大楼原来是一栋“没有身份的”优秀建筑,在各方的协调和政府支持下,美丰大楼原本的外立面得以保留,并在原建筑的基础上加建了60米的办公大楼。新建的部分维持了美丰大楼原本夺目的砖红色外观,但仔细观察,新建部分使用的砖块与原建筑的砖块是不同的,大楼的新旧两个部分既有区别,又和谐统一。

众安美丰大楼 图片来源:洛克·外滩源

“过去40年,全球各地的城市经历了难以置信的变化。”戴卫·奇普菲尔德在开幕论坛上表示,高速城市发展带来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如何兼顾建筑保护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很多情况下,天平是偏向后者的,

“保护历史建筑不是一个智识上的或学术上的操练,它是一种情感需求。建筑携带着人们的记忆,是城市有机发展的一部分。过去40年里,我们太过容易在一个问题上进入误区:城市不属于建筑师、城市规划者或政客,而是属于市民。城市为我们提供庇护所、安全感和社区。我所说的不仅是上海,而是所有的当代城市。在过去40年城市的快速发展中,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还未在城市发展中找到妥善的方式囊括市民的想法、优先考虑事项和社区的概念。”

因此在他看来,洛克·外滩源项目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标杆,

“洛克·外滩源的建筑保护不仅提醒我们建筑所携带的集体记忆,我们也需要对拆毁建筑抱有更谨慎的态度。因为我们拆除的越多,清除的集体记忆就越多,我们的城市也会变得千篇一律毫无特点,失去质感,被全球投资所主宰。我认为我们应当不仅保护城市里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也保护那些普通的建筑。保护建筑不应该被视作城市发展的敌人。”

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出席RAMA外滩建筑节开幕论坛 图片来源:洛克·外滩源

该项目还将街区内巷——最初并未被当作公共空间设计的区域——纳入了公共空间的范畴。奇普菲尔德认为,这个做法强调了“公共空间”是城市不可获取组成元素的事实,“我们把城市想象成建筑的集合,但其实建筑之间的空间决定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内在冲突。”他指出,建筑之间的空间常常是一个“空白”——建筑师通常只会设计建筑,不会设计建筑之间的空间。为此,在洛克·外滩源的项目中,他特别关注如何将一块被人遗忘的区域转变为公共空间、如何通过背街里弄和博物院广场的改造激发公共生活。

奇普菲尔德提醒观众注意,洛克·外滩源的建筑大相径庭,唯一连续的表面就是地面,因此他从一开始就明确要重新打造街区地面。他原本以为这将是一个很简单的计划,“只要用上材质上乘的石料就好”,但没料到这块区域内遍布了200个检查井(这也说明了这块区域原本并未被设计为对外开放的区域)。于是,改造计划的关键变成了如何在重新打造街区地面的同时让检查井的存在不易被觉察到。奇普菲尔德开玩笑说,“这其实大概是一个‘检查井项目’。”

RAMA外滩建筑节空间介入装置by DCA@洛克·外滩源博物院巷 摄影:田方方

刘迎九认为,如今的城市公共空间陷入了某种扁平化、符号化的误区,人们在公共空间只做特定的事情——比如把外滩沿江的人行道当作欣赏外滩建筑和江景的打卡点——但其实公共空间可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它的复杂性、可塑造性和参与赋权的潜力仍有待开发。为此,RAMA外滩建筑节希望让公众认识到公共空间的纵深感,“我们希望洛克·外滩源不仅是一个拍照打卡喝咖啡的地方,而是让公众感受到当下的文化、思想等领域的问题能够在这里得到关注和探讨。”与此同时,在许多公共空间内人的行为往往受到很多有形和无形的规范约束,而RAMA外滩建筑节希望向公众让渡更多的权利,能够像在自己的花园里一样自在地享受这个空间。

上海外滩美术馆全新入口开启,用展览轮换方式打造美术馆目的地

RAMA外滩建筑节开幕当日,由奇普菲尔德主持设计的上海外滩美术馆全新入口也正式开放。据刘迎九介绍,早在2010年上海外滩美术馆成立之初,奇普菲尔德就已构思和设计出了美术馆的改造方案:打造美术馆东西两个对比强烈的立面——西面虎丘路的亚洲文会大楼是“历史的立面”,东面正对博物院广场的新翼是“当代的立面”。

今后,美术馆的主入口将调整到东面。“这对观众来讲是一个更舒服的出入口,因为任何美术馆的门口其实需要有一个观众聚集和缓冲的空间。虎丘路出门就是马路,其实是非常不方便的。从东面进门后,观众将穿过一楼大厅到西边的楼梯和电梯上楼看展,从观众动线来讲也更加顺畅。”

上海外滩美术馆博物院广场入口 摄影:田方方

刘迎九表示,洛克·外滩源全面开放后,每两年一届的RAMA外滩建筑节和RAM Highlights将交错进行,在整个洛克·外滩源的公共空间内展开。

2023年初,刘迎九接替拉瑞斯·弗洛乔(Larys Frogier)出任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自2020年起,上海外滩美术馆发起“客堂间”项目,研究外滩社区的历史形成演变和居民构成。刘迎九介绍称,“它其实是一个社会项目,我们邀请艺术家和学者,支持他们去研究、思考和实践关于社区的一些想法,当地社区为他们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养料,他们的研究和创作反过来也对社区居民产生了一些影响。”

上海外滩美术馆虎丘路入口 图片来源:洛克·外滩源

2023年,新任艺术总监朱筱蕤策划的六场亚裔离散女性艺术家个展以轮换方式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刘迎九表示,展览轮换的创新性做法其实再次强调了美术馆对公众的意义和作用,“美术馆的存在不是因为有了具体的展览才对公众有意义,我们希望美术馆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公众有意义的,让公众能够期待在这里能够满足他们对我们时代文化思想的好奇和关注。”

“轮换推出六场展览的目的,其实是想让大家把美术馆作为一个目的地。过去十几年来,大家到外滩美术馆来的目的就是看展览,看完就走。我们更想强调的是,美术馆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你到这里可以看展览,也可以不看展览,或者说你到这里的目的性不一定要那么强。你可以在这里与艺术或者思想产生一种偶遇的关系。”他说。

参考资料:

《建筑可阅读 | 上海外滩源美丰大楼:可持续的建筑存量更新示范》,文汇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365918296687361&wfr=spider&for=pc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